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五重维度
2018-09-05 07:27:40 来源: 作者:高松 【 】 浏览:3250次 评论:0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 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巨大成功, 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站在总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准确研判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审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作出的重大历史定位和科学判断, 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意蕴, 精辟概括了当代中国发展变革的时代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主线, 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向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和更加科学的展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新时代,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历史”一词出现频率多达44次, “时代”、“新时代”分别出现频率多达30次和37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是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 彰显了新时代的时代性特质, 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维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实践,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基础, 遵循社会主义产生、嬗变和发展的规律, 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不断沿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前行, 是历史连续性与时代阶段性的有机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既是历史演进与现实选择双重逻辑的必然结果, 也是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然要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 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进行了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 充分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必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历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创新的时代, 也是事物相互作用的历史积累与伟大创造的时代, 既是夺取伟大事业胜利的巨大的历史跃迁, 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全面进步、接续全面发展的全新实践,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整个世界的制度文明, 更“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原因, 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大历史观的历史思维, 将过去、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统筹考察, 置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 继续传承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 引领时代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立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 又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原因, 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始终与时代发展旋律相协调, 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准确认知和深邃把握, 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同时, 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强大的自省意识和自我勘误纠错的能力, 勇于不断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既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又深刻总结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正视并及时纠正、调适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4, 取得了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 奠定了新时代的实践依据和历史基础。

习近平同志强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5从新时期进入新时代, 立足新的历史坐标, 从新的逻辑起点出发, 必须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谋划新发展、开启新征程。因此,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永葆革命精神、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不断存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特质和历史意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把握历史规律,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意蕴, 科学厘定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充满必胜信心, 坚决抵制与克服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 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期, 夯实新时代的实践基础, 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6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先进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战略”一词出现频率多达42次。战略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 科学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和战略设计, 阐明了新时代的战略性特质, 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实维度。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顺应和把握时代大潮, 通过对重大历史、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考, 科学制定并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战略, 接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一以贯之的战略方法。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 战略上谋划得科学, 战略上赢得主动, 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1以世情国情党情为现实依据, 特别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战略考量, 在治国理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来谋划战略安排、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和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既是关系社会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安排的理论基点和现实依据;既是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谋划的出发点, 又是实施战略安排的落脚点。恩格斯曾指出,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他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因此, 立足新时代, 能够准确标定新的时代坐标,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找准了推动我国新时代历史发展的新动力”4, 也就找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党也就从战略上赢得了伟大社会革命和治国理政的主动权。

战略目标作为总战略的核心, 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及战略安排。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5这个战略安排是同确立“两个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有机融合、紧密关联的, 是在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科学认识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 是亿万人民阔步迈向新时代强国方略的全面提升, 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 奠定了新时代的战略基础, 必将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注入强大战略定力。立足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系统、全面地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蓝图进行战略谋划、战略构建和战略部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眼历史交汇期, 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厘清改革思路, 提振发展信心, 牢牢掌握改革、发展、稳定的主动权,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不断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立足新的战略起点, 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 坚持战略思维与战略任务相协调, 坚持战略方针和战略举措相统一, 坚持战略动机与战略支持相一致, 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要求, 科学谋划符合人民主体愿望的发展战略愿景, 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奠定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 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续写新篇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价值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人民”一词出现频率最高, 多达203次。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是人民福祉不断创造和积累的美好时代,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明确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昭示了新时代的人民性特质, 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价值维度。

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性、优越性的题中之义和根本体现, 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全新阶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关切、理论共识和目标旨向, 是追求规律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新时代, 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始终立足于时代高度, 坚定不移、接力探索,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取得了历史性跃升, 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久将实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成熟;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 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 新时代的政治感召力愈加增强。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也是价值的主体,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 也是社会利益的共享主体。共同富裕是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的根本要义, 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在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 进一步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义。虽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转化, 但是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没有改变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要求逐步发生转变, 提出了新的和更为丰富的诉求。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依然是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必须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和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以民生为本位, 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与原则性, 将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 不辜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更好地增进人民福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利益得到实现、人民的幸福得到满足为遵循, 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进而有利于“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2。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团结精神, 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目标, 恪守人民为上的价值关怀,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实践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不断拓展发展动力与建构秩序规范, 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拥护和支持, 从而集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创造源泉和内在动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未来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民族”一词出现频率多达81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质、历史轨迹和时代坐标, 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追求。进入新时代, 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题和前途命运, 将使民族复兴的进程不断加快并终将在未来变为现实, 彰显了新时代的民族性特质, 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未来维度。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 就坚持立足现实与引领未来相结合, 坚持总结历史与前瞻未来相统一, 以强烈的历史使命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再造和创新的过程, 实质上贯穿了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破解了5000多年古老文明的民族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世纪难题。中国梦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 是对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方位的体察, 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沉淀的深层历史情感的回应, 有着鲜明的历史指向性、现实指向性以及未来指向性, 是连接历史、融合现实和贯通未来的中华文明复兴之梦、中华民族振兴之梦, 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蕴。这个新时代, 遵从民族的历史逻辑、民族的创造精神来凸显民族复兴的基本规律, 以民族复兴的图景来逐步构建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场景, 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 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跃升, 必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动力。这个新时代, 有着深刻的未来关怀、丰厚的价值内涵、高远的思想意境, 蕴含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驱动和价值旨归, 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根本目标指向, 强烈表达了中华民族立志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笃定与自信, 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的恢弘前景决心不变、信心不减, 必将愈加提振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信感和自豪感。

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梦的价值取向、目标向度是人民幸福, 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是新时代的创造主体、也是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价值评判主体。因此, 人民群众是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力量, 国家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相交融、相统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深化对中国梦的科学认识, 充分发挥我们党在凝聚中国力量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充分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价值取向, 强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基因、文化养分, 形成深刻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的实现接续奋斗。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梦想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催动全体中华女人奋力实现梦想的活力, 将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力量得以充分挖掘和释放, 不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从而凝聚起为实现民族复兴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汇聚起齐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人类”和“世界”一词分别出现频率多达24次、39次。基于对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深刻认识, 这个新时代,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提升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自觉自信。基于中华民族包容互嵌的世界观、和谐共生的整体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体现了新时代的包容性特质, 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界维度。

在近代, 积贫积弱的中国几近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不懈努力,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历史性跃升, 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性凸显,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经济总量已历史性地稳固跃居世界第二位,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在国际格局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关键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 把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4, 奉行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开放战略, 全然超越了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殖民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关键在于伴随着中国在世界发展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 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世界性的积极影响乃至示范引领作用, 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伟大国度, 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开启了中国影响世界发展、引领世界文明的新时代;关键在于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分工的大潮, 在深度变化和深刻变革的国际形势下, 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显著跃升, 打破了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强权逻辑, 展现了包容互惠、担当道义的中国形象, 正阔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已成为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

在过去, 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历史遭遇。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 同时也是在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使命党。中国共产党以为世界谋大同为使命, 有力维护了世界制度的多元性特征, 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开启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之路。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向世界充分表明中国将一以贯之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向世界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开拓进取的全球视野、开放包容的世界情怀,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 为世界传递包容发展的正能量, 以引领者的示范作用开启全球化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 大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提供重要示范、深刻启迪和科学参照, 为维护世界和平、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增添更多有效方案供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 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融合, 用中国“和”文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凝聚全人类最广泛共识, 在国际事务中贡献更多互利共赢的合作成果, 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1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10、10-11页。

2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5日。

3 辛向阳:《习近平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思想探析》, 载于《前线》2018年第5期。

4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18、11页。

5 王岐山:《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载于《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 第79页。

6 《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06日。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62页。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第10页。

9 (5)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11、29、11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601页。

11 张巨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找准了新时代历史发展的新动力》, 载于《红旗文稿》2018年第9期。

12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1、11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第724页。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第40页。

15 (3)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11、25、60页。

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第5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3】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 下一篇【2018.0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