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3.01】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2022”综述
2023-05-11 11:17:46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 作者:赵志强 【 】 浏览:4408次 评论:0

【摘要】在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论坛主题,结合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深入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勾勒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深刻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就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重要的见解。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2022年11月19日,由国家开放大学主办、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层论坛”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党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与会专家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体会并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长李毅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是统一的,既要从与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上看,更要从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来把握,既要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来认识,更要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来的成功道路。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能忽视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民族独立和解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中国式现代化。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教授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怎么走出来的。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西方封锁逼出来的,是边学边试试出来的,也是一代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一棒一棒接力跑,跑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做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我们既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要深刻把握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二)从价值的维度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价值维度考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属性。在宏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分别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在中观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五位一体”和谐并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亮点;在微观层面,现代化最终是一场人类的自我革命,它归根结底是要做到每个个体的现代化。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超越,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超越,是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超越,是从依附、附庸的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的超越,而在这种超越中也蕴含着价值超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从学理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化、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三个概念的区别和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他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科学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特别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问题,强调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依据党的二十大的重要表达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韩振峰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已经基本成熟。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内涵的三个要素;二是党的二十大高度概括和强调的五个鲜明特色;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四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郭强教授认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二是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三层意思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概念,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分别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要结合本质要求去理解本质内涵。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树荫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重大成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二是道路,三是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走自己的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宣言,它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它不是一个概念或口号,而是实践、是行动、是目标,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团结奋斗。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却可以追溯得更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研究员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从探索、追赶到超越的三个阶段演进的过程,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历史使命,但是起初现代化的认识还比较笼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清除了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追赶时期。在这一阶段,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制定了分三步走用7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具有后发优势的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从低水平的小康到高水平的小康,从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第三个阶段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时期。在这个时期的超越,不是指我们在现代化水平上超越了西方,而是我们超越了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模式,摆脱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束缚,走出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阶段的探索得到了实践的验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三、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既是基于本国历史和国情形成的,也是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一)着眼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刻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副教育长、国家开放大学特聘教授王怀超指出,现代化是个时代潮流,是一个世界进程,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来思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地位和它的独到特点。现代化本质上是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提升到工业社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引起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但由于现代化起源于西方,结果就造成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认识,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开辟了现代化的新路径。他认为,可以从八个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一是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核心力量;二是现代化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三是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四是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五是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基本原则;六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八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二)从“被动”到“主动”的大历史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从大历史的视角论述了我国现代化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过程。他认为,与被动的旧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一是先进性,比如有先进的政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制度等;二是自主性,或者主体性、自强性,而不是旧式现代化依附于西方的依附性;三是人民性,动员了人民参与进来,人民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四是全面性,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布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五是战略性或者前瞻性,看得比较远,有长远的规划和部署;六是独创性或者探索性,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摸索出来,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前苏联模式;七是开放性,即世界性,海纳百川,面向世界;八是文明性,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从比较的视角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教授认为可以从外向比较逻辑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向比较逻辑包含比较的对象、目的和任务、属性和价值、方式和途径、周期和国际影响等方面,是起点逻辑、过程逻辑和终点逻辑相统一的逻辑体系,主要包括主体思想的自觉性、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实践过程的复杂性、比较指标的多元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探寻过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从赶超到并行,始终坚持的一种历史自觉,理论自信和实践自强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方案和发展模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超越,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扬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轩传树研究员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角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是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相对于经典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也是相对于中华传统的文明形态而言,是对三者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并不是全盘否定、完全抛弃,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继承、发展式的超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认为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模式等都是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而中国与过去所有国家现代化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的。实践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只有西方资本主义一条,还可以通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特别注意从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四)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视角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社会主义研究》常务副主编王建国教授从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独特视角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即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导下的现代化,是执政党推动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把“支部建在连上”的这种革命战争年代的军队中党的组织模式,直接运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然后以党组织为中心,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将社会组织起来,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状态;二是中国共产党统一调配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资源,将有限的现代化资源集中于重点的和关键的领域;三是执政党通过中长期的规划有计划地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此外,通过举国体制取得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独立自主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领域中有明显的选择性,高度的时空压缩性以及并联式的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也都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特殊的出场场域所决定的。

四、深刻认识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拓展,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究竟谁代表了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提炼。

(一)从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既要有特色作为支撑,又要有优势作为支撑,要从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两个核心范畴来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比,究竟谁代表了未来,不能仅仅从量的角度去看,比如工业化水平是高还是低,更要看它的价值取向。一是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资本为中心归根到底是以物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它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以人民为中心既超越了以物为中心的逻辑,也超越了以少数人为中心的逻辑。二是全面性,同样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两个逻辑,一个是个人主义逻辑,一个是工具理性的逻辑。西方现代化片面强调个体对外界世界的一种占有性,其结果必然导致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人的单面化,而西方现代化狭隘的工具理性主义也压制了价值理性的发挥,导致社会发展的片面性。中国式现代化统筹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三是包容性,西方现代化的个人主义逻辑在国与国之间的表现就是过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本国利益优先,而忽略其他国家的主体性和利益诉求,其结果就是排他性,必然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从包容性这个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也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两个逻辑,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心-边缘”逻辑,另一个是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逻辑。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之政治制度的优势。

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张传鹤教授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优势,中国之所以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背后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在价值取向上,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讲集体主义,讲大局观,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讲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在政治制度安排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是我们政治制度安排当中的一个极其根本的重要内容,使得我们在追求现代政治文明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在人才选拔方面,我们的政治制度有利于选贤任能,人才培养选拔多措并举,比如到基层锻炼,到艰苦的岗位去锻炼等,能够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华教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第一个独特优势是宣传优势:一是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认同;二是厚植精神基础,为破解难题、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认同感和道义感召力;三是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有力驳斥各种攻击抹黑言论,营造中国现代化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第二个独特优势是动员优势:一是激发14亿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应对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引导动员全社会科学有序的应对突发情况;三是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第三个独特优势是教育优势:一是培养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二是激发群团组织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培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一)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成旺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为积极的成果,它体现了中国智慧。近代以来,西方的现代化根本的指导原则还是启蒙思想,它是对单个的孤立的个人权利的彰显及其背后的制度建构,尽管其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无法处理理性和价值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集中了人类思想史的智慧,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劳动生产史,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变革,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特别是对历史规律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把握历史的全新图景。但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最为困难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解读经验材料,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经验材料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实践,不仅解决了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现代化的历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从根本上说还是以科学的理论解决了价值和理性之间矛盾和张力。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亚光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两条互动的线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际上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于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容上来看,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现代化都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发展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其中蕴含着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

(二)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党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上走过了复杂的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了“两个相结合”问题,而且还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里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搞清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搞清楚,到底哪些内容是基本的东西,哪些内容不是基本的东西,哪些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继承和发扬,哪些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讲新话。二是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清楚,作为一个大的工程,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的,但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是可以搞清楚。三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和科学。国家开放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孙福万教授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两个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二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需要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三是中国现代化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的一个广阔天地。

(三)“中国化时代化”的表达凸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概念的内在逻辑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关系,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概念表述细微变化背后所凸显的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化时代化属于一个层次,讲的都是理论的创新发展,而大众化讲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理论的宣传教育。本土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两条基本路径,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性的规律,这个一般性的规律具体到中国就表现为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化里边的时代化是小的、狭义的时代化,实际上是以中国和中华民族发展为主体的,从中国化里边分化出来的时代化就变成了广义的、大的时代化,它的主体就不仅仅是中国和中华民族,乃至包括全世界了。

六、继续奋斗着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经过长期探索和艰苦努力,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代化道路,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一)以更加团结奋斗的姿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强调了团结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重大意义,并进一步阐明要深刻理解并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团结奋斗与精神状态的关系,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志,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质;二是团结奋斗与伟大成就的关系,新时代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三是团结奋斗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四是团结奋斗与文化引领的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五是团结奋斗与历史伟业的关系,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二)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领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教授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体会,强调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特别注意的五个方面:一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需要特别突出理论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二是要特别注重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三是坚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和路线勇毅前行,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四是紧紧咬定“强起来”的奋斗目标,比如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航天强国等强国目标;五是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保持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

(三)用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并不断总结和丰富

王建国教授认为要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的经验,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好这些经验并不断总结和丰富。一是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的关键所在;二是继续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三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验;四是要抓住关键领域,取得重点突破;五是要尊重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好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韶兴教授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强大政党自身成长的重要经验,要实现思想解放与统一认识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二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始终站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始终站在人民群众最中间;三是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是保持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教授认为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一直重视做好思想舆论的工作,是团结群众凝聚力量,打击敌人的重要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新征程上,要特别重视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让“党的主张”成为网络思想舆论的最强音,确保党对网络思想舆论的领导权,扩大话语权,夯实治理权,完善监管权。

(四)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认为要在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坚定地走在人类文明的大道上,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两者的辩证统一当中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才可能走出一条既体现共性,又充分展示个性,既有自己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又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一个更加完美、更可期待、更加向往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两者的辩证统一当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自信自立和自我陶醉的关系;二是把文化自觉和文化借鉴统一起来;三是处理好自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周文彰教授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支撑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自信自强与谦虚谨慎的关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与吸收借鉴外来成果的关系、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关系。

(五)以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郭海军教授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推进中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要求。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局面,一是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二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放在国家现代化的大进程中去谋划,融入强国复兴的大局,对接国家发展全局,要迎接国家重大安全需求,发展核心能力,要突出现实可用性、对抗博弈性和长远的预见性,使我们的战略能力发展始终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求相同步;三是要放在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的大棋局中去考量,在国际军事竞争格局中要争一流,要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中去分析机理,掌握规律,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本届论坛主题鲜明,问题集中。与会学者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不同层面多维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伟大意义。可以说本届论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场思想盛宴,也是学术界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行动!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3.02】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 下一篇【2023.0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