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即“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目前,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这一客观历史进程又进入一个新时代。它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种利害关系不可分割的人类居住的“地球村”。因此,全球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是普遍化,又是特殊化”。两者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既不符合全球化的客观进程,更会对现实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基于中国的思考,又是站在全球角度的认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时代潮流助推全球化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应对。这些全球化因素构成的国际环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习近平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这充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全球发展提供动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指出:“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因此,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要尊重客观世界;我们还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建设性,即它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上述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
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和内容有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演变,全球价值链深度重塑,这些都给经济全球化赋予新的内涵。”由此也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生了深刻转变。习近平指出,“我们正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同时,面对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由于全球化形式和内容的调整,使其更加普惠平衡和公正共赢,从而推动全球化深化发展,并不可逆转。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流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
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演讲,认为“和平、发展、合作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主题”。之后,他又在上述“时代主题”内容基础上增添了“共赢”这一新的要素,并分别在不同场将其表述为世界主旋律、时代潮流或主流。如,他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等。
时代主流推动各国更加相互依赖,从而促进全球化深化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因此,世界各国必须“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从全球视角对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国际社会总体缓和的基本特征。而“合作、共赢”,是在国际局势总体缓和的前提下,对国际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的进一步表述。也就是说,“合作、共赢”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现实和发展趋势。而这种现实和趋势必定推动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关系不断深化,推动人类生活超越地区,尤其是超越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即推动全球化的深化发展。
(三)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新时代,世界面对全球性的安全、经济、互联网等多方面挑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整体性应对。
全球性安全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习近平认为,“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的阴霾挥之不去。”“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独善其身。各国只有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才能实现持久稳定和发展。”他还指出,核安全是全球性课题,实现普遍核安全,需要各国携手努力。
全球性经济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习近平强调,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全球必须齐心协力拿出解决方案,加强对话、协调、合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作出积极贡献。这要求世界各国应该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使之惠及各国人民。2018年7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说:“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要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全球互联网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全球化特征,但每一个主权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意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意蕴主要包含“全面开放”、“合作共赢”和“休戚与共”的具体内涵。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全面开放”的全球化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形成之初就包涵对外开放的全球化意蕴。在经历四十年之后的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继承了“对外开放”这一全球化意蕴,而且将其进一步发展为“全面开放”。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阐述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及其全球化意涵。“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根据上述对外开放战略,习近平于2015年4月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提出了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及其全球化意涵。他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要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在全方位对外开放重要举措的框架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具体谈到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及其全球化意涵。“我们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国内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完善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我们将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搭建互利共赢合作新平台。”之后,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在重申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最终目标及其全球化意涵。“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时,进一步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在开放的环境中适应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中赢得发展。中国将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扩大开放,使中国能在开放的环境中赢得发展,同时通过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
(二)“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意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强调要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理念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途径,更是推动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关键理念。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另一方面说明各国梦想的实现需要始终坚守“合作共赢“的理念,需要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并表示“中国心怀合作共赢的愿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2013年3月,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合作共赢”是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途径。“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另外,“合作共赢”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有效途径。由于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直接导因是不同国家以及国家内部不同阶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分配不公,出现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而“合作共赢”正是解决“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不断增大”问题的关键一招。也就是说,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有效解决“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从而抵制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推动全球化进程向前发展。因此,习近平明确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因此,他于2014年6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也就是说,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应该是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遵循。另外,他还认为,“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不同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三)“休戚与共”的全球化意涵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与世界的“休戚与共”关系。他说,“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因此,要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根据这一全球化思想,习近平自2013年以来的有关中国外交的系列讲话中,在论及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中国与亚非各洲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多次倡导建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休戚与共。2013年9月,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论及中国与该国际组织成员之间关系时说:“我们要高举这面旗帜,切实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真心实意推动本组织框架内各领域合作,使成员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他还强调“面对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成员国彼此支持维护各自核心利益的努力,共同妥善应对域内外各种挑战,有力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打造了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休戚与共。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团结亚洲各国并肩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分享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既注重量的积累,又注重质的提升,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2018年3月,习近平在访问非洲期间强调,“中非始终真诚友好、团结合作,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坚持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2014年11月,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论及世界各国关系时说:“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他于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再次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多次重申了这一思想和原则。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贡献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思维也是新时代的产物。其时代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为:推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推进全球化性质的进步,实现全球化理论的突破,体现全球化实践的功效。
(一)推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十分强劲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然而,当前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逆全球化”的挑战。2016年10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讲到:“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2017年12月,他在瑞士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当前,人们普遍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感到焦虑,反经济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明显上升。”2018年4月,他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说:“近来,反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情绪升温,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但也蕴含不少风险和挑战。现在世界上的问题这么多,挑战这么多,还是要通过平等协商,加强多边合作来应对。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大国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开放中合作、以合作求共赢,为给世界带来光明、稳定、美好的前景发挥积极作用,作出更多建设性贡献。”总之,面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挑战,习近平强调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并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二)推进全球化性质的进步
我们知道,起源于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全球化,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进程,代表整体资产阶级利益,体现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社会主义国家集团逐步形成,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方面仍占主导地位,全球化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冷战结束之后,虽然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再成为国家之间相互交往的障碍,但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未彻底改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球化意涵,改变了以往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这一性质发生改变的标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意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发展,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了扩大和深化全球化发展的实践功效。
(三)实现全球化理论的创新
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认为,国际劳动分工和商品自由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是连接世界整体的根本动力。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目标,即以强国为主体的、以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化过程。国际关系理想主义理论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唤醒人们的良知,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进而建立普遍和平的国际联盟。世界体系理论认为,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国际体系的演变,最终实现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的各民族,通过相互交往,使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思想理论,是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从多种角度阐述全球化的形成。首先,从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出发,阐述全球化思想理论。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说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次,从应对世界难题和挑战角度,阐述全球化思想理论。2014年7月,习近平在巴西国会的演讲中说,“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面临多种难题和挑战,而“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再次,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阐述全球化思想理论。2017年9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讲到:“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虽然全球范围内冲突和贫困尚未根除,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愈发强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这种“共同呼声”预示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即“合作共赢”的全球化趋势。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化思想理论是从上述多种维度思考形成的包括经济、政治、安全、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全球化思想理论,是对以往全球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四)推进全球化的实践发展
在上述逆全球化思潮兴起、逆全球化行为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大势,充分把握全球化的趋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丰富的全球化意涵,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宗旨,习近平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要求,他提出,第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第二,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第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第五,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和方向,他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由此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全球化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要求世界各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达到“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目标,体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而改变了以往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