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7.05】林志友:论习近平的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思想
2017-12-01 23:32:49 来源: 作者: 【 】 浏览:742次 评论:0

    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习近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从使命、政治、责任和世界情怀等维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既同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初衷和肩负使命的历史情怀一脉相承,也凸显了我们党关照现实、持续加强自身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还彰显了我们党实现未来社会发展的期待和决心,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一员的世界情怀,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论是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抑或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都需要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充分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的真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共产党人担当的重要性,他认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基于此,他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断增强担当意识,培育担当精神,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何谓担当?“担”的本意是用肩挑,有担负、承担之意,亦指一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当”则具有担任、掌管、主持之意。概而言之,“担当”就是要担负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勇担重任。对于一个人来说,“担当”意味着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担负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对于一个政党来讲,就是要围绕党的历史使命,依据党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完成国家和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习近平的共产党人担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一、使命担当:不忘初心,铸就中国梦想

    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就是要牢记党成立的初衷和党的历史使命,不负人民的重托,出色地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任务。使命问题是一个政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宗旨所依。首先,使命是政党产生的内在动因。政党的形成源于政党的使命,作为阶级的产物,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本阶级所赋予的阶级使命,并把完成这种使命作为自身长期奋斗的目标。其次,使命是政党发展的驱动力量。有了使命,政党才有了向前发展的不竭之源。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使命就好比一面旗帜,指引着政党向前发展的方向,激励着政党成员朝着其既定目标奋斗不止,保证政党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使政党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再次,使命是政党宗旨的决定因素。一个政党拥有什么样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使命,使命不仅能够明确一个政党要维护的对象,而且还能够解决一个政党应做什么以及为谁而做的问题。

    担当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1954年,毛泽东就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担当,他告诫全党,要不畏艰险,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充满信心地说:“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他强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共产党人的当代使命就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具体来说,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阶级担当。阶级担当源于党的阶级使命,从党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把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的长期奋斗目标。党的“一大”确定的最高纲领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社会的阶级差别,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担当依然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历史担当,实现共产主义依然是党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习近平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他进一步指出:“今天,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二是国家和民族担当。国家担当源于党的国家使命。近代中国是一个饥寒交迫、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便成为近代中国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民族担当源于党的民族使命。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救民族于危难之际,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便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又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正如江泽民所概括的那样: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怀着这种强烈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近代中国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这一梦想“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三是党的自身建设担当。党的自身建设担当源于党的多重使命。党的自身建设的好坏,不仅关乎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还关乎到党的阶级、国家和民族使命能否顺利完成的问题。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在他看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因此,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实现党的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肩负的重要责任。

    总的来看,使命担当既是一种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的精神,更是一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此而言,担当历史使命就是要敢于担负起阶级、国家、民族乃至人民所交付的各项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担当历史使命,就是要在党内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水平,坚定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其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阶级使命,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完成本阶级所交付的历史任务;就是要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明确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使其担当起国家和民族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牢记党的自身建设使命,在完成阶级、国家、民族使命的同时,加强自身建设的各项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使其获得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不忘初心,铸就中国梦想。

二、政治担当:保持政治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政治担当是一个政党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任何政党都是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政治组织,并在政治活动中提出相应的政治要求和政治主张,制定特定的政治纲领。不讲任何政治的政党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从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到江泽民明确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从胡锦涛要求的“做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表率”,到习近平强调的“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都一再肯定了讲政治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突出政治,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提高自己从事政治生活和领导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言之,政治担当不仅是一个政党对自身、国家、民族和人民所担负的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个政党完成自己政治使命的内在要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政治担当主要体现在对党的忠诚和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忠诚,具体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梦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此而言,政治担当不仅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坚守政治操守的重要尺度,更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政治担当就是要按照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担当意识和政治担当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守党性,强化忠诚意识。坚守党性是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担当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在其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固有的政治特性。党性是一个政党用以凝聚组织成员,维系党的团结的一根纽带,是一个政党巩固自身组织,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坚持党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纽带作用,“使全党能够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党性是政党阶级性的体现,坚持党性就是要求一个政党必须自觉维护所代表阶级的根本利益,完成阶级所交付的任务和使命。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性是衡量和判断一个党员合格与否的根本尺度,是指导其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与标准。党性首先意味着奉献。党性是党员作为政党的组织成员从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党的真挚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使得党员干部甘愿为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党性其次意味着服从。作为党的成员,高度认同党的理论和纲领,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决定是对党员干部基本的党性要求。党性最后意味着忠诚,就是要“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有了党性,党员干部便有了一颗赤子之心、忠诚之意,才能够忠诚于党的信仰,维护党的利益,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目标。总之,“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党员必须具有的一种政治品质。新时期,坚守党性,强化忠诚意识必须按照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部署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内政治生活的规定,甘于奉献、服从组织、忠诚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第二,增强“四个意识”,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是指党员干部作为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具体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国家政治事务的一种态度和看法。政治意识是党员干部规范自己政治行为的指南,有没有政治意识是判断党员干部能否从事政治活动的根本标准,也是党员干部坚守政治理想,保持政治定力,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的关键。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一定要把讲政治放在重要位置,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不断提高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大局意识是指党员干部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势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的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凡事要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核心意识是指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必须树立一种围绕核心、维护核心权威和领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维护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决定。看齐意识是指党员干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具有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识。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坚定政治方向,“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第三,严守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守规矩首要的是遵守政治规矩”。政治规矩主要体现在党内各种法规的制定上,通过党内法规的制定规范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新时期,坚守政治担当,一方面要求党中央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推进党内的制度建设,规范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另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党的政治规矩,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四,坚定“四个自信”,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当前坚持“四个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党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上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始终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因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三、责任担当: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为民务实形象


    早在2012年3月举行的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就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在多次讲话中谈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他要求党员干部“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何谓责任担当?从字面上来理解,责任既是指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同时也是指一个人所应承担的自身行为的后果。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敢于责任担当,就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履职尽责,勇于克服阻碍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任何艰难险阻,切实承担起自身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应尽的义务。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有关责任担当的论述来看,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就是要担当人民之责、改革之责、领导之责和治党之责。

    一是担当人民之责。担当人民之责既是基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基于人民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担当人民之责,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人民性。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国共产党与其它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为最大多数群众谋福祉。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认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革命和建设,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努力的方向。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

    二是担当改革之责。习近平 强调:“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要有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改革是破除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旧观念和旧体制的必然选择,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国家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举措,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然而,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下所需要进行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和艰巨程度并不亚于从前,一般矛盾与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需要更加全面、系统、协调地推进改革。因此,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改革任务依然繁多、依然重大、依然艰巨,这无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大的智慧才能完成改革大业的重任,“自觉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三是担当领导之责。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班子的带头人”和“发展的开路人”。因此,能否担当领导之责是我们判断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一个称职的干部既要是一个严以律己、尽职履责的人,又要是一个勇于担当、善于担当领导职责的人。这样的干部不仅能够出色完成自己份内的事务和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而且还能够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根据现实境遇和中央精神找准改革的方向,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四是担当治党之责。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同时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只有每一个党员干部在管党治党的过程中各尽其责、各尽其能,才能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个党员干部都不可能在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上置身事外,需要所有党员干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共同解决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党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思想认识来自于实践,其旨归则在于指导实践。新时期,党员干部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种责任意识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领域。唯有如此,共产党人才能把责任担当落到实处。

    首先,强化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担当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忧患意识亦即责任意识,有了忧患意识,人们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负责、对人民福祉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当下加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就是要使党员干部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中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身的义务,切实履行自身所担负的责任。

    其次,强化宗旨意识,确保责任担当的正确方向。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在具体实践中,这一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因此,在新时期强化宗旨意识,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广泛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切实担当起解决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所面临突出问题的职责,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再次,坚持实干精神,将责任担当落到实处。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正具有责任担当的党员干部,决不会停留在规划和口号上,而是结合新的实际,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将科学的目标和蓝图变为现实,使人民获得真正的实惠,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共产党人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最后,加强廉政建设,优化责任担当的政治环境。廉政建设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性,甚至将其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改变了部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弱化了责任意识,消磨了上进心和事业心,为官不为、肆意用权使得应该担当的不担当、不该担当的乱担当,既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极大破坏了其他党员干部尽义务、履职责的氛围。当前,加强廉政建设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党的各项制度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中坚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营造尽职履责的良好的政治生态。

四、大国担当:展现天下情怀,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国担当是指一个大国对世界和人类所要担负的义务和责任,是树立大国责任形象、展现天下情怀、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他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一员的世界情怀,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013年6月,习近平在会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就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态度和责任:“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从中国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主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一带一路”倡仪的实施,到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事务、引导更加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向海外派驻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和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顺利解决等,均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概括起来,习近平的大国担当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担当世界和平之责、担当世界发展之责和担当人类文明进步之责。

    第一,担当世界和平之责,就是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和平尽管是世界各个国家人民的永恒期待,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也在持续增长,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仍不太平,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极大威胁。中国历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最重要的传统安全因素,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样化。同时,在应对国际和地区恐怖主义、网络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中国注重加强国家间的团结与协作,为世界持久和平的实现做出最大的贡献。中国将努力担当起一个大国在应对和平与稳定两方面威胁时应有的义务和职责,“让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第二,担当世界发展之责,就是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习近平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发展是解决当前全球和地区主要问题的总钥匙,是世界各国家人民的共同追求。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不仅要求国家和地区能够以自身的发展引领世界的发展,还要求能够开辟发展的新方向,弥合地区贫富差距的鸿沟,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进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本身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是极大地释放了各国的发展潜力,形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互惠、共赢、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促使发展更加普惠平衡,“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正如习近平所言: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更是各国人民对我们的期待。”

    第三,担当人类文明进步之责,就是要做东方文明的代表者。习近平指出:东西方两大文明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世界文明的进步,从来就不是单一文明发展的结果,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交互作用所致。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人民继续发挥以中华文明为主的东方文明的伟大作用,促进两大文明互通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荣。因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大国,中国就是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中国担负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义务和责任,不是出于本国发展的自身利益,更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首先,中国的大国担当根植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世界情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发展成为对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习近平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将自身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促进本国发展的同时,努力承担一个大国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强调:“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中国的大国担当植根于中国外交的宗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重申:“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样一种从改革开放以来贯穿我国外交领域各项政策和工作的宗旨,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始终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繁荣与稳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的大国姿态。因为,中国作为人类世界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没有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局部的繁荣与稳定、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则难以想象。发展起来的中国,应该“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再次,中国的大国担当植根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赋予了它解放全人类的国际意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情怀,不仅没有局限于为一国范围内的人民担负着求解放、谋发展的历史责任,更担负着为探索人类社会更好制度的世界使命。基于此,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无论是在地区事务中抑或是在全球事务中,中国从不推诿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始终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将中国的命运同世界的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始终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双赢、多赢、共赢”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同世界各国进行友好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创新,为全球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时代是思想之母,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理论。习近平的中国共产人担当思想,根植于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意识,着眼于他对世界局势发展的客观实际,贯穿于他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7.05】彭韬 聂锐:十八大以.. 下一篇【2017.05】张国玉:习近平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