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3.03】马克思的文明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新——兼论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
2023-09-01 09:46:31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作者:李艳平 陈绍辉 【 】 浏览:3797次 评论:0

【摘要】 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是在“人化自然”的实践中人文精神与发明创造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文明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形态,以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为表征的三种“内在对抗”的文明形态,循着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铁律和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人类文明必将迈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协调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创造了文明演进中的发展创新,另一方面始终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交互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秉承新时代文明观,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缔造了一种遵循人类文明客观规律与担当为人类求解放崇高使命联袂共生的人类新文明。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


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是在“人化自然”的实践中人文精神与发明创造的总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内在规律,深入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唯物史观基础、核心要义与世界历史意义,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现实困境与新文明形态的出场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前,人类思想史上的大师巨擘对文明与野蛮、文明与城邦、基督文明与世俗文明、文明进步与启蒙理性等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囿于时代和阶级局限,其通常将文明的起源、本质、发展归结为某种绝对理念、至善目的、宗教信仰等范畴自我演绎的结果,即使在对人类文明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思想家那里也只是将文明视为腐化堕落的根源、“爱欲受压抑”等,难逃形上玄思的思维传统和普遍主义的理论范式。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将世界文明历史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认为“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并将人类文明演化勾勒为亚洲是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是文明的中心,日耳曼文明是文明的最高目的的“正—反—合”思辨图景。这种文明观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翻新,并为海外殖民扩张的历史活动鸣锣开道。无论是理论维度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史观,还是现实维度资本主义“中心—外围”“支配—从属”的世界体系,抑或是世界资本文明极力兜售的普世价值道德伦理,都折射出其理性形而上学本质与剥削阶级立场。尤其在 20世纪90年代,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时,以本国利益优先、资本增殖为主导逻辑的资本文明更加不可一世,炮制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古典自由主义幽灵的新变种和“无头脑的意识形态浅见”,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进一步在全球扩张辩护。同时,长期以来资本文明占据话语霸权,加之一些学者用资本文明理论“裁剪”中国实践,沉湎于资本文明抽象出的思辨体系,沉醉于市场原教旨主义演绎出的浪漫言说,导致了我们在阐释社会主义文明理论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上的“失语”。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必须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地平线上,深入到作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土壤内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由社会矛盾驱动的人类文明在其低级向高级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形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人对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形态;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物的依赖性基础上人的独立性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形态(工业文明的最高阶段为资本文明);以及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历史和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不可避免地转向世界历史,人类文明也必将循其内在规律不断发展。“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这种分裂继续存在于整个文明期。奴隶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开的而近来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作为内在对抗性的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绝非人类文明的最高形式或终结形态,在资本主义文明旧的胎胞里孕育出新文明形态的社会要素,“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历史没有也不可能终结,被历史终结的恰恰是“历史终结论”。人类文明没有停滞,并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奔涌向前、大放异彩,一种将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新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文明,是把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带入民族复兴、文明涅槃的伟大道路,将具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并将继续向前发展的新文明,更是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既“两极相连”而又辩证否定的新文明形态,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二、文明纵向演进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与历史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缔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华文明的革故鼎新,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伟大创造,更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必然与人间正道。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明形态,超越以资本为中心的旧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超越西方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旧文明形态。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近代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无限增殖的内在驱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根本上是为极少数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所统治的,这在本质上决定了由资本主义所确立的世界市场和交往秩序必然以不平等为特征。实际上,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促进和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人作为手段的旧文明形态。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治理中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革除社会问题积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社会发展的融洽性、普惠性、平衡性,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建设,从而全面提高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文明程度,为世界文明版图赋予了人民至上的新底色。

(二)共同富裕的新文明形态,超越两极分化的旧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文明,超越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两极分化这种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切实保障了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这片汪洋大海的“定海神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由之路,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劳资对立、城乡对立、东西对立、南北对立等“资本文明之殇”,从而为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奠定了坚实制度保障。

(三)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超越物质主义膨胀的旧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文明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物质主义膨胀的畸形现代化。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史形成了以理性的精确化为特征的科学主义和以人的尊严与价值为内核的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工业革命以降,原本比肩而立、联袂而生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真与善、实然与应然等范畴,在资本增殖的内在驱动和市场需求的价值导向下出现断裂并日渐对立,形成了工具理性僭越、物质主义膨胀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与之迥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始终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必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以“为人类求解放”为终极价值,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实然与应然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寻找了一条切中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蕴涵中国智慧的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科学路径,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物质主义膨胀的弊端,开创了物质上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的“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超越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资本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与制度。当代世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从其产生的根源来看,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是其始作俑者。由于在工业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和应对国际生态危机方面占据话语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所谓的碳排放权来遏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转嫁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但这种以邻为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正日益走向穷途末路。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作为自然的产物的人类,尊崇、保护、敬畏自然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资本逻辑,超越国家、种族、肤色和意识形态等差异,它是真正以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科学理念,同时它以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制高点,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也是以各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交往的共同伦理原则,是防范和化解各种生态危机,维护好和发展好子孙后代的共同福祉的必然要求。

三、文明横向交互之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新与世界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础,实现了文明理论的范式革命和文明形态的伟大创造。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平等的文明: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平等的文明观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创造,它以平等为重要价值,倡导在国际范围内,各主权国家坚持对话协商、平等交往,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筑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根基。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世界各国消除彼此隔阂,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共同家园是人类永恒的夙愿,但由于国家利益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人类社会遍布战争与流血冲突的阴霾。尤其在20世纪,资本主义老牌帝国与新兴帝国、少数政治野心家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热爱和平进步的世界各国人民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直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格局结束后国际社会紧张对立的关系才有所缓解,但世界仍面临着局部地区冲突的危险。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制造意识形态陷阱、输出普世民主观以及所谓的人权计划,使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燃战火,严重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非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对外扩张与殖民掠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和人间奇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改变了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这在客观上为占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同时,中国也日益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素来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交往原则,这与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虚幻共同体在国际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奉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具有本质区别。正如习近平所言,“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以平等为价值根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对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的自觉摒弃,它倡导世界各民族国家在平等对话协商、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推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与繁荣,其本质要义在于在国际社会的交往过程中,各民族国家的权利与地位是平等的,一国在追求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与发展。“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由此可见,以平等为价值根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一脉相承,是对以资本无限增殖为逻辑的虚幻共同体必须依赖对内压迫和剥削、对外侵略与殖民的历史超越。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世界各国在交往主体上是平等的共同体理念是一致的,所以坚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打破穷兵黩武和弱肉强食的旧世界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互鉴的文明: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各文明间和而不同是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以互鉴为文明交往准则,习近平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我们愿意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为克服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旧文明秩序和交往方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文明平等的基础上,以互鉴为交往准则的新文明形态倡导建设在全人类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真正共同体。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发起了技术革命、长期占据国际社会主流话语权,并且借助于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强势话语传播,在国际社会内许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将现代化等于或近似于西方化,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被资产阶级包装了的意识形态。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离不开基于各个国家共同利益的国际合作,没有哪个国家能脱离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获得独立的存在与发展,以某一国家或某些国家的利益优先的发展模式注定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条件的,这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一方面扩大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甚至引致对立,另一方面也违背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追求普遍和平和共同发展的希冀。

习近平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因此,坚持各文明相互学习、和谐共生,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它首先承认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即在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扰内政的前提下,通过在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商议来实现共同建设和共享发展成果,并以此打造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而非旧式的以邻为壑或零和博弈的利益共同体;其次,它的发展宗旨是包容普惠、共建共享,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共产主义必须摆脱狭隘的地域性,并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各民族国家的普遍交往为前提。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新文明形态,同样呼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技术、资金、原料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和合理配置,由世界各国共同创造更加合理、公平的国际治理新秩序,且全球治理和发展的成果由各民族国家共同享有。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话的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有事好商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文明互动的有效机制。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可见,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以文明互鉴、和而不同为精神的文明共同体。在人类历史中,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人类众多民族创造了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同时,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基础。在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和而不同、包容互鉴,共同装饰着地球大家园。由于宗教、种族、地缘等多方面原因,人类不同地区和文化环境中的文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且各具特色,但不同文明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也无种族优劣之别,因此任何形式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或“种族优越论”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具特色和风格的文明不仅不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绊脚石,而且正为身处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反思和借鉴的“他者”或“他山之石”。因此,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文明互鉴”的交往方式彰显了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中国理念,同时也昭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担当。从现实来看,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热议,获得了广泛赞誉,同时以“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中国进口博览会为载体的各民族文化互赏互鉴的交往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内的广泛共识,深刻表明了尊重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兼容并蓄、凝聚国际价值共识的成功实践,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每一种文明的滋养和智慧。文明只有互鉴才能发展,而那种奉行一国利益优先或者保护主义、文明冲突、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错误理论必将遭到历史的谴责和淘汰。人类文明只有在相互包容、相互交流、相互鉴赏、相互尊重的基础下才能共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至新境界。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包容的文明,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封闭

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封闭,秉承“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并主动参与国际关系新格局和国际治理新格局的构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和合”相生的思想理念。习近平指出:“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我们要“立足多样性实际,尊重彼此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交融互鉴,在良性竞争的同时互利合作”。长期以来,在国际话语舆论场中,一些国家奉行弱肉强食、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同时炮制出各种理论陷阱。如关于当代中国的崛起,在国际社会内存在两种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从综合国力来看,中国日渐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并且势必挑战以美国为首的“世界领导席”,由此中国必然落入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与老牌强国的军事战争——“修昔底德陷阱”;另一种说法认为,尽管中国崛起已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共识,但是中国由于不能承担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国际责任,因此不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金德尔伯格陷阱”。实际上,不论是“修昔底德陷阱”,还是“金德尔伯格陷阱”,其本质都是一种理论陷阱或者意识形态陷阱,其共同点在于占据和利用国际社会主流话语权使中国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正是基于此,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封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理念,对于打破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推动人类共同担负起国际责任具有深刻意义。需要警惕的是,当前国际反华势力中部分人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声称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并将其标签化为乌托邦和关于人类社会永久和平的空想,这种论调在本质上是敌对势力另有图谋的惯用伎俩。我们必须明确,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绝非不分原则、没有立场、不分敌我的纯粹语言符号,而是具有高度现实可行性的国际社会交往方案。因为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以对内剥削和对外殖民扩张为其发展逻辑,面对依靠独立自主而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它们要么是无意识用冷战思维分析当前局势,要么是别有用心地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妖魔化”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对此必须予以回击和批判,坚决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真理以及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对一切刻意歪曲行为和话语陷阱予以揭露,以此向国际社会传播好坚持对话协商、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封闭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始终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和谐共生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和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真理与道义的联袂共生。但文明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像19世纪中叶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着“旧欧洲的一切势力”联合围剿的境遇,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旧文明”的全方位打压和围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潮流浩浩汤汤,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抱残守缺地执迷于历史终结、文明冲突的做法必然在“新文明”构筑的钢铁长城前碰得头破血流;任何奉行以邻为壑、零和思维僵化逻辑的霸权主义、帝国主义行为必将被历史车轮碾压得粉身碎骨。可以告慰先烈的是,曾经“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理想,今天正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全体人民的接续奋斗、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中逐步成为现实。习近平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人民万众一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实践必然,也是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先进的文明形态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人间正道。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3.0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 下一篇【2023.02】数字时代马克思劳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