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4】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
2022-04-26 11:39:00 来源: 作者:邓 磊 张 翟 【 】 浏览:12085次 评论:0

  【摘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主线。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背景,从现代化造就的世界历史性出发,描绘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图景,并为东方国家走向共产主义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国化,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赓续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逻辑三个方面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诠释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初级阶段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十九大精神,提出了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提出,立即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吴海江、徐伟轩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中完美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之问”。林建华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作出的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黄志高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范式建构的中国贡献。现代化发源于西方,是资本主义近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为什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要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有什么区别?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

  一、理论逻辑:共产主义实现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现代化为背景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现代化”一词,但却充满了现代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分析基础之上的,因而在《共产党宣言》中多次使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现代工人阶级”“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关系”等词,这些词都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关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十分丰裕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化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现代化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才敢于对未来社会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背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可能提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现代化带来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他们认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现代化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必将导致生产过剩,“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种生产过剩呢?一是消灭大量的生产力,二是夺取新的市场。这些措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危机,最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现代化带来了生产力迅速积累,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者贫困的积累。这样,“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现代化发展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必将消灭资本主义。

  现代化造就的世界历史性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创造的生产力越来越大。在资本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产品需求很快会饱和。为了扩大产品销路,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开拓市场、建立联系、形成世界市场。过去靠本国生产的原材料已被来自遥远他国的原材料所取代,靠本国产品满足的需求被遥远的国家的产品所替代,生产的产品也不再仅是满足本国的需求而被销往世界各地,“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得世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世界历史性背景下,一方面,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进一步加深,“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尤其是在资本家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和机器不断改良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工人的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建立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交通条件改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为把各地的工人联系起来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化带来的世界历史性加速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发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在个体无产者面对强敌难以取胜的情况下,为了赢得斗争的胜利,无产者开始联合。由于无产者利益的一致性和交通的便利性,无产阶级的联合由一个工厂到几个工厂,由一个地区到整个国家乃至跨越国界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共同革命创造了条件。没有现代化就难以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全人类的解放就难以实现,现代化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革命的条件。

  现代化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质,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要摆脱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也要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要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决于两点: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形式。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决了社会产品的分配问题,人们需求满足程度就取决于社会能提供什么样的社会产品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实行按需分配只可能是禁欲主义的低需求满足,不可能实现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只有生产力水平足够高的时候,才能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实际上,事情是这样的: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上升时期,依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是存在困难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看到了现代化带来的不可限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马克思恩格斯不知道会信息化、人工智能这些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出现,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却似乎是参照这样的生产力水平进行的。尤其是人工智能到来的时候,很多辛劳的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人们可以从繁重的、单调的、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当今社会需要尽快实现生产关系变革,让全社会人人都能享有现代化带来的成果。现代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东方社会理论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的支撑。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情况时发现,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农业公社”这种原始的公有制,他认为这种“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即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则为它提供了大规模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在马克思看来,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东方社会由于存在这种原始的公有制,它们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帮助下,由本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和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东方社会理论可以让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这种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不发达的或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跨越,但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不能跨越,因此按照东方社会理论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补齐生产力的短板。马克思认为,实现跨越的东方国家在发展生产力的时候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善于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成就,不能自我封闭脱离世界。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文明之集大成,学习西方国家现代化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然选择,只有走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在生产力发展上实现弯道超车,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

  二、实践逻辑: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中国近代的衰落是因为错失了现代化的良机。在西方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前,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由于中国的封闭自大,没有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而逐步衰落。1688年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正值中国的康熙年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完成了工业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这正值中国的乾隆年间。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国力是强大的,但是康乾盛世时欧洲发生了两件标志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的事情——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迈入现代化的发展快车道。康乾盛世时清王朝满足于自己的太平盛世,没有看到世界的发展,更没有加入世界现代化的历程,直至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大炮打开中国的国门时,中国才开始卷入现代化的浪潮。面对帝国主义铁蹄,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探求中国的出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而中日甲午战争使得洋务运动破产。戊戌变法力图从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推进政治改革,也仅仅一百零三天便宣告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政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唤醒了国民意识里“中国人”的概念,但并没有建立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新中国。“五四”运动爱国学生和青年奋起抗争,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提出科学救国、民主救国的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一不是向西方现代化学习,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或文化教育等,这些运动本质相近,就是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举措推进国家发展,体现出中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融入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而不是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从提出到定型经历了近二十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斗争任务之一。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早期理解,把工业化作为党的斗争任务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重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任务。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也就是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必须迈出的第一步。第二个阶段是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概念。1951年12月,在《军委总政治部关于部队整编工作的政治指示》中首次提出现代化的概念,但这时的现代化概念是仅就军事建设而言的,还不是现代化的总体概念。1953年12月在《关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要通过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包括农业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现代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提出来,表明现代化已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三个阶段是确立“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设现代化的总体奋斗目标确定以后,要解决的就是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问题。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构想。1956年中共八大将这一构想写入党章。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目标的探讨中,把文化和科学现代化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了现代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初步形成。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用“科学技术”取代了“科学文化”,“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进一步发展。根据毛泽东建议,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及“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步走”战略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勾画了“四个现代化”的蓝图,但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我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却没有做出回答。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访了问美国和日本,见识了西方现代化的图景,他开始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对于什么是“小康之家”,邓小平做了举例说明,大概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的样子。同时邓小平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难道就只是这么一个样子吗?不是!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说:中国在达到小康水平后,“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远高于“小康之家”。怎样实现这个现代化目标呢?党的十二大已经提出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工农业的年总产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目标,并提出了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两步走”发展战略再加上邓小平提出的“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基本判断,“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世纪三步走战略规划了新世纪现代化行动路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经济发展指标线,另一条是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线。第一步翻一番的经济指标在1986年就已经完成,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像“三西”地区等地方,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温饱问题仍未全部解决。第二步翻两番的经济指标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还有数千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家决定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争取从1994年开始用七年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面对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怎样推进现代化发展,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完成“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经济指标后思考的重大问题。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新世纪发展的第一步。随着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从均衡度还是覆盖面来看,我们实现的小康社会还是一个发展不全面的小康社会。鉴于这样一个现实,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新世纪发展的第二步。新世纪发展的第三步还是邓小平规划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通过党的几次重要会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了新世纪“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新时代“三步走”战略擘画了民族复兴的现代化伟业。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规划新世纪“三步走”的时候仍然是采取了两条指标线,一条是经济发展指标线,另一条是社会发展指标线。新世纪的第一步的经济指标在2006年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如期建成。第二步的经济指标也于2010年完成。鉴于此,党的十八大修订了新世纪第二步的经济指标线,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新世纪现代化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被学界称为“第五个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了新时代现代化的内涵,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五个现代化”。2017年我国完成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的经济指标。面对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新时代三步走的擘画。即:第一步,从党的十八大到二0二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从二0二0年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从二0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三步走实现现代化,把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前十五年实现,同时提高了本世纪中叶要实现的现代化标准,即要走在发达国家的前列,实现民族的复兴。

  三、价值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同为现代化,但二者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逐为核心而展开,坚持以资产阶级利益为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而展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实现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向现代化进军的征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民的主要需求为依据,制定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不断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坚持建设现代化要依靠人民。资本主义不会为我们送来现代化,我们也等不来现代化,我们只有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干出现代化,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亿万人民奋斗的结果。三是坚持现代化的成果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从繁杂、辛劳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丰裕的物质财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现代化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必须坚持现代化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幅员辽阔、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还很大,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缩小差距。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现代化是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机遇,发展不充分的地方要以现代化为契机,加速推进发展生产力,增强内生造血功能,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注重社会公平。中央要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对落后地区多予少取,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发达地区要落实“两个大局”思想,坚持对落后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让弱势群体得到合适的保障。三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探索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效益;通过税收、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限制高收入,提升低收入,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缩小贫富差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我们需要现代化带来有利于人民幸福生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需要发展来实现的。现代化在发展中最初可能冲击的是某一个方面,如果其它关联方面没有随之而改变的对策,现代化就可能撕裂社会,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模式,忽略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最后导致的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等问题发生。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的动力源,首先推动的就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量必然触及上层建筑。我国在新时代协调发展必须做到:一是要坚持整体发展观。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个体的人等各个方面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角度都不能将其碎片化而割裂其联系,要把现代化看成一个整体,用系统思维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二是要补齐发展短板。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短板的,如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发达地区出现乡村衰落,农业农村农民难以跟上现代化的步伐,“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三是要坚持平衡发展。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同步、区域整体平衡、城乡一体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等措施,化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整体推进现代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的现代化是因资本的逐利而繁荣,这种繁荣是以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西方的现代化开启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我国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是承袭西方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要遵循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观。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因自然而生存,自然因人而繁荣,人与自然应该是一个和谐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主张节约资源、在推进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使人类得到发展、生态得到保护。二是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经验。我们要依靠绿水青山致富,但致富不能无限度地消耗绿水青山,过度消耗我们将失去致富的源泉,我们要保护绿树青山才能赢得金山银山。三是要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有经济增长就会有资源消耗,粗放的高速度增长就会带来不可持续的资源的高消耗,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用低消耗赢得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够保障发展不因资源枯竭而停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侵略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也不会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一是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人类社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如资源枯竭、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瘟疫流行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这些世界性难题仅靠一国之力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全世界共同应对;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靠战争,也不能靠相互指责,只能靠和平发展;世界各国必须摒弃意识形态分歧、克服本位主义、化解矛盾冲突、凝聚全人类力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考量世界治理问题,我国要在世界治理上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依靠科技发展降低资源消耗。人类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发展,我们不能因为要消耗资源就不发展。科技发展为我们降低资源消耗、寻找替代资源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例如,现代科技促进了清洁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大量新能源产生,为化解传统能源危机找到了出路。我们相信依靠科技能找到满足我国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平发展是我们的底线原则。三是与世界共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共有的成果,理应全人类共享。我们要通过国际合作将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和产品输送给发展中国家,帮助不发达国家促进发展、摆脱贫困,逐步走向现代化道路。

  四、结语

  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就缺乏理论逻辑,难以实现科学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的规律总结,难以形成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逻辑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构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大厦之上,成熟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成功之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现代化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立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目标,坚定不移地实践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现代化的中国方案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用几百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惠及十亿人口的现代化社会,中国将用一百年时间建成惠及十五亿人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未来三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用两步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需要我们发奋图强。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处的时代,资本主义还会想尽一切办法遏制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会远远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其结果必将动摇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资产阶级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论断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帝国主义至今垂而不死,他们还可能通过不断改善生产关系来苟延残喘,而现代化这个资本主义发明的东西将作为武器对准他们自己。社会主义尤其是按照东方社会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加速器,它会加速把社会主义送到共产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在现代化的加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4】我国现行宪法上革命规.. 下一篇【2021.02】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