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4】新世纪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
2018-10-15 10:17:49 来源: 作者:徐立波 朱小玲 【 】 浏览:2066次 评论: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纯粹的“理论性”和“概念性”的东西, 它作为科学的理论, 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 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它来自于实践, 同时又指导和服务实践。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 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纵观国内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学术史考察, 从其研究成果产生的时间节点上分析, 该论题的研究在2001年、2004年及2016年产生了三次明显的高峰。这三次高峰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20 01年前后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教育活动;20 0 4年前后全党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闻舆论工作, 是党领导下的重要工作, 是治国、安邦的大事。”1学界再一次掀起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热潮。然而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系列效应, 在广大受众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若要牢牢把握新闻宣传主导权, 向广大受众宣传、解读全球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发展。本文拟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明确概念的内涵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概念进行解读, 形成了以下代表性观点:

(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恩经典作家及其继承者对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且包含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的继承与发展。2如陈力丹认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 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思想, 它由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的经典作家的著作, 以及一系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党组织文献中的有关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几代主要领导人、老一代党的新闻工作主要领导人的著作, 以及党的文献中的有关论述,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部分。”1也有学者认为, “党性”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 理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2此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中, 也包含列宁为代表的苏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 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探索和实践, 新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与完善。3

(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如高章福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包括喉舌观、党性观、真实观、效益观和自由观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4胡钰认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还具有使命观、政治观、人民观、真实观、创新观等五个新的时代内涵。5其实,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出版的“功能、使命、本质、艺术”的论述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纵深体系。6作为“社会的捍卫者和人民的喉舌”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的立场而赋予新闻出版业的神圣使命。7所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不断创新, 应当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实际需要, 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才能具备深刻的当代价值。8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对新闻工作总体的观点和看法, 包含喉舌论、党性论、群众论、导向论、艺术论、道德论、人才论等方面。9

(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此种视角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而且这个历史过程本质上说来主要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斗争中, 并通过自身的新闻实践活动, 逐步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总结。10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对它的研究和实践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新形势不断创新。11然而,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学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以《莱茵报》、《新莱茵报》、《社会民主党人报》 (红色) 为中心的报刊活动阶段。12然而, 马克思在阐述报刊的性质、功能时, 也受到黑格尔等的影响, 同时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抽象人类精神和人类本质的概念对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3

(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总结实践规律基础上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 根据其所处时代政治斗争、社会变革与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 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工作原则及一般运行规律的科学概括与总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集中反映和体现。1然而, “在中国革命斗争、社会改造、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的四大阶段, 党领导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坚持政治家办报、密切联系群众的同时, 又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的形势, 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进行舆论引导, 形成了从宣传鼓动、新闻报道到创新融合这样的历史轨迹。”2

以上观点差异的原因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念不同视角的理解基础之上, 尽管侧重点不同, 但其本质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闻建设事业实践的科学总结, 但也应该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思想, 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传播中国声音, 同时仍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时代条件, 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念及原则的研究

基于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的多维度阐释,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念及原则问题的理解也说法各异。

(一) 必须与网络时代的自身特征相结合

该视角认为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3此外, 在信息化传播较为迅速的今天, 互联网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微博、微信等新传播中介不仅成为当下时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 而且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众合二为一、舆论场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新闻传播新格局, 这种情况下还必须要坚持党性、人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4实际上,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中在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何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 是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5

(二) 必须遵循认识论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 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6有学者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奠定了新闻传播的本质, 新闻的本源是物质、是事实, 新闻就是对事实的报道。因此, 作为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不断发展的,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个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7从认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指导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必须坚守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原则。8坚守群众路线原则这一观点, 承认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社会实践最终还是为人民服务,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此外, 要坚持适度原则, 从实践层面来讲, 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 要站在全社会角度看问题, 这种看问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媒体在社会出现问题时要及时给社会予以警醒;二是媒体要把握好“度”, 不能超过度, 否则就背离了事实。1

(三)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新媒体时代, 新闻传播系统对社会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决定了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 同样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 这种引领必须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要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党性原则、社会责任、开放创新等问题。2学者沈正斌、袁浩然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应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 把握好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新闻规律原则。3从这几个方面可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四) 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本指向

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民主体性特征, 其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上, 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人本指向渗透的不仅是新闻理想, 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本遵循。4

(五) 必须明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性

石大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揭示了新闻的本质和传播规律,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脉络上, 我们可以提炼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性, 即实践性、整体性、辩证性和时代性。”5

总体来说,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念和原则的研究, 主要从网络视角、认识论视角和问题导向视角展开, 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具备的多元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念与原则的研究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理论与方法一以贯之的坚持, 更能体现出对我国新闻实践成果的高度凝练。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的相关概念辨析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过程中,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有关信息传播、组织宣传、政治论辩、党内交流等方面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列解读。

(一) “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流之一。相比马克思主义的党报理论, 学界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彰而不显程度。马庆认为, 马克思“一般的公正”应当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给事件的双方或多方以发言的机会。报刊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 注定了它所承担的公共责任, 因此, 不能因为一己之偏私、喜好或某种交易只报道自己关注或喜爱的事实, 而对另一种事实采取压制的态度。二是给当事的各方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这里的平等, 是指报刊应该给予当事的各方以至少“形式上的平等”。三是报纸应有“良心”。报纸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来取信于读者, 从而达成思想、良心与信念的一致。6

(二) “走转改”

“走转改”是当前中国传媒领域的热门话题,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如孙宝国认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相辅相成。“走”是逻辑起点;“转”是核心, 是关键;“改”是目的, 是最终以文本形式展示走基层、转作风的成果, 可以直观检验“走”转”的实效。7学者郑保卫认为, “走转改”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 就是鼓励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 到群众中去, 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在“走转改”中, “走”是前提, 是基础;而“转”才是核心, 是重点;“改”则是结果, 是最后要实现的效果。1董少伟认为, “走转改”是遵循新时代新闻传播科学规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把握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 提高新闻队伍理论水平和能力素养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2

(三) “异常论新闻观”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 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异常论新闻观”两者之间的区分问题。学者赵文晶、陈秀玮指出, “异常论新闻观”要注意区分“异常论新闻观”与“异常性”。在判断事件的新闻价值时, 一般认为事件越是超出常态、越是反常, 就越具有新闻价值。3异常性是新闻从业者判断事件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 “异常论新闻观”却与新闻价值判断系统中的“异常性”并不等同。“异常论新闻观”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异常事件的报道, 或者是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方式等方面一种极端的、错误的新闻观念。“异常论新闻观”承认事件的异常性是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 但却走向一个极端:认为“异常性”是新闻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4

(四)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当前, 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式和条件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怎样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造就具有国家意识、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的新闻人才?这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要解决好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问题。高晓虹认为, 所谓“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是红线、是核心, 落脚点则在于“实践”, 即当前我国最新鲜、最重要、最典型的新闻实践。5

四、多维视角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趋势, 如网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与塑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改革、符号学、范畴认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梳理、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的新闻观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实践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一) 范畴认知视角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知、概括和反映。童兵运用范畴认知的方法, 从习近平的三次重要讲话中提炼出同新闻学相关的十对范畴, 即新闻舆论的功能与危害、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信息公开与网络安全、引导人民与学习草野、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学习借鉴与生搬硬套、学科构建与话语创新、真懂真信与不懂假信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6

(二) 文本研究视角

这部分研究内容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论著的文本梳理及观点进行了系列分析。7如童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进行系统分析, 梳理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演进脉络。1陈力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以词条的形式, 全面阐述马恩列斯毛等关于新闻、宣传的理论思想、观点术语, 扼要概述国际共运现代和当代的著名新闻及工作文献, 回顾了一百多年来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办的主要媒体及媒体活动中的主要事件等。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25篇, 研究对象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的新闻思想。32011年1月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共分十三章, 仅19.5万字, 扼要展现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及江泽民、胡锦涛等关于信息传播、新闻工作、宣传和文化等方面的论述。4也有学者从新闻史的视角, 研究中国近代报刊的新闻理念, 可以说这种研究方式也渐成为该领域的一种新的趋势。5

(三) 符号学视角

在谈及舆论场时, 有关“官方舆论场”的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简略的表达, 没什么大不了, 没有细究的必要。也有人认为这样有挑拨官民的嫌隙, 会造成民众对官方的误会。这种对“官方舆论场”的质疑, 主要依据是官方意见不能算成是舆论。刘贤从符号学的视角分析“官方舆论场”这种说法的合理之处, 质疑之声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指出存在的原因是受众接收到的信息“符号”单一化所致。6但是, 如何解决新闻和符号的同源共性关系是新闻学要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仍然要注意到用符号学来解决新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有可能使符号学陷入“膨胀能指”、“能指浮漂浮”, 因此, 这对于用符号学解决新闻问题应当具有警示意义。7

(四) 党和国家领导人视角

近年来, 学界对建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观研究成为热点之一, 主要有对李大钊、张闻天、恽代英、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及十八大以来对习近平总书记新闻思想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8也有学者研究中共一大代表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中共早期的新闻宣传工作, 克服重重困难, 建设舆论阵地,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阐释党的主张, 成功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9陈力丹的《刘少奇的新闻观》指出, 刘少奇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视, 提出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同时要有立场, 他没有教条主义地守着旧有观念, 而是善于根据发生的新情况、创造性地补充、发展原有的理论。10当然也有学者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共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展开研究, 如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语言风格要符合大众色彩;邓小平的新闻思想有“桥梁说”、“竞争说”和“客观说”等仍具有建设性意义;江泽民的新闻思想集中在舆论引导、政治家办报和新闻队伍建设上。1杨晶认为, “习近平从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传播工作、发展对外传播战略等六个方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还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的新闻观主要包含了坚持为人民服务、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推动经济建设、重视对内对外的舆论导向性及其监督作用等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五) 新闻实践视角

有学者指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实践, 它来源于实践而又为实践服务。从新闻采写、编发到新闻制作、传播;从新闻业务工作到媒体经营管理;从队伍思想建设到行业作风整顿, 都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4有学者把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与实用主义的实用原则进行比较, 认为坚持新闻真实, 必须从理念层面、文本层面和效果层面的递进关系中去追求观念真实、微观真实、宏观真实、抽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按新闻规律办事, 才能够真正建设一个公信力强、文明和谐、与时俱进、富有创新能力的媒介文化。5然而,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中, 有学者还注重讨论了网络舆论视角下的新闻实践问题, 有学者注意到网络媒体崛起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所处的新环境, 从三方面探讨了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 尤其是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协调发展部分, 论述较有时代感。6还有学者探究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常”与“变”, 认为网络环境虽然更为纷繁复杂, 但党管媒体、民意表达等是保持理论本真的不变部分。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必须体现分众化的趋势。7但是,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过程中, 也应当充分分析实践成功的原因, 如《广州日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 秉承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方针, 尊重规律, 最终得以成功。8

(六) 新闻观教育视角

目前, 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已经初步建成一个主要包含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部分的层次合理、结构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学校教育方面,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具有“两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闻传播问题的实践和著述,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闻传播问题而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9也有学者以个案式抽样调查研究的方法, 以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 事关我国未来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行为取向, 做好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 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的引导水平;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职业素养;坚持三贴近, 增强服务意识。10

(七) 网络文化建设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 一刻也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建设。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中, 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地位。因此, 有学者认为:“以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为突破口, 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以实现中国梦为价值取向, 确保网络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机制。”1可以说, 当前网络文化建设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须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否则便会失去方向。

(八) 比较研究视角

马克思指出,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本质不同所在。换句话说,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 新闻主体的定位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方向。当前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通过各方面对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渗透, 许多学者认为必须要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 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与核心。汪洁认为西方新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上层建筑基础上的, 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 它们所维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少数财阀的利益。2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一定要正确区分中西新闻观的本质, 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实践。

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要尊重新闻规律, 实现新闻规律与政治规律的有机统一。倘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孤立的定位为政治观, 割裂新闻规律与政治规律的关系, 便会步入片面化的左倾泥潭。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 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必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在社会发展、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技术进步的普遍联系下, 探索新闻发展规律。

五、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路径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指针。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如何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突破现实发展壁垒,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朝着合理方向发展, 同样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 学界关于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指导实践

由于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包含社会教育, 又包含学校教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过程中, 需要从“道”的层面落实到“术”的层面, 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丰富的新闻实践进行具体阐释, 让学生切身感受和领会其精神实质。3此外, 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也要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及新闻单位广泛组织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师进行多渠道学习, 注重业界、学界、政界三方的合作, 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平。4在社会教育方面, 如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媒体单位、电视台、公益性节目、公关网络平台等系列新闻传播者都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活动

徐泓指出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重视和加强历史传统教育;二是重视和加强国情时事教育;三是重视和加强媒体实践教育。5通过对历史优良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 联系到客观现实, 对国情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这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姚民声认为, 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再次要深刻落实和扎实推进。6

(三)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

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法不能是预防性的, 不能成为压制和惩罚新闻自由的手段, 而应是保障对滥用新闻自由的惩罚。”1新闻实践活动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对法律负责, 才能有效实现新闻实践过程的有效进行。所以, 我国新闻法律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此外, 基于网络视角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过程中, 要注意网络平台对新闻的传播理念、内容及效果, 特别是网络谣言管理方面, 要多元化进行管理。学者赵文晶、刘军宏认为, 微博舆论谣言在传播覆盖抑或传播速度上, 都大大超过了对应的辟谣信息。制度化的辟谣建设要从管理部门、运营机构、微博用户三方面展开。对于管理部门, 要与宣传体系的弹性创新结合起来, 健全法律法规, 为谣言设置红线。对于运营机构, 统合各官方与公益的辟谣机构, 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 延长辟谣信息的传播生命线。2

(四)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引导

新闻工作者是当前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主体。在新媒体语境下, 如果不能坚持科学的方法便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学界针对不同的问题对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进行了多维度探讨。学者王小节认为, 贯彻党的意志、坚持人民本位、反映客观事实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方法。3还有学者从心理学视角, 提出要从心理上解答民众心理认同的问题。如丁柏铨认为, 在信息接收渠道猛增和众声喧哗成为舆论常态的情况下, 官方及传媒机构作为舆论引导主体, 必须努力解决好民众心理认同的问题, 从而使传播内容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激发巨大的正能量。4

(五) 正确处理好舆论引导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系

在新的社会舆论格局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创造历史的主体。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增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二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三是要在舆论引导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四是讲究舆论引导的方法。5“在各种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是媒体发展的政治灵魂, 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是新时期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底线。”6当前, 价值观多元、网络舆论场的不可控等特征也必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指导。7此外, 还要正确处理好正确与好看, 反映与引导, 新闻自由与滥用自由之间的关系。8

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的研究

当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的研究也是学界讨论的方面之一。

(一) 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 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构建贡献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 这些观点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念, 不仅为当时的新闻工作者认识新闻和新闻事业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并为当今人们充实和发展新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奠定了基础。因此,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指导认识、指导实践、指导发展的价值。在我国, 以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新闻观念为基础, 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最终形成有我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系, 是应该确立的努力方向。9

(二) 有利于实现多元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南, 它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理应是开放的、科学的、实践的、与时俱进的。然而, 在指导实践过程种, 不能仅仅关注它对党报工作、媒体工作的指导作用, 也应当注意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指导对外传播、媒体公信力建设、网络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者毛秀琳认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倡的政治家办报同样适用于对外传播的主体;提倡的正面宣传的方针, 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负面的宣传, 有时还可能达到好的效果;提倡重视宣传艺术、效果的同时要注意真实性, 而且不能忽略实证调查研究。1

(三)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蕴含着丰富的新闻监管和新闻自由保障理论, 全媒体时代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有学者认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达到新闻传播重要目标的体现, 有利于发挥新闻传播的意识形态建设功能, 追求真理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党媒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期, 面对各种凸显的社会矛盾, 必须加强党的官方媒体与民间媒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凝聚正能量,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

(四) 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问题, 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 坚持这一指导思想有利于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众, 从而在保持良好的舆论环境, 维护社会和谐, 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新闻传播学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成果不断完善。进入本世纪以后,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新闻事业实践, 指导着各类新闻作品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出和谐社会秩序与良好社会风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实践品格, 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系列成果,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理论研究中还存在新闻价值指向不明的问题。一方面, 理论研究确实很多, 但是不知如何深入;另一方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不知用何种理论来指导实践。一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把其研究目标落脚于新闻业务层面, 强调其意识形态性的指导作用, 带有明显的工具性色彩。这反映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存在新闻价值方面的着力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也坐实了目前新闻传播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间二元划分的格局。因此, 该课题的研究应当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内容的研究

一是深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原则方面, 缺乏对建党以来重要历史人物新闻宣传思想的研究, 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 当时主要的新闻宣传媒介就是报刊、杂志。民主革命时期的报刊杂志有几百种, 担任这些杂志的主编几乎都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这些领导人的办刊思想、路径、宣传策略有所不同, 因此如何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使报刊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舆论武器, 应该成为学界进一步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当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指导中国新闻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坚守一定原则的基础上, 也应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二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研究。综观学界对该方面的研究仅从数量上来看, 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倡导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以及如何正确指导我国现行的新闻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期许。三是深化对中共报刊的研究。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宣传党的思想并扩大其影响力的重要喉舌,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客观反映, 应当加以深化研究。此外, 梳理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成果, 不难发现这一研究仍处于一种较为零散的状态, 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 出版的专著屈指可数,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全面研究的专著更少。

(二) 正确处理社会大众的民间性、知识分子的学术性以及政党组织的行政性之间的关系

从方法论层面上来讲,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建设的三个基本层次说, 呈现出三个不同特点而又相互关联的研究视角。如微观基础层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内化到普通群众的内心之中, 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从中可以感受到其民间生存的立场和特征。在中观层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 它也具有知识分子的学术立场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批评价值和科学理性特征。在宏观层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是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 同样它作为一种指导原则, 在思想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作用的核心地位。如何从这三个层面上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体系的研究, 是摆在学界面前的现实问题。事实上, 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大众的民间性、知识分子的学术性以及政党组织的行政性之间的关系, 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又一重要视角。

(三) 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体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 但两者之间的融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中, 仍需要对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和解答。因此, 如何立足科学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 立足新闻发展规律构建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是进一步深思的课题。近年来, 以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表征, 网络传播媒介也日益先进,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背景下, 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渗透到国内, 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客体, 对于执政党、政府、新闻工作者、受众如何在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方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 技术变革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和网民政治认同, 以及如何应对网络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1 《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0日。

2 石大东:《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质与意义》, 载于《新闻大学》2017年第1期。

3 陈力丹:“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论的基础, 载于《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

4 张磊、刘若璇:《“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启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视角》, 载于《知与行》2016年第10期。

5 周新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载于《理论建设》2014年第1期。

6 高章福:《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年。

7 胡钰:《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 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3期。

8 薛国林:《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新解——马克思主义舆论观当代价值与实践发展诠释》,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9 马育秀:《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观及其时代价值》, 载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韩永青:《从观念指导到体系建构——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载于《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0 参见周新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与时代意义》, 载于《理论研究》2014年4月。季保全:《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载于《新闻采编》2015年6月。

11 刑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 载于《新闻出版》2004年第2期。

12 石大东:《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特质与意义》, 载于《新闻大学》2017年第1期。

13 参见王小节:《当代语境下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8期。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在今天的发展》, 载于《当代传播》2014年第1期。芦克功:《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发展》, 载于《新闻战线》2015年1月。

14 丁柏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于《编辑之友》2016年第10期。

15 丁柏铨、双传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第58页。

16 参见郑保卫:《在深入“走转改”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3期。支庭荣:《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4期。马汉清:《实践科学发展观须确立科学的新闻观》, 载于《传媒观察》2010年5月。

17 熊忠辉、李暄:《从新闻宣传到新闻舆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的历史考察》, 载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18 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载于《当代传播》2016年第6期。

19 张昆:《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20 参见何正泷、潘晓婷、贾惠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阈下我国网络文化的构建探讨》, 载于《传播力研究》2017年12月。周平:《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载于《新闻世界》2013年11月。

21 《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0日。

22 董岩:《论多维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23 李彬:《再塑新闻魂——浅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科学与价值》, 载于《新闻记者》2016年第6期。

24 南琼:《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舆论引导力》, 载于《青年记者》2014年12月。

25 邱沛篁、姜英:《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7期。

26 沈正斌、袁浩然:《网络时代新闻工作者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新探索》, 载于《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6期。

27 关琮严、魏骊臻:《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拓展》, 载于《中国记者》2017年第2期。

28 石大东:《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性》, 载于《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29 马庆:《“一般的公正”——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温》, 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30 孙宝国:《“走转改”:三位一体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视听》2017年第1期。

31 郑保卫:《在深入“走转改”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3期。

32 董少伟:《论“走转改”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新闻传播》2014年第11期。徐佳:《从“人民报刊”到“全球人民的互联网”——在全球信息传播新格局中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当代传播》2016年第6期。

33 高钢:《新闻写作精要》,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33页。

34 赵文晶、陈秀玮:《多元视角下的“异常论新闻观”倾向研究》, 载于《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9期。

35 参见高晓虹:《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的重大创新——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05日。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 载于《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期。

36 童兵:《从范畴认知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网络传播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讲话提出的十对范畴的思考》, 载于《新闻大学》2016年第5期。

37 丰纯高:《精辟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文献》,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38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页。

39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2年版。

40 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 胡暖:《<汉口中西报>的舆论观与新闻观》, 载于《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43 刘贤:《从符号学的角度探讨网络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文学教育》2014年第3期。

44 李玮:《交叉与融合:新闻传播的符号学研究进路》, 载于《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8期。

45 参见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 载于《新闻界》2001年第3期。尹韵公:《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历史方位》,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童兵:《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理论要点及其评价》, 载于《新闻记者》2004年第8期。尹韵公:《论胡锦涛新闻思想的时代特征》,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丰纯高:《精辟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文献》,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张世飞、曾庆桃:《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陈华:《论邓小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8期。

46 孙健:《中共一大代表与我党早期新闻宣传》, 载于《军事记者》2014年第11期。

47 参见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观》, 载于《东南传播》2014年第11期。陈力丹:《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观》, 载于《东南传播》2015年第2期。

48 参见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 载于《新闻界》2001年第3期。尹韵公:《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历史方位》,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3期。尹韵公:《论胡锦涛新闻思想的时代特征》,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49 杨晶:《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载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

50 秦娟:《从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内涵》, 载于《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2期。

51 郑保卫:《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与生命力》, 载于《新闻战线》2005年第1期。

52 方延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的比较研究》, 载于《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53 张昆:《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 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4期。

54 黄东平:《互联网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常”与“变”, 载于《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2期。

55 马婕、张诗倩:《<广州日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载于《新闻世界》2009年第8期。

56 杨晶:《关于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57 张春萍:《高校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几点思考》, 载于《北京教育》2013年第12期。

58 蔡丹、蔡永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网络文化建设》, 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59 汪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比较研究》, 载于《新闻传播》2015年第11期。

60 关琮严、魏骊臻:《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实践拓展》, 载于《中国记者》2017年第2期。

61 陈子君、刘宝珍:《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之策略研究》, 载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62 徐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北京大学的实践》, 载于《中国记者》2009年第5期。

63 姚民声:《扎扎实实抓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 载于《新闻实践》2003年11月。

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381页。

65 赵文晶、刘军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载于《编辑之友》2011年第12期。

66 王小节:《当代语境下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第8期。

67 (5) 丁柏铨:《当今中国的舆论引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当代传播》2014年第6期。

68 徐华东、冯文华:《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延展》, 载于《辽宁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69 杨骁:《媒体融合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意义》, 载于《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17期。

70 熊程、邹一沛:《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 载于《青年记者》2013年7月。

71 韩永青:《从观念指导到体系建构——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载于《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2 毛秀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中国对外传播建设》, 载于《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6期。

73 徐辉:《全媒体时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兼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载于《领导科学》2017年第7期。

74 钱明芳:《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载于《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12期。

新世纪;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综述;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5】共享发展:国内外研究.. 下一篇【2018.04】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