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3】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百年探索及其基本经验
2021-08-17 15:49:35 来源: 作者:郭国祥 向燕君 【 】 浏览:3544次 评论:0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百年探索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深处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形象建设的探索历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从严治党是形象建设的根本前提,坚守人民立场是形象建设的根本遵循,始终与时俱进是形象建设的不竭动力,创新执政体制是形象建设的制度保障,善用传媒阵地、开创辉煌伟业、开发历史形象、维护领袖形象是形象建设的四大支柱。梳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百年探索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党的形象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提供经验借鉴。

       栉风沐雨历百载,中国共产党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奋进、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党形象。这种光辉形象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自身形象建设的伟大工程。为保障党的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维护人民群众对党高度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十分关注自身的形象建设,“始终将党的形象建设视为一项关乎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工程,围绕塑造什么样的党的形象、怎样塑造党的形象等问题,作了富有洞见的理论思考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的百年形象建设史。党的形象虽是一种“软”实力,但在百年砥砺奋进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硬”作用。正是得益于形象建设的巨大成就,党的各项事业才兴旺发达,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一、坚持从严治党,为党的形象建设绘就健康底色

       形象是一个事物的相貌和模样,它由事物的内在本质所规定。党只有练就了过硬的内在素质,形象建设的四梁八柱才能建立起来,才有大文章可做。党的内在素质建设是一个集合体,由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共同组成。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党始终将自身建设作为形象建设的基石,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为形象建设绘就健康底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党”的科学命题,在党内展开党性教育。古田会议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纠正了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红军长征时,为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党注重作风建设,严明组织纪律,树立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政党形象。1939年,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对入党资格、入党手续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规范;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延安整风运动”是党内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集大成和典范,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正是由于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奇迹般”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为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展开整风运动。为永葆党的生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党性教育,努力做学习型政党。“人人都要努力学习。有条件的,要努力学技术,学业务,学理论,造成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部队。”文革”期间,党的建设整体上处于被迫搁置阶段,各项组织、制度建设被打乱,党的“肌体健康”受到侵害,对党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全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审视自身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党的形象焕然一新。党中央把制度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布局,相继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坚持反腐败斗争”“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等新论断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要求,党的形象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党内展开“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习近平屡次重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党中央以“零容忍”的高压反腐态势,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扎实制度牢笼,构建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党内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新时代党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和锤炼”。全面从严治党不但使党风政风得到根本好转,同时也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在形象建设过程中,党既是主体,也是肌体,只有健康的肌体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只有强内才能树外。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设的探索史,将党的自身建设放在形象建设首位,不断丰富自身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基本经验。

       二、坚守人民立场,为党的形象建设筑牢价值支撑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政党形象的好坏取决于公众对其执政理念、执政行为和执政绩效的认同和支持,最关键的还是执政理念是否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坚定人民立场,坚持把“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作为自身形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阐明党的人民立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为保障人民生活,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报告中提出,党在工作中要处处维护群众,事事贴近群众。劳苦大众越来越感觉到党是帮助自身获得解放的救星,他们踊跃地加入共产党组织,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人民群众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是取得革命胜利最深层的因素,如作为军史奇迹的淮海战役,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立场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并逐渐得到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形式,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体系的建立。农民参与生产队事务管理,工人参加工厂管理,知识分子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中国社会有了最真实、最广泛、最有效的基层人民民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国人民开始过上尊严、体面的生活。“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救星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等老百姓经常传唱的歌谣,是这一时期良好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方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表明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郑重承诺。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进一步推进了党的形象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民本主义”,并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也使党的形象建设跃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深化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并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抓手。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无不围绕人民所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和实施,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党的方针政策的“硬指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形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成立之初五十多个党员的“星星之火”,到如今九千多万党员的“燎原之势”。百年来,在以人民为导向的奋斗史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抓住了形象建设的基础,从而建立了“人民政党”的崇高政党形象。

       三、始终与时俱进,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内涵因时而变、因势而动。在解答不同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党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为自身形象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整体来讲,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底色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分别经历了“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圆梦者”等时代角色,始终将与时俱进作为形象建设的动力之源,保持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形象。民主革命时期,党始终保持“革命党”形象。近代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深刻的民族民主革命。“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洪流中应运而生,在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成就了伟大的“革命党”形象。一是领导“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全体同志,在这次大革命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形成了革命的组织者、发动者形象。二是领导土地革命。党动员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展现出同封建势力斗争的顽强斗志,塑造了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的“革命党”形象。三是率先吹响抗日救亡的号角。“九一八事变”之后,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先后发表《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的宣言》《对日战争宣言》等。在党的呼号下,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在敌后战场,党动员广大人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四是领导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运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蒋采取两面策略,我们就学他,也实行两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各条战线的斗争,最终赢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可见,“革命党”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形象的显著标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成为党最紧迫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成为党的显著标识。国民经济恢复后,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1956年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及时调整工业布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党集中一切力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致力于树立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并取得巨大成效。当然,因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逐渐加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党的“建设者”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遭到削弱。

       1978年以来,党在锐意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塑造了“改革者”形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开放”也成为党内共识。“鉴于过去的教训,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向西方看齐,而是走自己的路,关键是“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遇阻时,邓小平不断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方略,才使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党的“改革者”形象深入人心。

       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继续开拓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圆梦者”形象成为党的新名片。“中国梦”一经提出,便成为理论界表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新的奋斗目标的热词。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习近平始终将实现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乃至世界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圆梦者”形象。俄罗斯国家杜马前第一副主席、中国通弗拉基米尔·雷日科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位履新的领导人都会引入一种新形象、提出新口号并贯穿整个任期,这已成为传统。谈到习近平,人们便会联想到‘中国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内涵虽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形象底色始终不变。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拥抱时代是中国共产党形象最鲜明的底色。总之,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始终贯穿其中,既固本培元、一脉相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作为政党形象的基本内涵,又根据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丰富党的形象内涵,使党的“样子”始终贴近人民、紧跟时代。

       四、创新执政体制,为党的形象建设夯实制度保障

       党的形象形成于党、政府和社会三者有效互动中。党既要发挥执政者的角色,领导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又要同政府和社会保持适度边界,释放政府和社会的活力,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建立科学的执政体制是党、政府和社会有效互动的前提。党的执政体制是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民更多可能权益能否获得保障,良好政党形象能否建立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革命时期,党建立苏维埃政权形式,即工农民主专政的执政体制,提出苏维埃政权完全属于一切劳苦大众。党对政府的领导不是包办一切,《宪法大纲》规定党的决议必须由政府组织执行。在抗日战争时期,党相继颁布《陕甘宁边区会议及行政组织纲要》《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等,提出“三三制”原则,实行议会民主制,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抗战胜利前夕,党提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国前夕,党在解放区成立了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决定采用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对执政体制的探索,发扬了人民民主,彰显了党的民主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党的执政体制及各项制度的过程中,党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得到人民群众及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一是坚持民主建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新型政党制度。二是进行所有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根据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推进依法治国。首先,明确宪法的历史地位。“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其次,坚持有法必依。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最后,用法律手段来规范社会秩序。这些制度的新探索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对党的拥护。

       改革开放以来,为释放社会活力,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党坚定不移地推进各个领域制度改革,掀起改革的时代巨浪。其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体制激活主体活力,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其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求全党自上而下建立民主管理、民主生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项政治制度。其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国家形态的民主具体化和制度化,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将党的领导纳入宪法和法律范围内。通过推进各方面制度改革,中国迈入“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取得巨大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执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指出:“我们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统筹谋划改革任务。”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明确党组织职权划分,改善党的组织领导。二是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建构党群互动平衡机制,特别是建构有效的利益治理机制来激发动力、规范行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的比例,充分体现基层群众的意志;创新社会管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管理和监督作用。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完善法治的程序和规范,确保司法公正;创新法制宣传教育途径,增强法治权威。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设的探索历程,健全优化执政体制,改善党与政府、社会三者之间关系,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创新执政体制有利于维护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促进人民民主,让党在与政府、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五、善用传媒阵地,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良好载体

       “报馆者,国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媒体是形象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政党形象建设过程中须臾不可缺少。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执政绩效必须借助特定的媒介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并得到公众的客观评价。“传播就是人类表达、互动和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产生一系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后果。”政党的宣传工作就是政党形象传播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增进社会各界对党的认知,树立“革命党”形象,党在宣传上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创办了《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等各类党报军报。这些报刊发挥了“喉舌”功能,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其中,《新华日报》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对党的英勇抗战和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对国统区国民党的腐败专制独裁进行了形象的刻画。这些真实﹑鲜活的报道,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被毛泽东、周恩来称赞为八路军、新四军之外的又一支方面军。此外,党还通过传唱红色歌谣,来塑造党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如《腊梅开花雪里寒》把红军比作傲霜斗雪的腊梅,歌颂他们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不怕牺牲的崇高的“革命者”形象。这些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成为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宣传工作重点也随之转变。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提出,劳动人民的生产状况、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应该作为党的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胡乔木强调,适应全国逐步转入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情况,全国报纸应当用首要的篇幅来报道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党利用小册子、歌曲、戏剧、标语等形式对土地改革进行宣传,通过“打倒族长”“没收族田”等口号动员广大贫苦农民参与土地改革运动。为推动工商业发展,党多次通过会议通知及宣传鼓励生产,如195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积极领导先进生产者运动的通知》,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关于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决议》等。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形象传播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的关键词,也成为各级媒体宣传的重点。“‘以宣传工作为中心’是电视工作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与爱国主义成为两大宣传主基调。”各新闻节目开始加大对经济建设成果的报导,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1981年播出的国内新闻中,经济新闻占一半左右。1984年《南方周末》以服务改革为主旨创刊。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1987年《新闻联播》推出了《改革在你身边》系列报道,对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广泛宣传。1992年黑龙江省委批准《黑龙江日报》由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讴歌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新气象。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主题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党的“改革者”形象建设精准领航,定向发力。

       十八大以来,围绕彰显伟大使命担当的“圆梦者”政党形象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宣传工作上付出了不懈努力,得到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一是领导人在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解读。如习近平在2012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在2013年5月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以及接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快报》、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报》等拉美媒体采访时,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解读和阐发,着意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圆梦者”形象。二是聚焦“中国梦”进行广泛宣传。如央视网推出“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光荣与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公益短片。三是文化教育部门倡导开展“中国梦”相关教育活动。如2013年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通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使“中国梦”日常化、生活化和社会化。

       历史经验证明,宣传主动权决定了形象建设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交互传播,放大了舆论的辐射效应,加大了意识形态管控的难度。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宣传媒体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新媒体与党的形象建设优势整合,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良好载体。

       六、开创辉煌伟业,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现实基础

       政党形象是一种反应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意识。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决定意识,政党形象建设离不开政党事业成就的现实支撑。党的事业干得好、干得实是形象建设的根本基础。毛泽东曾多次提过,看得见的实际利益,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好东西。百年来,党在攻坚克难中,靠苦干、实干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为党的形象建设奠定了厚实的现实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党始终秉持革命立场,取得了非凡的革命成就。一是在大革命时期,党积极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发动各地群众运动,如“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等,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推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程。二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带领穷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在根据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全国各界爱国力量,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以其辉煌伟业,展现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坚定了人民群众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党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大量无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据统计,全国有3亿多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1953年开始实行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预计目标。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领导人民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6,0至1974十多年间,我们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促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之,这一时期,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国家繁荣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385元,而截至2019年底,中国人均GDP激增至70581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公路里程501.3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三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据外交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坚持稳中求进、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性成就。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已经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二是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扶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指出,现行标准下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中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三是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相继推出;在全球气候保护中,中国的积极参与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支持。四是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蛟龙探海、天眼探空、北斗定位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此外,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国共产党以真正为人民负责任的态度,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现实支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创其业,而后立其形。这些历史性成就不仅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使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共产党不愧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坚强核心,不愧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定海神针。共产党的伟大不是自卖自夸,不是自吹自擂,靠的是辉煌业绩。

       七、开发历史形象,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历史资源

       党的形象是一个时空集合体,包括党的历史形象、现时形象和未来形象。党的历史形象是党的现时形象和未来形象建设的基础,具有深刻的传承和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设的历史规律表明,只有维护好党的历史形象,党的形象建设才能有章可依,才不会陷入无本之木的“悬空”之境。

       民主革命时期,为推进党的革命事业,党十分注重维护自身的“革命者”历史形象。这一时期党主要以纪念英烈人物和重大事件为契机,维护自身历史形象。一是公开纪念革命英烈。通过纪念党的革命烈士,为人们学习党史提供载体。如把公略县、博生县等9个县用革命烈士名字命名。街道或公园也以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1938年为纪念董存瑞烈士将隆化中学改称为存瑞中学等。二是借助重大纪念日传播革命主张。如在五四运动六周年之际瞿秋白发表文章提到:“‘不但要求取消廿一条,,而且要求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不但要袭击曹章陆等卖国贼,而且要推倒一切卖国军阀’——召集国民会议,实行普通选举,仗着广大的农工平民群众的力量,创造真正平民的独立的中华共和国!”通过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历史形象和记忆,于无形中把对党的认同渗透在人民群众之中,从而维护了党的“革命者”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形象关乎党的执政权威和执政基础。党为维护自身历史形象付出巨大努力。一是正本清源,消除国民党反动派对党的历史污蔑。在革命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对党进行污名化。如将中国共产党刻画成土匪、投机者、卖国者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象。为此,党对自身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进行了集中阐释,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谎言。二是大规模纪念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伟大英雄人物已经同党的历史形象融为一体,纪念人民英雄就是对党的历史形象的维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就通过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三是客观呈现党在革命时期的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前,国民党具有话语权上的“优势”,党的革命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被“雪藏”。新中国成立后,党客观地讲述了在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使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从而维护了党的历史形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树立党的新形象、新面貌,把维护党的历史形象作为重要突破口,作了新的巨大贡献。一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党中央强调,只有坚决地为“文革”中的假案、错案、冤案进行平反,才能维护党和人民的团结,树立党的威信。十一届三中全会撤销了中共中央关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随后,刘少奇、彭德怀、习仲勋等同志陆续得到平反。二是对毛泽东作出正确评价。对毛泽东的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党的评价。“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要求全党同志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坚持“恰如其分”的原则,认为这样对我们整个党、整个国家的形象也比较有利。如果“感情用事地把他的错误说过头,只能损害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对维护党的历史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维护党的历史形象成为党的形象建设着力点。一是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党的历史形象嵌合在党史之中,维护党的历史形象就要认真地学习党史。2021年2月,习近平号召在全党展开学习党史教育活动,强调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二是通过立法捍卫党的历史形象。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侮辱革命烈士的恶劣言论和行为,2018年4月27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英雄烈士保护法》,用法律捍卫革命英烈和党的历史形象。三是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党的历史形象既连接起党形象建设的历史脉络,又深化党形象的历史厚度,能够加深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认同的程度,在党的形象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开发党的历史形象,唤醒人民群众对党的历史形象的自觉认知,加深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形象建设的重要经验。

       八、维护领袖形象,为党的形象建设树立“金字招牌”

       领袖是政党形象的代言人,领袖形象是政党形象的重要表达和直观表现。利用领袖形象把党的形象人格化,通过宣传和塑造领袖的伟人形象,为党的形象树立“金字招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形象的认可,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百年探索历程中又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推进革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深受党员和群众的爱戴,他的形象往往代表了党的形象。党通过把毛泽东的形象符号化,构建党的形象体系,赢取了社会各界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一是运用与毛泽东相关的实物和文本载体传播毛泽东形象。以毛泽东的名字为学校命名,如“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以毛泽东的事迹编写歌曲,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不忘毛主席》等。此外,各根据地还发行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形象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二是运用图像加强毛泽东形象传播,诸如在货币、邮票、年画等传播载体上印制毛泽东肖像。1944年,华中银行发行面额为50元的货币上,就印有毛泽东图像;1946年,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了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特印新式邮票。三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提升其形象的权威性。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个人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整体形象的代表。通过对毛泽东形象的广泛宣传,不仅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博学、睿智、勇敢的个人形象,而且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仁爱、智慧、勇敢的群体形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其重视领袖群体的形象建设,提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一是出版大量宣传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文献。《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等著作相继出版,成为中国人民了解邓小平最直接的窗口。二是利用歌曲、诗歌、标语等传媒传播邓小平的领袖形象。一曲《春天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领导与推动改革开放的热情讴歌。长诗《邓小平之歌》强烈表达了亿万人民对邓小平的无限崇敬。标语则是时代声音最直白的表达。1984年国庆节,天安门游行,人民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热爱。三是强化邓小平理论在党内的引领作用。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四是通过对邓小平形象的宣传来展示开放中国的国家形象。1979年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观看牛仔竞技表演时,戴着牛仔帽的形象迅速为全世界所关注,一个富有亲和力的领导人展示了开放中国的自信和从容。1976年以来,美国《时代》周刊先后8次刊登邓小平的头像、2次评选其为年度“风云人物”,这不但是邓小平个人魅力赢得世界性的认同,也是开放的中国共产党、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性的认同。邓小平睿智、开放、包容和亲和的领袖形象投射到党的形象,极大促进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建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的最高领袖,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其个人形象已经成为党的形象的样本和典范,党的形象更加熠熠发光。2014年世界主要领导人形象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习近平国内外认可度以及本国人民信心度排名均为第一。对习近平领袖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学习宣传中树立领袖形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体现,读原著,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对人民抱有赤子之心的、富有担当的崇高领袖形象。二是在执政实践中展示领袖形象。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民生建设取得卓著成效。2020年武汉抗击疫情的伟大战斗,没有仁爱、智慧、果敢的领导,这一成果的取得几乎是不可能的。三是对外访问交流中打造领袖形象。通过外出访问、参与国际交流、发表讲话,展示领导人的博大胸怀,显著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党的形象建设在领袖形象的型塑中得以推进。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建设探索历程可以发现,领袖形象是政党形象的重要体现,其形象的好坏会影响政党的整体形象。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领导干部普遍受人关注,言行无小事。一篇讲话、一次活动、一项决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党的形象。”领导人良好形象和声望不仅事关自身评价,也是政党获得国际社会和公众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中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在百年形象建设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受篇幅所限只能将最主要的经验进行梳理。同时,本研究提到的八条经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从严治党是形象建设的根本前提,坚守人民立场是形象建设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与时俱进是形象建设的不竭动力,创新执政体制是形象建设的制度保障,善用传媒阵地、开创辉煌伟业、开发历史形象、维护领袖形象是形象建设的四大支柱。

       坚持好办法、开创新办法是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党的形象建设不仅要坚持上述八条基本经验,还需要思考进一步落实上述八条基本经验的具体办法和形象建设的新方法,使党的形象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形成党的形象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势互动局面,充分发挥党的崇高形象对党及国家建设的反哺效能。

中国共产党 政党形象 政治认同 执政党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3】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 下一篇【2021.02】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