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2】“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与破解——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启示
2021-05-18 13:31:18 来源: 作者:杨 煌 【 】 浏览:13633次 评论:0

       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贡献就是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从理论发展为实践,“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在理想付诸现实的过程中,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一、超越性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人类的梦想

       人是社会动物,有梦、追梦、圆梦是人的特性,自从形成人类社会以来,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就始终伴随着人类,不同时代不同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美好社会理想。在世界历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鼻祖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我国历史上,“民亦劳止,讫可小康”的 小康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还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不仅是历代文人的向往,也是普通老百姓的梦想。除了这些世俗的理想,宗教往往都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比如基督教的天国、上帝之城,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道教的神仙境界等。

       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当下性和实在性不同,主要是针对现实的缺陷和不完美而主观期望和设想的未来完美社会。从两者的辩证关系看,现实是理想不可或缺的基础,理想是未来可能的现实。首先,理想来源于 现实,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具有批判性。其次,理想在现实中还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高于现实、超越现实,处于现实的前面,具有超越性;再次,理想总是美好的,是对未来的寄托,具有完满性。最后,理想是主观 的,这样就有随意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尤其是阶级社会出现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社会理想。 虽然未来社会理想是一种主观设想和期许,但无论如何,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因此,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就取决于现实。如果完全脱离现实及其客观规律,凭空乱想,这样的理想就没有现实可能 性,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有无客观现实性,是理想和空想的根本区别。

       社会理想不断在历史中变为现实,推动着人类发展、历史前进。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激励和引导着人们前行。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循环往复,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正途。实现理想的根基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理想实现的关键在于有那些有梦想、追梦想的人,人的功能在于 正确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因此,人的实践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桥梁。所以,不同时代,都有当时的社会先进分子带领人民为理想而奋斗,这是历史前进的力量。 

       二、从空想到科学的社会主义理想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剥削和压迫及社会不公现象日益突出,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公平正义就成为人类社会理想,并在漫长历史过程中为之实现而不懈奋斗。

       在人类理想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社会主义理想是作为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主张提出来的,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理想主义,其早期表现形态是乌托邦社会主义,也称空 想社会主义。正如恩格斯所说:“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派别的头脑中。”1516年莫尔出版的《乌托邦》一书开启了新社会理想历史的滥觞,书中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羊吃人”现实,设想了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乌托邦”理想国,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诞生,开启了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社会方案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及其矛盾的不断积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要求超越资本主义的声音不断传播壮大,新的理想社会方案花样翻新、不断出现。16-17世纪以英国的莫尔、德国的闵采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乌托邦思想,是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反应,其社会理想仅限于单纯的美好未来的描绘,是反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呐喊。17世纪中叶和18世纪末,这时不仅有以英国的平等派和法国的巴贝夫为代表的为实现社会理想的直接行动,还有以摩莱里和马布利 为代表的“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用法律条文对未来社会诸多重大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样社会理想的轮廓更加清晰。19世纪前半叶,伴随资本主义发展,欧洲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 ,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对未来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提供了素材。

       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理想不论前途多么诱人,描绘多么完美,都被视为“乌托邦”,称为“空想社会主 义”。其原因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作出了深刻揭示: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 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这些社会理想的空想性,一方面由于缺乏现实性,另一方面是没 有找到实现这些理想的道路和社会力量。“对所有这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它被发现了,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 他们的自信换来的只是失败。比如傅立叶把实现理想社会 的希望寄托在当政者和富人身上,登出广告,呼吁富人资助他搞试验,每天在家等人上门,结果希望落空,一 辈子也没有一个富人来访。再比如欧文反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醉心于和平改造社会的计划,在美国印第 安纳州购买土地进行共产主义新村实验,结果入不敷出,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 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使命,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肩头。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绝对真理、抽象理性、永恒正义和美好愿望出发来描绘未来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 的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 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 解决冲突的手段”。尤其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 史必然性,而且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发现了现代无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解放世界”的历史使命, 使社会主义理论和理想不仅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找到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社 会力量,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飞跃。

       这种科学性直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现实性上。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制定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十分 具体的方案。他们认为,“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他们主张“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这是他们预见未来社会的根本方法。

       第一,未来社会理想的阶段性。他们把未来的社会理想称为“共产主义”,它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根据成熟程度的不同,按照分配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实现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时的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写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未来社会理想的总体特性。意大利人卡内帕在 1894年1月3日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 《新纪元》周刊找一段题辞,用来表达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1月9日恩格斯复信认为除了《共产党 宣言》中下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看似抽象,但却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主题,把未来社会与以剥削和压迫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从根本上区分开来,深刻体现了未来理想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性。

       第三,未来社会理想的基本特征。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对未来社会的具体详细描述,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对于未来社会的高度概括的描述还是可以找出不少,未来社会的轮廓是比较清晰的。比如恩 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就有简洁清晰的描绘:“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 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 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质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 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错乱。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 —自由的人。” 从这一概括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未来社会的这么几个特点: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使社会分工和阶级的消灭成为可能;二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三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四是有计划的社会生 产;五是国家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政治权威消失;六是人与社会、与自然、与个人的矛盾得以解决,人成 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这些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基本特征。尽管在马 克思恩格斯不同的著作中,基于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表述,但从根本上来讲,基本精神与这些是一致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与俄国现实的张力

       列宁不仅是理论家,创立了列宁主义,形成和发展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同时, 作为革命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理想并把它付诸实践,变为现实。这一过程中,既面临社会理想与 社会现实的一般张力,更面临俄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与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设想的社会 理想的张力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革命胜利后实现的,而且“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这一未来社会,从内部来讲,生产力高度发达、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这是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前提。他们关于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按劳或按需分配的社会分配方式、废除商品生产、有计划地组织和调节社会生产等一系列设想,都是同这个前提相联系的。从外部环境来看,革命共同胜利,各国无产阶级互相支持,国家间的和 平有了保证。而列宁实现社会主义理想面对的现实则是:国内经济落后和外部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的压力。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工业总产值尽管已居欧洲第四、世界第五位,但仍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落后农业国,工业和运输业产值仅占整个国民收入的 19.3%。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现实毫无疑问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所需要的现实条件。发达与落后这就是列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第一位的张力。

       为什么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一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才需要新的生产 关系,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另外一方面,无产阶级的状况与生产力发展有直接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 底摧毁小生产,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资本主义的劳动大军,生产力越发达,无产阶级数量的才能越多、队伍才能越壮大,这样才能聚集起足够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锻造资本主义“掘墓人”。因此,有了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又有了促进这一历史转变的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才会顺理成 章、水到渠成。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复杂性,生产力怎么才算发达?有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生产力的精确指标和衡 量标准?发达与否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相对的。比如,今天有些即使不发达的国家也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身处其中的发达的英国的生产力发展程度要高。那么这些国家为什么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呢?建立社会主义需要的生产力基础也是相对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需要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但不简单地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需要综合的因素。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让各个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衡量社会主义革命 形势不仅需要考虑一国的发展程度,更要联系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势。因此仅仅根据俄国国内生产力状况就说当年十月革命是“早产儿”,甚至把后来苏联垮台的 根源归结于十月革命搞早了的观点,是孤立地、教条主义看问题所得出的错误结论。持这些说教的人,根本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真谛。列宁晚年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他认 为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 。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破解理想与现实张力的思想方法 和认识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在大好革命形势面前,是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还是把握时机勇往直前?“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去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 常的条件吗?” “奋起斗争”这是列宁的选择。这不仅是因为有成熟的革命条件,关键有成熟的以列宁为 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他们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策略,顺应了人民要和平要土地要面包的要求,在人民的支持下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理想变现实的伟大征程。如果不敢革命,把握不住革命的机遇,社会主义理想就依然是美好的梦想。因此,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是社会主义理想变现实的关键。

       脚步已经踏上了征途,怎么样走下去呢?列宁找到了破解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最大的张力的正确方法 和现实道路,“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 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因此,在列宁看来,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程度,革命成功后,完全有条件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当然,除了先进理想与落后现实的张力外,沙皇专制传统、文盲在农民人口中占多数,也是俄国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理想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传统和文明开化之上的。这些也是列宁完成历史使命要直接面对的现实张力。

       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还有一层困难就是:与历史上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不同,这是 要消灭人类历史上的剥削、压迫制度,因此,会遭到国内被推翻的资本主义旧势力的不断反抗和疯狂破坏,尤其是在“一国胜利”的情况下,国外资本主义扼杀新社会制度的企图长期伴随,和平演变和武力干涉是长期面 临的压力和风险,社会主义有随时被颠覆的危险。

       同时,还有两种张力是必然存在的,一是社会理想的设想本身具有完美性,所以在任何现实条件下都不 可能在实践中完全落实和实现,现实只能是理想的“大写意”,而不会是“工笔画”;二是社会理想在现实中 的实现有个过程,需要在现实中不断成熟、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探索初期,落到现实中的理想可能不那么美好,但这是有着勃勃生机和活力、代表未来的新生事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四、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理想的改造和具体化

       对未来社会理想是如何认识的,这种认识和把握正确与否,是该社会理想能不能实现、实现程度如何的前提和基础。列宁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想,同时,又根据俄国实际,加 入了俄国视角,做了一些适应俄国实际的改造,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注重社会理想的完满性和吸引力,比如1903年,在《告贫苦农民》的小册子中写道, “我们要争取的、更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机器和其他技术改进应该用来 减轻大家的劳动,不应该用来使少数人发财,让千百万人民受穷。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 会”  。在革命前夕,重视 未来社会具体特征,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观点,比如1917年,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这样描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 产品”,并强调“社会主义必然会成长为共产主义”。革命之后,更加强调社会理 想的现实性,比如1918 年,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一文的几个提纲》中将社会主义概括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 路秩 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列宁的未来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致性。第一,都是为了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第二,都强 调摆脱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第三,都主张未来社会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第 四,都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第五,都强调相同的社会分配原则。

       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区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新的解读,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从而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即完全的“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并强调在社会主义阶段不能“许诺 ”“实施”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但同时也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独立社会形态,而是与“共产主义”一样是替代资本主义之后的成熟程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前者是从资本主义中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后者是这个社会的更高阶段。因此,列宁强调:“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 词在这里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既然没有本质的不同,那么列宁为什么要给这两个阶段以不同的命名呢?把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有没有结合俄罗斯现实的考虑?是不是考虑到在俄罗斯落后的现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有其特殊性呢?

       五、用实践破解张力,架起联结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理想变现实的历史进程。列宁坚持了社会主义理想的原则性和坚定性, 基于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把社会主义的理想原则体现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完全现实版,这是开天辟地的历史性伟业。由于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这一进程也是在艰难探索,不断试错中前进的。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启了社会主义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前提。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权形式,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机关。只有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才能完成“剥夺剥夺 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使被剥削受压迫的人能够真正站立起来,“第一次着手”“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 ,掌握对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为全体劳动人民提供人人平等的机会,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按照社会主义理想和蓝图的直接尝试。这主要指十月革命至新经济政策前这个时期。新政权一成立,就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开始旧社会的根本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根基。生产资料国有化后,列宁提出了以计算 和监督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通过对劳动数量和产品分配实行全面计算和严格监督,在生产发展基 础上建立由国家统一计划和管理的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特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 集制和义务劳动制,全面禁止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这种“直接凭热情”“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方法,在俄国的现实中行不通,“说明我们错了”,这种急遽推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直接尝试酿成了严重危机,宣告了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失败。

       理想社会的重塑和实行新经济政策后的调整。最初的挫折并没有改变列宁把社会主义蓝图化为现实的决心。在重新考虑现实的基础上,放弃了“热情”,发现了“利益”,找到了“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 靠经济核算”“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是现实给出的答案,“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 我们的”。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形态的新塑造,在消灭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又提出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并引导多种经济成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允许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 和发展商业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以合作社来带领和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道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

       不论具体的政策和实践怎么样变,列宁一直抓住一个关键问题不放松。这就是解决“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 的问题。这是破解马克思恩格斯理想社会与俄国现实的张力的最根本道路。列宁坚持马克 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根本任务、苏维埃政权的工作重心等方面 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设想在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 展生产力,在 经济上赶上别的国家,然后走向社会主义,并 把“为新的社会主义大厦奠定经济基础”看作是苏维埃政权“最重要最困难的事业”。十月革命一胜利,列宁就迫切地想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 上,“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 结 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内战和国外武装干涉一次次 迟滞了列宁的努力。但列宁一刻也没有忘记,“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 重要 最主要的东西” 。“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他想方设法建设大工业这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把电气化计划当做 第二党纲,强调工业化要与电气化相结合,通过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 运输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苏俄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目标的顺利实现。 针对俄国的专制传统和落后文化,列宁始终强调发挥苏维埃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机关的作用,重视 发扬民主的重要性,要求吸收工人和劳动农民党员担任中央委员,改组工农检查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要求人民起来参与监督管理,反对官僚主义。但是由于列宁的过早离世,基本的政治制度没有形成和巩固,苏维埃也逐步沦为徒有虚名的机构,权力高度集中,人民的权利也逐步名不副实。 总结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理想现实化的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预见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 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在列宁开创的20世纪的社会主义现实中并未出现。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空想 ? 还是实践者在理想现实化中背叛了理想呢? 列宁认为:“马克思没有丝毫的空想主义,就是说,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演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他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 实际经验为依据,竭力从这个经验中取得实际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 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未来社会理想不是现成的建筑施工图,建设理想社会的大厦不是要一分不差地按图施工。列宁根据俄国实际把社会主义理想初步变为现实,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可惜的是这样新事物的萌芽未能成长参天大树,后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夭折了,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不是列宁开辟的道路的失败。而恰恰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理想原则、背离了列宁正确 道路的恶果。 

       六、列宁社会主义社会理想实践探索的几点启示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列宁事业的继承者,需要把这一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列宁的探索,仅仅是俄罗斯落后国家的独特现象,还是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普遍意义?正如有人否定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一样,有人对于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理想变为 现实的伟业的普遍意义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就是一个落后国家的实践,不代表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甚至否认其社会主义性质。在历史上,当年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否认列宁主义的普遍意义,认为列宁主义最多也 只是落后国家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在苏东剧变之后,更是掀起了否定列宁主义的高潮,否定列宁开创的社 会主义道路。国内也有人对此认识不清,有种种否定列宁主义普遍性、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观点,甚至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接受的是列宁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试图否定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社会主 义性质。对这些不严谨的、错误的理论观点,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理直气壮地说明列宁主义的科学性、普遍性、革命性、阶级性,正本清源,把列宁主义学习好继承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乘风破浪、走向辉煌。

       为了谁,是一个根本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是追求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社会理想。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根本。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要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实 践主体的理念,牢记“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把社会主义不 断推向前进。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列宁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艰难探索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强调“我们不敢说我们准确地知道道路怎样走。但是我们必然会确定不移地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轻易跑步进入的。在实现理想的进程中,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汲取教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悲观失望,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 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科学的结论,具有现实可能性。列宁的伟业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理想的现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正在一步步证实并将进一步证实这一理想的现实性。 

       深刻把握现实。理想在现实中扎根,现实需要理想去改变。这就要通过共产党人的实践,紧扣现实,不断把理想化为新的现实。实现理想是一个过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停留在远处,等着我们到达,或者将来某一天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脚踏实地建设共产主义大厦,一步步丰满和接近理想。这 既要仰望星空,发挥共产主义理想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朝着理想进发;又要脚踏实地,把握中国现实、掌握 世界大势,踏踏实实、一砖一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解“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困局,让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理想;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 下一篇【2021.02】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