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4】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2022-04-21 22:11:26 来源: 作者:马健永 【 】 浏览:11486次 评论:0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历史,是一部党和人民戮力同心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历史。坚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意识、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是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系统总结我们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有利于增强党和人民科学治国理政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崭新篇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具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挥理论创新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视理论创新不仅成为指引党和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制胜法宝,而且还是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系统总结我们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崭新篇章。
       一、坚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便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党和人民在理论创新中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并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规律的正确揭示和科学把握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反复检验,而且更以其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理论说服力、群众组织力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历史性变革就是有力的佐证。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一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光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考察中国革命运动的特点、形势和任务,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进而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革命道路。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和推动下结合我国国情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推进理论创新,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此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党又相继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以开拓创新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之一。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科学的理论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问题,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启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一知半解,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以真理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针对各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邓小平指出:“教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这就告诫我们无论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是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经验都要采取实事求是、客观辩证的科学态度,做到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弘扬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这些论述既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又为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看清本质、把握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三)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和较量,这是因为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在批判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才能彰显其真理价值。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报告中列举了八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危害,其中以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和剖析最为典型。他指出:“主观主义,在某些党员中浓厚地存在,这对分析政治形势和指导工作,都非常不利。”“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增强了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与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正是在同以“两个凡是”为主要表现的左倾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才能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进一步表明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在同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作斗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
       胡锦涛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加强理论武装,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重大是非界限,旗帜鲜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理论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因此,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不断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新时代,全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进而激发全民族理论创新的活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基本向导,不断从攸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核心问题出发,彻底摆脱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为推进理论创新持续走深走实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逻辑前提。
       (一)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是党和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创新的重要方式。毛泽东曾指出:“做一切工作,必须切合实际,不合实际就错了。”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是充分发挥问题导向意识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在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过程中,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以问题导向意识为牵引,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考察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目标任务等一系列关涉革命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在艰辛的理论探索中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其基本纲领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邓小平同志才能在理论创新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实际问题出发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他明确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意识,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代内涵及其体制机制,是我们党统筹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推动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提高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站位和理论水平,以问题意识不断把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引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二)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们党的一切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我们党在百年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问题导向意识和光荣革命传统是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昂扬奋斗精神的根本动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两项重要任务。这两项任务是统一的。”改造客观世界决定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质和面貌,而改造主观世界则从思想深处彻底扫清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观念的障碍,为党和人民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百年成就离不开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和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秉承开放、创新、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走深走实。新时代,世界格局在变、发展格局也在变,只有广泛组织和凝聚各领域各阶层的积极力量,在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中进一步强化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才能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充分地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使命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相比于过去,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创新的主题和主线不动摇,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性、科学性、协调性,努力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要搞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坚持理论创新的问题导向意识,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旗定向和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旗帜鲜明地指明了党和人民持续深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基本原则、路径和方法,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显著优越性。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探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理论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坚持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立场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抽象理论向具体实践转化、从少数知识分子向广大人民群众延伸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人民立场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有针对性地解决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焦点矛盾和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流和支流、全局和局部、机遇和挑战之间的关系,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全过程。
       (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世界各国人民获得彻底解放并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人民性价值理念是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在引领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思想凝聚力和价值感染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并先进于其他一切政党组织的根本标志和鲜明特征。我们党在百年理论创新的实践中始终把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旨归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理论创新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为自觉顺应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客观规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唯一任务,就在团结全体人民,奋不顾身地向前战斗,推翻民族敌人,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人民立场和人民价值取向引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广大工农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自觉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全局高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征,为推进理论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党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论,这一理论创新成果不仅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且还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升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我们党在百年理论创新征程中正是由于妥善处理了人民利益与历史遗留问题之间的现实矛盾,才能保障中华民族朝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坚持理论创新的人民立场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人民利益中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倡导求同存异,加快理论创新成果向人民群众具体实践的转化,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基础。

       (二)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 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百年理论创新的漫长征程中,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贯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一条鲜明逻辑主线。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就是要使全体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在理论创新中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中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影响党的理论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决定性因素,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突出的利益问题,从理论层面概括总结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新
鲜经验,是我们党百年来能够持续获得理论创新伟大胜利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的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又要在立足人民整体利益的基础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推动全社会普遍形成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初心和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理论创新的百年历史征程是在“扎根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只有把人民至上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才能实现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理论创新的实践中始终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制定政策、谋划战略、出台方案的根本立足点。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更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出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他明确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力量……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理论创新只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注入新的增长动力。这就要求我们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科学分析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运动规律,准确研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趋势,以便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具备战略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人从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出发,高度重视凝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力量,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更好地反映、适应和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程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前提,以治国理政和安邦兴国的基本原则、目标和战略为核心内容的理论建构过程。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之源泉,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程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善于通过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把一系列丰富、鲜活、多样的具体经验上升为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是党和人民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先导作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基本价值遵循,把增进人民利益和福祉作为一面镜子,科学审视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和战略部署的实效性、可行性,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使全体人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中获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智慧和力量。
       四、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理论创新中能够有底气、有信心攀登一座又一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高峰的制胜法宝。恩格斯曾指出:“科学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科学就在于把理性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坚持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善于从整体上谋篇布局、排兵布阵,从全局上运筹帷幄、多点发力,力争在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发挥“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这一科学方法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他专门运用这一方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展开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即国际资本主义的”。他一方面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爆发的社会革命,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另一方面又从世界发展大势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全局视野出发,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与世界上一切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政治价值上的共通性。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既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强调了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又放眼世界大局提出了“加强与世界的团结”“维护世界和平”“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由此可见,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是贯穿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全过程的科学方法论,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党的理论创新实践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之路是在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以一系列具有原创价值的思想理论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习近平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坚持立
足中国就是强调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弄清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推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坚持放眼世界要求我们善于把握全世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福祉出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互鉴、和谐共生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向着内涵更丰富、思想更先进、战略更高远、体系更完备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在百年理论创新征程中,党和人民之所以能够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就得益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实践创新又为理论创新增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习近平曾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创新蕴藏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

       毛泽东在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过程中深刻地总结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他不仅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维度揭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而且还指明了理论创新在实践基础上沿着正确方向持续深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个政党和国家实现理论创新的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党的理论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懈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充分地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辩证逻辑出发,不断丰富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之路既是实现精神创造和完成理论升华的过程,更是党和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不断拓宽眼界、更新观念、提升修养的必然结果。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野,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提升了党和人民观察现实、体验生活的精神高度,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创新成果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发挥党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之路之所以能够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离不开充分发挥党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理论创新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精神生产过程,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才可能是健康的、持久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党代表着一切人们的希望与光明,只有我们的党才能领导而且正在领导其他阶级纠正错误,走向胜利与光明。”发挥党在理论创新中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逻辑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才能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廓清迷雾、指明方向。
       理论创新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组织的显著标志,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科学审视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使理论创新成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伟大事业必须靠党的领导,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理论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稳步推进前无古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党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才能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和定型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党和人民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把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才会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党的理论创新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人民实践的基础上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坚持党对理论创新的全面领导,在培育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方法论上的新内容新特色,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4】百年来党的建设总要求.. 下一篇【2021.04】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