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4】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五重逻辑
2018-10-15 09:50:37 来源: 作者:刘勇 王怀信 【 】 浏览:2594次 评论:0

作为日益完备、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的思想系统, 其生成和延展有着自身的逻辑架构。梳理和阐释这一逻辑架构对深刻理解这一科学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 需充分认识到这一逻辑架构是各种生成酵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映射的必然结果, 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主体逻辑等生成要素是这些合力相互作用的最基始构件。通过对这一最新思想体系形成的逻辑系统进行深入探讨, 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人类进步事业提供重要的思想构镜和方法平台。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继与延展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有其特定的理论酵素, 其中最基本的思想酵素构成了这个理论体系薪火相传的基本基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座意涵丰厚的思想大厦, 是经实践反复检验和一再证明的科学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继和延展了这座牢不可破的思想大厦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和理论特性。

第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始终是面向实际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 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现实问题, 绝不可以机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加以解决。针对如何对待马克思的某些论断, 恩格斯高屋建瓴地昭示我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1在分析和看待中国实际问题时, 毛泽东一再提醒我们, 一定不要孤立机械地理解马克思的某些论断, 而是要“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 来切实地研究和解决各个时代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复杂现实问题。习近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在现时代里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和指导力。与此同时, 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他提示我们, 虽然社会实践在不断变化发展, 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3, 依然是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思想灯塔。正是对这些基本立场、观点以及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泉源, 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活力。

第二, 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其理论本质。群众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最基本指导思想, 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 作为工人阶级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使命, 就是要“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4。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列宁多次强调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强调建设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 要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正确无误地判断群众的情绪, 判断他们真正的需要、愿望和想法”5, 要避免脱离群众这一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在面对如何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时, 邓小平明确指出这一标准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而只能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主体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满足。如果人民的生活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那么就不能叫做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一再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他明确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深化改革中每一项重大措施的实施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来考虑, 都要切实地维护人民的利益, 都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也就是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第三, 与时俱进、自我革新是其理论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评价他们的理论时, 不断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的很多具体判断要依据客观现实条件的转变而转化。对此, 列宁在评判那些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不完备的且已经停滞了的错误言论时告诫我们:不应该将“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8, 而是应随时注意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的变换而进行补充。实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理论也应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很多具体观点已不能充分地指导实践的发展, 因此需要理论的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这一客观现实,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态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的具体方式, 作出了明确、科学的解答, 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完善与发展。习近平多次要求“在理论上必须跟上时代”9, 只有以坚定的毅力和勇气推进当代中国在新时代形成更多实践成果, 才能在具体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在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行承继与延展, 尤其是对其理论基础、理论本质以及理论特性这三个重要方面的坚持与发展。这既体现了理论生成的思想延续性, 也为这一科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文化逻辑: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汲取和转化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均是建立在借鉴与吸收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 这也是思想体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动力。无论是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次生形态, 其生成均深受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的深刻影响。这充分表明:任何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均不是无缘无故的, 而是有着其深厚的特定文化逻辑。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也不例外。

第一, 源自于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文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 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融合演进, 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思想贡献。随着世界交往的进一步深化, 世界各区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相互影响不断加强,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更加五彩缤纷地上演。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全球放射出恒久的思想光芒, 就在于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新时代以来, 中国在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的过程中, 与世界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频密。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 成为推动社会跃迁和人类进步的不竭源泉。世界上各种文化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在价值上是平等的, 没有优劣、高低、美丑之分, 傲慢和偏见是文化互学互鉴的严重阻碍。我们应该努力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加强文化之间的共存、交流、互鉴, 而不是制造文化之间的优越、隔膜、冲突,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3, 不断进行学习、吸收、消化和融合。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化互容、互通、互鉴, 从不同文化中寻求智慧、汲取养分, 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指出, 中国将继续秉承向优秀文化学习的传统, “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推动世界和中国发展得更好。”4可以说, 注重借鉴和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 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奠定了外源性的文化基础。

第二, 源自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汲取和转化。中华优秀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 其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深厚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基础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才有了持久力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熔铸于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这是国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因此, 要想促进中国在新时期的发展, 就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汲取其间蕴含的精神、观念和规范, 结合时代需求推动转化和发展, 让其放射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关于在革命时期所创造和发展的独特的革命文化, 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这一精神标识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5对于其他的革命文化,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价值意涵, 都必须要加以弘扬和传承。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指出这是中国人民最深层的价值追求, 是中华民族得以奋勇向前的强劲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集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于一体的文化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集中体现和精髓所在, 必须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在新时代里, 我们必须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见, 这一思想体系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了内在营养,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转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文化逻辑在于: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 充分汲取和转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当代转化。同时, 这一思想体系反过来又丰富和充实了人类文化, 推进了人类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历史逻辑: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承鉴和总结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生成均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有着其特殊的历史逻辑。这一历史逻辑则构成了新型的思想体系与原有的思想体系之间的相承之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 不但批判性承鉴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而且科学性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第一, 发端于批判性承鉴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段充满艰险和曲折的历史进程, 其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较多的历史性借鉴。列宁早在1921年就指出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着机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而完全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严重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问题并没有随着苏联国内现实实践的发展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 反而随着斯大林模式的最终形成而更加固化, 最终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联模式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模式受到各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模仿和借鉴。然而, 东欧大部分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原因, 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苏联的建设模式, 而很少考虑自身国情的特殊性, 更谈不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本国具体的实践之中, 并以此推进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样, “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就此遭遇“严冬”。对此, 邓小平切中肯綮地指出, 虽然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些国家遭遇了重大挫折, “但人民经受锻炼, 从中吸取教训, 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是在批判性鉴借世界社会主义50 0年思想经验和科学社会主义100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批判性承鉴后运用到中国具体的实践之中而得出的全新理论性总结。这一理论性总结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并指导着特定阶段的具体实践。可以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是汲取了苏东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到新时代的实践中生成的理论形态。

第二, 发端于科学性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其长期探索的历程中同样经历了艰险与曲折。自新中国成立直至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段时期内,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 虽然清醒意识到要“以苏为鉴”,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但由于历史惯性、时代惯性、实践惯性、思想惯性等系列因素的规制, 最终未能挣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遭遇了较长时期的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 站在全球和中国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高度, 围绕解答“社会主义向何处去”这个头等课题, 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坚定不移地努力推进并始终把握改革开放及其正确方向, 再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兴, 成功拓展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康庄之路。正是有了改革开放, 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 中国人民才能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以崭新活力焕发出巨大生机。习近平指出:这“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3。可以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是归纳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 在把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贯穿到新时代的实践中生成的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历史逻辑在于:基于不忘历史、不忘过去, 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验进行批判性的鉴借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时代性的总结。在承鉴和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 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四、实践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验的提炼与概括

任何思想体系的生成和延展均是建立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前提之下。实践是真理的源泉, 也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最基本标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 既根植于当代中国的具体、生动的实践, 也根植于对世界和中国互动的当代性和未来性思考, 还根植于对这些具体、生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的提炼概括。

第一, 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思想的生命力就在于能随着具体实践的变化与发展而不断实现自身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就必须依据中国的最新实践不断对其基本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到党的十八大, 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此时“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 好吃的肉都吃掉了, 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对于这些硬骨头, 正确的理念就是牢固树立改革只有进行时、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 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刀真枪抓改革、全心全意谋发展。因此, 要有更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问题导向, 增强改革的信心与勇气,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以全局意识、战略思维考虑改革中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观念与做法, 坚决革除一切固化的藩篱、弊端和毒瘤, 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不同领域进行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 从而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夙寐以求的大事, 有效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 实践是理论之源。”2实践永无止境, 改革永无止境, 发展真理也永无止境。新时代以来, 我们党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时代主题, 紧密结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继续在实践上深化改革, 继续在理论上进行艰辛探索, 生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第二, 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实践。15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上各个区域、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越发频密, 交织、交融日益显现, 谁也不能独自应对共同挑战, 谁也不能退回到孤立封闭的孤岛, 人类已经形成了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互学互鉴的命运共同体。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可以“闭门造车”, 更不可以“唯我独尊”, 而必须“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邓小平指出:“关起门来,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是发达不起来的。”3中国30多年的开放历程正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 通过不断加快开放的进度以及提高开放的程度, 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 准确把脉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视野、更自信的心态来思考、把脉中国面临的世界性问题, 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积极践行世界文明互鉴, 积极守护全球生态环境, 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全球化的再平衡, 中国的发展正日益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坦露的:“中国对全球有效和公平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中国发展将给所有人带来机遇。”5新时代以来, 我们党基于全球化的跌宕起伏, 围绕构建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秉承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神圣使命, 不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倡议, 生成了新的思想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在于:基于新的实践需求, 通过对内改革经验的提炼概括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通过对外开放经验的提炼概括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把改革和开放连接起来, 把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统一起来, 努力创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1

五、主体逻辑:习近平独特贡献、党的顶层设计和人民大众实践的交互作用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除了客体要件以外, 还需要各种主体要件, 这是生成思想体系的枢纽环节。一般来说, 习近平作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的领袖, 基于党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而总结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指导世界未来发展的新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生成的过程中, 主要创立者习近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这三个主体发挥了最为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 生成于习近平的独特贡献。在承认人民的历史创造主体地位的同时, 也要充分注意那些在关键时期起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列宁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 便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阶级斗争’。”2邓小平也曾说过, 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 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者, 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完成者, 更是新的理论形态的缔造者。从习近平的主体角度来看, 其一, 是他独特的成长经历。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 从小便受到革命精神的熏染。七年的知青生活, 让习近平深刻懂得了什么是实践, 什么是人民群众。从基层到中央的党、政、军履历使他具备了丰富的治理经验。而这些经验所表现出来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稳健风格、非凡气魄等, “都可以从他陕北7年的插队历练中找到答案。”3其二, 是他坚定的政治勇气。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改革发展的定力,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4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突破重重困难, 攻克了很多时代性的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其三, 是他强大的理论勇气。面对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 他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比如, 国内方面, 他提出了“四个伟大”、“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思想;国际方面, 他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可以说, 他为这个思想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独特作用, 作出了独特贡献。

第二, 生成于党在十八大以来的顶层设计。作为全球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中国发展的最本质特征。作为领导型的共产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 “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5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国内外境况, 不断加强和改善顶层设计, 及时将治国理政的各种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并用于指引下一阶段的新实践, 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最新实际的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这种“经验——理论——经验”无穷往复的创新过程, 既确保我们党的理论不脱节于时代、不脱节于实践, 又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习近平多次指出, 我们党要切实把握现实实践的发展状态, 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以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促进改革深化发展的进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 我们党必须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和科学决策,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以保证各个领域的改革是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关于全球治理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我们党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 并配以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政党高层对话会倡议等中国智慧。因此, 无论是关于中国自身的改革发展, 还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 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 要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1

第三, 生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扩大。”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也是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毛泽东指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人民不但是世界历史的“导演”, 而且是世界历史的“演员”。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我们的力量之源。”4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 最基础的根源就在于不断从人民大众的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正是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具体实践之中, 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这一思想体系才得以生成。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5。当代中国许多重大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开拓, 绝不是少数人的闭门造车, 而是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经过不断检验后形成的集体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 正是注重尊重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大众的创新精神、注重提炼人民大众的实践经验, 当代中国才获得了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这一思想体系才获得了最深层的生成土壤。正如习近平所指认的, 伟大事业的完成必须要从人民大众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汲取营养以推进理论创新, 必须要以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创新。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思路、定举措, 没有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最终取得胜利。正是“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6, 这一思想体系才得以生成并持续完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的主体逻辑在于:习近平的独特成长经历、坚定的政治勇气以及强大的理论勇气;党在十八大以后不断加强和完善顶层设计;人民大众在新时代进行的实践创新。三者的有机结合, 共同为这一思想体系的生成构建了创新主体。

注释

1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691、562页。

2 《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797页。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6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434页。

5 《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625-626页。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第5页。

7 《列宁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274页。

8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26页。

9 《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299页。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第258页。

11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4年09月25日。

12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 《人民日报》, 2014年07月05日。

13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1日。

1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42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83页。

1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第39页。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第101页。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34页。

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31页。

2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25页。

21 孙奕:《中国发展给各方带来机遇》,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6-11/30/content_5140587.htm.)

2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58-59页。

23 《列宁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414页。

24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版, 第423页。

2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第508-509页。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0页。

2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346、483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287页。

29 《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031页。

30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第554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 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第178页。

理论逻辑; 文化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主体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4】试析习近平意识形态建.. 下一篇【2018.03】习近平师德观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