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3.01】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智慧的多维解读 ——基于海外学者的认知与评析
2023-05-26 16:21:34 来源: 作者:张成利 【 】 浏览:4415次 评论:0

【摘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精彩的发展奇迹。这一现象超越了西方政党理论的解释范畴,引发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深入思考。以百年大党的奋斗之路为基本坐标,海外学者从执政理念、战略规划、治理效能、时代格局以及鲜明品格五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进行了细致解读。虽然这些解读不足以全面描绘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成就,但这种“他者视角”下的学术探讨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互补,对深化新时代执政党建设、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海外学者

过去的百年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奋斗历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塑世界政治格局的强大力量。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用百年时间创造了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发展奇迹。解析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政治学界的研究重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关于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掀起了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的解读热潮。以百年大党的奋斗之路为基本坐标,海外学者从执政理念、战略规划、治理能力、时代格局以及鲜明品格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进行了深入解读。这些解读以“他者视角”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关键因素,对国内学界全面理解党的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探索加强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可行路径,进而构建更有说服力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过去的百年是中国从弱到强、从国际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相互成就的百年。这段历史既见证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一个百年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与追求。

(一)人民支持和信赖是长期执政的基础

世界最大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在2021年初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82%,在所有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对此,海外学者十分困惑: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直保持高水平的人民信赖度的?毕竟,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当中,民众对其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党的信任度都在逐渐降低。已有的西方理论不能适用于解释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并引领世界发展的“奇异”现象。为此,海外学者开始跳出西方既定的学术范式,尝试从中国自身实践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20217月,日媒《东方新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为西方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提供了启示。文章指出,“民众受苦、国家贫穷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最大的痛……中国共产党兑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民承诺,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国共产党给人民描绘的美好蓝图”。以提高人民福祉为执政动力,切实做好民生建设工作,不断兑现对人民许下的诺言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西方政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支持和信赖的核心要义。南非《独立在线新闻》撰文指出,中国取得诸多历史性成就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人民的进步放在中国发展的首要位置”,以此方式,中国人民成功建立了一个“不以利润为主,而是以最贫困者的进步为核心的社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和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已形成了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耦合关系。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持续成功的引力

历史和实践已表明,中国共产党最具吸引力的一点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举措,不仅守住了中国人民的民心,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正如墨西哥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海因兹·迪特里齐就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是21世纪社会主义文明新范式的具体表达,也是唯一有可能替代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吸引子’”。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矢志不渝捍卫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是通过一系列心系人民的改革措施夯实的,更是由一项项惠及全民的奋斗成果体现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理论,通过制度完善和政策优化向世界人民回答了执政党应“为什么人谋利益”“怎样为其谋利益”的问题,向世界政党展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执政”的关键密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中国的政策改革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全部改革都是以改善中国人民福祉为目的进行的。这种为了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向前发展的改革值得其他国家学习。欧洲左翼第一副主席迈特·莫拉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中西方国家间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第一、人民优先”的策略。事实上,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中得到了充分验证。与西方国家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状态不同,中国共产党在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本国人民的同时,还积极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这受到了海外有识之士的赞扬。

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智慧的重要体现

立足不同时期的世情、基于不断变化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接力设计了“两个一百年”的长远奋斗目标,还对每个发展时期做了精细规划。这不仅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规划能力,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总揽全局、统筹谋划,为人民擘画现代化强国的壮丽图景

在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加强顶层设计,擘画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图景。1964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开启全新探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实现“四个现代化”追赶西方发展脚步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1978年,中国共产党开启改革开放之路,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长期发展目标。1987年,中国共产党将这一目标阶段化,制定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摩洛哥智库新南方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马库斯·维尼修斯·德弗雷塔斯认为,“三步走”发展战略是符合中国实际并切实可行,“帮助中国树立信心、凝聚共识,并最终让人民感受到党正在领导这个国家朝正确方向前进”。在“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即将实现之际,中国共产党远见性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中国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被认为是“中国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中国实现了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改革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了新起点,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朝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现代化强国的宏伟图景也变得越发清晰。

(二)把握重点、精准布局,用行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以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标准,通过相互连接的中长期规划将未来蓝图分解成阶段性任务,有策略地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体现。建国初期,国际局势亟需稳定、国内发展基础薄弱,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并通过政策调整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注入强大信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规划方式从指令性计划嬗变成了兼具指引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巴里·诺顿认为,中国用“规划”取代“计划”是革命性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可持续性、协调性和竞争性等问题的决心,体现了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规划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上再次创新,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美国贝格鲁恩研究会高级顾问内森认为,该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的连续性,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当前,中国正向现代化国家迈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勇担时代使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掌舵人”。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编制了更具战略眼光、更加科学规范的“十四五”规划,其中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巴基斯坦学者哈立德·巴蒂认为,“共同富裕是中国领导人建立的一项事关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政策框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使人民更加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更具国际竞争力。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未来中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领世界,并成为“二十一世纪真正的全球领导者”。

三、务实高效的治理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灵活高效的实践成功开创了治理方式不断优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治理成果不断丰富的“中国之治”新局面。着眼于“中国之治”,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创新治理模式

基于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发挥制度优势,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出了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模式。美国学者拉里·卡塔·巴克尔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效仿西方模式,也没有拥抱苏联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合理、更加务实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全局思考,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经验超越了政治学已有的分析范式,中国已经开启了现代国家治理制度化、合理化和法治化的进程。

跳出西方理论的分析范式,不少海外学者主张从中国发展实践中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理模式。德国特里尔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韩博天和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裴宜理提出,“西方观察家一直在预测中国政治制度的灭亡。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却越来越善于应对政治改革、法制建设、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挑战。究其原因,就是中国适应性治理发挥了作用”,“这种治理方式极具适应性和科学性,能够经受住各种内生性和外源性的挑战”。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善治不是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独有的,它也可以通过其他文化和制度安排来实现。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新型政党制度、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务实的治理思维有机融合,成功创造出了一种能回应广大人民需求的治理模式,这是“中国之治”最重要的特征。

(二)以灵活高效的实践丰富治理成果

中国共产党重视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行动力,最大程度地将治理实践成果惠及全民。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黄朝翰以善治为主题讨论指出,中国共产党寻求善治的迫切意愿反映在各级政府为应对社会问题、改革和现代化发展挑战的实践中。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实践,海外学者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

其一,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白雪梅认为,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的安置工程,新时代的城镇化建设更注重人民实际利益,有助于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行实施其他国家战略。其二,面对减贫脱贫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人接力谋划,以多样化的扶贫方式助力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瑞典学者法图玛塔·迪亚洛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运动中,将党的作用嵌入基层,通过发展地方的工业、教育、医保来重塑中国农村,这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取得消除贫困的历史性成就切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是高效的,它为其他希望摆脱贫困的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其三,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部分西方媒体和学者开始鼓吹“中国崩溃论”,认为疫情“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失败的表现”。然而,中国共产党用强大高效的实践能力证明了这次疫情并没有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反而让西方社会惨遭认知上的“滑铁卢”。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吴凯利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满意度。结果表明,科学高效应对疫情的举措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基于客观事实的调查分析结果既否定了西方政客在中国抗疫方面的虚假陈述,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效能治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治理方式为解答“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我们怎么办”之问提供了新思路,也成为多数学者认可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新方案。

四、共享互惠的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时代格局

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眼界和博大胸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党,还是为世界谋进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互惠的发展理念,以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境界,化解了资本主义无法调和的经济危机,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为中国崛起筑牢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更为推动人类进步凝聚起全球性的政党力量。

(一)把握发展大势,与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取决于全体社会能否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成果互惠的良性发展格局。1921年,为了改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状态,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法国学者维尔纳·迈斯纳感叹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第一次有机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上实现民族认同,并且第一次有机会通过融入自己的文化和适应现代性来发展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为了改变建国初期的落后状态,中国共产党人几经努力,精准把握发展大势,在困难面前锤炼意志,在挫折途中汲取动力,在成功之际保持理性,一步一步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让中国从世界舞台边缘逐步走到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位置,国强民富、社会安定和谐让中国人民在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又有了新期盼。

21世纪初,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一词,认为中国共产党经过主动创新、大胆实验和循序渐进的改革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理念。在雷默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发展理念为其他国家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北京共识”缺乏严谨的理论论证,但这一表述从侧面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发展经验中的共享互惠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辟了大党治理大国的新境界。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李钟和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让“中国梦”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展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和政治大国的愿景,同时这也是赢得世界尊重、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中国治世”的重要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再次勇担时代使命,开启了共同富裕的奋斗新篇章。客观而言,共同富裕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一个对世界而言都极具意义的发展标准。以百年辉煌业绩为动力,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将更加奋进,创造更多的发展成果与民同享;以百年发展成果为底气,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也将更加自信,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最坚强的依靠。

(二)顺应发展潮流,与世界人民分享发展经验

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美好社会,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心向往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要建立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倡导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如今,人类正处于挑战增多、风险加剧的全球化时代,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问题的多变态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合作共赢、和平共享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国际性承诺,通过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一个更加平等的国际秩序,从而使每个国家都能平等相处。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克巴鲁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一种超越一般性的信念,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极具吸引力的未来蓝图,对促进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共同难题贡献的独特中国智慧。

对比西方利己主义性质的“普世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旨归,是一种注重开放、强调公平、兼具包容的全球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积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充分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重要标志。英国学者罗思义指出,“世界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一百年前由少数人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将同时决定中国和世界的命运。目前的世界形势表明,未来中国和世界人民都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共享互惠的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当前,中国正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世界却陷入发展停滞的时代困境。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全球化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时代之志、发挥政党力量、分享成功经验,也迫切需要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创新发展思维、引领发展方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然具备这样的实力与胸怀。

五、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精神密码

相较于人类历史,百年时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中国共产党仅用短短百年就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历史性蜕变。这种蜕变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品格的有力彰显。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为治党理念,始终坚持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政党建设,用行动阐明了“历史就是未来”的政治哲学奥义。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坚持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最坚定的实践者。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一以贯之地加强自身建设,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恒久韧性。

(一)发扬斗争精神,在革命中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是二十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它重塑了全球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作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革命党”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从建党到建国,“革命”和“解放”成为了描述中国共产党这段历史的代名词。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扭转了党和革命事业的命运。这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一个拥有理想信念、中央领导和革命能力的“群众性政党”。在反“围剿”战争中陷入被动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遵义会议上直面错误,批判并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这不仅是党自我革命胜利的象征,更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抗日战争时期,为清除党内错误思想而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不仅增强了革命队伍的向心力,还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以整风精神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自我革命方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回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奋斗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斗二十八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总结革命经验、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以自我革命精神成功扭转了危机,用历史性胜利为这段苦难斗争的岁月做了最好的注解。

(二)保持革命斗志,在建设中探寻执政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反动派“余毒”未清、社会经济凋敝,西方帝国主义封锁、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共产党面临多重严峻挑战。治国必先治党,为了让人民树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信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历史条件下的自我革命。

针对党内思想作风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整党整风运动。例如,以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为目的开展的“三反”运动,既通过肃清党内“毒瘤”为确保党员干部忠诚夯实了基础,又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伤害,但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表现出了敢于直面错误的勇气和坚决纠正错误的品格。除了整党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组织队伍的纯洁性建设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荷兰学者冯客在回忆中国共产党早期反腐斗争历史时写道,“这场运动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铲除腐败的决心”。为了惩治贪污腐化行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并设立国家监察部与纪律检查部门协同配合,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这一系列党建实践工作表明,“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由一个革命的、依靠斗争的干部组织向一个规范化的、革命后的管理机构转变”。

(三)增强政治定力,在改革开放中提升执政能力

“文化大革命”之后,经过一系列思想解放教育和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准确把握变化规律、淬炼自我革命精神、保持政治定力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

面对改革开放后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势,为了统一思想、强化执政意识,中国共产党持续开展了多次整顿党纪党风和学习教育运动。如1998年,为了提高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政治定力,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题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这是反腐形式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2000年至2012年间,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开展了旨在保持先进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学习教育活动。这种自我革命精神得到了美国学者华志坚的高度赞扬,他指出,“这是一种为了建立超越民主自由的社会公平和秩序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重要原因”。为了遏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中国颁布了多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推动了党政监督体制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反腐机构,这一系列反腐倡廉工作既是纯洁组织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努力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一套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回望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精神强化党的执政能力,用发展奇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时代烙印。

(四)坚持自我革命,在新时代的奋进路上永葆执政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内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刀刃内向、善于开拓创新,用新时代的自我革命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为纠正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为新时代的作风建设明确方向。基于此,以强化党性意识、提升党性修养为主线,从提高党员思想认识和责任担当入手,中国共产党又部署了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梦”从愿景变成现实。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坚持推进高压、全面的反腐斗争,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如“打虎”行动让一批高官落马,彰显党中央反腐的坚强决心;“拍蝇”行动大力解决了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猎狐”行动让境外逃犯无所遁形,党的综合反腐能力得到全面升级。这一系列反腐运动不仅可以推动改革,而且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提高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度。总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行动主线,以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战略抓手,新时代的党中央在创新治理理论和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中,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用强大的执行力探索出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活力的精神密码。

六、评价与启示

回首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成就斐然、经验可鉴。围绕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海外学者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学术思考。这些思考为国内学者解构西方话语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我们构建更有说服力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话语提供了充足依据。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海外学者就建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兴趣。从革命斗争的形式到整风运动的特点、从共产主义政权巩固到社会主义建设、从治理模式改革到国家制度体系完善、从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到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海外学者的理论和观点对国际学界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道极具参考价值。这些观点中,既有对“历史终结论”的思维审视,也有关于“中国崩溃论”的学术之辩;既有对“可持续发展论”的逻辑质疑,也有对“中国模式论”的哲学反思;既有对“中国威胁论”的客观剖析,还有对“大党担当论”的系统阐述。这些是国内学界拓展理论学术视野的有益素材,也为国际社会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窗口。

(二)海外学者的研究不够全面,需以整体性视角构建话语体系

海外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探讨,有基于“民有、民治、民享”视角解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西方思维;也有通过修正西方经典理论来增强西式现代化逻辑对于中国道路解释力的理论尝试;还有从“威权主义”视角出发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质特征的根本性误读。这些研究的视角虽然独特,但建立在狭隘经验上的分析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如果不对其进行思维矫正和学术纠偏,那么未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将变得偏颇,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形象也很难获得国际社会的理性认知。对此,中国学者应当将解构西方话语与构建中国话语相统一,发挥学术研究的主人翁精神,提高中国共产党奋斗实践的叙事能力。特别是要把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作为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以整体性视角完善话语体系,突破西方政党理论的解释困境,用更具说服力的客观事实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高超政治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3.02】共同富裕进程中的主体.. 下一篇【2023.01】国外共产党和工人党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