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2】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
2018-05-17 15:35:07 来源: 作者:贺方彬 【 】 浏览:892次 评论:0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视野

贺方彬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在阐释和解答新时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当今世界整体特征、当今时代发展大势、当今世界面临的共性问题的认识与解答。这一思想倡导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文明是平等的、独特的,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大势,指出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鲜明特质,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相互激荡,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国在发展中对人和生态的高度重视,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特征;阐明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之间利益交融、安全相依,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据此积极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构筑中国与世界的密切关联;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平、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及要求,进一步夯实了科学发展的理论根基。以上这些新认识、新判断、新理念、新战略,具有广阔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和世界眼光,不仅全面提升了我们党的认识视野和思想观念,而且具有了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和意识形态藩篱的认识价值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视野;认识价值;创新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1802-0001-1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思想研究

16CKS006)。

【作者简介】  贺方彬(1983—),男,重庆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释和解答新时代中国问题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创造。这一思想在阐释和解答新时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拘囿于民族国家范围内,孤立地、片面地看待新时代中国问题,而是把其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和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去认识和思考,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关联起来,既充分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积极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并对人类社会及世界的发展变化和前景作出了准确的研判,因而具有广阔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视野和世界眼光。这样的视野和眼光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中国问题的阐释和解答,具有了超越民族国家界限和意识形态藩篱的认识价值和创新意义。

一、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的一个整体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主张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和谐共处,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进步。这种新的认识和思考,超越了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冲突和对抗的陈旧逻辑,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当今世界整体特征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我们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积极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质。文明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优秀劳动成果,是人类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路径和动力源泉,就是人们对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但具体到每一个民族国家,其追求文明的发展进步,必然有着自身鲜明的运行轨迹。由于每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国情的差异,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不同的社会制度体系,走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生成具有民族标识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体系、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理念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多样性。对此,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对于人类文明的这种多样性,也有部分西方学者予以否认,他们提出了所谓的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其实质就是文明单一论文明终结论,他们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崇拜,建立在排斥其它文明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之上。其结果,必然导致文明的单一性,使人类文明之花日渐枯萎,这不仅枉顾了文明多样性存在的客观现实,也违背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此,习近平用通俗的话语阐释道: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文明多样性的存在,既可以成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分裂、对抗、冲突、甚至战争的根源,也可以成为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互促互进、融合发展的积极因素,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处理这种多样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以先 进文明自居,把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描绘成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把自身的社会制度体系当成是十全十美的模板,把自身的发展道路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案,把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尊称为普世价值,并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在全球各地进行推销,全然不顾别国的文明传统、现实国情和自主权利。特别是当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后,更被他们看成是幽灵,是异端文明,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遏制和绞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傲慢和偏见从来都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的最大阻碍,西方部分国家抛出的文明等级论文明霸权论,不仅否认了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也是造成当今世界诸多冲突和动荡的深层原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视野下,各种不同文明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有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任何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点,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采取平等而谦虚的态度,才能真正领悟各种文明蕴含的深层意蕴和真谛,也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彩发展、和平发展。        

人类文明不仅是多样的、平等的,而且是独特的、包容的。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也都具 有其它文明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用。因此,在对待文明的独特性问题上,我们既要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文明的独特性,同时也要尊重和维护别国别民族文明的独特性,不能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人。与此同时,强调珍惜和维护自身文明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我们只有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各种不同的文明和谐共处、平等相待、相得益彰,才能医治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病根;只有采取交流互鉴的方式,才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合发展、共同进步,这是保持文明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法宝。对此,习近平阐述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遵从民主化原则。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也就缺乏必要的现实基础。基于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强调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也阐述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坚持民主化原则,主张所有国家,无论强弱、大小、贫富都享有独立的尊严,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都拥有独立自主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利,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习近平阐释道: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秉持 公道、伸张正义,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并提出,各个民族国家自身内部的事务和问题,应该独立地由本国政府和人民来决定和处理,世界性的事务和问题,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通过平等沟通、共同协商的方式来处理和解决,由此也提出了,各国在政治上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加强政治上的沟通与协调;经济上坚持互利互惠,实现融合发展;文化上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共同繁荣;安全上相互信任,争取通过谈判对话解决彼此分歧与争端。这些思想和理念,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思想,在实践上也反映着当今世界和时代的潮流,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最基本的现实要求就是要尊重和维护各个民族国家自主选择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理念的权利。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没有什么人比本国的民众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经纬,更加清楚自己国家的何去何从。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核心价值理念到底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民众最具发言权。我们不可能要求有着不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国情的国家,有着一模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行一样的社会制度,遵从同一种发展模式,认同完全相同的价值理念。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核心价值理念不应成为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障碍,而是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推动超越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各国共同利益的交融点,真正把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转化为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各个国家可以分享彼此的发展经验与成就,但绝不能以歧视和偏见的眼光来看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更不能搞霸权主义,意图同化别人,强行把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价值理念灌输给别的国家。这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尊重各国自主权的具体体现。

二、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大势

时代大势的变动,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现实关注和未来倾向,反映了世界整体态势和各种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时代大势的高度对全球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作出了准确的研判,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并由此进一步强调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整体态势的重要特点,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相互激荡,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各国在发展中对人和生态的高度重视,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特征。这一系列独具创新性的判断和认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破解新时代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路径。

在各种力量和矛盾的共同作用下,时代的风云总是变幻莫测。从时代大势的高度准确把握世界的整体态势和未来走向,由此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设置合理的战略目标、步骤和举措,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从时代大势高度对世界形势及其走向作出科学的研判,并把这种判断和认识与现实战略目标、步骤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是从列宁开始的。20世纪初,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内部力量和矛盾的新变化,作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其理论逻辑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升级演化为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的各种力量和矛盾也不断拓展和升级,这些力量和矛盾的碰撞,必然引发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又会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孕育和发展提供难得的世界机遇,由此,战争与革命便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列宁对时代大势和世界整体形势的正确判断,为布尔什维克制定正确的革命战略目标,以及相关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也是布尔什维克能够领导俄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20世纪4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借鉴列宁对时代主题判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也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这一准确判断,为我们党明确自身的核心任务,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以及在革命中采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理论遵循。20世纪50 年代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角色、地位和使命的根本转变,使其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相应转变。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根据世界整体形势和矛盾的新变化,从巩固新生政权的角度出发,对时代大势和世界形势作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判断,认为只要世界上爱好和平,争取民主的力量不断发展,世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并根据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把争取我国周边和平和世界和平作为我们外交的首要目标。但到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侵略,毛泽东和我们党对世界态势和发展倾向的判断发生了根本改变,又强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主要倾向是革命等。步入70年代后,世界整体形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紧张动荡中出现了相对缓和的迹象,各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彼此的分歧和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话逐渐增多,战略互信不断得到加强。在这段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把握了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由此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强调要与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合作,同时积极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对维护世界整体和平稳定,改善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党对时代大势和世界整体态势的认知仍不够准确,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判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根据国际局势趋于缓和的整体特征,对世界发展形势和走向重新作出了判断,认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维护世界和平是大有希望的。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时代大势高度全面透视全球各种力量和矛盾的此消彼长,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大势的新认识,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的准确揭示,切实抓住了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契合了中国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确定了新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坐标,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立论基础。随后三十多年,虽然世界形势仍然变幻莫测,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但我们党一直坚持对这一时代大势的基本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全面审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大势的新认识和新判断,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求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指出: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人们的生产生活将失去最基本的安全依靠,和平是最基本,也是最普惠的民生,是人们幸福生活之源;没有和平,发展也将失去基本的安全保障。当今时代,在各种力量和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和平的潮流奔流不息,对此,习近平指出,随着全球旧殖民主义体系的土崩瓦解,以及冷战时期集团对抗的消逝,全球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再也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单独主宰全球事务了。在全球新一轮的发展浪潮中,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崛起,多个发展中心在全球各地迅速生成,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成为抑制世界战争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逐渐构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亲密关系。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尽管世界和平的大势愈加强劲,但人类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反全球化思潮涌动,各种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各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明显上升,军备竞赛、恐怖主义、大规模移民难民危机、网络安全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仍然任重而道远。对此,习近平指出,长期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获得绝对安全,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包打天下,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都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安宁,每一个国家,不管其大小、贫富、强弱,应该共同承担起和平坚守者和促进者的责任与义务,真正做到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人间大地。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毒瘤。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新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交往愈加频繁,国家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被压缩,在这种情形下,国家之间出现各种分歧和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和管控这些分歧和矛盾,避免这些分歧和矛盾进一步恶化升级,同时坚持运用对话协商和和平谈判的方式来化解这些分歧和矛盾,坚决反对个别国家为了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或者整个世界搞乱,这种强买强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逻辑必将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唾弃,我们生活的地球村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而是人类共谋和平发展的大舞台。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厚重的历史薄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单纯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的发展方式注定不会成功,这就是历史规律。习近平强调,中国要积极 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打破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永不称霸,永不搞侵略扩张,始终坚守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他进一步阐释道,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所遭受的战争和被侵略的苦难刻骨铭心,让我们现在更加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要和平,不要战争和侵略已是中国人民最真挚的现实需求。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在这样强劲的时代大潮下,中国绝不能再走西方走过的殖民侵略,战争称霸的老路,依靠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的发展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中国人民坚守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条和平共赢之路能否走得通,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只有把中国机遇与世界各国机遇共享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融合起来,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度互动中,让全世界人民都能享受到和平发展、共赢发展带来的实惠,才能为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根基。

谋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发展是和平的基础,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平便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基,也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发展就是最大的和平,也是解决和平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一个和平的世界,根本出路在于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和平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同时,也只有依靠发展,各国民众才能真正享受到各种民生权利,人们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与此同时,习近平也进一步强调,发展固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但世界的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全球发展还不够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逐渐加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冲突不断等问题突出。为深入解答和破解全球发展的这些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公平发展、开放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全球发展新理念,为世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理念的引领。

所谓公平发展,核心是要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被拉大的问题。主张世界各国都应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各个国家都应被纳入到全球发展的体系中,成为共同发展进步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惠者。我们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着力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给予各国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力求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各方,真正体现世界发展的公正性。开放发展,核心是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让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红利。我们要树立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把本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关联起 来,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力求从整个世界发展体系中去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和快速流动,着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力求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同的发展进步。全面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就是要把发展的最终价值旨归定位于人,真正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更加公正的社会体制机制等,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创新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就是要摒弃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把创新看成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不断打破陈旧的观念,通过理念创新,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不断破除各种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培养和吸引一大批创新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问题,真正让创新去激发发展的潜力,增强发展的动力,培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陈旧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都应共同承担有差别的环保责任,保持全球发展的绿色可持续性,共同构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并且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中国发展好了,不仅为本国人民享有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促合作、图共赢是世界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理性选择。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程度逐渐加深,利益交融、安全相依的连带效应日益凸显。这样的时代,不同于以往帝国争霸、殖民掠夺的战争年代,也不同于国家结盟、集团对抗的冷战时期。习近平同志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对抗、单边、战争、零和博弈、赢家通吃等不符合时代发展逻辑,合作共赢才是顺应时代大势的正确抉择。各国要秉持伙伴精神,不断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做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打造更多的合作平台,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习近平强调,每个国家在合作中都要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力求在全面深化合作中促进共同发展,每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都需要兼顾别国利益,在追求自身发展时也要积极促进其它国家共同发展,世界长期稳定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而另一些国家却长期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我们要相互帮助解决不同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各国都发展好了,世界才会真的好。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指出,每个国家都要注意本国发展的外溢效应,力求实现与别国的联动发展,在全球分工合作的动态链条中,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我们要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别国发展,争取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总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时代大势的正确研判,既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和世界形势的思想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也体现了我们党认识和解决国内问题和全球问题思路的转换。从认识问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认识,从以往更多的关注国内利益和国内矛盾,转向了更多的从人类共同利益、世界共性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国内利益与本国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视野更加凸显;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来看,这样的认识,既超越了以往战争与革命的斗争思维,也超越了西方的冷战对抗思维,更加强调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沟通协调、合作共赢的思维方法。

三、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普遍联系是当今世界的整体特征。世界就是由无数 相互联系的民族国家构成的有机整体,在 这个体系中,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孤立地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世界视野来看待新时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深度联系,指出中国的发展进步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由此积极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新构筑中国与世界的密切关联,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有机整合起来,把中国的利益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有机融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连为一体。

随着全球化的生成与发展,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路径。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可以依据自身的禀赋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 制度,都必须融入世界,与各国建立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很早的时候就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由民族国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势,提出共产主义将是世界性的事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具有普遍交往和紧密联系的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将由此获得丰富的自由个性。后来,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全球化的新发展,也源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重要论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才能融入世界发展自己。遗憾的是,在后来苏联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基于帝国主义列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军事对峙、经济封锁的现实考量,以及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危机不断加深的理论判断,提出了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这一理论长期左右了苏东国家的对外政策,使其对外交往一直局限于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封闭环境中,这也成为苏东国家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期,也曾出现了与世隔绝的状态,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对新中国也采取军事侵略和经济封锁,我们党被迫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在后来的发展中,尽管世界形势有所变化,但我们党深受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的影响,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严重失误,致使我们长期陷入了自我封闭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对外交往的经验教训,在观察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等重要论断,使我们党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外交的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提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需要中国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构建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积极构建和谐世界引用等重要观点,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党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视野。以上这些思想、观点、论断和实践,为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

与此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还包含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文化的充分吸纳。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下观理念,兼济天下、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价值准则,协和万邦、天下太平、世界大同是其终极价值理想。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和和美美、和为贵的和文化有机融合,构成了中国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准则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

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还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是基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的深刻变化,包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之欲出。在政治方面,冷战集团对抗的结束,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使世界力量对比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越加明晰,这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国际环境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各国深化政治互信和战略对接,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已具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视野;认识价值;创新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2】习近平新时代忧患意识.. 下一篇【2018.01】全球文化交融背景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