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4】习近平国际观价值的三维审视
2019-10-16 09:32:11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张静 【 】 浏览:2401次 评论:0

    国际观是指对国际社会基本格局、力量对比、关系秩序、发展走向的理性认知、价值判断和基本态度,表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习近平国际观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延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汲取了人类共同价值的合理成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的价值观指导,统摄新时代中国所秉持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价值观公共产品。解读习近平国际观的思想价值、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感知其中真实而强大的先进性和超越性,必须回到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价值、人类文明的三重维度加以审视。
    一、从中华文化维度审视习近平国际观的思想价值
    学界对习近平国际观的内涵尚无专门总结,本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其概括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就在公开讲话中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可见,习近平国际观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标识。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要义以及对“自我与他者”辩证关系的独特省思为深入考查习近平国际观的价值根基和思想形态提供了基本视角。

    (一)深刻的历史、哲学和现实根基
    首先,“协和万邦”既是一种外交理念,更是一种政治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协和万邦”一词最早出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本意指协调各诸侯国,以使达到和顺之境。随后,从唐代政治家韩愈提出“仁政致和”“协和万邦”的治国之策,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接受,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绝不称霸的一贯国际交往观念。可见,“协和万邦”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国与国关系,调解各种矛盾和冲突时所遵循的基本规范。正如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宣示的那样,“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其次,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有深刻的哲学依据。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它为世界各国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指明了一个“必然王国”。当前,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联系密切,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或包打天下,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维早已不合时宜,失去市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之,世界各国的斗争性和特殊性恰恰证明了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人类利益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又给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指明了共同奋斗的方向。只有在开放中做大人类整体利益,单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的部分利益才能随之增大。
    再次,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当前“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势力抬头,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2008年经济危机余威蔓延至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摆脱经济发展颓势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与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截然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内顾倾向快速显现,通过贸易制裁大搞极限施压,进行所谓的“自我保护”,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造成不良后果。一边是发达国家产能过剩,一边是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旺盛,科学技术与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阻碍了人类整体生产力的发展。这决定了国际社会必须从自我中心主义转向共生主义,携手并进,谋求从“赢者通吃”向“合作共赢”的良性转变。中国作为在经济危机中平稳过渡,积极成长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多边主义国际健康秩序的坚定维护者,有义务有能力担负起大国责任,把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球安全领域的治理资源,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转向倡导参与全球政治治理,为全球整体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成熟系统的思想形态
    首先,习近平国际观已经形成一套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的价值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思考、对世界大国关系的思考、对人类发展重要命题的思考结果,决定了习近平国际观的基本判断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零和,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别国利益关切;核心理念是协和万邦;基本原则是共生、共荣、共利、共进;基本方式是合作共赢;基本内容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目标是共享共赢,高级目标是和平发展,最终目标是和谐世界。习近平国际观还包括习近平的新全球化观、国际合作观、和平外交观、新全球安全观、国际经济秩序观等,涵盖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社会、人类文明、世界军事、全球生态等各个领域。
    其次,习近平国际观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和中国特色。习近平国际观是习近平世界观的一部分,其智慧成果矗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这决定了习近平国际观与狭隘的个人本位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有根本区别。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产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观,而更容易盛行“以邻为壑”“独善其身”的狭隘国际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话语为代表的习近平国际观,是承袭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和符号,顺应生产力发展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典范。同时,习近平国际观包含了习近平个人的国际观,其个人的国际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作为个人思想系统的一部分,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的。习近平总书记本人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在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就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治世思想的濡染让习近平个人的国际观充盈着中国元素和中国烙印,也给习近平国际观标上了鲜明的“中国红”。
    再次,习近平国际观在习近平整体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处于高位统领层次。习近平的国际观与其宇宙观、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文化观、道德观、历史观、时代观一道,形成习近平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经纬,共同构成习近平世界观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可分割,紧密相连。而习近平作为观大势、谋全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核心和大国领导者,其国际观与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无疑是统领他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高层次价值观念。
    二、从社会主义价值维度审视习近平国际观的时代价值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只有顺应时代主题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方案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推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勃勃生机,也让世界重新注视中国奇迹背后的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国际观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为考查习近平国际观的时代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习近平国际观直接提供“核心观念质料”
    习近平国际观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动力源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其最终的外化形态却直接取决于时代需求,体现出这个时代思想观念的历史独特性。“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突破区域局限而在世界范围内显著提升中国价值的全球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拥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相较于资本主义国际观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超越性。从价值内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谓习近平国际观的母体和质料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习近平国际观直接提供了“核心观念质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价值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再次凝练,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达成了共识,又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三个来源可以弹性地理解为“中国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传统”。这三个价值来源为习近平国际观提供了充足的价值养分。习近平国际观是中国优秀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精粹和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先进世界观价值观精髓的时代性凝结,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延展、价值投射和创造性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习近平国际观中的映射和延展不是机械地一一对应的,而是具体的价值内涵和价值标准熔铸在习近平国际观方方面面之中,价值要素重组后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观念形态。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中介,滋养形成了习近平国际观的中国底色,让习近平国际观既有中国传统的“和”文化精粹和“世界大同”精神追求,又有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和营养源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用“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以及“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深度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和谐”的价值取向。“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基本元素相呼应,创造性转化后投射到习近平国际观中凝结成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既要自己富也要大家一起富起来”的思想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包容性为习近平国际观开拓国际空间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基因,在培育、传播、践行中,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关联也多被强调和放大。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包含关系,而是同时并存的“精神友军”,是价值协同、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所没有的,却是现代人类社会所共同追求的政治价值诉求。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对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当前,虽然习近平国际观中的社会主义价值逻辑适用于当前全球治理,但其意识形态性上的社会主义标识仍易触发西方敏感神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世界文化因子能有效提供中西文化对话的可能和沟通的空间,为拉近习近平国际观与国际社会的距离提供对话中介和沟通渠道,为打破东西方话语沟通壁垒降低沟通阻力。
    另一方面,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国际观是中国思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思想、方案、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逻辑的作用下,西方社会各阶层日渐呈现分裂和对立状态,“普世价值”成为了资产阶级编织的一个“神话”。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出的人类价值共识,始终保持价值主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进而奠定了东西方达成价值共识的根本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高度凝练了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在国际领域投射延展出了习近平关于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并以此为旨归形成了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想的国际观。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人民谋求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发展,谋求富强的同时渴望与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一种价值诉求和美好愿望的外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融入和体现在“一带一路”框架设计和方案实施的各个环节,“敬业、诚信、友善”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商贸互通的价值准则,为“一带一路”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渊源、西方优秀文化的合理价值资源,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基因,汲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验,结合了时代需求,体现了时代特征,是创造性融合转化形成的全新的价值观标准和观念产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局限性的超越,让延展形成的习近平国际观在国际视野中始终站在谋求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价值的立场上,进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宝贵的中国智慧有了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和国际可能。
    三、从人类文明维度审视习近平国际观的实践价值
    人类有史以来的历史都是在一定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实践创造的历史。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在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但进入21世纪,其之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不适应性已经显现。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及其统领下的国际观在许多领域更加符合全球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各国人民的福祉期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众多非洲国家对于中国方案的欢迎和支持就是力证。
    习近平国际观在新的历史节点和时代条件下贡献了全球治理的全新价值观。我们虽不应武断地贬斥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但也决不应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围堵封杀”社会主义价值观。而现实情况是,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产业、文化传播、互联网通讯技术领域的强势地位,在外贸产品、文创产品、互联网传播中大量注入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封锁和打压非西方价值观的传播,如通过网络向我国,尤其是向我国青少年群体输出和鼓吹在资本主义国家已被证明屡屡引发经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又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经济全球化,通过肆意的贸易制裁大打贸易保护牌,逆历史潮流而动不得人心。另一方面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也冲击着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和坚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和生产生活方式、网络跨国界传播方式大量输出西方价值观来包围非西方国家,让非西方国家人民习惯于西方尤其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的价值观,而逐渐疏离和排斥本国价值观,以致逐渐丧失本国文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中国继向世界积极提供经济、安全等物质性公共产品之后,开始向世界提供中国风格的观念公共产品,用中国智慧解决西方思维难以破解的难题,拓宽了国际社会对新时代国际关系规律性的认识。通过传播和实践习近平国际观推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是为不同性质、形态的观念产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探索一条实践进路。
    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由话语产生的权力,该权力能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他国的思想和行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逐渐从硬实力的比拼向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较量转变的今天,谁掌握了国际话语主动权,谁就有影响世界资源分配、重塑国际秩序的权力。价值观的影响力表现为话语权的影响力和“对世界秩序重构”的权力,而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转化为习近平国际观,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价值观公共产品,逐步提升中国影响和治理世界秩序的能力和权力,是习近平国际观推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正在逐渐形成新的群体心理进而影响民族心理。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市场,那些已经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人士只有了解中国人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才能真正走进中国、融入中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传播和践行习近平国际观让更广泛的国际社会了解和感受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获得国际认可而言,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这是习近平国际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实践逻辑。
    具体而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的通路在于:以习近平国际观为引领,遵从“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共同价值产生共同理念——解决问题巩固共识”的价值重塑路径,在国际实践场中发挥中国价值的实践效用,在国际舆论场中提升中国价值的世界共识,彰显中国价值的实践生命力。
    (一)紧扣和平发展主题,植根人类共同利益
    任何观念形态要想长期存在,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规律和客观要求,习近平国际观也不例外。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说到底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更大更高质量的经济财富,为实现世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利益创造基础条件。习近平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一般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哲学智慧,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内部的问题,妥善解决阻碍人类共同发展的诸多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人类共同利益才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前提。而推动习近平国际观获得世界认可,并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重要一席,能够为中国的发展赢得稳定安全的国际环境,反过来也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强化,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因此,习近平国际观必须正视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多重发难,始终着眼于推动人类整体向前发展,让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坚定不移引领经济全球化进程,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建立和完善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互通平台;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所有人参与以及所有人受益的“新全球化”,共同建设公平平等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类利益共同体。习近平国际观将自身的传播融入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的系列具体措施之中,更能夯实其物质根基。从近期来讲就是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中作出的“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这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的国际承诺,以实际行动和切实利益证明习近平国际观的现实价值。

   (二)跨越意识形态藩篱,融通人类共同价值
    《共产党宣言》声明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的事实。习近平国际观因带有天然的社会主义烙印,容易让国际社会对其本质意图、国际适用性及实践生命力产生质疑。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由所谓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来诋毁和围攻习近平国际观的主张和方案。其实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国际理解教育总结与展望大会”上提出过新时期国际教育的任务,是让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行为规范和技能,并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习近平的国际观要为国际社会所认可,进一步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实践价值,必须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跨越意识形态藩篱,与人类共同价值相融合,放大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夯实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结合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的价值逻辑,坚决揭露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时代变种和新表现。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和准绳打造人类价值共同体,以应对西方话语霸权和“普世价值”的话语陷阱,为新历史条件下的全球治理提供新路径,为解决世界文明冲突提供中国方案。
    (三)优化国际表达体系,聚焦人类共同关注
    语言不只是工具,还具有重组权力秩序的强大功能。有观点认为,国际话语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二者不可分割,有机统一于一国的核心价值观。话语权以价值观为重要支撑,提升话语权有助于增强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反之,价值观的话语权缺失会限制价值观的效用发挥。观点还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各种话语阐述和建构国际话语体系的价值源泉,并指出了突破现有国际话语格局、推动形成“中国话语体系”等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四个途径。在当前不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社会局势面前,在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的国际舆论场中,突破现有国际话语格局和推动形成“中国话语体系”要求我们在研究国际舆论规律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埋头苦干”“不善言辞”的国际形象,优先选择中国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建立局部话语主导权,避开与西方国家“同词异意”的话语激辩,创造国际社会易于接纳的中国理念、整体话语风格和表达体系。习近平主席作为习近平国际观最佳的代言人和传播者,他的语言风格、胆识魄力已为国际社会所熟悉和欢迎。以金砖合作的中国倡议为例,2017年9月3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重温了2014年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和2015年提出的构建金砖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四大伙伴关系”等经过十年合作金砖五国凝聚出的共同价值追求,并提出“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三条重要启示以开启金砖合作的下一个“金色十年”,明确指出“金砖国家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来”,重申“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准则。金砖合作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范例,期间习近平主席呼吁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建设“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各方反响热烈。共同打造金砖国家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伸,是习近平国际观和大国外交观的集中体现,也在国际舞台上适时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生命力。
    推动习近平国际观的国际传播需要习近平主席保持一贯积极的国际姿态,利用国际会议主题演讲、国外主流报刊署名文章、国际采访等灵活方式,阐释中国理念,传播中国声音。但习近平国际观的推广只靠习近平主席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学者在国际交流中加以阐释,需要我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加以实践。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从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着手培养具有习近平国际观视野的国际交往人才,让具备全球视野、国际意识、中国情怀的国际交往人才源源不断地补充到中国大国外交、国际经贸、人文交流中,传播和践行习近平国际观。此外,空洞无物的“社会主义标签式”口号宣讲毫无说服力甚至有时会引起受众逆反而产生消极效果,习近平国际观在传播推广中应将影响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和气候问题纳入话语视野,以打造国际新安全秩序和可持续的绿色生态环境等议题为发力点,具体、灵活、有针对性地表达习近平国际观的中国态度和中国思考,用人类的共同关切来拉近世界与中国的距离,推动习近平国际观获得国际认可和接纳。
    总之,习近平国际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因子为观念质料,回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时代特征,融通了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是中国和世界共有的一种全球治理价值观和公共产品。在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共同发展问题提供新思想新智慧新方案的同时,习近平国际观也推动提升了社会主义价值的国际话语权,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习近平国际观 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 人类共同价值 国际话语权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4】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 下一篇【2019.04】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