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3】习近平师德观述论
2018-09-03 07:35:22 来源: 作者:戚如强 【 】 浏览:2414次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 再次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考察、讲话、批示中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师德师风的重视。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之本, 在于师德。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大先生”等形象贴切的词汇来表达教师对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号召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既做学问之师, 又做品行之师, 努力做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的系列讲话立意高远, 逻辑清晰, 内容充实, 论证严密, 结论可靠,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师德观, 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遵循。

一、习近平师德观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尊师重教、重视师德可以追溯到他在地方任职时。1989年在任福建宁德地委领导时, 习近平就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大力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全社会都要关注、重视和支持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20 07年教师节前夕,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努力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职业。”3

到中央工作以后, 习近平更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2012年他在会见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4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发表了关于师德问题的系列讲话。2013年儿童节前夕, 他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 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 坚持教书育人;12013年教师节前夕, 远在国外的习近平通过书信表达对教师的慰问, 提出教师要“三个牢固树立”, 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2, 为师德建设立标;2014年青年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 习近平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 又是品行之师;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其中篇幅最多的是师德, 提出了“四有”标准, 即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2015年9月9日, 习近平给正在参加“国培计划2014”培训的贵州教师回信, 希望他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扎根西部、服务学生, 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3, 鼓励西部教师用爱心补缺教育短板;2016年9月9日, 习近平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 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需要一大批好老师, 并希望教师做好“四个引路人”, 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 再次指出了高尚的师德对国家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2016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教师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5;2017年7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指出“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 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 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6, 这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师德要求。

由上可知, 虽然习近平同志工作地点有变化、职务有升迁, 但尊敬老师、重视师德却一以贯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师和师德问题, 凡提教育, 必提教师, 凡提教师, 必提师德。在关于师德的系列重要论述中,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好老师”、“经师与人师”, 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师德标准和要求。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包含着习近平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对教育现状的清醒认识, 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 对教育及教师价值的重新定位, 涵盖了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涵义内容、意义作用、现实启示及实施路径等内容, 标志着习近平师德观逐步形成。

二、习近平师德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师德观体现在他关于教育和教师的系列讲话中, 主要包括理想信念、道德示范、学识素养和敬业爱生等方面内容。

(一) 为师者要明道信道

唐代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师说》) “传道”是第一位的, 而要传道, 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从宏观角度看,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道”的内容可能有差异, 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教化与传播却是学校教育的共同责任。当代中国, 为师者应明之“道”、应信之“道”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习近平反复提到的“大德”。

2013年教师节, 习近平对广大教师提出“三个牢固树立”, 第一个就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 强调教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信仰、有理想信念的人, 才能用自己的信仰去引导、感化学生;2014年在北师大考察时, 习近平谈到好老师的标准, 第一个也是强调要有理想信念。他说:“一个优秀的老师, 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 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 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强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 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3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始终强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 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并把它作为评价好老师的标准, 这是师德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颗心去唤醒另一颗心, 用教师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 用教师的信仰去引导学生的信仰。教师只有发挥“楷模”作用,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民族梦想的正能量。当前, 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按照十九大确定的蓝图, 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这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协力, 当代教师必须担负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是当前高校传道、授道最重要的内容, 广大教师要把学习、领会与传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并能用其精神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 为师者要立德垂范

立德垂范是师德中教师职业角色的体现, 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 在言论、行为、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要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 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为人师表, 要以自己的风范、品德、才学去影响、熏陶和感染学生。古人张行简说:“为师之道, 端口为先。模范不端, 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 随时检点, 即衣冠瞻视, 亦须道貌岸然。” (张行简《塾中琐言·端品》)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4

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也是习近平极为重视的问题, 在不同场合都有提到。2013年他在教师节给全国广大教师写信时, 要求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2014年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师者, 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 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 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提升人格品质, 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同时指出, 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 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12016年教师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八一学校时提出, 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 第一就是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2016年12月,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指出, “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 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 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2

习近平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论述鞭辟入里, 揭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规范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道德既是教学内容, 也是教学手段。他把立德垂范作为好老师最重要的标准, 并指出好老师应该是“大先生”, 再次强调了教师的人格和风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为师者要业精善学

“学高为师”, 良好的专业功底是教师的基本业务素质要求。一位业务精湛的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 坚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善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力, 能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老师, 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总之, 良好的专业素质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 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前提条件, 是现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 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 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 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 更谈不上游刃有余。”3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要成为“经师”, 必须具备开放的胸怀和终身学习的理念。2014年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 习近平引用过一位国外教育家的话,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说明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 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 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 拓宽视野,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学习, 习近平引用陶行知的话说:“出世便是破蒙, 进棺材才算毕业”, 并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 站在知识发展前沿, 刻苦钻研、严谨笃学, 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现在看, 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 应该是要有一潭水”4。从“一桶水”到“一潭水”, 习近平形象地表达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规律和对学习者的要求, 也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为人师者, 唯有允公允能, 乐思善学, 与时俱进, 方能不负时代, 不负学生。

(四) 为师者要敬业爱生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良好的师德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师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满腔热情, 把教育当事业而非仅仅是谋生的饭碗, 不会见异思迁, 更不会唯利是图。真正热爱教师岗位的人, 会有对祖国、人民、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会有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和尊重, 会从平凡、普通、琐碎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和幸福, 会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会在教育工作中充满创造性。这种热爱、喜欢和享受, 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二是对学生充满仁爱, 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学生。在很大程度上,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师爱本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的爱, 是一种神圣的爱, 是一种“大爱”。习近平说, “做好老师, 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 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 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5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严慈相济、一视同仁的爱。严爱相济、张弛有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 师爱也意味着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爱心要能滋润每一个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以尊重、理解和宽容为前提。面对涉世未深、懵懂未化的儿童和青少年, 教育本该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以心换心。习近平说:“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 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 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1只有尊重学生, 发扬教育民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协调一致,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习近平师德观的鲜明特色

(一) 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坚定理想信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 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同样, 他也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强调传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 这个“道”就是理想信念。在师德建设的诸多内容中, 理想信念起统帅作用, 它不仅是好老师的先决条件, 更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提出好老师的四个标准中, 第一个就是理想信念。在青少年时代, 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模仿对象, 教师的理想信念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染和引领作用。只有教师有理想, 才可能用自己的理想去点燃学生的理想, 只有教师自己心中有“梦”, 才能当好“筑梦人”, 筑好学生的“中国梦”。因此, 新时代师德建设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最根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抓住了师德建设的根本, 彰显了新时代师德观的鲜明特色。

(二) 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也是其师德观的突出特色之一。我国教师队伍思想状况整体上是健康向上的, 但毋庸讳言, 现有教师素质和师德水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师德师风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 受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影响, 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短期性、功利性与工具性等不良现象, 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较为严重, 学术腐败、校园贪污、索要财物、明争暗斗、体罚学生等有悖师德的事情时有发生。西方各种思潮在高校仍有较大市场, 部分教师曲解、误解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制度, 理想信念动摇。这些师德问题直接关系学生健康成长和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始终保持对教育现状的清醒认识, 直面师德问题, 从加强师德教育、改变评价制度、优化从教环境和加强党的领导等多方面解决问题, 形成了系统成熟的新时代师德观, 展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责任担当精神。

(三) 体现了师德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中华传统师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当代师德建设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修身养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师德规范历久弥新, 是新时代师德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教育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中, 多次指出教育是“仁而爱人”的事业, 教师第一位的是传道, 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 教师要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等, 这些都是对传统师德思想的借鉴。同时又顺应时代发展, 对传统师德观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剔除了其中的阶级局限性及过分强调师尊等糟粕, 在观念、内容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把师德建设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高度, 指出师德建设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 号召广大教师要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内容, 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师德标准和要求, 指明了师德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 坚持顶层设计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结合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 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他身体力行, 多次到大中小学考察工作, 每逢教师节都给广大教师以祝福、希望和教诲, 其中谈得最多的是师德;在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批示和会议讲话中, 他最关注的还是师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 亲自擘画和推进了师德建设, 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标准”、“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并把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中, 体现了师德建设最高的顶层设计和国家意志。同时, 师德建设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 因为从最终目的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进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实现这一目的最基本路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教师素质,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 习近平师德观是顶层设计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机结合,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以习近平师德观为指导,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 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不充分不平衡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师德建设面临新挑战, 少数教师的道德失准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利益、学校的声誉, 更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办人民更满意教育根本在教师, 教师的根本在师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 师德建设站位要高, 广大教师要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坚持立教为党, 立教为公, 立教为人民, 这是教师的“大德”。习近平把老师称为“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和“引路人”, 这既是荣誉, 更是责任。广大教师只有勤于修德, 乐于奉献, 才能无愧于这些光荣称号, 才能无愧于人民的信任, 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

(二) 以树立教育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 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为了人, 这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要求。教育为了人, 就必须把学生当“人”看, 当目的看, 当有价值、尊严、个性和自主性的主体看。社会学家潘光旦曾说过, “教育的理想是发展整个的人格。”2作为教师, 只有深谙教育的本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尊重教育的核心价值, 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只有理解教育的使命和目的, 才能扭转教育的工具性与功利性思维, 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负责。教育价值观是师德建设的基础价值, 只有教师目中有“人”, 才可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 “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 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老师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4塑造灵魂、塑造人、尊重学生, 都是建立在尊重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 “道不同, 不相谋”, 只有从心底认同教育核心价值, 才可能树立良好的师德,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 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切入点

马克思认为, 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搞好师德建设既要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 也要关注教师的物质利益。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知识素养相对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有博大情怀和奉献精神, 但不能过分神圣化和盲目拔高, 不能将师德建设从生活中剥离, 否认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物质需要。对此, 邓小平曾指出,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1为此,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保障他们的物质利益, 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次在关于教育的讲话中, 都很关注教师待遇和生活, 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 满腔热情关心教师, 改善教师待遇, 关心教师健康, 维护教师权益”2, 在福建任职时也曾提出“教师节应成为社会尊师重教日。各级领导及全社会都要切切实实为教师办几件实事,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 推动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3。总之, 只有设法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体面、尊严和价值, 才能为师德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陶行知先生在《每日四问》中提出“人格防”, 要求教师“建筑人格长城”。而要做到“人格防”, 必须依靠制度。用公正合理、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师德建设, 是提升师德水平的根本保证。首先, 严格遴选制度。从教师入口关开始, 注重道德品质考察, 严格资格准入, 把真正有职业理想、热爱教育的人遴选进来, 并进行入职宣誓, 增加仪式感和庄重感。其次, 建立荣誉制度。用制度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真正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乐教, 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职业。同时, 建立和完善离职荣退制度及退休保障制度, 增加教师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习近平指出:“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4第三,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改变单一的业绩导向和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 坚持以德为先、多方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考核, 用明确的、务实的师德评价把教师感性的职业良心转变为理性的、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第四, 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奖惩制度, 强化师德考核评估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激励方式, 把考核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只有用可操作、可预期的制度匡正师德师风, 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才能培养造就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注释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45页。

2 《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闽东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3 《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解放日报》, 2007年09月07日。

4 《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会见会议代表并讲话》,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第184页。

6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10日。

7 《习近平给“国培计划 (2014) ”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 《人民日报》, 2015年09月10日。

8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10日。

9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09日。

10 《习近平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6日。

1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第223页。

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5页。

1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09日。

14 《陶行知全集》第2卷,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274页。

1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第223页。

16 (3) (4) (5)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版, 第7、8-9、9、9-10页。

17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09日。

18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11页。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45页。

20 《潘光旦选集》第3集, 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第459页。

2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09日。

2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10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286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146页。

25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13页。

26 《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闽东日报》, 2015年03月23日。

27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人民日报》, 2016年09月10日。

习近平; 师德观; 理想信念;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4】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下一篇【2018.03】习近平意识形态建设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