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0.01】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2020-04-28 20:02:54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秦书生 张海波 【 】 浏览:3881次 评论: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新时代呈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不断回应时代挑战,就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许多原创性内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解决社会主义向何处去、执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指明了道路,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运用
    第一,坚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问题,表达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马克思、恩格斯在160多年前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勾勒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是对于未来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制度规划又该如何,马克思恩格斯并未给出详细解答。就如何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给出了说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应该说,各个国家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可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表现形式多样,可供选择的模式也会迥然不同。
    针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习近平深刻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它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发展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结出的“胜利果实”。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长为“参天大树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鲜活力,让科学社会主义能够长久不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的实际,适应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这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向。
    习近平还强调国家在道路选择问题上要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就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长期艰苦奋斗走出来的,是能够给国家带来强盛,给民族带来振兴,给人民带来幸福的正确道路。习近平一再强调道路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保持战略定力的重要性,是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持战略定力,适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向。
    第二,坚持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坚持最高理想与伟大理想的统一。共产主义理想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习近平特别重视把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他指出:“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创新的理论,饱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新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的理想追求。它只有内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实践,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于中国大地。
    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确定的远大目标。习近平强调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为共产党人“补钙”,才能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把理想逐渐化为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是中国在通往共产主义社会征程中具有过渡性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虽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最终将会指向共产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言:“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关于共产主义的相关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当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为我们如何处理好个人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学习范本,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第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党的领导权思想,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最先进、最彻底的革命政党,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政党,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中国能够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能够战胜各种风险、规避各种挑战,正是因为坚持了党的领导。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条件、执政环境、发展态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权,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刻不容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党和国家的各项发展事业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迎来光明前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
    (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其诞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纷纭复杂的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所生存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他们立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但是,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难免在发展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社会进步的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终究不会改变。正如习近平所言:“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个判断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大势,表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影响力、国际感召力和国际塑造力正在日益增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姿态扮演起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的形象,“资强社弱”的国际格局正在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呈现出的新特点,是说与以往中国发展的阶段相比,发生了部分质变,因此不能再停留在先前的历史阶段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性特征。新时代是中国渐渐强起来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自信的时代,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时代。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时代观以新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作出论述,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很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发展阶段,并积极探索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对共产主义所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作出具体详尽的解答,对不同国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未作出详细说明。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具体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温饱问题和总体小康的历史任务已经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最后一年,经过努力很快就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将启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台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明确了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在继承以往“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提出了“两个阶段”划分的新目标,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缩短了15年,而且把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左右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提升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短短几字之差,内涵却有很大变化。一方面,“美丽”一词的增加,彰显出我们要实现的是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社会,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迈向更高台阶的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普遍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生产生活局面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丰富和提升了党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时代的中国,GDP已稳居世界第二,个别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或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必须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在个别领域差距依然较大,从人均GDP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为80多位。因此,必须深刻认清我国所处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才能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提出的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安排,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期实现新时代的强国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
    (三)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就是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历程出发,充分研究社会内部之间以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最终达成和谐关系。因此,研究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要求必须从全局出发,不能只关注某一局部,而要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构成社会结构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对未来以什么方式、以何种途径来构建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任何思想理论要想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体系,都离不开多种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由一系列理论要素构成的严整、开放的科学体系,这主要是指习近平在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具有独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凝练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散地回答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问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内在统一、有机整合,不是蜻蜓点水、聚焦一点,而是面面俱到、关注多面,以理论与实践两大理论主干架构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大时代课题。“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展开,其中,“八个明确”属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时代问题的范畴,从理论层面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目标、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政治保证等这些重大的根本性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提供了总体性的“框架”指导,作出了顶层设计与规划、总体部署与安排,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十四个坚持”主要针对宏观规划的指导,制定出有效切合实际的具体部署和行动纲领,构成思想体系的“路线图”和“方法论”,从实践落实层面进行战略谋划,进一步推动“八个明确”基本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从而制定出有效切合实际的具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为开启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目标、方略和路径。
    (四)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根本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抉择等方面作出了顶层设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根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学说作出了原创性发展。习近平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基准、发展力量和发展归宿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因此,最大限度增加生产总量,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居于全球首位。我国的经济实力稳中有进,产业整体实现转能升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朝着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渐健全,人民的民主法治权利进一步发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逐渐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一大批惠民生的举措呱呱坠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这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习近平在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全新判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又关系到今后历史任务的变化,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下、总结经验、科学布局、谋划未来、制定政策、做好一切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点。这要求我们党在继续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生产的质量、效益、公平和可持续,更加重视满足个性化的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生活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当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其中,创新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协调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支持、精神动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绿色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清洁美丽、舒适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开放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共享发展是在当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归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学说。
    (五)提出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问题的探讨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虚幻共同体”本质进行批判的同时,对国家的发展态势作出科学的阐释,但是对于如何建设和治理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给出答案。苏联是第一个在实践中尝试探索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最终失败。正如习近平所言:“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
    随着国际环境和时代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全球之间的矛盾问题越来越多,经济下滑压力日益艰巨,金融风险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从更高规格上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首提“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论断,并将其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同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发展的路径。党的十九大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并就社会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出阐释。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整个国家既有秩序又有活力,使各个领域的制度既科学合理又完善规范。用“治理”而不用“管理”的表述,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国家和社会的共治,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从而激发社会活力。另一方面要求对党和国家的机构职能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形成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彰显了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化,开创了新时代国家治理新局面。
    (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发展文化的理论依据,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论断表明,我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对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的正确引领。”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体制机制转型任重而道远,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精神力量形成广泛的共识,形成助推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在当下,就是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当代中国,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习近平特别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与“魂”,蕴含着解决人类重大难题的重要思想。只有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滋养人们的心灵,激发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七)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主要阐明了自然优先于人类本身而存在,人类应尊重和善待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伙伴关系的观点,要遵循自然规律,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习近平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通过总结中国和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汲取中华民族关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智慧,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质上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进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以科学的管理方式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实现环境治理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亦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习近平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这一论述表明,要关注和重视人民的生态诉求,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真正让百姓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洁净的水源、吃到安全的食品,享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拉动经济引擎的着力点,成为民生幸福的增长点。
    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为建设人与自然互利共赢、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八)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共同体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关系以及资本殖民扩张逻辑的研究,认为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世界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分散走向整合,进而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给人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诸多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国共产党是着眼于世界发展大局的政党,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安全的政党,是积极为人类社会寻求更好发展前景的政党,也是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新的伟大贡献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表现,使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提出的最具创新性的概念,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追求的“西方中心论”有着本质区别。它既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建立“大同世界”理想的创造性继承,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的自由联合体”在当下的具体实践和时代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本着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新模式,致力于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倡导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实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同频共振。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历史理论内在规律的深邃思考,体现了我们党对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共同体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九)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科学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征、纲领、策略,初步奠定了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出了全面从治党的重要观点。围绕新形势下的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就如何建设新型政党进行了积极探索,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重塑了党的形象,激发了党的创造力,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增强了党的战斗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核心,向党章党规看齐;根本在全面,全面涉及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要害在严,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关键在治,要严明纪律,正风反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严抓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政治纪律,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抓好思想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内心修养,补足精神上“缺钙”的问题,从而解决党员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作风,不断增强“四自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的信任、拥护和爱戴,确保共产党员不变色、不变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开拓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新路径,对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总之,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书,不仅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如何举旗定向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党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昂扬的斗志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0.01】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 下一篇【2019.06】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