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5】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2019-12-14 20:45:47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赵大朋 简皎洁 【 】 浏览:622次 评论:0

    “组织力”是一个管理学和组织学的常用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地把这一概念引入到基层党建研究的领域中,并明确指出:未来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组织力”这一概念的引入和使用,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以下简称“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经验的提炼和总结,同时也为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产生、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系统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一个政治系统要维持自身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系统本身是开放的,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有效互动。政治系统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能从中汲取自身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又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有效输出,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二是能够有效地对互动结果进行科学的检视和反馈,并及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系统本身的运行。通过动态化的调整,确保政治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外部需求的变化和支持的“蚀耗”,不断提高自身输出的效果。三是能够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维持和巩固明确的系统边界,保障系统内成员的一致性和组织体系的稳定性,并不断强化政治系统自身的基本属性和组织特质。尽管“政治系统”在本意上是一个内涵相对宏大的概念,但政治系统分析的相关方法和基本观点对研究政党或政党基层组织依然适用。
    从政治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看,政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党在适应和满足外部环境需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动员。政党作为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表达的组织化工具,要敏锐接收来自外部的各种需要或支持,并把这些需要或支持转化为党的政策,影响或控制国家权力。同时,政党并不是被动的政策制造工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组织渗透和有效动员,积极调控和引导整个互动过程,避免外部支持的流失,不断提高政策输入的绩效。这一过程其实也是政党对外部环境进行渗透和再组织的过程。二是,政党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要保持组织边界的稳定性和组织内部的一致性。政党在运行中要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来及时消除内部隐患,提升自身的组织化水平和成员的忠诚度,稳定组织属性和组织边界,避免因外部压力而产生“组织崩溃”。总之,从政治系统的角度来看,政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既是政党对外部环境进行渗透和再组织的过程,也是政党不断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整合的过程。正是政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政党的组织力得以产生。基于这一产生过程,我们可以把政党组织力的内涵界定为: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政党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政治价值,而对外部环境以及组织自身进行有效渗透、动员与整合的能力。从基本内涵可以看出,组织力是一种在互动中产生的“关系力”,体现的是作为主体的政党对于外部环境或者政党自身各个构成部分的作用或影响程度,是政党能动性的体现。
    对政党的基层组织来说,自身在微观“场域”中也同样具备一个政治系统的基本特征,发挥着一个政治系统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并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了相应的组织力。立足于政党组织力产生的过程,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有两个构成部分:一是基层党组织适应和动员外部环境的能力,即“外在组织力”。由于基层党组织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主要就是基层社会,所以外在组织力也就等同于“社会组织力”。这是从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理解组织力,包括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等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当然,由于自身的特殊政治地位,政治组织力无疑是社会组织力的核心构成,决定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本特征和整体走向。所谓的“政治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在政治领域团结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社会对于执政党政治认同感和行动力的能力。总之,组织力的强弱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和驾驭外部环境能力的重要标志。二是基层党组织调控和整合的能力,即“内在组织力”。这是从基层党组织稳定组织边界,加强组织内部一致性和凝聚力的角度来理解组织力,包括稳定与完善党的组织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等内容。作为执政党组织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属性和组织边界,调控组织运行的基本状态,有效保持自身组织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组织力的强弱是基层党组织自我整合和调控能力的重要标志。必须强调的是,尽管从组织力的整体结构来看,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力和内在组织力之间有明确界限,但在现实中两者往往处于相互支撑或相辅相成的状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内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产生的基础。如果不能保持并强化内在组织力,社会组织力也就失去了根本载体。社会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最终体现,也是内在组织力存在的根本价值。如果不能保持社会组织力,内在组织力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此外,基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殊性和组织力的产生过程,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政治性。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时候,任何组织都具备一定程度的组织力。但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与其他类型组织(例如社会组织或商业组织)的组织力在基本导向、实现价值和作用方式上都有着本质区别,具有鲜明的政治特性。这种政治特性是由基层党组织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组织属性所决定的,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根本特征。第二,权力性。在中国的“政党—国家”体制的框架下,执政党与国家处于高度同构的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活动在“体制内”单位中的基层党组织与国家行政权力处于同构或半同构的状态中,属于行政权力依托型或者准行政权力依托型组织,行政权力在其日常运行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并不是纯粹基于政党的组织行为,而是行政权力直接或间接进行介入和支撑的结果,体现着权力的逻辑。这样也就使得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具备国家行政权力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属性。第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方式,以及自身所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组织力的具体内容、实现方式,乃至整体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尤其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转型的状态下,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也必须实现相应的转型。例如,在计划经济状态下,基层党组织直接依托于单位制和行政权力就可以顺利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以及有效的组织与深度动员,具有强大的组织力。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单位制的解体,支撑原有组织力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在这种状态下,基层党组织就必须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组织力建设的手段创新与逻辑转型,否则组织力的弱化就是不可逆的。第四,综合性。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整个过程是通过按照特定组织结构而存在的各种组织要素来实现的。就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产生过程来看,一方面,组织力是各种组织要素力量的体现。这些组织要素既包括组织成员、组织体系、组织活动等者显性组织要素,也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价值等隐性组织要素。另一方面,组织力也是组织结构力量的体现。组织结构涉及到组织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要素之间的沟通方式等问题。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组织效率影响极大。基层党组织并不是各种组织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组织要素基于特定组织结构进行有机组合的结果。因此,能否实现自身组织力的最大化,不仅取决于各种组织要素本身作用的发挥与实现,更取决于组织的整体结构是否科学合理。
    二、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组织力建设是巩固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的迫切需要。没有相当的组织力来支撑,基层党组织对于外部空间的领导地位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当前,随着基层社会的深度转型,整体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化,社会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和异质化,基层社会的流动性也显著增强。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无疑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一方面,在一个各种资源相对有限的特定场域中,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在具体需求和心理期待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协调矛盾的难度不断加大。对基层党组织来说,外部“需求”和“支持”变得更加复杂,引导或调控输入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越来越市场化和非政治化,对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接纳度或认同度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政策输出也受到了挑战。总之,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适应和引导外部环境发展的能力在不断下降。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价值不仅无法得到有效体现,而且还会产生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的倾向。
    第二,加强组织力建设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没有较强的内在组织力,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就无从谈起。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内在组织力弱化的结果就是:组织边界日益模糊,难以进行有效的自我整合,无力保持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在这种状态下,基层党组织既无法对外部不利因素的侵袭进行必要的应对,同时也难以规范和约束党员的思想或行为,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这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性下降,娱乐性上升,俱乐部化的特征明显;党组织的组织原则被各种因素(如市场、宗族等)扭曲;党组织的纪律和约束变得松弛,组织内部“潜规则”盛行;党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弱化,政治身份的自我认知不强,很多基层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基层组织体系的整体性受到破坏,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碎片化”倾向。因此,基层党组织只有不断加强组织力建设,才能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保持自身组织体系的稳定性,具备较强的自我强化能力,全面提升自身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一)基层党组织有效适应并积极引导外部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力
    从政党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角度看,提升社会组织力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基层党组织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有效嵌入。“悬浮”于社会之上的基层党组织不可能拥有较强组织力。因此,不断提升外部环境的接纳度,强化组织的嵌入性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力的前提。二是,基层党组织能够有效作用和影响外部环境,不断强化自身对于外部环境的引导和动员能力。从本质上来看,进行有效引导和整合的过程就是基层党组织对于外部空间进行再组织的过程,也是自身社会组织力最终得以体现的过程。
    1.基层党组织要适应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外部环境的接纳度和自身的嵌入性
    第一,立足于外部环境接纳度的提升,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社会,这是基层党组织面对外部环境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基层党组织面对的是一个高度非政治化或生活化的社会空间。这个空间对政党活动有着天然的陌生感,甚至是排斥感。在提升组织力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调整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运行姿态,消除外部环境对基层党组织的陌生感,不断提升接纳度。要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实现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群众的服务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横向多样化、纵向多层化和持续动态化的特点,而且对基层党组织提供服务能力的心理预期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突出自身的服务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把握各阶层群众需求的新特点,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覆盖面。尤其是要不断提升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既能有效满足主流人群的需求,又能兼顾非主流群体或一些边缘人群。二是不断更新服务内容,除了关注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外,更要高度关注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的整体层次和水平。三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有效整合和统筹辖区内各种服务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服务体系。四是不断创新服务手段,通过市场手段引入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力量,克服自身的资源瓶颈和能力短板。总之,服务功能的有效实现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党组织和社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组织力量,从而产生对于党组织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种信任感和依赖感也就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立足于自身嵌入性的提升,不断完善和稳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
    健全而又稳定的组织体系是基层党组织实现对外部环境有效嵌入的基础,也是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互动的核心载体。当前,由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党组织与基层社会进行互动的组织纽带出现了某些松弛和断裂,彼此之间产生了“脱嵌”的倾向,从而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力产生的基础。要改变这一点,基层党组织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调整组织运行逻辑,寻求政党逻辑与社会逻辑之间的“共振点”,为组织纽带的构建奠定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组织体系运行的社会化和草根化。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在不依赖行政权力的情况下,采用非强制性的说服、协商以及合作等手段开展组织活动。这一过程具有社会授权、无行政依托、隐蔽的政治性、非领导色彩的领导艺术、非党名义的活动方式等特点。二是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提升组织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不再局限于行政区划或传统意义上的“单位”,而是依照党员的群体特点、产业链条和项目分布来设置基层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以及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多种形式。对一些流动性较强的领域,可以逐步将“组织内党组织”向“组织外党组织”延伸,建立区域性、专业化和开放性的组织载体,例如建立完善的党建服务中心体系。这无疑可以增强党的组织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实现党建资源供给的均衡化和有效性,为稳定组织体系提供必要支撑。尤其是对一些特殊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如“两新”党组织)来说,自身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异质性更强,组织的内生资源相对匮乏,保持组织体系稳定性的压力更大。在这种状态下,外部资源自上而下的有效输入就至关重要。因此,上级党委应根据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以制度化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源的供给,实现基层党建资源的均衡化。
    2.基层党组织要有效作用和影响外部环境,不断强化自身的引导力和动员力
    第一,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实现,明确基层党组织引导外部环境发展的基本方向

    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政治组织力的核心载体。如果自身的政治功能得不到准确定位和有效实现,基层党组织对于外部环境的政治引导就会出现弱化或严重缺失,甚至产生方向性的偏差,从而在根本上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外在组织力,威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地位。从现实来看,基层党组织强化自身政治功能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自身政治功能的具体内容。从纵向来看,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是自上而下地宣传和贯彻党中央的决定,把执政党的政治影响传至基层。从横向来看,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组织的日常活动(例如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和推动改革发展等)来不断强化自身的领导地位和政治权威,确保基层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方向。二是扭转以“行政功能”来替代“政治功能”的倾向。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在本质属性和实现逻辑上都有着本质区别。长期以“行政功能”来替代“政治功能”,容易导致基层党组织根本功能定位的扭曲,使基层党组织变得科层化和官僚化,增加了外部环境对于政党的陌生感,甚至是疏离感。因此,强化自身政治功能的过程就是基层党组织去行政化和功能回归的过程。三是为政治功能的实现寻找必要的制度依托和组织载体。基层党组织要依托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体系,实现“嵌入式治理”。所谓“嵌入式治理”指的就是执政党运用自身的组织资源,通过渗透、动员、宣传等方式施加影响,最终将社会纳入有序化政治参与的过程。实现“嵌入式治理”的过程,就是基层党组织对社会进行政治引导和整合的过程,也是自身政治功能顺利实现的过程。此外,基层党组织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塑造和利用社会资本,逐步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嵌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积极培育多样化的群众活动团队,来有效介入并引导社会资本的形成,不断拓展党组织的影响力。
    第二,立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价值引领
    价值观的嵌入和内化能够有效增强民众对于政党的接受度和认同度,激发民众参与政党活动的自觉和热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政党进行政治动员的成本,而且还会提升政党进行组织和动员的持久性,显著提高基层党组织对社会进行组织和动员的绩效。当前,基层社会的意识形态不断复杂化,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基层党组织要立足于意识形态发展的态势,以及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全方位地改造自身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实现政党价值观的有效嵌入。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现宣传内容的具体化和生活化。要改变以往抽象宏大的概念式宣传,把执政党的主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通过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不断拉近执政党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强化“党就在身边”的感受度。二是不断提高宣传用语格调的灵活性和时代化。基层党组织要立足于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宣传用语,善于以广大受众所熟悉的“热词”和“潮词”,更加通俗易懂地阐释党的主张,把复杂的政治问题简单化。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改变严肃僵化的宣传语言,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语言风格,适应与不同群体或阶层进行沟通的现实需要。三是善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政党价值观的传播载体。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的宣传逻辑与互联网逻辑的适应性和融合度,善于掌握数据和分析受众需求,真正实现“互联网+政党宣传”,而不是换汤不换药的“政党宣传+互联网”。
    第三,立足于党员活跃度的提升,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于外部环境的深度动员
    组织不是抽象存在的,党员是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的主体。基层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最终是通过党员来实现的。同时,党员也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构成部分,活跃在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阶层中,掌控着特定的社会资源。对于执政党来说,党员实际上是执政党维系和整合社会的重要介体和工作机制。在社会结构不断复杂化的背景下,个体党员对复杂微观社会生活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如果能有效提升党员的活跃度,基层党组织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当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党员的活跃度:一是培养和提高党员的群众工作能力。首先,基层党员要能够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引导和教育群众,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并把党的理论和政策内化为各个社会阶层或群体的自觉行动。其次,基层党员干部要熟知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能够深入了解民意和把握舆情,在不同的社会群体或阶层中都有着较高的权威和话语权,具备成为“草根式”群众领袖的能力。二是党员活跃度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引导,以及必要的制度保障。基层党组织要立足于党员队伍的构成特征(如年龄和职业等)和工作生活实际,避免简单化或“一刀切”,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来发挥党员的作用。例如,可以基于趣缘和业缘等社会关系纽带来实现对党员的分类管理,把广大基层党员融入到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或群众活动团队之中,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众活动团队来更好地发挥党员的作用。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治理,不断提升内在组织力
    较强的内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能够与外部环境有效互动的基础,而有效的自我整合和调控则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内在组织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基层党组织的自我整合与调控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不断加强政治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自我整合与调控的基本方向
    鲜明的政治属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强化自身应有的政治属性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我整合与调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政治建设就是党的政治回归和政治强化的基本过程。如果不能有效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就会淡化,组织特征就会变得模糊,组织内部在思想上或行为上的一致性就无法维持,甚至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出现严重的分裂或对立,自身的内在组织力也就无从谈起了。从现实来看,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明确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首先,政治建设就是纵向的一致性和服从性。作为党的基层组织,自下而上的一致性和服从性是自身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纵向的一致性和服从性”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每名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能够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并自觉把党中央的政治要求内化为组织自身的行为规范。其次,政治建设就是横向的融入性和塑造性。基层党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融入到组织日常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效引导和塑造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培育党内科学的价值观。二是重视政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各项基本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自上而下构建起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把政治建设在基层由虚变实,强化可操作性。三是重视政治建设的问题导向。基层党组织还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尤其是基层党员队伍的特殊性(如职业特点、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等),把党中央的原则性要求与基层党组织所面对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问题导向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针对性。
    2.不断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基层党组织自我整合与调控的常态化
    基层党组织在进行自我整合的过程中要逐步克服运动化倾向,以强化组织的日常管理为切入点,实现自我整合和调控的常态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基层党组织自我整合的逻辑调整与转型,要逐步由行政强制式整合(体现“强制—服从”的逻辑)转向组织认同式整合(体现“认同—参与”的逻辑),既要明确组织原则的刚性,又能有效激发党员的认同度。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作为基础组织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党员日常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当前,还要立足于基层党组织的类型和特点,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建立常态化的不合格党员甄别与处置机制,强化基层党员队伍的自我更新能力。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对党员的教育。根据基层党员的构成和主要特点,创新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内容上的抽象化、方式上的灌输化和形式上的简单化,提升党员学习的内在动力。二是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基层党组织在日常运行中,要严格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避免组织生活的随意化、平淡化和空洞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党内氛围和政治导向,培育基层党组织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三是强化党内纪律和问责。基层党组织要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各种违反纪律的行为,避免“破窗效应”的产生。同时,基层党组织还要有效运用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不断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监督力度,通过严格的执纪和问责倒逼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逐步把党的纪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3.不断激活并强化党员身份意识,确保基层党组织自我整合与调控的深层化
    普通党员并不是纯粹“被组织”的对象,也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党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党组织再也不可能依赖权力资源的掌控来实现内部整合,体现自身的组织力。在这种背景下,党员主体意识的培育和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所谓主体意识是指党员作为党组织的核心部分,对自身政治身份和组织规则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以及基于这种认知和认同而产生的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这种主体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党员意识”。可以说,如果没有党员意识的激活作为基础,基层党组织自上而下地加强自身整合的努力注定是低效的,或浮于表面的。
    当前,要不断唤醒和培育基层党员的党员意识,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充分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充分保障党员的基本权利是激发党员主体意识的关键所在。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党内民主,不断“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对于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必须跳出“选举式民主”的思维惯性,把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和普通党员参与度作为衡量党内民主质量更为重要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扎实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和技术平台,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党员的党内信息通报体系,充分保障基层党员的知情权,为广大党员有效参与党内事务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要通过完善和创新党内激励关怀机制来体现组织的温暖,不断强化党员对自身政治身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一方面,党内激励关怀要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党内关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人文和精神的关怀。在物质生活普遍富裕的今天,对基层党员的人文关怀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党内激励关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党内关怀要避免运动化,实现常态化;党内关怀要扩大覆盖面,并不断提高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党员群体需要来展开;党内关怀要细节化和生活化,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增强基层党员的获得感。

基层党组织 组织力 政治系统分析 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5】从基层重塑政党:改革.. 下一篇【2019.05】迈向治理的基层党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