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人心向背,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代,互联网已经渗透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各种思潮竞相争夺的重要领域,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准确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变化和互联网的重要影响,对如何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什么样的网络意识形态”和“怎样建设网络意识形态”等问题,是打赢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一、网络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快速普及,使其全方位地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尽管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网络媒介却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介,成为各种思想意识传播的最重要载体。作为各种思潮交锋争夺的新领域和新阵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若失去主导权和话语权,就会造成人们思想和认识的混乱,瓦解人们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网络已经引起不同社会群体的高度关注,成为各种思想观念竞相争夺的焦点,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对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只有加强和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把互联网建设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才能够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应对媒体格局深刻调整的必由之路。就其本质而言,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是政治工作,就是通过传播媒介使得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和大政方针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保证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据此而言,意识形态工作绝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必将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广大人民借助于何种主要媒介来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意识形态工作就应该把重心放在这种媒介之上,敢于和善于发出党的声音。时下,我国的媒体格局已经与先前迥然不同,人们既不主要通过报刊、书籍来获取知识和思想,也不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来获得信息和资讯,而更多地是借助互联网实现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而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时间则更晚,直到1994年4月才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与其它媒介相比,互联网尽管产生最晚、发展时间最短,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接入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日益多元化、便捷化,使得互联网在受众和使用频率方面迅速赶上并超过其它媒介,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2018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2018 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 2017 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互联网已经从精英化的东西走入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成为广大人民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互联网无处不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快速普及,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媒体格局,使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受众日益缩减、社会影响力逐渐缩小,甚至“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哪里;人们主要从哪里获得信息,哪里就应该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和最前沿。互联网的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实现了媒体格局的重新洗牌。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就要求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及时调整,把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着力避免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在互联网上失声失语。
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应对舆论生态重大变化的必然选择。舆论生态的重要变化首先表现为互联网改变了单一信息传播主体的现状,形成了多元、双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在以往的舆论宣传工作中,信息传播主体与受众截然分开,两者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介联系起来。但是,双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并不对等,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编辑、记者等采编人员从根本上决定着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广大受众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样一种舆论生态,塑造出一个“人人具有麦克风”的局面,所有受众都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补充、完善,甚至发布与其相反的信息,从而兼具信息接受者与发布者的双重身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舆论生态的重要变化其次表现为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以及在时空上的超越性,使得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滋生的温床和放大器,正在成为舆论宣传工作中的“最大变量”。不可否认,当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终端设备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世界上任意两点之间的信息即时传输成为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的这种优势同样可能为个别不法群体所利用,将特殊性和地域性的问题无限放大,甚至对相关问题加以歪曲和夸张,对不明原委的普通群众进行错误引导,以至于出现舆情紧张和失控的局面。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新时代舆论传播风险防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置于可管可控的范围之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舆论生态的重要变化最后表现为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良好网络生态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良好网络生态的构建之所以成为舆论工作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作为新兴媒体,还未像其它传统媒体那样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存在监管的盲点和漏洞,为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匿名性等特征,增加了监管难度,使得一些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庸俗内容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错误思潮得以扩散和蔓延。
社会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改变着个体获取信息和交往的途径,也就在一定意义上生产出人类思想聚集的新空间。对于这种新空间,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去占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变化表明网络正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成为人们思想聚集的新空间,是负面舆情发酵和错误思潮传播的策源地,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当前各种思潮竞相争夺的新阵地,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二、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清晰地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变化,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视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要求,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把互联网建成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营造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
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以互联网内容建设为重点,使得互联网成为传播党和国家主导价值、指导思想、大政方针的主要阵地,不断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方针,就是通过对党的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正面宣传使其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通过对我们党历史上和当下人民群众涌现出的光辉事迹的正面宣传使得社会主义价值和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同样应该坚持这一方针,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出强大的正面舆论氛围。时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正面宣传显得尤为必要。首先,网络作为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传播的最新载体,是各种思潮竞相争夺的新阵地,只有那些充分反映社会主导思想和价值的内容占据这一阵地的主要空间,才能有效地压缩各种错误思潮和敌对价值的生存空间,从而勾画出网上同心圆。其次,网络的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征为各种错误和负面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使得那些无法在传统媒体上传播的错误思潮、虚假信息以及低俗媚俗的产品找到了扩散蔓延的空间。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多样化社会思潮交融交锋的最前沿,蕴含社会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正面宣传内容不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就无法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在各种思潮和价值竞相发声中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1.做强网络正面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种网络文化产品中,使得互联网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价值是新闻舆论作品所要传递的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决定着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同信奉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当代中国人民的最大价值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正面宣传所应始终秉承的价值导向,贯穿在网络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网络正面宣传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首先应该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到网络内容建设中,不仅各级党和政府主办主管的网站、微博以及手机APP等应该成为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而且其它各种团体和组织开设的各种网络终端同样应将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目标;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各种网络新闻报道、时政评论之中,更要将其贯穿到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网络文化产品之中。其次,还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融入到网络内容建设中,也就是说,使得网络作品在立意上紧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多样化的网络内容的灵魂性存在。
2.做强网络正面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地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使得互联网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党性原则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网络宣传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对于网络正面宣传而言,坚持党性原则的核心在于确保网络作品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定地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使得互联网成为传播党的声音的传声筒和扩声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为多元多样社会思潮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土壤,使得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战线的阵地争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网络的强势崛起及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使得互联网成为各种思潮竞相争夺的主战场。面对这样的形势,网络正面宣传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原则,把宣传好党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互联网内容建设的重要方面,才不至于党的声音被其它各种声音所淹没和覆盖。新时代网络正面宣传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把宣传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心任务和工作,尤其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网络,使得党的理论和重要工作部署占据网络的主要空间和显著位置,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3.做强网络正面宣传,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在遵循传播规律基础上推进分众化传播,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强网络正面宣传的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正确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勾画出网上同心圆,使得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但是,正确的认识决不会自动进入人的头脑,只有运用恰当的手段对其加以改造,使其具备符合传播规律的形式和结构,才会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从而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网络尽管如报纸、书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都是思想认识传播的重要工具,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工具,却有着与其它媒介相互区别的显著特征,从而决定了网络宣传在遵循新闻传播一般规律基础上还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当前,网络主要借助多样化、差异化的终端设备完成思想价值的传播任务,不同的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完全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且要求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过程中推进分众化传播,就是在充分调研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受众基础上,根据不同受众的阅读兴趣、接受习惯及相应终端设备的传播规律对相关正面宣传内容进行加工,使得党的声音以受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出现在相应终端设备上,从而更好地入耳入脑。
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敢于和善于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使得互联网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可以说,网络正面宣传多一些,社会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影响就会广一些、深一些,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就会强一些。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通过增加正面宣传的力度和效度,从而不断压缩负面言论和报道的生存空间,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分量和影响,把互联网建设成为新时代党的声音传播的主阵地。
三、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策略
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政权安全的关键领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做好新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既需要清醒的思想认识和明确的建设目标,更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毫无疑问,在意识形态和思想宣传工作方面,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具有自身特殊的要求和特定的环境,并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先前的经验和做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这一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和指示,勾勒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策略。
1.加强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增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更需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根据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推进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求所有的网络终端设备都要自觉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决不允许“网络特殊成员”和“网络舆论飞地”的存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办的网站、开设的微博、建立的公众号等终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媒姓党的原则,把传播好党的声音和主张作为重心任务和重要目标。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开设的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同样应该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的传播。其次,坚持党的领导还要求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和政策,自觉融入党所指引的媒体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他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把这样一种思路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各种网络终端设备要主动与传统媒体对接,融合发展、同向发力,形成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
2.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多主体参与、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网络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和新领域,还未像传统媒体领域那样形成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控体系。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紧跟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形势,努力形成一套完善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制度和措施,从而既能够及时地清除各种网络负面言论,增加正面宣传的生存空间和实效性,也能够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指导正面宣传做出正确的回应。首先,需要整合相关机构职能,明确党委相关机构的领导职责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形成权责统一的领导体系,明确网络舆论宣传工作建设、监督、处置的主体。其次,要健全互联网行业管理制度,督促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研发企业和开设企业切实担负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责任,不仅注重技术开发和内容建设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自觉履行维护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再次,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形成还应该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建设和良好有序的网络秩序维护中,使得人人都成为正面宣传内容的传播者、负面言论的监督者和文明网络行为的践行者。最后,清朗网络空间的形成还离不开对各种负面言论的防范和治理,要综合运用经济制裁、法律惩戒、技术限制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低俗内容、错误思潮和欺诈信息等生产和传播的治理力度,不断压缩网络负面言论的生存空间。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的必要举措,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3.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构建完善的网络行为约束机制。法律是规范和引领社会生活的准绳,是确保党和政府各项治理措施和手段长期、有序、健康运行的制度保障。网络空间作为当代人们生产生活新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同样应该纳入法治的范围,通过一套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确保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当前,关于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相关立法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往往将网络视为虚拟空间,认为难以像在真实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空间中那样形成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这种错误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予以明确的驳斥,他指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就此而言,网络决不应该成为法外空间,成为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恣意妄为、言所欲言的新大陆。网络空间同样需要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既能够为互联网正面宣传提供制度保障,也能够为有效处理和惩戒负面言行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应该以不同主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完善网络建设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法律法规,推动依法办网、依法用网和依法管网的实现,形成文明网络行为的外在约束机制。清朗网络空间的形成还有赖于广大网络参与者将各种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化为内在的自律,使得文明用网深入人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违法网络行为。可以说,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还必须把提高广大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大对广大网络参与者的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网民的文明素质,防范和减少各种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从而清除网络负面言行滋生的土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既要靠他律,更要靠自律,要将完善法治与加强德治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文明网络空间的构建。
4.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敢于担当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打造一支与自身工作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队伍建设必须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以政治家的标准选人和用人,确保网络舆论宣传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保证互联网的内容建设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技术和特殊能力的人员来承担。这就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必须聚拢一批能力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在技术上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技术威慑。网络意识形态的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遵循宣传思想领域人才工作基本规定和制度,更要不断探索,形成一套与互联网领域特征相适应的选人用人标准和考核制度,使得具备特殊技能的怪才、奇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激发各类参与主体的创造活力和积极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必须把是否具有担当精神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阵地的占领和争夺,需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在各种错误思潮和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仍面临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在一些互联网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需要广大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技术人员以不畏艰难的担当精神进行攻坚克难,实现相关技术的重要突破,为互联网内容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与新形势下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相适应,就如何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些新论断、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凸显出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些重要论述以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的重要变化为基础,客观分析了互联网的异军突起给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突出问题,着重强调加强互联网的建设、管理和运用对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既注重守正,继承我们党关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贯原则,吸收借鉴我们党积累的有益经验,又注重创新,把这些原则和经验与互联网传播规律相结合,形成了做强新时代网络正面宣传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回答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问题,解决了认识偏差,明确了建设目标,提出了系统策略,是新时代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把做强网络正面宣传作为互联网内容建设的重要目标,采取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正确策略,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