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5】论“以人民为中心”对“为人民服务”的新发展
2019-11-18 13:40:05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韩迎春 曹一鸣 【 】 浏览:3947次 评论:0

    “为人民服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并随着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而不断增添新内容,但它始终包含两方面的基本涵义:政治觉悟和道德境界。一方面,它表现为政治宗旨与道德核心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它又呈现出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遵从的有机融合。基于此,我国对其理解阐释主要沿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两个层级展开。
    从源起角度看,“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历经了一个历史过程。从党的根本宗旨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随后,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这一经典演说,标志着此思想基本形成。最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对“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从那时起,“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也成为全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群众语言和社会道德。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要求和信念伦理,更是一种立场宣示和政治要求。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看,这是由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在专门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时提出来的。文件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进一步强调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由此,“为人民服务”思想逐渐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并覆盖道德领域全范围,从而成为了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遵循。一方面,它由过去只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必须遵守的政治原则,发展为全体社会成员应当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它由原来主要用于调节政治生活领域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演变为调适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各种关系的行为标准。
    从理论表达看,“为人民服务”不仅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方向、力量、标准等根本性问题,而且还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不同层次要求。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其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向人民负责的公仆。一个人被挑选出来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社会本质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并反映人民的意志。再次,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体现。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根本工作路线。最后,这是党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而且要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首先是我国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同时,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理应同我们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这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它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再次,它也体现了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既是权利的主体又都是义务的客体。最后,它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在语言上,它既通俗明白,又适于普及;在内容上,它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实践上,它既简便易行,又形式多样。它既能体现对先进分子的要求,又能吸引不同层次人群的广泛参与,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引领力。
    从发展历程看,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以我国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为人民服务”贯通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升华。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是中国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精神的精要概括,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政治准则和道德标杆。具体说来:一是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二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办事和服务的,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三是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在《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就是要同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这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存在根本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四是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改正错误。毛泽东还强调,共产党人不仅必须随时要求坚持真理,而且更应时刻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而错误则相反。五是走群众路线,这是其应有之义。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就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六是健全民主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毛泽东曾强调,共产党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可见,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不仅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另一方面,历史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坚持和丰富。首先,邓小平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譬如,他把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融为一体,将其具体化为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重要前提,他不仅把是否合乎人民意愿视为最高标准,而且将谋求人民利益作为价值取向。再如,从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的规划上,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上,更是彰显了“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思想最突出的体现是在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讨论上。他曾明确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可见,如何检验共产党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为他们提供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现实新标准,从而使这一思想常讲常新、永葆生命活力。其次,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密切相关、辩证统一,而贯穿其中最根本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无论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可见,“三个代表”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了人民群众对党提出的各项要求,是继续衡量党的各项工作能否取得群众满意的科学标准。再次,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前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方略,重申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胡锦涛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同时,胡锦涛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即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党的利益归宿、群众是党的工作的着力点,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可见,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发展理论,回应了发展难题,开拓了发展新思路。

    “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它依次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重要讲话里。这一理念最早源于习近平在论述新闻宣传工作的讲话中,当时他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三个自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以党的总书记身份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北京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对文艺创作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集中论述,提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在第二次关于网络工作的讲话中,习近平又提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人民”这个概念达107次,平均每109个字就出现一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三个始终”又一次把“人民”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它逐步写进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总体性文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60项措施,要求“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出台系统的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方案,明确“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首次写入党的正式文件,并将其作为国家总体发展的核心概念和检验依据。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至此,“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一种整体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是对与其一脉相承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创新与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体现了新时代党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而且展示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贡献。
    从理论意义上讲,“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以人民地位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秉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的唯物史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核心,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调整;以人民作用为中心的历史基础,既是对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与现实运用又是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集中体现;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最终归宿,则体现了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主观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东西方发展理论的本质超越。对于“历史是由谁创造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东西方生成了“民本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一方面,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应对人加以重视的诉求,也为我们提供了社会认同的资源。另一方面,它们又存在着根本性缺陷:基于“人本主义”之“人”必是抽象的个人,一定会滑向个人主义的深渊;基于“民本主义”的“民”实为无主体性的子民,最终必然沦为被支配的对象。只有基于唯物史观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既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弊端,又纠正了东方民本主义的集体主义缺失。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弘扬创新。具体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并且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其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即人民生活是否确实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权益是否切实得到了保障,这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最终指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思想,即文化宣传上的工作导向、文化创作上的创作导向、文化研究上的研究导向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思想,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根本要求,维护国家稳定和领土完整是内在要求,维持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是外在要求,保证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是重要方面。
    从实践价值看,“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一方面,作为执政理念,它是由一系列实践内容构成的。具体说来,一是执政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又制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二是执政基础:“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三是执政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老百姓常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习近平用这句俗语表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四是执政原则:“依法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指出,作为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要依法设定、规范、制约、监督权力。五是执政方式:“民主执政”,“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习近平强调,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本质所在,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六是执政关键:“关键在党”,“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认为,我们既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又要以重拳反腐作为从严治党的主要抓手。另一方面,作为领导思想,它更是一个既有表率示范又有要求引领的实践体系。具体说来,一是领导目标:在十八大当选总书记之后第一次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就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领导目标,这既是领导目的更是工作导向。二是领导立场:我们党要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就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者“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三是领导责任:习近平指出,这个重大责任就是民族、人民、党的责任有机统一体,这是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与期盼。四是领导决策: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五是领导效能:“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这既是习近平对领导效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基本内涵,更是实现领导目标的效率与效益的集中体现。
    从方法层面看,“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行动依据和基本遵循,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总体来讲,“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是反映一个政党根本性质的首要命题,“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彰显出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首先,“发展为了人民”是基本立场。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其次,“发展依靠人民”是根本原则。如果说“为谁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那么“靠谁发展”则是解决“怎么办”问题。为此,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再次,“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破解“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灵魂。从功能作用来讲,对于发展主题而言,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必要条件、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本质特征。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注重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协调注重解决发展的平衡问题、绿色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开放注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指向何处?主体是谁?实质又是什么?答案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线。从实践层面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旨归,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倒逼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又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则夯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根基。可见,“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把人民群众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力量,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目标指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传承的不竭动力源头。正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又是集中体现,既是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最大政治优势更是最高价值追求。
    从理论逻辑看,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就是让人民大众摆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奴役和压迫,从而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并建立共同富裕、人人共享的新社会,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目标。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解放实践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通过科学技术把人从自然界的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通过革命性实践使人摆脱社会中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二者最终统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实践中。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坚守。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总体看来,一个是生产力标准,一个是生产关系标准;一个效率原则,一个公平正义原则。习近平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二者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从价值逻辑看,首先,反映了人民心声的价值诉求。价值是反映主客体间契合程度的一个范畴,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契合程度越高,表现出来的价值就越高;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契合程度越低,表现出来的价值也就越低。其次,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人民至上”是由人民地位、向往、利益、力量、立场至上等一系列价值取向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每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失。再次,体现了人民权益的价值目标。“人民权益”是由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价值之上的各种民生权益系统组成,它们更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共同推动着人民群众的价值目标不断地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当然,未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沿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等多维理路而具体展开。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脉相承。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具有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伟大运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标也是其根本向度。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具体化表现,这既体现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认知和创造性运用,又表现为其必然带有鲜明的本土化和民族性的特征。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既是在理论层面上的丰富,更是在实践探索中的深化。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执政追求。如前所述,基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及动力,毛泽东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时强调,人民既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又是其实践主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形成了胡锦涛人民思想的核心要义,表明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此凸显出人民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回答了“以什么人为本”、“如何以之为本”等问题。可见,随着时代变化与环境更新,党的执政理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其执政理念的精髓却从未改变。
    再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早在《诗经》的《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名言。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提出了大量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节用而爱人”等治国方略。孟子在《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念,后发展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思想。老庄道家更是倡导“以百姓心为心”,以天道立人道。当然,中国传统意义上“重民”仅仅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用民”才是其本质目的,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实现君民之间的互利互惠。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吸收当中关注百姓生存的积极因素,又要抛弃其中君贵民轻的消极成分。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是对西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收经营管理经验、借鉴经济发展理论等措施,汲取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人类文明成果,现在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不仅给中国增添了生机活力,也为世界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一方面,随着实践的拓展,发展模式总是处于动态过程中,西方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演进,世界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可见,西方的发展模式固然有效,我们却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西方市场机制和资本方式进行社会主义规范,以彰显“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更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未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构建,我们应当贯穿哪些基本遵循呢?首先,坚持主体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方面,生产力不仅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而且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它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只有激发“人”这一关键性要素,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依赖于“人”这一能动性因素。基于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力的前提基础,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其次,坚守目标论: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诉求。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奋斗目标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真正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它在成立时就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不能丢弃的“老祖宗”。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来源并植根于人民,它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折射出其崇高的政治品格,这不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取向而且体现出其价值追求。人民是主体力量依托,同时亦不可忽视目标论。再次,遵循方法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历史形态演变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旦生产力的发展遭遇生产关系的阻碍,就会生成变革现有生产关系的力量去推动历史进步。另一方面,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结构中,人民群众一直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现有生产关系变革是由人民群众来完成的,它本身是不可能自发产生的。可见,人类社会是由每一个劳动者个体共同活动创造的,他们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实践的主体。最后,崇尚价值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一些国家频繁发生阶层冲突、群体对立乃至国家内乱,究其深层次缘由在于这些国家只注重经济增长却不关注成果共享,这就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将其本质定位在共同富裕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高度重视并坚定不移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的政治追求,以人民立场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服务 党群关系 执政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6】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 下一篇【2019.05】论新时代中国大数据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