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2018-12-30 21:20:13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方玉梅 【 】 浏览:710次 评论: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强起来的国家长远发展根本大计出发,立足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遵循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逻辑理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由大向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经济发展新常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开始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1而且“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2。“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3即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会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特征。这种阶段性发展特征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即由资本的双重作用所使然。一方面,资本会产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的扩张。由资本扩张而产生的经济悖论、生态悖论、人的发展悖论,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则会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的发展危机,社会经济将会陷入中等发展水平的“陷阱”,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难以避免的“常态”。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是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发展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原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会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阶段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4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综合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变化和走势,以及这两种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个“新常态”,既不同于我国自己原来高速增长、粗放发展的“旧常态”,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旧常态”。“新常态”的判断,是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资本这一动力机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所遭遇到的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呈现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研判,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发展的阶段性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由大向强关键跃升期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客观状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5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了许多新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来自国内外的挑战、风险、阻力、矛盾;但同时,新常态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通过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发展阶段,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绝对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加多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市场活力和效率进一步释放,为中国经济新飞跃提供了许多新的有利因素、条件、方法和环境。新常态,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中国谋划未来经济发展的逻辑前提,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看”的首要问题。
二、实践路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逻辑起点基础上,直面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深刻回答了中国经济发展“怎么干”的核心问题,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的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协同的实践路径,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遵循。
(一)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与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6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原则。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1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实现经济高效、公平、持续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位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七个坚持”基本内涵之首,凸显其总领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新常态下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优势和政府宏观调控优势,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和资本运行经济悖论、生态悖论、人的发展悖论,保证我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条红线。
(二)理念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原理与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针,是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创新动力不足、协调不够、环境破坏严重、开放水平不高、共享不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既抓住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是中国共产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困境、厚植经济发展优势、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的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发展理念的概念,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理念思想。实际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规律就是最根本的普遍性经济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了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发展的基本内涵。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四大发展理念着力强调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强调的是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体现。在各要素推进生产力发展规律中,马克思强调“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3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来源,这蕴含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强调资本力量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揭示了由于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生态环境危机、人的发展危机。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利用资本力量作为支配生产要素的基本力量,这些危机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五大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危机而提出的创新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相互关系原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发展理论,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在生产过程中物与物的关系,也反映了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特别强调未来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5。这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协调各个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要求。此外,还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粗放与集约、外延与内涵等原理,这也都为习近平经济发展新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思想素材。

(三)制度保障: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及经济运行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所作的合乎逻辑的预测,包括建立和发展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确立、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进而为中国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方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是有前提条件,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较高的社会化水平。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产生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不成熟。因此,我们还不能废除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存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以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非公有制经济在功能定位、产权保护和政策待遇等方面与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推动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3这些基本经济制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收入分配乃民生之源,它对于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具有直接重大现实意义。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支配劳动价值生产过程的权力结构决定劳动价值的分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这种收入分配制度不只是指在公有制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更为重要的是劳动、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有两个基本规定: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二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优化,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全体人民稳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难以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4《资本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论。其中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是最有效率和活力的形式,但市场也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以及资本扩张导致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从而不可避免地将社会经济引向危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计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协调互助、相得益彰,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伟大成功创造,既解决了经济运行的活力和效率,又为实现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
(四)战略支撑:问题导向与经济发展新战略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明确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的同时,又引用了马克思的原话加以阐释,“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问题导向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本性所决定的。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补齐短板,提升整体发展优势,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供需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一系列经济发展“分战略”;同时,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由大向强发展新阶段的“问题导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制定了“新两步走”总的发展战略,为全体人民擘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画卷,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坚持从国情出发、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同时以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融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宏大视域的经济战略思想,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战略支撑。
(五)方法支持:辩证唯物主义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2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方法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常态,经济运行在消费和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要素驱动、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新特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的基础。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历史方位,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稳”既指平稳的经济增长,也指稳定的就业、物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重大金融风险,稳定市场预期;“进”既指质量的提高、效率的提升、新动能的增强、结构的优化,也指环境和民生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稳”与“进”是一个辩证有机统一体,要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即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节奏和力度,以稳健的宏观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灵活的微观政策、扎实的改革政策、托底的社会政策并使之相互协调和配合,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方法,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辩证法。
三、价值立场:“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同样,《资本论》也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以实现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归纳总结的那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第二条,紧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之后。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强调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特别指出要把其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揽“四个伟大”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发展目的、发展动力问题,而且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道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中,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本质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奋斗的目标和宗旨。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情地说道:“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4“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倾听人民呼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诉求、新期盼,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作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7;从“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8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10 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11;从“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耕地”12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3;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5……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关切诉求,始终把群众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这既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也凸显着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挚深厚的为民情怀。
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所体现的最重要特质,就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无不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演进中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基本上是用于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但其基本的研究范式完全可以应用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分析中来。因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很多当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问题,在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阐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规律,且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内在矛盾时合乎逻辑地预测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这些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传承了下来。
    当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比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创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要更为丰富多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然会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和当今世界人类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有许多创新和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体现着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对谋求中国经济更高质量的转型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物质技术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理路 分析框架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6】论人民“获得感”的生.. 下一篇【2018.05】论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