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4】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探析
2018-10-15 09:52:38 来源: 作者:方文杨勇兵 【 】 浏览:2667次 评论:0

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以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才能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长期担任地方领导工作, 使习近平能更为真切、更为直接地体会到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 从而对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如何创新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 习近平从更为宏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高度,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绿色发展思想, 从而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如何推进绿色发展等基本问题, 明确了绿色发展的中心要义、基本方针、实现路径、制度保障及其重要意义, 使其成为一个形态完备的思想体系。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20 03年至20 07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为《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撰写稿件。在这些观点明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思想睿智精辟的短论中, 习近平结合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浙江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对传统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弊端和不可持续性, 对如何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悖论”,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根本、动力、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两山论”即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辩证关系理论的初步阐述, 标志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第一, 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悖论”,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习近平指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1西方工业文明虽然只有三百多年时间, 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 有限的地球资源能源根本无法支撑所有国家实现西方式的现代化, 因此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弊端, 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资源要素的制约和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 这种发展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对于既是资源小省又是经济大省的浙江来说, 只有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或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 才能实现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 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第二,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早在20 03年8月, 习近平就在题为《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的评论文章中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分别比作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20 05年8月, 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市农村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之后不久, 他就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评论。他在评论中指出, 浙江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 “如果能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 那么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能带来金山银山, 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 也可辩证统一。”3如果两者发生矛盾, 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应该善于选择, 在选择中找准方向, 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 0 0 6年3月,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专栏再次撰文阐述“两山”之间的关系, 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 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 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 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形成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4。在此论证的基础上,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以上三个阶段, 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 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 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5

第三,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注重节约使用资源能源。习近平指出,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 也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6, 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 建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绩考核体系与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深入研究和开发生产清洁化、环境无害化、能耗节约化的科学技术。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习近平在20 0 6年1至2月间连续撰写了5篇评论文章, 指出现代社会早就告别了烟囱林立的大工业时代, 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 必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资源消耗, 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建立起反映资源性产品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机制;此外, 还需要加强监管, 发挥机关的表率作用。

第四, 生态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 只有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才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认为, “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 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7;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无视生态规律、违法排污、乱砍乱伐等行为, 深层次原因是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发展成熟

2012年至2017年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和正式形成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后, 习近平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阐述了绿色发展的要义、基本方针、制度保障等, 并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推进绿色发展作出全面具体的部署, 从而使绿色发展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

第一, “两山论”的丰富和完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 是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但这两者之间既可以辩证统一, 又会发生矛盾。对此, 习近平认为必须用长远的、整体的、综合的眼光来看待生产力和环境的关系。2013年4月,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调研时指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大的本钱, 他希望海南能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为子孙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2一个月后, 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3如果说习近平在“之江新语”时期已经初步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两山”如果出现矛盾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那么2013年9月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更为明确:“我们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

第二, 绿色发展理念的系统阐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后, 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强调:“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 可以形成多个经济增长点。”5“绿色发展, 就其要义来讲, 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必须看到, 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成为明显的短板, 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6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象生态环境, 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7

第三, 绿色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全方位展开。绿色发展既是思想又是举措, 只有将其贯穿并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 才能有效推进绿色发展。在能源问题上, 习近平就我国能源需求压力较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落后等现实情况, 指出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 立足国情, 以绿色低碳为方向,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8。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习近平提出要“学习借鉴成熟经验, 根据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 保持自然系统的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 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 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9。在新农村建设中, 习近平指出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 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10;“加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11。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上, 习近平提出要“推进清洁生产, 扩大绿色植被, 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生态环境更美好”12。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3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带来的趋势变化, 习近平指出, 环境好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难以继续支撑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1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 习近平提出:“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重要位置, 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2

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之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坚持绿色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确立, 标志着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发展成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表明绿色发展思想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遵循。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 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诸多方面。既有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又注重探索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既提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又强调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实现绿色变革;既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又注重对绿色发展长远的制度构建。

(一)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自然观基础。人与自然关系是生态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摒弃传统的发展方式, 超越工业文明, 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向中, 人们愈益深切地体认到不能机械地把人与自然关系割裂开来, 将自然界作为人的认识和改造对象, 进而把自然界作为发展经济的“取料场”和“垃圾场”;更不能以万物之灵的主宰者的身份把自然置于人的对立面, 设想去战胜自然或征服自然。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工业文明所以会带来严峻的环境矛盾, 与这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不无关系。习近平深刻指出:“人因自然而生,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3人源于自然, 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人必须不断地从外部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能量, 以维持自身生命的存续;作为能动的存在物, 人又通过自己的活动给自然界打上人的印记。如果说人类为谋求自身的发展而必然要去占有自然的话, 那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 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4。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具有其自身存在、发展和运动的规律, 人能够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但这一过程却是漫长甚至是永无止境的, 往往需要较长的历史时期才能较为完整地认识人类自身活动给自然造成的全部后果。因此,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5尊重自然, 就是人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 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及其内部的自在秩序, 不凌驾于自然之上;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关系, 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 也不是自然的主人, 人属于自然, 而不是自然属于人,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 所有物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独特价值, 是大自然生命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顺应自然, 就是要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 只有自觉地适应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自然, 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资料的同时, 自觉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不以损害甚至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就是要把人类自身的发展控制在自然承载力限度之内, 给自然留下自我恢复、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时间和空间, 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上实现“取”与“予”的平衡。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核, 其蕴涵三个层次递进的含义。

第一,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这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等重要程度而言的, 其重心是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并不是说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放弃发展, 发展仍然是绿色发展的中心要义。习近平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仍是硬道理, 但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绿色的发展。绿色发展的价值指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即一方面生产要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要保持良好;人民既能享受到生产发展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 同时又能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环境。如果说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 为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毁林开荒、填湖造地的话, 那么这些基本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 “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2

第二, “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这是就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应如何抉择而言的。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绿水青山优先于金山银山, 即决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短命”的经济增长。人与自然是命运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人类为了发展而伤害自然最终必然会殃及自身, 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表明, 因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甚至个别利益而置自然于不顾的所谓的经济发展, 不仅不能保住发展成果, 反而为了治理生态环境创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用破坏性的方式搞发展”是不负责任的, 也是不可持续的, 最终必然会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只有一个家园。”3因此, 在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决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 决不能急功近利, 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只顾个别不顾全局、只顾当代人不顾子孙后代;必须辩证地看待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长远历史地辩证来看, 只要留住绿水青山, 就不怕没有金山银山。

第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就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实现有机统一而言的。发展和保护之间既会出现矛盾, 也可以辩证统一。如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浑然一体, 那么就达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绿色发展价值旨归正是这样的发展境界。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尤其是在工业文明发展带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当下, 优质的生态产品、宜居的环境等甚至是一种稀缺资源。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直接就可以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正如习近平在浙东舟山农村调研, 针对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收入大幅增加时指出的那样:“这种‘美丽经济’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4同时, 保住绿水青山, 不仅能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而且从长远来看, 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这个意义上, 环境和生产力具有同等意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只有把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改善, 才能开辟一条科学绿色永续的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三) 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公认为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最接地气”的路径。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 在宏观上必须“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6;在微观上必须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生产、节能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 就是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 强化公民的环境意识, 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7, 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要从以往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 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只有通过创新, 才能为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才能实现发展在速度、质量、效益和环境上的有机统一。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还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 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2资源有限性和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决定了必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 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建立有效的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尤其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 使节约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机制。

(四) 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重在建章立制。”3目前, 我国在生态环境上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机制不健全有关:有的是制度建设上的问题, 如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上一直存在所有权人不到位, 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以及多头管理等现象;有的是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如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 干预环保监测执法, 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的是执法力度上的问题,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大量存在。因此, 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评价机制”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 必须要追究其责任”5;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 逐步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和确立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6;探索建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环境治理的污染权交易制度, 建立一体化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全面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进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既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思考和现实运用, 又统筹考虑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整体联系, 具有理论性、实践指向性、人民性等特征。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 具有深刻的理论性

强调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要求人们在发展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主义强调,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首先在于人与自然的直接同一, 即人源于自然, 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了维持生命有机体的存续, 人必须与外部自然环境之间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7其次在于人通过能动的实践活动实现与自然的统一。人是通过能动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即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 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然界作为对象, 能动地作用于并改变对象世界。最后在于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人对于自然有能动的一面, 也有受动的一面。外部自然界始终前提性地制约着人, 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能改变“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8。人与自然之间的同一性、能动性和受动性关系, 决定了人可以按自己的目的、尺度去改造自然但又必然受到自然的限制, 也决定了人类发展活动必须自觉地善待自然、呵护自然,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即是经济优势”等论断, 是基于生态文明的语境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不仅认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 而且明确指出应该广义地理解生产资料的范围。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部分。无论从生产力构成的人的要素、物的要素, 还是从生产力最终的物化形式方面看, 它们最终都是来源于自然界, 是自然物。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劳动资料外, 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料, 如工业生产中的土地等。虽然它们不直接加入到生产过程, 但没有它们, 劳动或生产就无法进行或只能不完全地进行。这类劳动资料, 就其不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来说, 是生产的一般条件或一般的劳动资料。在这个意义上, 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 与经过劳动改造的运河、道路等一样, 都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应该视作生产力的广义要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与法律, 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本质原理的实际运用。马克思认为, 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纽带, 而劳动又始终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果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 劳动就无法进行, 从而也就不会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经由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介才可能是经验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的矛盾只有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才能得到最本质的说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本质来看, 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利益的分裂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社会根源。现实生活中所有给环境带来重大影响的行为, 绝大多数都不是出于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无知或是某种道德缺失, 而是切切实实地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在社会利益差别与分裂仍将长期存在的历史条件下,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并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与制度, 最大程度地协调与克服个别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差别与分裂, 才能有效遏止个别经济主体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个别经济利益的冲动, 才能杜绝地方行政主体为求政绩而不顾生态环境的无序开发行为, 才能牢固树立与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节约意识,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指向

从主旨看,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直接针对的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发展不可持续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迈上了高速度发展的道路, 实践成就斐然, 但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不可持续等问题也很突出。这种主要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通过规模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而且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随着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逼近上限, 这种高能耗、粗放型的发展必将难以为继。实际上, 绿色产业革命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 各国纷纷提出绿色发展战略、绿色行动计划、绿色新政等。因此,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 既是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也是国内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从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主要观点大多是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如上文述及的在能源问题上, 习近平提出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在新农业村建设上, 要求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城市规划上, 要求把城市放在大片自然中;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上, 要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设、倡导推广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等, 都是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价值。

(三)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注重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间的整体关联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但是“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2。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 又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第一, 坚持绿色发展, 要求崇尚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 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破解绿色发展难题,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激励和约束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倡导绿色消费观、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必须依靠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 坚持绿色发展, 要求注重协调。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整体性, 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发展的不协调除了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 还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上,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 坚持绿色发展, 要求厚植开放发展。坚持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不仅有利于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而且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有益的管理经验来促进绿色发展。

第四, 坚持绿色发展, 要求推进共享发展。只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为人民共享, 绿色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只有紧紧依靠人民, 发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

(四)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民在享受到更为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 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4月,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调研时就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 他又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 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 加快推进国土绿化, 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累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 “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 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3环境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 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因此, 必须坚定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必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让老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4。把生态环境作为民生, 认为推进绿色发展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就是为了改善民生, 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旨归。

四、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绿色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规律进程中取得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科学发展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 与绿色发展一样都强调节约利用资源、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坚持绿色发展,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区别、各有侧重的。

其一, 就其最初提出时的原意而言,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绿色发展则主要是指通过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能源,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彻底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

其二, 可持续发展所指涉的内容相较于绿色发展要更为宽泛,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及人与人在发展上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以期实现人类长远的永续发展。而绿色发展则侧重于发展本身的绿色属性、绿色方式和绿色路径等, 强调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 通过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绿色的制度体系、绿色行动体系等, 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三, 虽然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都强调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甚至绿色发展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永续发展, 但可持续发展立足点和重心是发展, 一定程度上是把资源环境的节约保护作为实现永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绿色发展的立足点和重心是发展和保护的统一, 把人类自身生产 (活) 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作为民生, 主张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而不是仅仅作为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本遵循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的人类文明形态, 把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是当代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生态文明转向这一不可阻逆的世界潮流的积极回应。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必然要求走绿色发展道路。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来看, 那种靠物质资源大量耗费、靠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靠单纯的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 在短期内能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 但从长远来看, 这种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旦达到或逼近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 发展就将无以为继;即使从短期的效果来看, 这种发展方式代价巨大甚至得不偿失, 不仅透支了子孙后代的资源环境, 而且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社会财富去医治发展带来的环境创伤。

无论从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还是就现实的基本国情来看, 都必须超越传统的发展方式, 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从而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注释

1 (3) (6) (7) 习近平:《之江新语》,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118、153、140、48页。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网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509/c40531-28334517.html.)

3 (5) 习近平:《之江新语》,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第186页。

4 (2)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1日。

5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第209、131页。

6 《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人民日报》, 2013年09月08日。

7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198、272页。

8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05月10日。

9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第19页。

10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15日。

11 《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22日。

12 《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19日。

13 《在吉林调研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19日。

14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32、207页。

15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8日。

16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09页。

17 (2) (3) (5)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34、392、537、209、396页。

18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人民日报》, 2015年05月28日。

19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8日。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01页。

21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396页。

22 (5)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25日。

23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7年05月28日。

2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61、529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70页。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200页。

27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1日。

28 (3)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372、209、210页。

习近平; 绿色发展; 基本遵循;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4】习近平党的纪律建设思.. 下一篇【2018.04】试析习近平意识形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