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方法论意蕴
2019-08-06 17:33:38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赵国营 张荣华 【 】 浏览:5722次 评论:0

    打仗要布阵,下棋要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更要做好总体布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在此,总体布局不仅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学会并遵循的一种方法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方法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安排与顶层设计,“五位一体”不仅是其主要内容,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同时它还体现为一种布局方法,即要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亦即系统分析法。方法决定做法,方法是实践的理论工具,做法是方法的实践策略,前者是理论层面,后者是操作层面。作为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每一“位”,还要善于通过“位”看全部,通过过程把握整体,通过当前预测未来,通过规律发现趋势。

    当前,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统筹和总体布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我们却又很难做到真正贯彻和落实这一总体布局,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的不平衡始终难以获得根本改变。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没有错,但在传统发展观的惯性思维影响下,不少地方却片面地认为只要经济建设搞好了,其他工作就会自然跟着好起来,结果导致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是我们对过去数十年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但又有人以生态环境保护等为由,建议取消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总体布局需要五大建设,但五大建设并不是同时发展,也不是平均发展;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因而五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同地区的先后顺序也会有所不同。如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在所有的建设中就具有了发展的优先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方面的建设就容易出现相对滞后;而在社会矛盾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人们就往往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和生态环境,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上升到相对比较突出的地位。
    因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准确地理解五大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定位五大建设在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安排不同时期五大建设的先后次序,进而在理论指导、实践道路、制度保障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要想真正做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先得有布局方法论的指导,也就是要运用系统分析法,去认识、理顺和把握以五大建设为核心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和作用机制,实现社会的协调有序发展;同时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系统性思维习惯、工作自觉和制度机制,从全局层面来把握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发展,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二、各安其位,各尽其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位”的地位及其内在关系
    (一)要让五“位”各安其位,各尽其能
    1.经济建设是中心
    在整个社会发展结构体系中,经济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各领域的发展都要受制于经济,同时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按照这种逻辑,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把经济建设放在整个社会生产的首要地位,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其他诸多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诸领域的发展才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在生产实践中,经济建设并非就是单纯地创造物质财富,其他各领域的建设也同样并不是纯粹与物质财富、物质设施无关,而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建设为其他各领域的建设提供物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优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管理的改善,推动着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文明和思想上层建筑即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根本力量。
    2.政治建设是保障
    马克思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列宁也说过:“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因此,以民主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首先,政治建设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保证。一是组织保证作用。从中央到基层各个领域的党组织以及从国务院到基层政权的行政组织,为其他各领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政治动力作用。发展民主,实现主权在民,由人民当家作主,可以充分激发和维持人民在社会生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其次,政治建设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可以规范各个领域建设的路径,巩固建设的成果。最后,政治建设为其他领域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这是一种强制规范作用,通过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可以有效打击破坏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各个领域建设的有序发展。

    3.文化建设是灵魂
    遍览世界大国兴衰,往往崛起于经济的腾飞、物质文明的兴盛,却常常消亡于文化的衰落、精神文明的颓废。事实也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前进的灵魂与血脉。首先,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通过教育、科技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现代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思想又可以影响和推动经济建设的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其次,文化建设反映并影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公民意识,增强对国家前途、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政议政,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再次,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的前提就是要实现“两个和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和解)与“两个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这个任务的达成离不开文化这个软实力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最后,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在全社会树立和宣扬生态文明理念,用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
    4.社会建设是条件
    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构建起一个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在社会之中进行,社会不仅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载体,而且还为其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精神文明的重要纽带和基础。首先,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的载体或场所。人是社会生产和所有建设活动的主体,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人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在社会之中进行,而这些建设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都是社会建设活动。其次,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必需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只有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和解与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让人倍感身心愉悦的社会环境,构建起一整套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秩序,从而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
    5.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其所取得的一切发展与成就都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与保障,只有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得以发展与前进。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界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好坏。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能为其他建设提供丰富自然资源。所有的建设活动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从自然界获取必需的各种资源,才维持和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再生达成平衡状态,才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不仅会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边界有约束和限制,还会影响人体自身(身体、心理、精神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能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推动其他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另外,如果从总体布局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构成社会整体结构的五个分层的建设,又是“五位一体”的总和;既是各自具有独立运作的五个子系统的建设,又是“五位一体”子系统耦合而成的社会总系统的建设。因此,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具体的建设领域,同时还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进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建设之中,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五“位”的结构关系应随时空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五“位”及其结构关系要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纵向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系统自身的发展演变,系统内部的要素会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主要表现在要素的数量或增加或减少或新要素取代了原有要素等,而一旦这个系统内部的要素数量稳定不变了,就说明这个系统已发展到完善的状态,下一步将是由盛而衰,要么系统崩溃,要么被新的系统所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个现代化”到“两个文明”,再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后形成“五位一体”的结构布局,本身就体现了随着世情、国情、民情的发展变化,我们适时地将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之法纳入了总体布局之中,从而使得总体布局中的要素不断丰富和发展。与之相应,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其次,从横向来看,我们在推动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时,首先必须关注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放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发展的首要地位;社会其他领域和层次的发展都必须围绕它、服从于它。因此,要看到总体布局虽然要求是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也不是同步同时发展,五“位”在总体布局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功能、目标还是有区别的,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和重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发展要求会显得相当迫切,使得这个领域或方面的发展就成为工作重点和中心。但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工作重点是可以也应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进行调整、改变和转移的。
    再次,还要从整体到部分,明确总体布局中每一具体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地位及其功能目标的发展变化。例如,从整体上看,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如在沿海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时空条件下,我们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大力进行经济建设,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紧迫性显然也就比不上发达地区。因此,我们在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时候,不仅要看到静态的总体布局,还要看清动态的总体布局,要根据时空条件变化下系统结构关系的变化,不断调整我们的工作重心与工作方式。
    (三)五“位”之间关系的核心是“一体”化和整体功能优化
    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的各构成要素都具备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功能,但一旦通过一定的结构关联方式将它们组合为一个系统整体后,这个系统整体就会出现它的要素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功能与目标,这种系统整体具有它的要素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征,亦即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追求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实际上就是通过结构优化让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而要实现结构优化,就要合理优化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列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结构优化中,对各个要素的优化是为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要避免系统次优化现象的出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所内含的五大建设并非是独自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甚至存在多重交叉关系,如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思想理念、社会保障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是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各个领域协调互动。当前乃至今后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只是五“位”,而更应该是五“位”如何融为“一体”,即通过总体布局结构的优化,实现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五大建设具有各自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规律,必须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五位一体”的总目标,使各部分的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系统总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
    我们强调五大建设的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同步发展、同等程度地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不可能把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同时、同步地向前推进;相反,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中总是选择某个领域某个子系统,首先开始其加速发展过程。这样,国家发展涉及到的主要的子系统之间就要在时间上形成一种或先或后的秩序关系,这实际上也就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在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下系统的优化问题。据此,在协调统一的总前提下,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的发展在推进程度上出现一定的差异,在发展的力度上有所区别,是完全可能的,而在实际上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就是说,人们在推动一定阶段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是可以根据具体实际区分出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重点和非重点,并适当考虑孰先孰后、孰急孰缓,而不是简单地平均使用力量。但需注意的是,所谓重点与非重点以及孰先孰后、孰急孰缓等区分,绝不能使重点领域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发展之间拉开过大的距离以致发生脱节,应注意处理好保证重点与兼顾其他的关系;而且随着发展过程的不断推进,应注意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微调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并逐渐加大其他领域的发展力度,在适当的时候及时完成工作重点的转移,最终使各个领域的发展进程较好地衔接起来。

    三、将实现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上升为思维习惯、工作自觉和制度机制
    (一)在理念认知上要养成系统性思维习惯
    1.注重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仅要弄清组成系统的要素或部分及其各自的性质和功能,而且还要弄清这些要素或部分通过什么样的作用机制和结构方式构建了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何种新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只有坚持从整体性出发,以系统思维来审视与研究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这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把研究对象看成是由若干要素或部分通过一定的关联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二是要把每一具体系统看成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当前,我们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程中,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和推进总体布局,要看到整个经济社会是由多元素、多环节、多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各领域、各部门、各环节等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并互为条件、协调共生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除了要在“两点”中抓“重点”外,还要培养我们的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去促改革、抓发展。
    2.善于发现和优化系统的结构
    系统结构就是指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关系、排列组合秩序、组合方式等。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整体的性质与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系统的性质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在静态上了解和认识系统的要素有多少,更要从动态上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及其结构变化,通过优化结构释放最佳的系统功能。实际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已经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但为何在发展了几十年后还会出现不平衡问题呢?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在以往我们将重点发展简化为了单兵突进,而没有很好地把这五个建设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统筹安排,使得这五个建设在系统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例安排等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在推进总体布局中要着重做到总体布局结构的优化,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有序发展。
    3.注意以发展变化的动态思维来认识和把握事物
    任何系统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系统之所以是运动的,就在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运动。以发展变化的动态思维来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一是要具备过程思维,任何系统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任何具体系统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二是要具备动态思维,系统时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是动态与平衡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要与时俱进。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阶段,这就注定了总体布局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当前阶段的具体表现。此外,总体布局虽然要求是全面发展,但并非是同时发展,总是有先有后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总是从不协调到协调,然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又会产生新的不协调,最终再到协调的循环往复过程,从而确保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最终向着总目标迈进。
    4.坚持以开放性思维来对待事物
    客观世界中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系统才获取了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才可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当然,这种开放性也是相对的,只有引进有益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系统才能发展,否则会导致系统的混乱和消亡,这实际上也是系统的一种相对封闭性。这就要求人们,一方面要以开放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系统,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要想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只有在开放中,才能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成果去优化和改进我们的各项建设;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各项要素,乃至增添新的要素,使其结构更加完整与最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着最高目标的实现迈进。当然,这种对外沟通与交换必须设有科学合理的过滤或筛选机制,否则会将自身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二)在工作实践中要培养大局意识和善于优化组合的工作自觉
    1.坚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总体布局,养成全局和大局意识
    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总体布局,这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必须明确总体布局是由哪些要素或部分构成的,注意保持总体布局整体结构的完整,即使是当前看来不重要或不明显的要素也要纳入进去。因为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些起初看似不重要或在系统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起初还不明显的因素,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二是必须把总体布局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在更大的系统之内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是全球发展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其置于全球发展这个大系统之内,使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与全球化进程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充分利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前,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布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但在实践中,又很难真正去贯彻落实“五位一体”的统筹推进。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没有错,但却不能将之无限放大并置于压倒一切的位置,致使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但却不能因此又进入另一个极端:以发展民主政治、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为由,取消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当然,坚持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并不是搞绝对平均主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也是符合系统思维的。
    2.善于发现并优化总体布局的结构,养成优化组合的工作自觉
    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联方式及运行机制的总和,它仅指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包含要素本身。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人的主观意志而随意的增加或减少;相对于要素的客观存在而言,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关联方式、运行机制等则比较容易被人为改变或创造,这就使得通过优化系统的结构获取系统最佳功能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整体性发展并不是将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发展简单相加,而是要着眼于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的关联方式与作用机制,弄清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使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发展在系统整体最高目标下有机统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社会发展的统一进程。所以,推动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就要超越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个构成领域,从社会各个构成领域的有机联系即结构入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五“位”容易被人们直观把握,但五“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结构方式却是隐性的,不易被人发现和掌握。如果没有完全搞清五“位”之间的关联和运行机制,就无法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在现实中,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问题相互交织,很难将问题简单区分开来。本来是经济领域的问题,由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机制的影响,结果可能会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乃至社会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就不单单是一个生态问题,它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更由于多因素互动的复杂作用及其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就会出现多元因果关系,如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等现象。而且复杂系统科学认为,因果是可以互换的,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是线性的,原因是结果,结果又重新成为原因,形成一个因果关系的结构长链;在这个因果长链中,形成了明显的因果阶段论,第一阶段的结果可能成为第二阶段的原因,以此形成新的因果链。如经济建设的推进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的结果;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济发展尤其是绿色发展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
    (三)在外部保障上要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五“位”走向“一体”,就必须在五“位”之间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避免五“位”各自为战。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分别适应了不同时期或不同领域的现实状况。但如果不能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严密的、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就容易导致不同具体制度间的摩擦,使得各项制度的整体衔接不足以应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譬如,体现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体制机制之间如果衔接不好,将不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理顺体现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关系的具体体制机制,便会导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形成矛盾和冲突;如果经济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能同步或失位,经济建设就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冲击和破坏。因此,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社会各领域基本和具体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要形成“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从这点出发,总体布局所要求形成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套制度体系从横向结构来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制度及其相应的体制、机制;从纵向结构来看,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各项具体制度。与之相应,总体布局所要求形成的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应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展开。
    从横向体系结构来看,一是要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制度结构体系。目前我们已经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的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但随着实践的推进和时空条件的变化,这套制度体系在内容上还需要不断丰富与完善,在结构上还亟需调整与优化。二是要理清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保障各项制度之间功能耦合的运行机制。各个具体领域和环节的制度都有各自的功能目标和任务,但它们之间绝不应是矛盾和斗争的关系,它们除了要完成自身的功能目标和任务外,还要服从和服务于总目标和总任务。因此,我们在设计一项制度时,除了要考虑如何完善制度本身、制度是否适合本领域发展要求,还要看此项制度是否能与其他领域的制度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共进。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全局视野或系统思维,在制度建设中各自为政,就很可能在事后出现制度之间相互抵触乃至矛盾冲突,最终弱化制度体系整体功能。因而必须理顺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各领域和各项制度在整体结构的运行中形成统一的合力,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优势。
    从纵向结构来看,健全和完善制度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个领域层次环节发展的不同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结构中,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处于中心和核心位置,决定了其他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的性质、内容、功能和目标,是制定其他各项具体制度的基本依据;各项具体制度的制定要依据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原则要求,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整体协调推进。具体到制度制定时,要有重点、有目标,力争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做到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一致,制度制定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 中国梦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下一篇【2019.02】告别命令主义与尾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