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2】论习近平的群众观及其逻辑体系
2018-05-17 16:00:58 来源: 作者:曾永安 廉永杰 【 】 浏览:2318次 评论:0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习近平群众观占据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结构包括: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的主体维度;人民群众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的价值维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论的方法维度;贯穿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是群众观诉求的实践维度。以这四个维度分别作为逻辑统摄、逻辑标准、逻辑中介和逻辑归宿,共同构成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内涵丰富、结构严密、意蕴深远的习近平群众观逻辑体系,科学准确地呈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结构;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1802-0019-07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路径研究2013JK0037);2016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利益逻辑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SGH16H173);2017年度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XSYK17052)。

【作者简介】曾永安(1982—),男,四川雅安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廉永杰(1948—),男,河南温县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取得重大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群众观占据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群众观以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群众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严治党、民生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价值保障,发挥了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相应部署了新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略。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新时代,面对新问题、新使命、新要求,研究习近平群众观,有利于牢固树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有利于深刻把握执政规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科学理论指南。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从以下三个视角探讨习近平群众观的内涵结构和逻辑体系:一是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群众工作的重要讲话进行具体分析,彰显习近平群众观的时代性。二是既注重阐述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观点,又将其贯穿于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之中,彰显习近平群众观的实践性。三是注重分析习近平群众观的内在关联,构建习近平群众观的逻辑体系,彰显习近平群众观的体系性。本文力图凸显两大特色,一是遵循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从主体、价值、方法和实践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的结构体系;二是创新性地形成内涵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逻辑关系,构建习近平群众观逻辑体系。

二、习近平群众观的内涵结构分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内涵结构上确定了四个维度,形成了严密完整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结构体系。

(一)主体维度: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忠实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核心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实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习近平坚持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我们唯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够充分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体趋势。关于历史的创造者向来是历史学家聚讼纷纷的重要课题。主观唯心论认为历史主角是英雄或者王侯将相,夸大了英雄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客观唯心论将历史抽象为绝对精神,将历史变成与现实的人相背离的精神性存在。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将历史看作意识性存在。与之相反,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作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开展社会变革、激发历史重大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最终决定者;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立足整体历史进程来看,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策划者的英雄人物能够推动或者延缓历史发展的速度,但是最终决定历史走向的是进行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

2.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习近平深谙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真谛,从历史与战略高度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否始终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始终从人民群众中获得力量以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个仅有50多人的党组织成长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我们党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并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人民群众追求自身利益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愿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紧迫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有力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不仅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认同和力量凝聚的有机整合,而且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

(二)价值维度: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

价值关系是一种主体性的客观关系。党群关系具有根本性价值地位,政府与群众、干部与群众、党员与群众的关系都由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所派生和决定。实现执政党与群众良性互动关系的价值生成,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评价主体的观念,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一中全会闭幕后,习近平在接见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庄严地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又着重强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内部规定性的具体化,是主体价值选择的定向机制。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使全体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新时代的伟大战略部署,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描绘出美好前景。

2.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成功与否必须由人民群众来进行价值评价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往是价值评判的指引,决定了价值评判的立场和标准。价值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基于人民利益需求的价值标准和外部客观现实规律之间有机统一的根本准绳。把人民满意度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是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原则。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和工作成效的评判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效果好坏,群众具有最终的发言权。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效果、全面深化改革的利弊、全面依法治国的得失、全面从严治党的成败,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价。

(三)方法维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论

群众路线的方法论是在概括群众工作实践基础上,凝炼形成的契合群众工作规律普遍性的方法理论。习近平群众观创新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法论,将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贯彻到群众之中,指导群众工作方法的开展。

1.      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是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方法,是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习近平把调查研究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了解实际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调查研究具有双重属性。第一,工具属性。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要人民怎样人民要怎样是两种不同的表述,我们要依靠调查研究充分认知人民要怎样的价值诉求,避免为民服务变成替民做主。习近平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深入人民群众,广泛掌握大量一手材料;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如实反映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综合研究的工作方式,将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凝炼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知;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利用最大变量的互联网,通过网络平台、网络调查、网络沟通开展群众工作。第二,政治属性。调查研究不仅是了解现实情况的技术方法,而且是党贴近群众、转变领导工作作风的重要方式。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甘当小学生,眼睛向下,虚心请教,身体力行,在面对面、心对心的基层调研过程中发挥榜样示范效应,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信任。

2.      坚持以法治思维做好群众工作

坚持以法治思维做好群众工作,是习近平群众观的新方法论,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和依法治国的有机融合。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法治思维开展群众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例如,面对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问题,要以法治思维强化基层工作,深入基层,通过干部进村入户、民情日志、民情档案等方式,健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提升基层依法服务能力。

3.坚持运用人民群众愿意听和听得懂的语言开展工作

善于运用群众语言是习近平群众观方法论的鲜明特色。首先,习近平要求宣传内容接地气,契合人民群众生活世界最直接的利益诉求,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话题,将党的政策精神变成群众爱听的实在话,确保人民群众愿意听,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其次,习近平要求宣传语言通俗易懂,契合群众生活的交流模式。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要在思想深处树立向群众学习的观念,运用喜闻乐见、新鲜活泼、朗朗上口的群众语言,有效提高宣传教育的通俗化。习近平以身作则,熟练运用形象比喻、俚语新词、经典诗文,有效地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群众生活语言,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塑造了宣传工作群众化的典范。

(四)实践维度: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彰显群众观

习近平群众观不仅在理论层面论述精准,新意迭出,而且在实践层面全面融入治国理政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其务实性、高效性和操作性。

1.      发挥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作用全面地体现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征程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主体作用,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首先,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就业和大胆创业。习近平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政府部门坚持以经济发展促就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稳定和扩大就业范围;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引导广大青年自主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和建设,促进困难职工、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其次,将攻坚扶贫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帮扶工作,提升主体能动性,将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凝聚人民力量。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攻坚战役,面临着众多未知的挑战。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参考,只有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不断汲取新方法和新动力。并且,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将党的决策落实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汇聚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各领域配套改革才能逐步推行。全面依法治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立法、执法、用法等阶段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法律规定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习近平指出: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发挥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双重作用,有效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      体现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的享有权利

治国理政实践的最终落脚点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表现为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中享有的各项权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实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小康。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繁重的工作是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习近平要求,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建立健全脱贫扶贫治理体系,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扶贫,实施行业扶贫、专项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合力攻坚的扶贫模式,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并且,强化公共资源投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基本生存类、公共环境类、公共发展类、公共安全类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普惠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各种权益。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了人民享有的法律权利。在立法环节,建立立法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机制,保障法律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在司法环节,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等活动中保障人民参与权利和陪审权利;在执行环节,自觉做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面从严治党牢固人民立场,将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一方面,提升广大群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增强群众在党员干部提拔时的发言权,保障了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党内民主监督中,完善党内法规,规范党内民主监督程序,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保障了普通党员民主监督的权利。

3.密切治国理政中的党群、干群关系

习近平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采取多种举措,提高群众认可度。一是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作风建设体现了习近平群众观在政治主体建设的新观点。习近平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作风建设一丝都不能放。坚定理想信念,拧紧价值观、人生观的总开关。通过群众参与,群众监督等方式,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将工作做细做实,实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二是开展反腐倡廉。反腐倡廉体现了习近平群众观在政治主体建设的着力点。习近平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权为民赋、权为民用的公仆意识,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夯实密切群众关系的战斗堡垒。习近平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习近平要求党支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见,做好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坚定不移地维护群众利益。四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维护职工、妇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利益诉求,发挥各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三、习近平群众观的逻辑体系分析

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结构的四个维度在逻辑运演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其以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的理论基石为逻辑统摄,以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规范为逻辑标准,以践行群众路线方法论为逻辑中介,以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群众观诉求为逻辑归宿。它们共同构成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内涵丰富、结构严密、意蕴深远的习近平群众观逻辑体系,科学准确地呈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

(一)突显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合规律性理论基石的逻辑统摄

合规律性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属于认识世界的客体尺度。合规律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遵循。人们实践契合客观规律能够有效达到工作目的,人们实践背离客观规律容易导致工作失败。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是习近平分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矛盾运动,结合新时代的具体国情开展的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群众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合乎历史发展规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扬弃了中国古代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近代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民主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切实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步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无论是实现同心共筑中国梦,开创美好未来生活的宏伟目标,还是推进深化改革、从严治党、改善民生的具体工作,我们都要依靠群众,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理论基石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逻辑统摄。一是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决定为人民谋利益的逻辑进路。人民群众史观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阶级立场,逻辑生成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宗旨。二是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决定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适用范围。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力量源泉,必然采用贴近群众、走近群众的工作方法,在最广范围内准确把握群众的意愿、看法,有效形成最大公约数。三是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决定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实践的实施深度,以站稳群众立场的理性自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全方位深入地开展群众工作。

(二)构筑为人民谋利益合目的性价值规范的逻辑标准

合目的性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实践效果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终极价值目标,属于认识世界的主体尺度。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表明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蕴涵了主体自觉进行的利益衡量和理性预期。西方部分学者鼓吹的全人类永恒价值普世价值等观点,回避了价值主体的历史性、具体性,以永恒利益的虚伪遮盖了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真实动机。相较而言,为人民谋利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性,深刻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价值问题,成为习近平群众观的价值规范。

为人民谋利益是习近平群众观价值规范的逻辑标准。一是为人民谋利益规约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价值向度。党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密切党与人民的关系,同时为人民谋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理论诉求。二是,为人民谋利益规定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价值目标,是渗透在调查研究、法治思维、群众语言之中的价值准则。三是为人民谋利益是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为人民谋利益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规约了治国理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是治国理政实践效果的最终评判标准。

(三)运用群众路线方法论的逻辑中介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用何种方式、何种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手段        。习近平指出: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方法论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重要中介。在群众工作中,从任务下达到任务完成之间横着一条河,要过河必须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同理,要完成任务必须熟练掌握工作方法。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提升认识境界,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有助于开拓实践视野,引导我们更好的开展实践工作。

群众路线的方法论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逻辑中介。一是群众路线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逻辑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方法论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是汇集群众意见,集聚人民力量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众路线方法论为人民谋利益有着逻辑的自洽性。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目标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论,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方法论的指导,才能实现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生成。三是群众路线方法论是群众工作实践的必要条件。离开科学方法论指导的盲目工作容易导致静止、片面、零散、孤立地看待问题,出现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等情况。群众理论必须依托工作方法论的中介环节来有效指导群众实践,从而将一般的抽象理论落实到具体的群众实践之中,实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融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群众观诉求的逻辑归宿习近平指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概括和科学凝练;理论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通过治国理政的实践环节,习近平群众观彰显直接现实性和务实操作性,充分体现其理论的现实生命力,并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其逻辑体系的有效闭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群众观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维度,帮助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辨别真伪,与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理论划清界限;帮助人们透过现象抓住群众工作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通观全局,预见群众工作发展趋势,有效开展实践工作。

融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群众观诉求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逻辑归宿。一是治国理政是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最终落脚。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人民群众。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奋斗中国梦的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地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的根本体现,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治国理政进行检验和印证。二是治国理政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具体表征。价值原则的目的性不仅要求理论能够诠释世界,而且要求改变世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为人民谋利益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承诺和政治立场,而且内在贯穿于治国理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始终。三是治国理政是群众路线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一方面,具体使用群众工作方法论,有序推动工作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群众工作方法论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检验和印证,不断进行局部调整,实现工作方法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结构;逻辑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3】习近平“新时代”论断.. 下一篇【2018.01】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