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
2018-09-03 07:32:28 来源: 作者:秦书生 孙梅晓 【 】 浏览:2970次 评论:0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思维洞察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 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的新课题而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深刻、逻辑严谨,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 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都是历史性、开创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由各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有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和空间的整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的整体性。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不仅包括了“八个明确”核心内容, 而且涵盖了“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是内容深刻、系统完整、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首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部分之间存在逻辑关联,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推动者与建设者, 自觉运用整体性原则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并十分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体现了整体性原则要求, 即它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累加, 而是通过一定结构将各个部分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单个部分所不具备的新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集中体现在其理论内在逻辑的整体性上。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 需要新的理论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它包含了“一个主题”“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 形成了主题目标鲜明、内容相互贯通、逻辑层次严密的思想体系。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 规定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理论路线, 并对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了具体的理论分析。“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从宏观战略高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把总任务、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概括为“八个明确”,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谋划了布局。“八个明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的独特内涵,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回答。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十四个坚持”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涵盖了具体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理论要求、政策指导和实践路径, 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还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和政治保障, 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立体表达, 是党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内在要求与实践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主题”、“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这几个核心要素紧密联系, 相互贯通, 是一个有机整体。“八个明确”从理论层面, “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分别回答“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既明确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方面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又规定了具体的战略步骤和具体理论政策;既有最高目标引领, 又有动力支撑、外部保障;既有顶层设计、治国理政的宏观思路, 又有具体依托、治国理政的具体方针, 更有贯穿始终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布局完善、内容全面、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 这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美诠释。没有“八个明确”核心内容,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便无本、无根、无源;没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 “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在各项工作中就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 就不能落地生根。正是在“八个明确”核心内容的指导下,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才有本可循, 才能彰显生命力, 从而为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目标、总任务,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愿, 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能集聚成总力量, 能够最大限度地汇聚民心民力, 产生整体效应。“一个主题”、“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有机联系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

其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其各自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每一部分都必须放到整个体系中来认识, 都必须在与其他部分的相互关联中来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个部分的整体性也体现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八个明确”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统筹联动的有机统一体, 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着手, 把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化、生动化和实践化, 彰显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八个明确”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矢志奋斗提供了方向指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推动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阶段, 推动我国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进了一大步。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措施, 是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 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谋划未来, 确立的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 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中国美丽的有效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支撑。改革是驱动力与凝聚力的统一, 是方法路径和精神状态的统一,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把改革贯穿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 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只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传播到人民群众的内心中, 贯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大局中, 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安全保障和外部环境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强军事业始终是保底手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凝聚民心、汇聚民力,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八个明确”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战略统筹, 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行的系统化归纳, 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深刻回答, 八个方面缺一不可, 构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理论体系。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也是一个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 以问题意识为导向, 具体谋划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方略。一方面, 它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带领者”, 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 是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 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是历史创造者, 是进行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的利益是党进行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关键、是发展、更是必由之路;“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首先就强调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这三条基本方略不是针对某一特别领域、特别方面, 而是必须贯穿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以人民为中心, 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不断促使各项改革协同推进,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实践要求和践行路径。另一方面, 它涵盖了具体的各领域、各方面的理论要求、政策指导和实践路径,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强调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分别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政策指导和方向指引,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的实践要求, 旨在合理组合各个要素, 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整体目标的最优化。最后, 它还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和政治保障。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过程是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 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保障, 最后五条方略从国际、国内两个大环境着手,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从严治党, 这为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条件。“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从总体的实践要求到具体的实践指导, 再到外部环境的外在要求, 形成了主题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在外部条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把总体要求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 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突破口, 把握好力度、分清主次, 最后一举突破, 促进各个领域发展好, 从而实现整体性的最大功能。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 具有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 它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 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

首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深刻把握理论的精髓必须用全面、历史和发展的眼光, 既要看到理论本身, 又要看到问题的本质;既要看到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 又要看到理论产生的“前生”和“后世”, 把理论放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来分析。因此,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就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把握。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初步形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基本原则, 但受历史及主客观条件限制,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 未能科学有效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改革,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 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实现了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后, 其理论处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阶段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丰富完善和理论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为主题, 带领中国人民对党的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以及党的建设的进行了探索,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21世纪, 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围绕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实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探索, 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安排,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一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探索,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并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个主题”、“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是对党的历届领导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理论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因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 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既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孕育, 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形成的,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合乎逻辑的时代创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这一理论体系之树在历史发展中结出的不同的理论果实, 各个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棵大树的分枝, 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它们都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不断丰富发展的有机整体, 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取得的成果, 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方位所形成的主题一致的理论体系, 都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都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为动力, 致力于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量变中有质变, 渐进中有突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者的理论还是后继者的理论, 它们都没有背离理论的初衷, 没有改变理论的性质, 而是具有内在一致性, 即在尊重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秉承继承、发展、创新的理念, 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 既一脉相承, 又与时俱进, 接力发展, 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丰富的有机整体。

理论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不同时代问题, 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也不尽相同,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以谋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 可以说, 其发展过程是朝着同一目标而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既表现出整体性、系统性, 又呈现出阶段性和时代性, 这种连续性、阶段性是整体性的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理论之间不是相互否定、相互取代的关系, 而是在继承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体性。

其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思想还表现为习近平执政生涯过程中思想发展的一致性、连续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习近平同志成长经历和执政生涯密不可分。习近平作为这一思想的提出者和推动者, 他的成长足印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习近平的成长之路奠基于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说,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1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奠基于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基于此, 实践品格、卓越的毅力定力奠基于此。21983年, 习近平成为正定县县委书记, 首次主政一地3, 在此期间, 他强调实地调查访问, 切忌空话、套话, 力倡办实事、抓大事, 不唯上、只唯实, 大胆有魄力, 进行试点工作, 带领正定人民实现农业产值翻一番。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亲近于民的工作方法以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坚定品格。1985年, 习近平怀抱一颗赤子之心来到福建, 在党建、民生、改革、开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

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致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他主政地方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 强调建立全面、系统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使用, 杜绝腐败的产生。他强调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必须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思想与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一致的。二是他主政地方时高度重视改革, 将人民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敢于冲破旧思想和旧体制的束缚,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总结出“晋江经验”, 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大关系”1, 带领晋江人民走出一条全面发展之路, 也为今天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弊端。2三是他主政地方时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提出“双向开放”“双向开发”“扩大开放”“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 积极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 互学互鉴、沟通世界、实现共赢。这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的思想是一致的。四是他主政地方时不仅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 0 0 2年, 习近平在浙江展开探索与实践, 提出“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文风体现作风”4, “既要GDP, 又要绿色GDP”5,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6等著名论断。20 07年, 习近平履新上海, 他到基层调研、考察民情, 不断疏通民情通道, 注重民生, 为民办实事成为习近平主政上海的重要执政理念。这些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 面临新问题、新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梦的引领下,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由此可见, 从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思想到十九大思想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整体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丰富、更为生动, 离不开习近平在主政地方时的思想积累与实践探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尽管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实践问题和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会有所不同, 但他们的发展目标都是一致的, 发展过程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体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统一, 是一种“连续性发展”。同时, 无论是习近平主政地方时的思想, 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发展是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割裂或否认任何一个阶段的理论, 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将是没有活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之中,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承延续与发展的关系, 体现了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空间的整体性

整体不是封闭的整体, 而是开放性的整体, 即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不断促进自身有序发展、实现整体功能优化。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政党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特定的空间范围, 离不开国际国内两个重大的环境因素。面对国际与国内重大环境, 习近平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观察、审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立足于准确研判、把握好国内这一大环境, 始终将国内各种矛盾问题的解决放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化挑战、危机为机遇, 化矛盾、冲突为动力7, 强调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利益同整个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把用世界眼光看问题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视野, 实现由中国地域性发展向具有世界意义的共同发展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新的国际关系视角、新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新的全球价值观, 不仅把幸福中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还以先进的世界治理理念推动全世界发展,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空间的整体性,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贯通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整体思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必须认清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立足我国国情、顺应趋势, 把改革放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中谋划与推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系统平衡、联动开放, 旨在实现世界共享, 共同建设美丽繁荣的世界。不断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承诺, 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难题, 也是世界性难题。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发展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 是中国走向世界, 也是世界各国通向中国的道路, 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绿色通道”, 为破解“共同富裕”这一世界性、历史性难题提供了中国范式, 贡献了中国力量, 凸显了中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

“一带一路”倡议经历了从构想到正式提出倡议再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最后又指导实践的过程, 是关乎中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国家大战略的顶层设计。在全球化形势下, 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各国利益紧密相连, 日渐融为一体, 实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各个国家、地区共同的事业, 而不是某一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事, 它的实现取决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更加全方位对外开放,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责任也越来越大, 中国将为沿线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合作的机遇。与此同时, 各个国家不断加强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 也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为其提供更多活力与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调动各国政府、企业的力量, 欢迎社会各界的参与, 实现多引擎同步驱动, 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 就更有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 就更有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就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3“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思路, 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 是发展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必然选择, 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典范。各个国家在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 积极助推全球经济发展, 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不仅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解决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问题, 而且为经济全球化作出贡献, 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乃至各民族的发展都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其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思维。习近平指出, “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在十九大报告中, 他提出,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双赢世界观和方法论”, 旨在本国利益与他国合理利益兼顾, 推动本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经历了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最终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这是一种超越民族、种族、意识形态界限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增加人类共同利益, 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6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治理不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 在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的关键时刻, 中国不能缺席也从未缺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 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与担当,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理想情怀。

改革开放近4 0年的经验证明,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 中国都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的保驾护航, 同时, “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红利, 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国人民的梦想与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实现梦想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共享”发展理念, 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自己的实践生动诠释着世界大国形象, 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 在充分尊重各国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谋求一致性、相通性, 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2的世界, 实现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中国的新时代就是世界的新机遇,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有可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再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实现世界文化的互鉴、互补、共存, 让全人类共享文化成果的文化系统观。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 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以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姿态面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尊重差异性、多样性, 以平等的态度积极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4, 同时实现互鉴、互补、共存, 充分平衡满足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性需求, 让全人类共享文化成果。

习近平积极倡导世界文化交流, 实现世界文化的互鉴、互补、共存。这就要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既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丰富壮大自己, 又要讲好中国故事, 以自己的发展成果为世界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为中国与世界交流提供平台, 实现中国文化世界化、世界文化中国化, 不断畅通中国融入世界的道路。一方面, 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发展性眼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生产;以现代性眼光熔铸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以世界性眼光看待西方文明成果, 积极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有益成果, 彰显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性和民族性。另一方面,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局限于本土, 在注重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的同时, 还要注意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 主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世界文化的熔炉中炼造, 做到与本国文化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世界文化相互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此过程中, 中国文化独有的民族性不仅不会丧失, 反而会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吸收、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完善, 释放出新的活力。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中丰富自己, 在世界文化的建构中释放正能量并为其提供思想养料, 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从世界文化共同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光明前景。

最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系统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5,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落实减排承诺”6。习近平曾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郑重地发出了中国人对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的承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 推动成果分享,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7他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习近平的上述论述表现出中国承担国际生态环境治理责任的积极态度。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支持者, 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同时中国愿意同国际社会携手并肩, 共建全球生态文明。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存在着, 只有坚持生态整体观、系统观, 处理好部分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外的关系, 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一贯支持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相关全球气候谈判、国际环境发展等全球性会议,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在全球环境保护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联合国对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的评估结论表示, 中国的贡献是最大的。我国已经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和先驱者。

总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个主题”、“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历史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和具体实践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问题相结合, 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想、观点和判断。它制定了党和国家在未来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 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 还是在历史传承、空间发展上都体现了整体性, 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特点”的思想, 对世界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在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项伟大工程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 只有运用系统思维, 注重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抓重点、“牵牛鼻子”, 既统筹兼顾又能重点突出, 既有整体格局又有部分规划, 既协调推进又有分类指导, 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坚持全局和局部相统一, 形成一个目标同向、内容相互联系、互利互赢的格局, 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深刻挖掘并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和空间的整体性, 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 并促进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地上落地生根、绽放光芒。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整体性;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3】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 下一篇【2018.03】习近平“新时代”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