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4】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学习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2019-10-16 11:32:4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张艳国 凌日飞 【 】 浏览:2316次 评论: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召开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导高校深入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意义。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更加重要的位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述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铸魂育人”这个根本要求,弄清其思想内涵,找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科学选择实践路径,不断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意蕴
     魂乃神之本,无魂魄即无精神。近代女杰秋瑾在《宝刀歌》中说:“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耳、入心,提振精神、坚定理想、笃定信念、塑造人格、提升品质,必须牢牢抓住“铸魂”这个关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就是要铸牢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信仰、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铸魂育人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是统领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龙头工程,是战略性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首先在弄清其思想内涵上下功夫,以思想上的清醒和自觉引领实践上的坚定和深入。
     牢牢把握“办人民满意教育,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立德树人、人民满意,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首先是立师德,“以德服人”,足以教化天下。树人,首先是要树人师,“贵师重傅”,方能兴国育民。教师为人师表,靠“德”;教师育人成才,在于学生德才兼备,以德率才。这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德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德者,才之帅也。”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工作,必须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先行官”,掌握这把人才培养“金钥匙”,使大学教育真正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筑梦摇篮和腾飞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把千千万万高校大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既要抓好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更要抓好道德人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民情怀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立足中国大地办学的一个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优势。
     教学首先在教。从教育的一面讲,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决定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和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高校教师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是其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展现,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和风尚情操。因此,高校教师首先要展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人格品质,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用教师的学识、阅历和魅力吸引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特别是在社会政治、人生选择、是非判断等重大原则等问题上,教师要以身示范,立场鲜明,决不能模凌两可、似是而非;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做学生面前和背后不一样的“两面人”。抓教育也要像抓其他工作一样,牢牢抓住重点,抓住关键。万事德为先,教育德为要。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以此为准绳衡量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办学主体、教育设施、教育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才能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教学对象上做到“铸魂育人”,先铸“魂”,再立“人”。
     善于研判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度自觉地顺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学习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以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为展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扑面而来,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和格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构、现在学习与未来求知的模式转换。这都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在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特点,在找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等方面下足功夫,确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目标、总要求、总方向,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主要服务方向,科学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切实避免办学特点不够鲜明、突出,规划制定中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目标不够清晰、科学等问题,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中国大地办学,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聚焦顶层设计,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发展。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发展期待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立足于立德树人,落实好铸魂育人要求,就要更加自觉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构建和筑牢铸魂育人的教育体系,把立德与铸魂结合起来,把树人与育人统一起来。要旗帜鲜明地强调立德的正当性和铸魂的必要性,要理直气壮地强调树人与育人的一致性、把人的德性与知性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主流价值和主导价值对“育人”、“树人”的价值规定作用、过程管理作用和方向引领作用。
     深入研究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驾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我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规律论和两点论,就能以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新发展、新趋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掌握规律无难事。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要求,准确掌握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要素、工作条件的新变化,判断新变化之中的必然联系。遵循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就须准确把握相互联系的要素:一是紧扣时代脉搏,科学掌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用什么来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契合了新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要求。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确保人才培养不走偏。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无缝对接,融为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反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条“金线”贯穿到大学治理、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三全育人”教育格局中,贯通思想政治育人;在教育体系中,创新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同频共振。三是抓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保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人生阶段;大学生形成“三观”的知识基础、学理基础和人生基础,首先来自课堂。做好思政课课程设计、课堂设计、讲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极其重要。四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良性互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热爱思想政治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指导、引导、吸引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好不好,关键在教育者,关键在思政课专业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当然,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重在引导学生“信”,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重在教会学生“懂”,使学生懂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懂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和意义,懂得自己所承载的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重在教会学生“用”,教育的意义全在于教会受教育者使用知识、创造知识,从而改造社会、创造幸福。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指导思想、教育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在地、必然地整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符合人们成长规律、有温度、有厚度、有高度的教育艺术。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
     现实的困惑来自于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难题来自于实践的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追功逐利、急切浮躁的浸蚀,以及信息社会赖以生存的网络化、大数据、新媒体迅速发展,无疑加大了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难度。在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重言传,轻身教”、“只灌输,不启发”、“重专业技能,轻道德养成”的现实困境,与“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良好育人局面和“在灵魂深处立德,在行为养成上育人”的要求存在差距。历史的、现实的、实践的、主体认识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之踵”,聚合成高等教育铸魂育人的现实难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三全育人”合力机制不健全问题。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力量重心在于“铸”,要集众人之力形成合力,真正做到“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诚如有学者所言,“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要直面问题,聚焦补短板、强弱项,短板与弱项往往是实践中的难点或重点。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课教师往往陷入“单兵作战”状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不相通的窘境,往往形成“两张皮”现象。在一些高校,各部门、学院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全方位育人”机制存在薄弱环节。从领导支持、部门配合来看,有的领导并未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缺乏高位认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虚功”,可有可无,思想政治教育谁都能做,思想政治教育是“万金油”式的工作、做的是“耍嘴皮子”的工作,没有“硬活”,因此难以落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待遇、工作经费等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训等“软件”建设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我认识一方来看,相关专业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理解存在偏颇。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殊不知,思政课课堂教学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而全体教师与全体学生组成为教育共同体。在教育共同体中,很难区分为思政教育或专业教育,任何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精神情操,总是潜移默化、同情共感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教师都不能脱离这一环境而将自己置身度外。也有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的责任感不强、热情度不高、持续动力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指导、疏导,常常对先进性、有精神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而在释疑解惑、聚同存异、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节点上,显得疲软乏力,效果不佳。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高校育人的全局性、常态化的工作,有效探索上下齐心、横向协力、专兼职结合、各项工作聚力铸魂育人的合作形式和实践模式,科学确定实践边界与内涵,这是实现铸魂育人“三全”范式的一大现实难题。
     二是“德”与“学”如何有效对接问题。按照《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如何实现德育与学业教育有效对接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往往是要看接受者的态度和接受者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偕行,以德引领,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能够按照新时代的本质要求,向着更高的思维形态转变。在高校日常教学环节,科任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德”与“学”的效果。首先,从教育功能上表现为教育者的导向性缺失。在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技能与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帮助其实现精神构建与思想成长。然而由于部分教师的主动性缺失,他们只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领者。他们在教学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更多地强调教师主体在授业中的作用,偏重强调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主导性,更多的是强化专业知识的灌输性传授,而忽视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品格塑造和德育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和人生渴望研究不够,对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方法不多。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上,只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了德育引导。一些科任教师往往只注重书本上的内容,忽视受教育的主体差异,不考虑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将教育变成“教育机器”,丧失人文情怀的教育,使学生对教学产生距离,甚至是逆反。当学生思想上的疑问和困惑无法从教学中找到答案和方法时,就开始转向其他途径寻求答案,从而产生“思想偏离”。其次,从教育形式和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式而不是启发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在传授什么、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接受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教育过程本应该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交流,但实际上不说“自己的话”已经成为部分教师“对付课堂”的万全之策。因此,高等教育如何围绕“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使“德”与“学”实现有效对接,这是实现铸魂育人的又一大现实难题。
     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与精准发力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谋划来讲,就是要构建党委领导、行政推动、以思政课教育为主渠道而各方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和实际效果来讲,需要健全全员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而能够精准发力的工作机制。这诚如有学者所言,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协同效应既是新时期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紧紧牵住党委领导“一呼百应”的“牛鼻子”,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网格化、常态化这个重点,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这个关节点,抓住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疑点、难点、痛点、热点这个关键点,思想政治教育就能精准发力、获得实效。一方面,要着眼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包括校内外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组织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形成过程中,由于过多强调体制约束和过程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有序、系统协调和有效开展。目前,实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真正做到党政协同,党委集体决定学校重大问题而不是包揽行政事务,特别是行政系统在党委领导下认真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同心同向、聚力聚合,这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大学生思想实际。高校党、政、工、团等部门协调一致由于受到职能管理部门体制设置制约,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各组织、各要素协调关系的“管理真空”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步调一致,合力协同,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还有管理上的条块划分、资源整合不力、工作碎片化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构建和合力作用的生发。另一方面,要着力于效果,以目标为导向,抓住重点,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党委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头一条。要建立党委会经常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以及考评、检查、督查和追究制度,高校党委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要求全面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要创新管理机制,对标质量要求,满足建设条件,持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激活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专职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专业队伍的创造活力带动全体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要畅通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实际和动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零距离”、“亲情化”和“无缝对接”。总之,要做到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又能突出重点、精准发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落在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上和心坎上,做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是实现铸魂育人的第三大现实难题。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精准路径
     一是以协同联动创新支撑铸魂育人实践创新。做人的工作最复杂,做思想政治教育最忌单兵独进和“大水漫灌湿地皮”,需要围绕受教育者建立健全联动机制。首先是构建育人联动体制机制,形成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队伍的协同联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兵独进的路径依赖模式。其次是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为重点而全面展开的师生互动,从纵向到横向都形成育人合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大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实践都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元素,学生的心里话有人听、思想困惑有人解、生活困难有人帮、误入歧途有人拉、人生规划有人导,真正体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学生工作要求。再次是建立开放的协同联动体制机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有效开展校地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和国际合作协同,将中国历史、世界潮流、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等重要内容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铸魂育人落地见效。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制度建设上固化铸魂育人,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做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紧张、刚健的体制机制。这诚如有学者所言,高校要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格局,就必须强化领导层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打造“没有缝隙的桶”。建立和健全管用、有效、长远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关键在学校党委。首先是高校党委要体现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主导权和引领权,抓总靠抓制度建设,抓重点难点在于抓体制机制运行。学校党委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要求,全面履行党对高校的领导,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政治建设之中,有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履行“一岗双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制度和机制。其次是建立确保横向到边、上下到底的全覆盖展开、分层级推进、兜底性深入的纵横交互发力体制机制。“高校党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院系党组织落实、党支部主体参与、专职辅导员落实”的五级运行联动管理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专业、课堂,还要延伸到学生寝室、学生社团、学生家庭等非传统性教学环节;在强化学校党委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细化管理规范,加强检查督促和考绩奖惩,既做到全程参与、全程联动、全程监控,又使各方各尽其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体制机制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活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主观设计更加符合学校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客观实际,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亲可敬可爱,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时代化水平。
     三是以大学文化创新培育铸魂育人的良好环境。文化是大学的血脉和灵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文化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确立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大学的办学理念、校院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高校师生,使他们在思想、行动等方面对所在大学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深层次地实现对教师理想与师德修养,以及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除了社会大环境外,关键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大学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化品牌、载体、设施的品质,建成高水平的校园文化体系,积累文化建设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全方位、都参与、有内涵、吸引人、多层次多项目、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传承大学历史,提振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特色、讲述大学好故事、唱响大学好声音,推出大学好文化,切实发挥大学文化协同育人功能。大学文化创新促进铸魂育人,就是要提倡“以德服人”,将大学建成道德、精神、风尚高地,形成引领学生成长进步的精神风标,使大学生自觉养成对道德的敬畏,使道德感、荣耻感内化为大学生人生的精神血脉,使之成为大德、公德、私德的使者;就是要形成“以理服人”的风尚,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道理与科学、知识的学理结合起来,讲大道理与生活、学习中的“小道理”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思考,理性务实;就是要厚植“以文化人”的文化力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兼包并蓄的开放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将“文化之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之魂”有机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涵养大学生成长成才、追梦筑梦的人生旅程。
     四是以教育理念创新引领铸魂育人实践。教育理念重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住人、入得了心、管得上用,必须抓住两头:以成长成才为目标,一头牵住学生需求,一头牵住学校传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以促进学生成长成人,实现学生成才奉献为高校教育理念,引领铸魂育人新实践,首先是要牢牢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关心什么”之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提升教育的释疑解惑功能;大学生“需要什么”之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精准应对的教育供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大学生什么实际问题”之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触觉和敏感神经,将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有效植入大学生评奖评优、入党任干、恋爱婚姻、困难资助、勤工助学、创业就业、心理咨询、纠纷排解等等具体事项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功能和价值。细化育人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大道理、大原则讲深讲透,使思想政治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接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是要坚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理念。高校大学生既是思想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生活、成长的主体,确立和尊重大学生在教育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高校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而不仅仅是作为被塑造、被管教的对象。要在教育引导的过程当中,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长成才自觉、人生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教我管理自我事务”向“我会管理自我事务”、由“要我成才”向“我想成才、我能成才”、由“要我担负社会责任和使命”向“我能担负社会社会责任与使命、我愿意奉献国家和人民”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念创新是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革。它打破了对育人理念与实践的传统路径依赖,确立了教育的人文关怀、以帮促教、以导代管的终极意义和情感驱动,赋予了“师道尊严”、教与学、师与生、大学和学生与时俱进的崭新时代内容和知识创新的科学内涵。
     五是以方式方法创新提升铸魂育人质量。如果说,协同联动创新决定铸魂育人的深度,体制机制创新决定铸魂育人的力度,育人理念创新决定铸魂育人实践的高度,大学文化创新决定铸魂育人实践的厚度。那么,方式方法创新则决定铸魂育人的有效度。在这个意义上说,方式方法创新对铸魂育人实践来说,具有兜底的意味;如果不能实现方式方法创新,那么,前面所说的协同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育人理念创新和大学文化创新,就都将流水付诸东流,落空而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工作的方式方法、载体运用和手段力量而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抓住了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和需求点,才能使之真正具有吸引力。当前,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引导下,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类生活的新变革,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发挥互联网作用,培育互联网思维。只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构建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高校思想舆论阵地,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化“被动”为“主动”、变“追赶”为“引领”。这一方面决定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时代潮流前列、充分运用人类文明成果,不落伍、不掉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变革。另一方面,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见人”,就是围绕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方式、方法、载体和手段条件的改进和运用,是衡量其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主体适应性、实践适用性、工作实用性。首先在方式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受教育的主体为第一观察点,要以受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差异化为第一对标点,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亲情化、生动化和科学性、深刻性为第一效用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大学生正确获取、选择、鉴别、使用信息的能力上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航铸魂、释疑解惑、坚定坚守、提振精神和丰富人生内涵的作用。其次是在方法、载体和条件上,主动适应新媒体、数字平台、线上线下等交流互动。此外,积极注重运用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方式,拓宽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交流渠道,建立学校全方位、全员参与和24小时畅通的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大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技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育人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时代进步的发展红利早日惠及当代大学生,这既是新时代党和政府、社会和家庭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所期盼的;当然也应该是高校和大学教师所乐于积极探索的。
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铸魂育人 高等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5】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下一篇【2019.04】习近平国际观价值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