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2】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动力与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论述
2019-06-26 22:56:23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路媛 【 】 浏览:2221次 评论: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经典作家将其视为“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认为它“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并且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与发展、破旧与立新、批判与借鉴、民族与世界、领导与群众等相结合。进入新时代,在思想多元、多样、复杂的背景下,习近平多次指出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致力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目标
    “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上、事实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于我们而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真理性恰在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和价值尺度,须围绕其理论的科学性、主体性、实践性、创新性展开。
    (一)科学维度:深入对马克思主义“三大规律”的认识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客观规律始终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比喻为“壮丽的日出”,原因在于它揭示的“三大规律”能够照亮人类寻求解放的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是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彰显其科学性。首先,深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核心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任何动摇。经典作家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其能够执政的基础,源于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其次,深入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贯入人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汇聚力量。党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最后,深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在解放全人类中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进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今人类已告别过去“你输我赢”或“赢者通吃”的时代,越来越紧密的联结成整体。习近平多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与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共赢理念相契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目标。
    (二)主体维度:锤炼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心
    主体维度的目标考量,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立场。经典作家曾言:“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可以看出主体之于思想的特殊意义。习近平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探索和创造予以肯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目标,就是要增强全体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但主体考量绝不能“十个指头一般齐”,应体现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原则。领导干部是关键主体、全体党员是生命主体、当代青年是生力主体、广大群众是基础主体。习近平对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习近平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求他们“带好头”、掌握好“看家本领”,提出“原原本本”的学习原则和深入、持久、刻苦的学习要求等。全体党员应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理想信念的“灵魂”,习近平要求他们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引导好广大青年,教育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志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大群众是最基础的主体,也是人数最为众多的主体,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地生根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所说:“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目标,即要以差异化的原则实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三)实践维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性。习近平强调:“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这就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个迫切需要理论的时代解答好实践问题,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篇大文章续写好。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一方面,“围绕中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判中心任务,做到因事而谋、应事而动、顺事而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思想引领;另一方面,“服务大局”,以统筹协调的眼光把握发展趋向,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体进路,贯穿于实现总任务、解决主要矛盾、遵循总体布局、切实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伟大”实践的征程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着眼于我们正在全面深入推进的改革开放事业,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四)创新维度: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理论,正如经典作家所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从创新维度进行目标考量,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保持开放,在创新中引领发展。其一,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绝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造,任何将马克思主义污名化、渺茫化的言论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从而把握规律并更好的指导实践。亦如习近平所说:“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这就要求在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进程中冠之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二,葆有与时俱进的眼光。任何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态度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视为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坚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基础上,注重理念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载体创新、话语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等,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实践形式和话语范式更为鲜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奥原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相融通,在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中开辟新境界。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强调:它“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内涵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论述,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供给。
    (一)确保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领导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经典作家曾言:“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习近平对此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着努力,引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为此,习近平提出要锤炼一支“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要求全体党员持之以恒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前列的先锋队。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的主张相贯通,确保“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还须锤炼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本领,落实工作责任制。习近平特别提出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姿态展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担当。
    (二)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贯彻执行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人民的能动性,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它“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在思想多元的时代,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贯彻执行力绝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整个过程中。习近平要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从人民实践中来、到人民心坎里去的演绎逻辑,从人民的火热实践中挖掘生动素材,避免成为“无根的浮萍”。文学艺术是其载体之一,习近平要求文艺工作者深悟“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的道理,坚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助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能动性,避免出现“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让人民检验的重要准则。还应当致力于内化为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追求,避免成为“一阵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内涵培育理想信念、涵育道德观念、丰沛文化资源、巩固价值理念等,在契而不舍的推进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培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奋进状态。
    (三)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任务引导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关系到事业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解决的实际任务,也决定解决思路。一方面,问题决定方向,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来审视,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方向、有效方式、重要目标等内容,加强理论供给;另一方面,矛盾决定思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在回应发展诉求、解决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还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具体工作规律的认识,坚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是今后工作的根本遵循。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鲜明政治指向性。习近平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解决新矛盾、谋求新发展的“新长征”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着两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凝聚正能量,不断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凝聚力,牢筑理想信念;二是要回应错误思潮,既要“敢于亮剑”更要“善于掌舵”,提升马克思主义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找到解决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思路。
    (四)厚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浸润力
    文化以无形内嵌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国民品格、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深层次的东西。在资本逻辑、社会交往、利益关系等驱使下,当下的“文化景观”与之原本样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习近平强调:“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从中华文化中提炼精神标识和独特价值以厚植文化浸润力。其一,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外来文化与内生文化相互结合的进程中逐步实现。树立正确文化态度的积极意义在于正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文化的休憩关联,正如习近平所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使之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向互助。其二,正确处理两种文化效益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文化也将有所创造并产生特有的文化效益。习近平要求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对关系,不能让文化沾满“铜臭气”,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赋予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其三,整合多种优秀文化资源。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优势资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各自内蕴不同的价值底色,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养分。总之,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念才能培育坚定的文化自信,也才能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在相互融合中相互促进。
    (五)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感染力
    话语是理论的外显形态,不同的话语表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极具感染力的话语影响还未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习近平也指出:它“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进行了丰富探索,毛泽东运用“糖衣炮弹”“纸老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话语鼓舞斗志;邓小平提出“猫论”“摸论”“抓论”等通俗话语设计改革开放;习近平提出“两山论”“鞋子论”“扣子论”“补钙论”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大众化的话语例证。针对当下三重困境:即“多元话语冲击的生存困境”“话语优势与现实差距的内容困境”“话语缺乏生活气息的形式困境”,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讲好中国故事破解生存困境,为此,习近平提出要介绍一个特色的和全面的、古老的和当代的、经济的和人文的中国,展示好中国形象。二是传好中国声音破解内容困境,针对国内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质疑、诋毁,习近平要求“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的提出中国主张”以回应误解。三是用好中国话语破解形式困境,借用具有循循善诱、通达晓畅、以小见大等特色的古文、典故、诗词、佳句等话语表达,使其“飞入百姓家”。

    (六)延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体传播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格局深刻变动的背景下进行,习近平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收音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发扬自身可靠性高、整合能力强等方面优势的同时,须吸收新兴媒体灵活多样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技巧,加快升级转型;手机、微平台、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应致力于打造跨平台的综合媒体,发挥当即决断、实时传输的优势,与传统媒体实现互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助于复合型综合媒体,既满足受众对传播速度的要求,又满足对准确性的渴求,实现在多者之间的互动传播。除此之外,习近平还非常重视网络传播,多次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马克思主义旗帜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一方面,要在网络空间讲好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习近平要求:“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规加强网络治理,管控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法制约束的双重作用,既让网络成为发扬民主和接受监督的新渠道;也要明确网络传播的边界,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绝不能颠倒黑白。总体看,新型传播方式既符合大众接收习惯,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相契合,使其理论传播力进一步延展。
    (七)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球贡献力
    正如经典作家的预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能限于一国一域,不仅是理论认知度的大众化,亦是影响认可度的大众化。习近平也强调:“要注重软实力建设,把我国标准、规则、理念推出去,逐步形成一套带有中国印记的多边治理规则,扩大以我为主的全球伙伴关系网,提升我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己任,提升全球贡献力。一方面,遵循“认知—认同—引领”的逻辑进路,提升理论认知度。应直面域外国家的担忧和质疑以阐明自身立场,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在苏联模式宣告失败、新自由主义遭遇危机、民主社会主义陷入迂回漩涡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等境遇中扩大国际认同,可以乘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东风向世界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提升马克思主义认知度;还要在解决世界难题中贡献智慧,中国已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诚邀世界政党共同商讨全球治理,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塑造力。另一方面,从源头、载体、目的等向度不断深入,扩大理论影响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自于从5000年文明中、170年民族发展中、70年探索中、4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凝练的中国精神,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可借助多种传播载体,以“中国梦”为例,它将中国人民的梦与世界人民的梦相衔接,把中国发展的期盼与世界发展的愿景相贯通,校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球辨识度;也应阐明传播目的,讲清楚习近平提出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集责任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政党共同体等为一体的中国方案,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球价值。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仍将发挥思想威力,正如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在明确目标、发掘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理论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彰显理论光芒。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化当代研究。习近平也强调,我们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方法而言,不能蜻蜓点水式的研究,必须以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研究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避免空泛化;就内容来说,既要着眼中国,也要放眼世界,不仅要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要密切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一概排斥。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研究需展现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是文本研究与问题研究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文本研究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在与解决当前问题的相互观照中深入研究,参悟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有的放矢”的态度挖掘重要思想。二重境界是理论研究与时代研究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无比巨大的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应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在解答时代问卷中夺取新胜利,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拓展新实践。三重境界是原理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大众化。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诉求学习其重要思想,例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守人民立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民民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世界历史、政党建设等,以“守正出新”的态度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凝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泛认同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环节和重要任务,当下就是要凝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实践力量。我国已经历40年改革开放,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背景下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兼顾、凝聚共识。习近平强调:“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观念上统一认识,增强其理论和实践认同。
    一方面,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吸引关注。习近平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坚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注重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理论灌输,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习近平还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注重反向规约,凝聚共识。从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不能回避交锋,更要“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尤其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问题上更要讲清楚、说明白。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光辉典范。习近平要求将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以此为契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具体说,要遵循“点—线—面”结合的原则。其一,学懂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关于“新时代”的方位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判定、“八个明确”论断、“十四个坚持”方略、“两个一百年”目标等,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作出的科学判断,须进行更细致的学习和更透彻的领悟。其二,弄通理论体系和逻辑脉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不能用孤立地、零散地、就事论事式的方法来学习,要整体把握成就与不足、连贯起历史与未来、统筹五大建设、立足我国与全球视野等要求,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其三,做实具体要求和战略部署。在我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当代中国伟大变革。习近平指出,不能将它视为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在世界范围内,“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正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一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致力于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在人类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3】论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 下一篇【2019.02】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