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0.05】新时代高校党建:意义、内涵与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
2020-11-11 16:11:08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 作者:吴斌 陈亚励 【 】 浏览:9166次 评论: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做了战略部署,其中,重点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场所,发挥着人才培养、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等多重功能。高校党建的成效如何,是观测党的建设整体质量的重要尺度,更是关涉社会主义大学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系统回答好“为什么要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这一根本问题,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即将见证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并迎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另一方面我们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越是面临重大考验,越要自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的重要经验。正如习近平所言,“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高校党建是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与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政治发展逻辑与教育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既关涉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更关涉时代新人培养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首先,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随后,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抓铁有痕”的举措进行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取得新成效,“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地,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一环,其党建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成效。为此,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问题,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深化高校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明晰责任、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党委要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的建设水平和质量。
       其次,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群体特征以及信息接受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改变,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取向都不断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其思想观念也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中悄然发生着改变,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严峻挑战。作为整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龙头,高校党建工作起着影响和带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全局的作用,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高校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领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主义方向,完善党员发展的制度流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机制,才能促使广大青年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论断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青年在深化理论学习中提升政治站位,在应对复杂环境考验中保持政治定力,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再次,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选择。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高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乎党的事业承前启后、后继有人,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才培养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源源不断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样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为此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建设,更好发挥高校党建凝心聚力的功能,以党的建设引领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为培育大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最后,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高校的具体场域下,不同的社会制度也就决定了教育的不同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毫无疑问,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最大优势所在。习近平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其实,教育历来具有鲜明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都在自己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5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就作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经典论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不断提升。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稳致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
       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高校中加强自身建设,以及如何有力推进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紧紧聚焦新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实际问题,明确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重点领域等基本问题。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思想体系,是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与一定政治结构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意识只有上升为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由社会成员普遍自觉认同,成为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思想观念体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由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实践性和人民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理论特质决定的,是经受了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历史和现实也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正是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也交错混杂而来,呈现“叠加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局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前所未有靠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肆意抹黑中国的声音仍不绝于耳,试图搞垮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斗争压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在指明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同时,重点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正处于“三观”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尚不成熟,还缺少足够的理论辨析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也更容易成为外部势力思想渗透的对象。在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这场硬仗中,高校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高校各方面发展的“定盘星”,反复强调“各级党委要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此,高校党委班子要深刻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队伍建设,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将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目标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是高校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党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的大局。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一批批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成了高校党建的主要任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目标。此后,关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内涵不断丰富,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同步推进。
       针对新时代高校发展新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做出一系列部署。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前来到北京大学考察,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就为我们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指导高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以培养一流人才促进一流大学建设。
       (三)重点领域: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高校党建各项工作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要义,事关党的根本性建设,关系着党建工作的方向、质量和高度,是新时代党建的重中之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才能紧扣高校党建的枢纽,抓住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根本。
       教育历来具有鲜明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属性。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党的政治建设逻辑必须牢牢贯彻到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具体场域当中。如前所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直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我们认为,这里的“合格”首要的是政治上的合格,“可靠”首要的是政治上的绝对忠诚可靠。正如习近平所言:“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注重政治上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高校内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政治功能体现不突出、政治思想和主流价值引领不到位、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抓基层党支部建设不到位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的上都是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没有抓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本质上决定了高校党建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相统一相契合,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为此必须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握好教学、科研、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落到实处;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为学校事业发展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让广大师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践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同各种错误言行作斗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牢固树立起高校青年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党建质量的路径选择
       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筑牢思想之基、创新工作方法、进行集合发力和完善制度托底等四个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推动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向着现代化、集成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第一,筑牢思想之基,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具体到高校党建场域,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确保高校党建工作属“社会主义性”和“无产阶级性”,以实现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的稳固。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剧变,使得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面对的大环境、中观氛围和微世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根本性的“三观”和其他方面思想认识评价等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就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域和风险源。
       要确保高校党建工作稳中向前和向好趋势的常态化,第一要务就是筑牢思想之基,维护好和实现好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大方向不偏不倚。具体来说,其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进入新时代,适应新时代,而新时代的最大要求就是要立足根本,求是创新。要不断推进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向前发展,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方向,围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目的,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其根本任务,进而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性。其二,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亮出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本色。在习近平看来,“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尤其是国家间竞争从以硬实力向软实力快速转移,而作为软实力的基础——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集中到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国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高校责任使命重大,因此首先要厘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高校中“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从而不断在立德树人的高校育人中培育出德才兼备人才。其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高校党建工作正确价值取向。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也是其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经典概括,同时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风向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党建工作,说到底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而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色调。
       第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看,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作家注重以联系、发展和矛盾工作方式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到现代社会,讲方式重方法更为必要,方式方法正确了,最终结果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传统高校党建工作注重教条式和灌输性教育,不仅方式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古板,其效果也相对不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载体的革新,使得传统高校党建工作过分强调和注重有意义,相对忽视其趣味性和吸引力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创新工作方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大热点。
       因此,创新高校党建方式方法是载体和形式,核心要义是要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从传统党建工作注重有意义向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有意义和有意思二者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高校大学生日渐提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其一,善于运用“互联网+”,让高校党建工作智能化和时代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中时空边界的限制,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在此背景下,中国党建工作传统型的单一课堂式教育+相对单调课外补充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大学生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搭建“互联网+党建”信息化平台,借力网络传播新形式提升党建宣传效果。为此有必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和专题学习,使广大高校党员尤其是党务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发挥对“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其二,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功效,让多元多样主题活动成为常态和必然。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开展高校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高校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中创先争优,并使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这就要求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单一老套的党建模式和思路,在开展主题相关活动上进行大胆创新,不仅要重视发挥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要注重接地气和形式多元多样,例如开展爱国主义活动,不仅仅是收听收看国家领导人相关讲话,也可以通过制作微视频等形式来丰富多彩化。其三,转换教育思维模式,让大学成为自我教育和相互影响的主力军。高校党建工作,往往过于突出课堂教育,注重填鸭子式的“灌输引导”和“批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性学习,在方式方法上属于一种比较“笨重”的方法。进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最后落脚点,要实现教育模式转换,让大学生充分参与进来,相互教育和彼此影响,教师和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善于借力导力,充分发挥大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高校师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接受理论教育,提高党性修养。
       第三,进行集合发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深度融合
       客观而言,新时代的各种条件和便利给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新时代的各种新情况新变化也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很长一段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如同一条“小河”,有专职辅导员和党建工作者来维护,其他各种工作也自成体系形成自己的“小溪”,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小河”与“小溪”各自流各的道,相互之间很少或者说几乎不存在交集,也就是社会学上讲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割裂现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高校党建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看似全员抓党建、全校重视党建工作,但就实际效果来说,由于没有形成集合发力的局面,甚至引发了高校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消极抵触情绪,制约了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效能的发挥。
       基于此,必须全方位构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实现高校各种工作集合发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体来说:其一,实现党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灵魂”,中心工作是高校工作的“血肉”,二者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才是一个完美组合和有机整体。党的十九大作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新时代要认真贯彻“立足中心抓党建,围绕党建促中心”的发展思路,做到一手抓中心工作、事业发展硬指标,一手抓党的建设、思政工作软实力,打造各方面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其二,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相连和“荣辱与共”。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提的响、喊的亮,但是相对于高校具体业务工作来说,在二级单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业务、轻党建的倾向,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强化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主责主业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党建学术双带头人选拔培养计划”,探索依托教研室、课题组、教学科研团队、重大项目组等建立党支部,推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其三,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血脉相通和“顺流畅通”。从性质和作用来看,重于宏观性高校党建工作和行于微观性思想政治工作,二者有很大的共通性和共效性,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重心就是要努力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血脉相通和“顺流畅通”,共同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第四,完善制度托底,不断建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链和发挥机制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现代治理体系架构和能力提升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机制的功效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到高校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客观地说,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亟待完善相关制度来进行科学规制,发挥制度的托底的功效,同时围绕制度的完善,形成一系列的机制链条,从而不断推动我国高校党建工作不断体系化和能力现代化。对此,习近平特别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建构和机制完善,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亟待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制度也称为建制,是社会科学里面的概念。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机制链条,从而实现党建工作在一个比较科学规范的秩序内运行。具体来说:其一,形成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确保所有高校,不管是民办高校、公办高校,还是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都能实现党建工作稳步有序和积极作为,就必须围绕管理、监督、考核、督导等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有效链接和科学规范,确保党建工作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其二,重视相关监督机制建构。由于高校党建工作客观存在着工作量大但难以量化、工作费时费力但易“出力不落好”等特点,加上社会风气等影响,党建工作很容易沦为务虚工作和出现形式主义等问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党内党委、有形无形等监督形式,来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向务实、落实等方面努力。其三,完善相关人员补充和激励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强调:“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这就要求各高校要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着手,在充分考虑新时代高校党建新特征新形势的基础上,不断明晰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按照德才兼备和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和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员干部和教师从事学校党务工作;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打通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在职称、职务“双向”发展晋升的职业通道,确保那些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高校党务工作骨干能够成长为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与高校党建实务领域的“行家里手”。
       概言之,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这一重大课题,久久为功,持续用力,确保高校党建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新时代 高校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0.06】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 下一篇【2020.05】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