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0.0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与进一步发挥
2020-06-17 17:13:0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徐红 代琼 【 】 浏览:9661次 评论: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是发展的。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自我改革、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经历了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改革、自我创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变迁、变化、变革的产物,也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全人类带来巨大利益。这种利益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制度等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带来的利益。新时代必须通过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从而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变迁、变革、创新中走向成熟,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优越性的科学、系统、全面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释放红利的集成式概括。
    这一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列宁曾提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制度能实现更高的民主。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一制度能维护更充分的社会公平正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胡锦涛指出,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制度能创造更先进的文化。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在文化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一制度能更好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制度具有更强的社会整合力。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制度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社会主义各项制度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改革、自我完善,使社会主义制度变得更好、更加成熟,从而持久地释放出制度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多重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础上大胆实践创新的结晶。这一制度具有体系性特征,是一个科学制度体系。这一制度是一个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的优势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体系性的存在,具有体系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有何价值,体现出哪些优越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回答。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重大意义”的论述,为我们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释放的多重优越性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从唯物史观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到新时代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向着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过程。从世界史看,制度创新是不同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自1640年工业革命发生以来,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后,美国超越英国,日本实现现代化,都是制度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就在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落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南方谈话、十八届三中全会等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中国大踏步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逐步迈入强国之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清晰地勾画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时间节点和逻辑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合乎逻辑地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逻辑关联:毛泽东思想是指导“站起来”的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创新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民族的“三个起来”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站起来”。“站起来”主要是对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凝炼和概括,基本标志是国家政权建立。新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体系。随后,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一个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华民族“富起来”。“富起来”着眼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基本标志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站起来的中华民族还要追求富起来。为了让中华民族富起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接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这一接力探索的思想理论和制度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人民的钱包逐步鼓起来了。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将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强起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伟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改变中国人民落后挨饿的状况,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从制度上根除贫苦的根源。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存在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广大农民贫穷的总根源。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确立了全国实行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深刻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从制度上解决温饱不足的问题。人民公社片面拔高生产资料所有制,脱离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吃大锅饭”,导致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广大农民温饱问题不能解决。这种状况使农民有了强烈的制度变迁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自下而上的互动开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营管理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广大农村彻底告别了“饥饿年代”。三是实行全面深化改革,从制度上解决全面小康的问题。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成功探索,使这一社会理想逐步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各领域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在国家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人民生活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一是选择科学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实现了从弱到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使苦闷、徬徨中的中国先进分子在反复分析、实验、推求后最终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起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这是中国先进份子选择的政党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是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革命到执政的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根据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总战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建和实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民主主义制度。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局部执政的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陕甘宁苏区改称陕甘宁边区,苏维埃制度改为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边区建设民主政权的过程中积累了执政经验。1949年-1956年的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执政走向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从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为中国立国的一项基本原则。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并肩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这样宏伟的事业中也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从苏区、解放区的局部执政发展到全国范围的长期有效执政。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经过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1978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开启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迈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掀起了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研究热潮。中国模式主要指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道路,它所关注的是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经济强国的成功经验与现实价值。二是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提供了创新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追求,符合人类合作发展的要求,也兼容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三是中国方案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现实路径。凝结着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是一个经济社会落后国家通过建设和发展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国富民强的实践成果与智慧结晶。这一方案除了被后发展的国家所关注的由弱到强的变革性特点之外,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方案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遵循的发展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绝大数国家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三、新时代不断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强调从生产力进步的角度推动社会革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找到了政治革命胜利后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以不断的自我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更好发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内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释放的根本所在。这是因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历史转折,就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而且不断创新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机制,使这条“新路”越走越宽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释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制的系列制度安排,使党通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种新的领导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开创、发展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运行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通过自我革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入新时代,“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我们要按照这一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以不断的社会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优势的整体性释放
    新中国70年伟大社会革命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改革是这一社会革命的重要方式。“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社会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0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总目标列出了时间表、路线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第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的红利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释放的优越性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开辟道路。一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统筹、系统、集成几个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方面的制度体系改革创新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二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好走向更好。我们要将全面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既抓系统改革,又紧盯重点难点。
    第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我们说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不能走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力、两院制的道路。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在治理国家中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灵魂,规定着后者的政治方向;后者是前者的集中体现,为后者优越性的释放开辟现实道路。
    (三)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持久释放
    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的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中前进的。新时代要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必须一以贯之地协调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

    第一,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优越性持久释放。社会革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只有落实到社会革命中才能彰显自身价值。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是为了使党更好地领导和组织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从而更加深入持久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的认识不断升华。坚持党对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等一切工作的领导从纳入战略布局,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到概括为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上升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一位任务,表明我们党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认识站位越来越高。但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锻造的结果。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以党的自我革命的崭新制度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第二,以社会革命助推党的自我革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持久释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权,这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是有利于提升思想建党的质量。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提是要坚定“四个自信”。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深入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有利于提升制度治党的质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现代化。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角度考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部署,既包括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任务,也包括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任务。前者是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创新任务,后者是关于党领导社会革命的制度创新任务。两个方面的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党在全面领导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征程中不断提升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质量,最终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三是有利于提升治国理政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广泛性、深刻性、尖锐性、艰巨性、复杂性,是对领导这一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巨大考验。这就迫切需要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自我”和“五个过硬”的要求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把自身锻造为一个更加坚强有力的执政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变迁 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0.02】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 下一篇【2020.02】“中国之治”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