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6】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
2019-03-11 16:52:11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申来津 邹译萱 【 】 浏览:1904次 评论: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政府改革愿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同时,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中国的新发展,为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行动指南,将“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政府立法、决策与执法等政府行为全过程,使“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成为新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观,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
    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他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4习近平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5“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当代诠释,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忘初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唯一目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政府报告中也强调,“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为人民干事是天资、不干是失职。”1“一切为了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方面,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深切情怀,是政府人民性的价值依归与目标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切为了人民”要求政府必须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安居乐业,真正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政府宗旨和目标,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当在政府工作中落地生根。政府在立法和决策时应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政府立法和决策充分体现人民性;政府执法应当明确为民执法而不是“治民”执法的宗旨,但凡违法执法、乱执法都是与为民执法宗旨相违背的;政府职能要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而转变,凡是有利于人民的职能都要强化,凡是有悖于人民利益的职能都要改进,使我们的政府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政府”。
    “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是顺民心合民意的政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得民心者得天下。”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顺应了民心民意,正因为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和党领导的军队才从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4他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活。”5“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6但凡顺民心的决策都是人民支持的决策,顺民心的理论都是人民拥护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顺民心合民意的思想理论,所以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答记者问时也强调把顺应民心民意作为改革方向。政府的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极为密切,政府顺应民心民意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政府应当准确了解群众诉求,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心同德,通过人民广泛参与,使政府行为与民意高度契合,避免与人民“对着干”的政府行为。
    “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是亲民的政府。很难想象冷漠傲慢的政府会热心为民众服务。亲民政府要求政府人员敬民爱民,恤民安民,对民众有躬谦意识、敬畏之心,体现鱼水情深,而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领导干部的身子俯得越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被举得越高。他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心贴心”,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政府亲民取向体现于政府人员的人际关系上,尤其是政府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上。受传统官文化的影响,有的政府人员对上级和颜悦色、毕恭毕敬,对下级和普通百姓则“目中无人”,甚至随意呵斥。在传统官文化中,还有不少潜规则,如为官者不苟言笑,与下级若即若离,更不会以普通百姓为伍。如此,摆脱旧的官场习气,建立亲民和谐的官民关系是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只有亲民政府才可能是百姓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是官“仆”民“主”的政府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
求”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2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是人民权力的让渡,人民是主人,政府人员是公仆,政府人员与人民的关系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即官民关系定位是官“仆”民“主”,这与传统的官“主”民“仆”、君“主”民“从”恰恰相反。官“仆”民“主”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如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黄宗羲提出“君客民主”,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曾以“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王为公仆)作为座右铭。丹·韦伯斯特也曾说“人民的政府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并服务于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万要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3。李克强总理也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决不辜负人民公仆的称号”4。官“仆”民“主”是一种理想的官民关系模式,但人民当家作主的阻滞因素有很多,尤其传统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文化依赖的社会土壤至今尚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传统使得部分政府人员难以俯身成为人民的公仆,更是难以从骨子里树立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解决政府人员的角色悖论一是从观念更新着手,使我们的政府人员从内心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公仆使命,以做人民公仆为荣,以做“官老爷”为耻;二是从制度安排上设定公仆角色,增强政府人员的公仆角色刚性,通过制度约束,使政府人员只能当公仆,不能当“官老爷”;三是改善社会文化生态,加快去行政化进程,控制“官本位”文化的传播,逐步消解乃至清除“官本位”文化,培育清明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力量。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确立并强调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力量,我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提出以人民为师,依靠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在新时代,政府应当让人民广泛而深入参与政府行为,在政府参与中汇聚民智,广泛协商,化解矛盾,发展创新。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是以“富民”为要务的政府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前提是首先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富民”尤为重要,“富民”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精髓,是“惠民”、“ 恤民”、“安民”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6“富民”是人民满意的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中体现,如果老百姓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买不起房,奔波于温饱线上,还有什么幸福可言?谈何民族复兴?贫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羁绊,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富民”已然成为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任务。
    “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易治,反之,民穷则国衰,国衰则易乱。”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他同时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凸显了富民精神。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不仅仅指国家强大,更要老百姓富裕。富民对政府而言是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最核心的内容,但“富民”不一定为某些政府官员所重视,这些官员更为关注的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心上级是否满意,而对百姓的疾苦、百姓的诉求则置若罔闻。因此,必须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富民工程,把富民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试金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亟待破解的难题。要破解共同富裕难题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共享”理念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共享”和“共富”提供了可能。“共富”可以通过“共享”来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共享”制度设计。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蓝图包含着丰富的“共享”成分,我国现行基本制度尤其是民生基本保障政策也不乏“共享”元素。在共享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对“共享”的内容、方式、范围及保障机制等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寻找“公平共享”、“合理共享”乃至“差异共享”的共享模式,在充分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和发挥人们劳动潜能基础上实现“共享”,即“能力边界共享”,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1同时也要避免不劳而获的“懒汉共享”。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是“权”服从“法”的政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2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事关民心向背,甚至影响执政党和政府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兴、党兴、国家兴;处理的不好,则法衰、党衰、国家衰。”3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带头学习法律,依法办事,明白“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道理,真正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根除“人治”和“惟上”思想,真正使用好人民交付的权力。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解决权与法的关系问题,杜绝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4
    在权与法的关系上,简单地说谁大谁小是不科学的,由于二者质的差异因而也不具有量的可比性。从现代行政理念分析,行政权是法的派生结果,是法赋予行政权的形态、边界和层级决定力,法律赋权或授权是行政权存在的基础。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表明了法的权威性和权的派生性。如此,权必须服从法。权服从法不仅具有合法性基础,而且具有人民性基础,因为法律是人民的意志,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人民的认可与支持是行政权得以运行的前提。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应当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无疑是最理想的政府形态,在法治政府中凸显了“法”元素和“法”的主导作用,而法又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法治政府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人民性。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自2014年颁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政府法治化程度明显提高,而且政府法治成果为社会法治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政府法治化进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依“权”行政、依“利”行政等,法治政府建设任重道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是具有针对性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没有特权和例外,政府人员无论权有多大,都不得逾越、触碰法律底线和红线。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当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理论渊源。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并使之发扬光大。他说:“不论行政体制怎么改、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5党的十九大修订《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要求各级干部扪心自问两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在忙着做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抓住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根本。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总结政府工作的不足时说:“一些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2说明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仍任重道远。
    为人民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固有内涵,“从本质上说,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政府通过治理创新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3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来自于他们对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来自政府人员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取决于个人德性或人品,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有些政府人员习惯于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服务意识容易表面化和形式化。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只能是鲁迅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政府。
    在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缺乏现代意义的服务理念,政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比较困难,这些困难来自诸如官员选拔体制等诸多因素。提拔任命官员往往看重的是学历、背景或考试成绩,对人品的考察不够深入,这就导致有些政府人员惟上是从,对为老百姓服务则不上心。因此,培育政府人员的服务意识必须改革和完善官员选拔体制,同时加强政府人员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制度安排上凸显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地位,把服务意识作为评价政府人员政治素质的核心指标。政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端正作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人、感召人、引导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确立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没有哪一种理念像以人民为中心这样受到人民的欢迎与支持,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使以人民为中心制度化、具体化与操作化。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势必助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激发出全民磅礴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满意 服务型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6】当前留守型农村基层党.. 下一篇【2018.06】论党规与国法衔接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