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1】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2021-03-16 15:55:26 来源: 作者:陈路路 【 】 浏览:19996次 评论:0
       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而淬炼传承的伟大精神。它不仅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还跨越时空,串联起党的初心与使命,砥砺党带领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我们党永恒的精神之钙、信仰之基和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要用伟大革命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现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改革发展任务,继续保持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昂扬革命斗志和革命信心显然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而站在新时代的历史点,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的深厚内涵和意义,使其成为永久激励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力量,还需要还原到中国历史革命实践的语境中加以诠释。
       一、伟大革命精神的语义探析

       要深入理解伟大革命精神,就要回归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原初语境,还原革命者在文本语境、历史语境和情感语境中所传递的主观意识。

       (一)伟大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意识要素
       文本还原,是将理解或者理解对象重新置于原初的文本语境之中,从而展开对文本及文本链的时代理解,以彰显文本所传递的主观精神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文本及文本链的核心命题,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根本方法。然而,能在精神意识层面生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追求的却是革命精神。它一经形成就贯穿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意识要素。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已初露其革命观点和革命精神,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他没有只停留在做人类意识层面和精神领域的推导工作,而是在现实之中实现哲学的扬弃和哲学的重生,以哲学的实践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充满了破旧立新的斗争性和革命性精神品质。尔后,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了改变世界实践的关键所在——革命化,即:“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和“改变现存的事物”目标,不仅仅促使了共产主义者们勇敢地与一切不平等的资本主义世界作斗争,还昭示了要时刻保持改变世界的崇高革命精神,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另外,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序言中也讲到:“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因为“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是以团结、彻底的革命精神开展革命运动的。因而无产阶级革命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抱有开天辟地的胆识、团结一致的信念、不怕牺牲的勇气和彻底革命的伟大精神,以激励他们在革命斗争道路上一以贯之,而这些闪烁着伟大革命精神光辉的激励语句无不散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语境中,伟大革命精神不仅备受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重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和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力量源泉。
       (二)伟大革命精神是党的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精神财富的凝结
       历史还原,才能触及存在的历史底蕴;还原历史,才能认清此在的独立自我。历史显然已经成为深刻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昭示未来的总钥匙。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始终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各个历史时期,一脉相承,传承至今,表现了党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工作作风等传统精神品质,而将伟大革命精神还原到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历史语境之中,方能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伟大革命精神给予革命者前赴后继参与革命运动的深厚力量。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就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漩涡不能自拔,开启了慷慨悲壮、荡气回肠的社会革命运动序章。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就主动肩负起了推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向前发展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也淬炼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而愈发成熟有力。在以革命战争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视死如归和抗战到底的精神,在炮火和战争中不断锤炼伟大革命精神,从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革命精神。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带领人民赢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以建设为主题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着革命时期的“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抓紧进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建设,在建设和探索中不断磨砺了伟大革命精神,从而在曲折中实现了对党伟大革命精神的新丰富。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革命精神与时代契合并闪烁出时代创新的精神火花,从国家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到全国人民群众下海创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加丰富了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由此中国开启了大踏步追赶时代的创新发展模式,开辟一条极富革命创新精神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语境的还原可以得出,伟大革命精神在各个时期背景下都因不同的任务要求而以不同的发展形态和内涵推动着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凝结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全方位理解革命精神的语境前提。
       (三)伟大革命精神是对爱国主义情怀最深刻的诠释
       情感还原,是指在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中进一步追溯主体精神产生的情感心理过程,这其中渗透着主体对文本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体验,是主体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后的主观情感意识的还原表达。因而,我们在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时,不能只停留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任务、目的、使命等理性因素认识范畴,还必须将意志、情感、情怀等非理性因素纳入其中,以追寻革命前辈情感心理层面的初心使命情怀。近代中国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蛮横欺凌,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国家民族危机激起了广大中华民族同胞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这也奠定了中国未来革命必须以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的总基调。为早日能使中国脱离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广大同胞摆脱封建压迫,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民主的现代化文明国家,具有先进革命进取思想的知识分子们率先踏上了革命救国的救亡图存道路,其中不乏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有识之士,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当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马克思主义送入中国,新生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就深刻地意识到世界局势的走向以及中国革命未来道路新抉择的可能性。在随之而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运动中,他们积极引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充当先锋,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加了这场全民族搏击式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这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爱国主义运动中,他们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豪情喊出了这个时代最响亮的爱国主义口号,共同奏响了这个时代最强的爱国主义战歌,从而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心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汇聚爱国主义革命力量,一步步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才逐步凝练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精神的伟大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斗争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奋斗历史,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的社会革命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情怀最深刻的诠释。
       二、伟大革命精神的维距诠释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精神产物,伟大革命精神的形成、发展与丰富已达百年之久,而今依旧是推进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力量源泉,但是进入新时代空间视域也显然会出现时间之维、空间之维和主体之维间的“理解距离”。而“理解距离”的客观存在,往往会演化成为一种获得正确理解的障碍。因而,需要把握对伟大革命精神“理解距离”的客观理解,开启前见性和创造性理解,从而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理解。
       (一)时间之维:推进伟大革命精神内涵的与时俱进
       人类的理解活动是一场在时间中展开的历史性运动,“任何理解活动都将面对由时间作用所导致的对以往时代人们所进行的历史活动和它的精神表现形式的某种疏异感”,这种疏异感也就成为时间距离阻碍的表现。而时间是真挚的朋友,时间距离固然客观存在,但已不再是制约真正理解的消极因素或“魔障”,而是一种“自身前置”时间的前理解过程,是我们得以理解的根本性条件。正如,伽达默尔所认为的:“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
       由于中国伟大革命实践在各个阶段的任务、行动和斗争都不尽相同,所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在具体的“革命语境”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而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所要传递的革命精神意识是相同的,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初心使命是相通的,这是认识和理解百年伟大革命精神的规律基础。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同样,没有革命行动也不会有革命的精神,两者是相生相伴的统一体存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出场,要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实践源头,即: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然而,建党何其难!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甚至由“上海的兴业路”被迫开到了“嘉兴南湖的红船”。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将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之源。而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也在各个时期的斗争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沉淀,发展成为生动而富有个性内涵的阶段性精神意识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尽管它们是相对独立而又表现出完整个性形态的革命精神意识,但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共性是一样的,只在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方面进行了丰富延展,所以依旧属于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革命精神的范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革命话语”开始转向“建设话语”,伟大革命精神再次与新历史时期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在继续弘扬发展的同时又绽放出了绚丽多彩、精彩缤纷的精神花火,特别是在具体的工作领域又有了创造性的新延展,进而孕育出了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但正是由于“革命话语”的转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中引起了党内部分人对伟大革命精神的时间距离偏解,曲解革命,错误思潮开始在党内泛滥。邓小平同志深深地发了一问:“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随后,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革命态度拨乱反正,肃清党内错误思想,并对“建设”与“改革”都是新时期下的“继续革命”命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告诫全党“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继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革命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又孕育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尤其体现在创新发展和抗击灾情方面,如:伟大创新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抗震精神,甚至今年的抗疫精神等,皆是如此。
       因此,对于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不能在“时间距离”中将自身陷入对象化或意义凝固化的主观性偏差理解,而是要结合客观性理解实现理解过程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历史形态,其实质是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在继承中不断实现超越和与时俱进。
       (二)空间之维:推进伟大革命精神践行的赓续场域
       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对于理解同样重要,对于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看似是一个时间距离,其实也是一个空间距离。因为对于我们要获得真正的理解来说,都必然会有一个不可能摒弃的自身境遇,都需要从各自所处的不同空间境遇出发理解,所以理解就具有了空间性。而另外,当将伟大革命精神视为“流传物”时,理解的镜头自会为我们切换到一种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空间背景或者场域,只有置身于其中,并在空间场域中不断地切身实践和创造,才能实现对伟大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这也是理解的空间性体现。
       每当提到伟大革命精神时,多数人只注意到了精神前的“革命”二字,这是因为“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胜利的符号,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特殊记忆。但是,却忽略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本质动机。回顾历史,会发现近代中国遭受了深重灾难和莫大屈辱,这并不是以往历史朝代更替宿命论的再现,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揭示的旧中国社会生产发展同它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所致。而且,社会矛盾不会消失,革命实践自然也就不可避免,革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而,进行革命的动机是持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在社会空间场域获取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性胜利,获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性突破,而伟大革命精神就是来源并激励社会空间场域的革命者获得胜利。从这个角度看,“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百年来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存在,并且以不同的内涵存在于不同时空背景和空间领域,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皆统一在“革命”或者“继续革命”的话语之中。所以,不能将“革命”仅仅局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将伟大革命精神简单理解为暴力性的斗争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源于欧洲,兴起于俄国,传播到中国及其他国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移动”,而空间场域的转变总会带来由“空间距离”产生的“水土不服”现象。正如,曼海姆揭示的:“同一术语或者同一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不同境势中的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同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也是在不同环境和空间场域中的共产党人创造的,表现出的精神意识内涵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发源红船,形成于井冈山、苏区、抗战和长征路等革命场域,继承和体现于雷锋、焦裕禄等党员干部工作身上,发展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应急救灾等事业领域,保持和弘扬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之中。甚至,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已形成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闻令而动、英勇战斗的抗疫精神。尽管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也在不同的空间场域形成了有明确含义和鲜明特征的精神内涵,以差异性的具体革命精神形态组成了统一性的完整伟大革命精神形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区精神的评价:“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空间距离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了跨地域、跨界线、跨领域等不同而具体的革命精神意识形态,只有切身置于特定空间场域中感受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与创造,才能真正达到对差异性伟大革命精神内涵和形态的共同理解。
       (三)主体之维:推进伟大革命精神共同性理解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障碍,而且还有一部分会因历史特殊时期形成的对伟大革命精神的主观思维定势,这些都会使理解者形成理解上的疏远感。而理解者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又千差万别,还会导致在理解上形成理解的差异感,这两方面都是理解者之间的维距体现。但“流传物是个真正的交往伙伴,我们与它的伙伴关系,正如‘我’和‘你’的伙伴关系”。中国共产党将伟大革命精神弘扬传承至今,显然也是将伟大革命精神视为“我”和“你”的默契伙伴关系,并由“你”为“我”的伟大社会革命事业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然而,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实践,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逐渐形成了与它原初意义不同的意义解释,或者形成了看似与时代背景不相符的话语逻辑偏差,即:由于革命本义向转义的发展,革命精神的内涵也随之发展丰富。因而,使理解者主体准确把握伟大革命精神的共同意义,不仅有利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继续革命。从“汤武革命”开始,“革命”一词就在中国传统观念之中被流传为人为的、彻底的全面社会暴力变革。而使“革命”一词真正融入中华民族之血液,并逐步上升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范畴的还是中国近代“革命话语”的转向。马克思指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阶级蜕变和制度革新的根本方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力。在这个充满革命气息的时代,广大爱国主义人士汇集到革命的旗帜之下,探寻摆脱旧制桎梏、拯救民族国家和重整社会秩序的变革方法,由此“革命”也被推向了中国政治的制高点。同时,“革命”一词也被赋予进步性、彻底性和正当性的内涵,“革命精神”也被视为积极进步、奋发图强和崇尚理想的先进道德品格。而马克思也指出:“每一次革命都推翻旧政权”,所以武装革命、斗争夺权不仅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的题中之义。然而,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武装革命斗争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崎岖,不仅面临着缺枪少炮、缺衣少粮的物质匮乏环境,还面临着围剿与反围剿、革命与反革命的艰苦卓绝斗争。因而,“革命”一词又被赋予了斗争性、人民性和艰辛性,“革命精神”也被升华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坚定信仰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进步内涵的美好崇高品格。但是,进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一部分党员同志和群众仍然将“革命”理解为与阶级斗争性质相关的内容,导致理解不彻底或理解偏差的现象不时出现,影响了对伟大革命精神的共同性意义理解。更有甚者,认为革命已成过往,要告别革命、抛弃革命,要丢弃党的看家法宝——伟大革命精神。针对理解者之间的距离,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着手,对党的革命事业本义和新时期革命的转义进行了全面论述,正本清源,创造性的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命题。他还进一步指出,新时期的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并鼓励“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优良传统,才使得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伟大革命精神的转义获得了一致性的共同理解。
       所以,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极力倡导“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因而,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要提高客观性理解能力,把握理解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真正达到对伟大革命精神的共同性意义理解,实现理解者之间的距离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共同性理解提升。
       三、新时代伟大革命精神的效果历史
       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距离”并不是理解的绝对障碍,因为其本身就表明着“流传物”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客观性。反倒是,“理解距离”的客观存在为理解提供了所有可能性的理解超越,形成新的理解“效果历史”。因而,对伟大革命精神的理解,要从革命的历史性境遇出发,与历史的时空汇合,不断扩展和丰富革命历史的前见性理解视野,理解一切新因素或新效果的作用,并最终承接这种对伟大革命精神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下的效果历史影响。
       (一)汲取力量: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凝聚新时代人民的磅礴伟力
       新时代是强国兴民、人民幸福的时代,而伟大革命精神蕴藏着的人民情结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胜利的力量之源,是创造新时代伟大事业的核心动力。虽然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起于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源于伟大社会革命实践,却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领导各族人民推进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危亡局势下,带领各族人民外御侵略、维护主权、谋取独立,内争民主、解放人民、谋求复兴,不仅结束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殖民侵略和封建军阀统治的乱世局面,还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百年历史也成为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史,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共同革命理想、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在这百年的奋斗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都是推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主体,都在共同创造、发展和丰富伟大革命精神。因而,伟大革命精神不仅蕴涵着巨大的革命精神力量,也蕴藏着巨大的人民群众力量。而对这一点的理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就已被充分证实。近代中国革命事业之所以一直没有进步,关键就在于没能联系人民、发动人民,更没能赢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之后,就一直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率先制定了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相信人民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显然,人民是革命胜利的坚实保障,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人民在伟大社会革命实践中也必然是伟大革命精神的践行主体。所以,新时代伟大革命精神在融合于人民伟力中得以实现创生和超越,使伟大革命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也体现在人民群众身上;不仅属于中国共产党人,也属于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支部的精神引领,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力量。新时代伟大革命精神的效果历史昭示我们,无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时期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旧”,而是伟大革命精神蕴藏着一往无前的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面向未来发展,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民的磅礴力量。因此,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以凝聚人民磅礴伟力,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
       (二)开拓创新:继承伟大革命精神,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沧桑洗礼,伟大社会革命孕育了伟大革命精神,伟大革命精神又激励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点,以伟大革命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长久涵养的革命品格进行了高度凝练,用伟大社会革命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革命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而伟大社会革命又在持续地淬炼伟大革命精神,伟大革命精神也在不断地深化伟大社会革命,形成循环的效果历史。因此,从新时代的奋斗点出发,要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不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但是,在伟大革命实践的推进过程中必须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性,以及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执政党的艰难性,这些艰巨的挑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克服的,而是要依靠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永久奋斗传统等革命精神情愫的共同作用,并且容不得党和人民存在任何停下来、喘口气、歇歇脚的懈怠念头。首先,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之上的精神产物,引领党和人民向着最终目标而不断革命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大党员干部强调,“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骨头“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而精神上“缺钙”就容易“丧失了革命精神”。因而,中国共产党要健“骨”、要强“精”、要坚定理想信念,才能经得起风浪、经得起考验,才能保持充沛的革命精神推动党的伟大革命事业进一步发展。其次,初心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关于党“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本源之问,是党在革命实践道路上性质颜色、奋斗目标等的集中体现,是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基本革命实践遵循,作为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话语和政治概念而高频出现。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就是坚守党的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就是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表现,也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迈向新高度的行动指南。再次,永久奋斗传统是以党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为核心的革命精神传统,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力量之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五四青年运动爆发以后,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民族斗争实践中越发懂得,中华民族谋独立、中国革命谋胜利、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在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上,紧紧依靠自身的英勇奋斗来实现。因而,新时代新高度的社会革命发展,需要伟大革命精神不断激励党和人民共同奋斗和创造。
       (三)固本培元:保持伟大革命精神,开辟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
       新时代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面对波云诡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世情,也要面对艰苦创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道路的新国情,还要面对建党百年、滑坡思想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现象的新党情。新时代“三新”的变化对作为中国伟大社会革命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共产党人要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革命实践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伟大革命实践经验、不断挖崛伟大革命精神内涵,且要注重伟大革命精神内涵与新党情问题变化的现代化融合创生,时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革命勇气,搞好党自身的伟大工程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协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前行。“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要彻底摆脱这种思想滑坡、精神懈怠的“状态”就要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勇于用先进旺盛的伟大革命精神来激励党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一贯十分重视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和开展自我革命运动,在革命时期,党怀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仰对党内出现的思想不纯、“左”倾右倾错误及各种主义进行革命,确立了我们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历史地位;在建设时期,党抱以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世界的美好愿望对党内出现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及错误思潮进行革命,确保了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地位;在改革时期,党持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革命态度对留存于党内的僵化教条思想、繁琐机构组织及制度发展模式进行改革,确立了党领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地位;而十八大以来,党更是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对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懈怠渎职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进行革命,保证了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本色。正是党时刻保持着伟大革命精神,勇于采取一系列自我革命措施,才切实解决了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国家深化改革发展及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另外,在伟大革命精神思想的引领下,党的自我革命也逐渐融合发展为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目标特点的自我革命精神,成为伟大革命精神内涵系谱的重要组成。同时,两种革命精神又相辅相成、相互滋养,从内外两个视角发生作用与联系,相互协同激励着党和人民推动中国伟大社会革命向前发展。因而,党要继续保持伟大革命精神态度,持续提升党的形象、革新党的面貌、完善党的制度、提高党的能力,在“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过程中,固本培元地涵养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开辟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
       总之,“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这样政党的顽强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淬炼的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看家法宝。所以,要完全理解和诠释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必须将其置于原初语境理解,理解文本、历史、情感语境下的伟大革命精神,准确把握现实存在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理解者之间的距离给理解带来的阻碍及新的诠释契机,从而实现理解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伟大革命精神是我们党革命实践历史的实在和历史理解实在的精神统一体,以明确的精神激励为革命实践助力,从而激发新时代人民主体性核心力量、推动新时代社会革命走向新高度、开辟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三个层面的效果历史。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革命精神,应当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新的奋起时空点进行话语诠释,诠释伟大革命精神所蕴涵的革命性、实践性、先进性信仰力量,以激励党和人民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


中国共产党 百年伟大革命精神 新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1】百年回眸:中国共产党.. 下一篇【2021.01】人民至上与实干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