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3】资本逻辑场域中的虚无主义:理论脉络与消解路向
2019-08-06 17:16:23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胡博成 朱忆天 【 】 浏览:1233次 评论:0
    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本质。因而资本和精神的关系成为思想理论界研究长盛不衰的主题,众多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马克思的研究独树一帜,他不仅阐明了资本和精神的二律背反关系,而且深刻论述了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内生关系。如果寻根究源研究现代社会中人们层出不穷的精神问题,一定会发现其产生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虚无主义也无出其外。因此将虚无主义置于资本逻辑场域中,探寻虚无主义产生的理论脉络和中国样态,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消解虚无主义的方向是诊疗现代精神问题的根本路向。
    一、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关系的理论脉络
    尽管尼采、海德格尔等众多思想大家都对虚无主义进行了独具己见的辩读,但伯曼却指出“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的多”。马克思之所以伟大或者独特的依据在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深刻洞穿了精神独立存在的幻象。这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革命,马克思摒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将哲学从思辨领域切换到了现实的生活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面对虚无主义马克思抛开了形而上学的思辨范式,转身投入到了现实社会的经济生产领域寻求破解之路。换言之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出现问题需要介入到经济生产过程寻求原因和破解思路,既然资本逻辑是现代经济生产的核心动力机制,那么生成和发展在这个场域中的虚无主义根源和破解之路还需要回归到资本逻辑。如果偏离资本逻辑场域,我们将会陷入虚无主义迷雾终至无法实现精神的救赎。
    (一)资本逻辑作为现代社会的统摄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
    资本是一种能够将社会生产领域中剩余价值源源不断投入到再生产的劳动价值,它具有通过支配人的劳动将客观世界不断纳入资本生产系统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庞大的物质生产系统及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简单说资本逻辑通过社会关系,源源不断的将自然、人和社会的自然力纳入到物质生产系统,并且为了实现自身的增殖不断在全球东奔西走寻找价值洼地,籍此人类社会开启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资本逻辑强势扩张,不断通过人的劳动将客观世界资本化的功效是双向的:一方面资本逻辑不断消解了传统社会的等级结构,促进了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资本逻辑试图将一切纳入资本生产环节为实现自身增殖服务座驾了现代社会,造成了生态和人的发展等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它不仅推进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而且重构了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资本逻辑彻底成为现代社会的统摄逻辑。
    虚无主义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它是资本逻辑发展的历史必然诉求。资本逻辑要实现自身增殖必须将一切打碎重构,人的美好生活诉求完全被消解了,物质的、利益的、功利的世俗化追求成为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成为资本增殖的遮羞布,文化也被资本座驾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们的精神生活失去了最后的文化屏障,尘世间的一切都被物化了。
    (二)资本逻辑不断加剧的劳动异化,是推进虚无主义发展的动力
    商品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起点,商品生产是资本逻辑的核心内容。商品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在商品交换实现后就意味着个体劳动转化为了社会劳动。这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劳动者通过物化劳动来生产劳动产品,但吊诡的是资本占有了劳动成果,由此导致了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原本意义上作为支配和占有物的劳动者,在资本逻辑中失去了主体性,资本占有了劳动产品并窃取了劳动者的主体性成为决定商品归属的主体。也就是说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反身成为支配劳动者的物质力量,劳动者荒谬地成为资本增殖的辅助工具,人的生命被对象化的物质所宰治,成为失去自主性和本性的虚无。马克思指出在资本逻辑中包含了一切物化的秘密,资产阶级鼓吹资本逻辑的永恒性进一步掩盖了其虚无主义面相。
    劳动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后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将一切幻化为可以进行价值通约的数字,资本成为通约一切的社会物质力量。生命的丰满价值在资本世界中沦落成为形式化、工具化的存在,人格化的资本将一切不符合资本增殖的生命个性完全排除了,人的生命只是资本生产环节中的质料。如此一来作为最高价值存在的生命不仅丧失了基本的存在意义,而且所有建立在生命和劳动价值之上的职业光环都被消解了。
    (三)资本逻辑及其物化确立的商品拜物教,是虚无主义的代名词
    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形式,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载体,而商品最富有魔幻色彩的是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实质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其价值量是劳动时间的体现,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关系属性投射到作为劳动产品的物中,通过这一转换劳动产品成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具有了可感性和非可感性兼有的社会的物,人们真实社会关系成了虚幻的物物关系。为了加深对这一转换的认识马克思拿宗教幻境做了比喻,“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劳动的社会性质,在它的涵摄下一切事物都被纳入到资本生产范畴明码叫卖,真善美等一切人性光辉和魅力失去了原本至高无上的价值属性,淹没在了冰冷的利益关系中。精神陷入低迷状态,人对超越现实的理想诉求也被资本逻辑遮蔽了,人只有在物欲性的满足中才能够确证自己,消费主义泛滥成灾。由此完全可以确信虚无主义就是商品社会的精神本质,商品的生产与虚无主义的发展程度成正比。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虚无主义会发现,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最具有强制性和主导性的机制,它在颠覆传统生产方式、消解传统价值体系过程中,实现了对生活世界的全域化殖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但这并意味着马克思是经济决定论者,虚无主义的产生还与形而上学的没落密切相关。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精神表征,虚无主义是巩固资本主义物化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二、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展现图景
    资本逻辑要实现自身增殖需要突破一切阻碍性因素,由此变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唯一的不变,这是虚无主义生成的深层根源。在“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中“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作为后发的德国和俄国是虚无主义发展的两个重要国度,德国重视从哲学方面、俄国重视从文学方面探讨虚无主义,他们试图以此来反思和审视由资本带来的现代社会发展问题。同样作为后发的中国为实现现代化不断努力,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而且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人民的社会发展愿景。这为虚无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一方面作为后发现代化的中国具有虚无主义存在的空间,另一方面虚无主义在中国还有特殊的表现样态。这也就是说虽然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层根源,但于中国而言资本逻辑还具有的特殊性意义主要是指虚无主义的生发场域。
    (一)虚无主义与中国普遍境遇的关联
    虚无主义在中国具有最复杂的问题论域。资本在全球奔走,不断以殖民方式将落后的亚非拉国家纳入资本世界生产体系。裹挟在坚船利炮中的虚无主义,成为清末民初嫁接在中国文化中的异质性存在。客观上讲中国进入世界生产体系是被动式的,中国并未做好发展现代化的相关准备,西方现代性发育中的问题以及现代性在中国的具体遭遇以高度时空压缩方式全方位的呈现在了国人面前。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中国的冲击是巨大的,不仅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而且异质性的西方文化开始传播并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方文化中上帝规范了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信守,并以此严格划分了世俗生活和超验存在的界限。与西方灵与肉、身与心的严格分野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将世俗生活和超验世界融为有机整体,即对宗教神灵的敬畏最终落脚点是服务肉身。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合一的文化传统更加注重现世的享受,在物质丰裕的世俗生活对生活乃至生命意义产生强烈冲击时,只可能表现出来沉湎在物欲中的满足,主动叩问心灵的环节是不健全甚至是缺失的,理性和价值反思更无从谈起。因此这种异质性的文化传统区隔了两种对待虚无主义的态度,西方人从世俗生活体验角度对虚无主义的感悟和触动更为真切,而中国人从世俗生活享受角度将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甚至在物欲满足中积极主动的接受虚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以更加隐蔽、更加深层的方式推动了虚无主义在中华大地的传播,最终的形态和结局可能是在无意识享受虚无主义过程中丧失主体人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上述的异质性文化体验既赋予了中国遭遇虚无主义的普遍性体验,同时还赋予了反抗虚无主义的个性化体验。近代以来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蕴含着鲜明的反现代性特征,历次对落后状态的抗争运动都蕴含着对现代性的强烈怀疑甚至反抗,一方面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体验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体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历史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病成为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警示碑,不探索和设计一种新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必将陷入现代性弊病的包围中,换言之这就是中国对虚无主义的深层抗争。
    (二)虚无主义在中国的特殊表现样态
    虚无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体验,但是这种体验状态在虚无主义生成机制即资本逻辑的运行中有着特有的历史样态表征。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是虚无主义生发的根本依据,它们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精神生产的重要动力和矛盾源泉。据此可以断言,资本逻辑发挥作用的地方必然伴随着虚无主义的发育。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成分,资本逻辑籍此获得了在各领域声张的权力,源源不断的将权力触角延伸到世界的角角落落,或者也可以说资本按照自身增殖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1978年中国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定,开启了一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革命。对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全面参与全球市场,为资本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广袤的社会发展空间。虽然利用资本发展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高度一致,社会主义在利用资本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对资本逻辑的驾驭和导控,但资本逻辑的内在局限性仍然具有酝酿虚无主义的态势。资本逻辑作为中国虚无主义的发生场域,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三个方面:
    第一,在生态环境方面,资本逻辑为实现自身增殖源源不断的将各种自然资源纳入到生产环节中,这种无节制不计代价的使用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资本逻辑驱动人对自然不断宣战,这使得自然资源成为实现无穷尽扩张进而实现资本积累的唯一意义,原本具有源发生命意义的自然价值完全被遮蔽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展的教训是深刻的,资本所到之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承压,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其中最鲜明、最典型的是产权不明晰的公共环境资源,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废气等被不计代价、毫无节制、肆无忌惮的排放出去,大面积的雾霾、跨流域污染的河流等日益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生活的存在。被纳入资本生产环节的人与自然都异化成了其实现自身增殖的工具,人与自然的敌对战争状态导致的生态问题成为国人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在资本逻辑驱动下人僭越了自然,但人类却失去了具有生命意义上自然根源。值得欣慰的是新时代中国正在通过蓝天保卫战、河长制等举措不断助力国人寻回迷失已久的自然家园。
    第二,在社会发展方面,资本为实现自身积累需要借助人格化的资本不断获取自身增殖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进一步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人与人处于“敌对”状态,原本具有支撑生命意义的社会价值被解构了。在资本逻辑中一切都是它实现增殖的工具,人不仅被降为物并且持续承受虚无自身生命意义的劳动,同时人格化的资本还在不断将他者纳入资本生产轨道,最终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资本需要通过竞争等形式实现持续性获利,这在深层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反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社会发展,贫富差距以及由此而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冲击了国人生活的社会价值。受资本的剧烈冲击,传统的道德价值规范基本无法有效约束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出现冷漠化、工具化等取向。究其本源还在资本逻辑吞噬了支撑生命发展的社会价值,个体为在资本发展中维系自己的利益开展有意识的自我保护和防御,社会秩序发展陷入不良循环。在现代社会价值秩序尚未完全确立的时候,加快传统价值伦理规范的现代化转化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在个人发展方面,资本生产不但破坏了人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资本将人作为增殖工具纳入到生产领域虚无了人的生命意义。马克思以黑人和纺纱机为例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物质化形态(劳动者过去积累的劳动价值,也被称之为“死劳动”)形成支配人的力量。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要获得剩余价值实现增殖就必须雇佣工人进而占有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人成为生产要素般的存在,生命价值被不断虚无。并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本与制度、技术等形成同盟,不断形成宰治人生命的发展范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资关系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客观事实。获利是资本的唯一目的,人的发展与资本发展目的无关,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资本一直在将人引入无生命价值意义发展路向。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出现的道德滑坡、价值异化等问题,驱使国人不断叩问和反思如何安顿自己的精神家园。从根源来回答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资本逻辑对生命虚无的角度,这是当代每个国人都需要面对的深层语境。
    三、消解资本逻辑场域中虚无主义的路向
    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本质,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今天的问题不再是发现虚无主义与资本逻辑的关系,也不是尝试克服由资本逻辑生发的虚无主义,而是直面由资本与精神背反带来的、在社会存在论方面已经实体化了的虚无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这是当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消解虚无主义的基本路向。与西方内生型虚无主义不同,中国的虚无主义是外生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资本发展经济的实践,是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衍生发展的宏大实践场域。当代中国在诸多方面面临虚无主义侵蚀的危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实现精神救赎的方法。近代以来在与虚无主义遭遇过程中国人不断进行抗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饱含着消解虚无主义的中国智慧,值得我们做出反思和总结。
    (一)马克思对消解虚无主义的方向探索
    马克思之后的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思想家提出了种种方案试图根治现代人的精神问题,但他们主要以形而上的批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精神的苦楚,并没有在深层上触及克服虚无的根源,因此这种精神诊疗方式注定是失败的。反之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出发研究虚无主义的思路是深刻的,时至今日仍有振聋发聩的启发意义。要消解虚无主义的负面作用,实现精神的救赎还需要沿着物质路径持续发力。因为虚无主义不单单涉及思想理论层面,而且在深层还涉及到实践。精神与物质不是二元对立的,在马克思看来必须从物质角度出发阐明现代人精神的性质和归属,只有回归到资本逻辑方面才能获取破解虚无主义的锁钥。就此而言消解虚无主义关键在驾驭资本逻辑,至少消解虚无主义的逻辑前提是物质层面的改变。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资本逻辑是具有支配物化生产系统的物质力量,因此要对资本逻辑施加影响必须借助物质力量来实现。这种物质力量类型包括政治和经济,如果单纯通过政治革命而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的行动最终不会有实质性的变革。没有触动经济生产关系根基而进行的部分政治变革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为此马克思积极投身革命指导无产阶级不断为打破束缚其发展的枷锁而奋斗。青年黑格尔派视自身为思想的斗士,这反而成为他们束缚在思想领域从事纯粹精神工作的枷锁。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忽视了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联,是最大的保守派。要想改变世界必须关注现实并付诸实践,实践才是人们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路径。实践活动包含了历史性发展因素,费尔巴哈问题的根源在他不懂实践,他用感性直观遮掩了事物的本真面目。现存的感性世界是感性直观的基础,但现存的感性世界是包含了人类发展历史和目的的自然,由此费尔巴哈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全部意义。物质生产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离开物质生产人的生命生产将失去物质基础,因此离开物质基础的理论是最苍白无力的。物质生产和生命生产结成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并且受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历史和社会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精神的生产同样摆脱不了物质的纠葛,思想意识并不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言而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实践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
    资本逻辑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产物,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形式。资本逻辑的内在局限性是附着在生产形式上面的,因此通过生产形式的变革可以控制资本发展的内在限度。当然这个变革的过程还需要把握好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对中国而言就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尺度把控。
    (二)中国消解虚无主义的智慧
    对中国而言资本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需要利用资本发展经济又需要加强对资本的驾驭和导控,因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将资本限制在经济领域,严格约束它向政治和文化领域声张权力以获取利益的行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思和限定,彰显出了消解虚无主义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有效平衡处理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实现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资本逻辑的放任发展,我们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手段限定资本逻辑,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有效对冲资本逻辑的负面作用,这其中展示出了消解虚无主义的中国方案。
    第一,在政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政治权力牢牢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坚持以人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的政治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始终将代表全体人民公共利益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手中。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建立健全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政治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建设仍在不断推进,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政治文明图景正在呈现。政治建设是中国消解虚无主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它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共同推进。
    第二,在经济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克服虚无主义、驾驭资本逻辑的根本还在物质力量,公有资本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公有制的主体性地位没有改变,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建立了驾驭和导控资本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各类资本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框架内平稳运转,为真正生命意义的体验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价值保障。
    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资本为实现自身发展会通过一系列脞说建构文化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不断传播的深层根源还是资本逻辑。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指导地位,不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建设方面的作用,全面建构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文化价值体系,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建设方面为当代国人源源不断的提供克服虚无主义的精神文化资源。
    结语
    综合现代社会的思想和实践发展历史来看,破解虚无主义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思想为切入点的道统,德国哲学和俄国文学对虚无主义的反响巨大,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实践,但这种诊疗方式并没有触及虚无的根源。二是以经济为切入点的路径,马克思正是这一观点的集大成者,他以经济为切入点全面剖析了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历史生成,是消解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向。今天论及虚无主义的中国图景目的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注现代社会精神问题,并尝试总结中国诊疗人类精神问题的智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中全面推进驾驭资本、消解虚无的历史实践,我们坚信随着民族复兴的实现,虚无主义必将在新精神文明建设中销声匿迹。
资本逻辑 虚无主义 劳动异化 商品拜物教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4】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分工.. 下一篇【2019.03】揭开“新世界”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