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及其出路
张艳玲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不断嵌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从而产生了文化的资本逻辑。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然而,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逻辑布控下的文化出现异质发展的现象,表现为文化的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和唯工具化发展。由此,文化的发展陷入现代悖论:既要借助资本的力量诠释新的时代内涵,又由于资本逻辑的布控而迷失发展的本义。走出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一方面,要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进一步使现代文化发展的目的回归人自身。
【关键词】文化发展;资本逻辑;现代悖论;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2017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017EKS004)。【作者简介】张艳玲(1985—),女,山西太原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问题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资本的介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获得了强劲的动力,出现了大众文化的繁荣景象,这意味着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依靠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然而加以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在资本的势力下,人们对电视、电影和小说等文化作品的关注大多集中于搞笑情节、娱乐噱头,而作品的内涵、艺术精神大多都被忽略掉了。当然,从表现来看这与大众文化的泛起不无关联,但究其根源,无疑是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对文化发展施以的枷锁。文化与人的知识、精神与修养密切相关,它的传承和发展应旨向人的发展。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迎合市场,实现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文艺作品、文化产业纷纷走向娱乐化、世俗化,甚至低俗化,这又意味着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对资本“祛魅”。可见,现代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资本悖论”,如何既发挥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又彰显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便成为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文化与资本的耦合:资本助力现代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角度看,文化生产早已表现出与资本耦合的趋势,并随着时代的演进愈发明显。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且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决定了资本逻辑必然会嵌入文化的生产过程中,使文化的发展与资本发生更加紧密的关系,并日益演变为“以资本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这样一来,现代文化的内容、形态和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都显现出资本逻辑渗透的痕迹,使得以精神生产为代表的文化生产与以物质生产为代表的资本生产的耦合成为常态。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诠释了文化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资本介入文化:催生了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文化形态指的是特定时代语境中文化的存在形式或状态,它是文化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基础,也是人们理解与把握现实世界的中介。文化形态的历时态属性决定其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发生明显的改变,而造成这一改变的根源往往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在前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形态较为单一,集中表现为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并多以“言语、符号、文字”为内容,以“书籍”为载体,以“口口相传”或“文献记载”的方式得以存活和传承。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成为催生文化形态演进的时代背景。在此情境下,资本通过科学技术引发了参与生产过程中的事物的形态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驱使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趋多元。这样一来,存在于前现代社会中的一元文化形态,似乎显得呆板枯燥,它不仅不足以契合现代人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还制约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由此,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应运而生。
在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过程中,一方面,资本价值增殖的本性促使现代文化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不足以满足现代资本对连续性增殖价值的需求。这样一来,在资本不断嵌入文化的生产过程中,逐渐使文化生产发展成为促进资本价值增殖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型的文化生产方式陆续被开发出来,其中以“互联网文化的生产”最为显著。与之相应,文化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演进,出现了诸如网络社区、游戏产业、视频网站、动漫以及微信等新型的文化形态。革新了的文化形态,既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拓宽资本价值增殖的渠道,又有助于拓展文化的影响范围,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对效率的追求导致人们的闲暇时间被大大压缩,人们对文化形态的需求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进入现代社会,资本对各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使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又使充裕的闲暇时间成了一种奢望。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文化的期待有别于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文化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与愉悦享受的执着追求更甚于对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关注。由此可见,传统单一的文化形态难以满足现代人个性的文化需要。正是传统文化形态与现代文化诉求的冲突,催生了诸如虚拟文化、碎片文化与微文化等多元、便捷、及时、高效的新型文化形态。文化形态的时代演进意味着现代文化从文字的、印刷的传统时代进入了影像的、视觉的现代文化时代,而这也是现代文化发展轨迹外显的重要方面。
(二)资本介入文化:推动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
所谓文化的经济价值,指向的是文化本身的显性价值以及它所带来的增殖效应。换言之,文化可以如物质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并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最终通过交换和消费转化为一定的经济收益。在前现代社会,人们虽然已经创造出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但此时的文化还只是一种以“知识、价值观念、意识”为内容的观念性、精神性的存在。文化内生的价值蕴含胜于外显的经济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现代社会恰恰相反,由于资本逻辑对文化领域的渗透,观念性、精神性存在的文化就会在人们追求资本价值增殖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被对象化为现实存在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并在市场的流通过程中扮演助力资本价值增殖的角色。与之相应,市场的认可程度也就日益成为现代社会衡量文化价值的重要尺度。可以说,从文化视角看,与前现代社会相反,现代社会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将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或成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1于是,在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过程中,基于其最大化自身效益的本性,成为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可以说,正是“资本扩张”与“文化生产”两股基本运动的相互交织,文化生产力才能得以发展,文化的经济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这主要源于:第一,资本滋养了文化生产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基于扩张的需要,不断将大量资本注入文化生产领域,促使文化产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就为文化生产的主体积淀了养分。例如2012年,万达斥资17亿美元买下拥有约5000个银幕的美国第一大院线连锁AMC公司。2015年万达院线以超过4亿英镑并购拥有450块银幕的澳大利亚第二大电影院线Hoyts。2016年7月万达集团旗下美国AMC院线宣布以9.21亿英镑收购总部位于伦敦的欧洲最大院线Odeon&UCI。据报道,交易完成后,万达将在全球四大洲拥有超过1.3万块银幕。1第二,资本提升了文化生产的效率。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资本增殖价值追求的热情并未减退。基于此,资本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过程中,由于资本拥有对生产要素快捷、对称、适时和强有力的市场配置能力,以及促进利润增长的核心功能,加之它会通过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就使与其耦合的文化生产为了更好、更快的迎合社会资本价值增殖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对现实反映的敏感性和生产要素配置的客观性,进行有效生产,从而创造出更可观的经济收益,进而为资本价值增殖贡献力量。第三,资本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加速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在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布控下的文化工业逐渐制造出诸如电视、电影、广告、流行报刊、互联网等新兴文化传播媒介,而这些媒介往往使文化可以采用声音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被瞬间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使文化被平民化、大众化,而这也恰恰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加速了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之上,资本市场还有助于将文化产品更为有效地推向社会,更为充分地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资本介入文化:强化了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
布尔迪厄指出:“文化商品既可以呈现出物质性的一面,又可象征性地呈现出来。”2在现代社会,“物质性的一面”指向的多是文化商品的经济价值,而“象征性的一面”多指其内在价值。所谓文化的内在价值,指的是文化内生的有别于其他事物的价值,主要彰显为文化对人和物的养治与育化,诸如知识教化、思想引领、行为规范、审美欣赏等多个方面。文化自诞生之初,它的这种内在价值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实践与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由文化自身的属性,即抽象性所决定的。同时,文化的抽象性还使其潜在的价值导向功能作用的发挥呈现出历时性特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显现出资本逻辑渗透的痕迹,文化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可以说,文化发展所处的时代境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化的资本逻辑俨然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境遇中,文化不断被对象化为具体的、多元的文化产品,并以显性的表达方式来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而这也恰恰促使现代社会倾向于追求文化内在价值的共时态效应。
在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资本对经济实效的诉求,它开发出诸如流行元素,符号标识等文化内在价值的显性表达方式来提升文化的共时态效益。文化是“滋养每个人在自我内部(他的灵魂中)分泌的半想象半现实的存在”3,这就告诉我们,文化内在价值作用的对象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个人主观意志。在现代社会,文化的资本逻辑力求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进而拓展文化的影响力,以最终实现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而这往往取决于文化内在价值的现实性转化程度。也就是说,文化要以新颖的形式影响人、自然和历史,要旨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要以“大众的需求”为服务宗旨。这样一来,许多新兴的文化内在价值的表达方式纷纷涌现,比如潮流文化、互联网文化、社区文化等,它们通过文化的大众化来驱动文化生产,进而使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过程中提升共时态效应。另一方面,基于现代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对商品的等价交换法则与资本对价值的货币转换功能,将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转换为外显价值,推动现代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倘若人们无尚推崇文化的内在价值,忽略文化的外显价值,文化就会缺乏强有力的解释性维度,进而使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对文化内在价值的认识陷入迷雾,最终影响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资本介入文化生产,使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转换为外显价值,从而使文化的再生产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经济资源的保障。
二、资本逻辑布控下文化的异质发展: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唯工具化
文化的繁荣景象彰显了时代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却也不可避免的衍生出异质发展的文化。在现代社会,资本借助自身价值增殖的本性而形成的抽象力量对包括个人在内的一切社会现实进行操控,而它“除了操纵既存在差异以求马上获取权力和利益外,似乎别无所能。”1也就是说,资本能够操控的只是从不同事物中获取即刻的权力和利益,这无疑就使不加约束和控制的资本逻辑再生出诸多难以避免的扭曲的现实,文化的资本逻辑自然概莫能外。尽管文化的资本逻辑使文化发展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是由于资本逻辑拓殖的无限性,文化领域还是会面临被资本侵袭,甚至是殖民化的风险。换言之,文化的资本逻辑始终无法兼顾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内在统一,它会使与资本的耦合的文化发生转变,摆脱其内在的原生法则,抛弃原有的稳定和自我,走向异质发展,进而使人们失去文化生活的根基。与之相应,当交换价值成为衡量文化的唯一标准时,文化的本真属性也就失去了在人们心中的主导地位,而商品化、世俗化和工具化的文化也陷入扭曲的发展境地。
(一)文化的唯商品化,湮没了文化丰富多样的个性
在文化的资本逻辑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影视作品的票房、收视率,以及图书音像制品的市场销售额等量化指标往往被人们视为评判文化作品成败的首要标准,而这也正是现代文化商品化的突出表征。也就是说,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渐渐取代了使用价值成为受众群体关注的焦点。从资本逻辑的视角看,文化的商品化指向的是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文化资本的连续性循环,即资本逻辑统辖下的文化商品的循环往复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这也就使文化商品的若干生产与再生产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资本价值增殖的快慢程度以及数量大小还取决于文化资本循环周期的长短,更确切的说,还取决于文化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长短,以及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等因素,这就驱使人们为了尽快获得文化资本的增殖价值,不断缩短文化商品的生产时间,提高文化商品在市场中的流通速度,以尽快获得文化商品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收益。在此情境下,文化日益沦为一种商品符号,并成为资本逻辑创新的现代出场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丰富多样的个性或者说其使用价值早已不可避免的在“只是为了赚钱”的文化生产过程中被消解殆尽,而文化也越发呈现出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
在文化的唯商品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商品属性会日益掩盖文化的其它一切属性,而成为现代文化的本质特征。这也就使文化本身的丰富多样的个性生产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过程之中,并被那些形式标准化和单一化、格调低俗化和平庸化、意义虚无化和空洞化的文化商品的生产所湮没。与之相应,许多文化创作者不再“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原因而创作”,而是沦为“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2,这也就使文化商品带来的利润成为现代诸多文化创作者们秘而不宣的价值取向,并最终导致人们“心为物役”的窘境涌现。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渐渐演变为一种无足轻重的商业行为,进而使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被文化的机械化生产和文化商品的快餐式消费所占据。在此情境下,假如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赢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就会促使市场为了获取人们对它的需求所暗含的巨大经济利益而舍弃其独一无二的内在艺术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唯商品化发展倾向意味着,文化自身早已不是纯粹的科学、哲学或艺术,而是以资本运作为中心的价值交换。
(二)文化的唯世俗化,加剧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失落
文化的唯商品化发展,使现代文化仍将处于被物质、金钱以及各种世俗社会关系包围的发展境遇中,而人们精神生活需要也仍将依赖于物质条件以及各种世俗社会关系得以满足,这就驱使现代文化渐渐被裹挟着走上了一条唯世俗化的发展之路。在文化唯商品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会出于自身价值增殖的需要而去传播特定的消费文化,重塑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影响人们在实际文化消费活动中的主观判断,进而使人们的诸多文化消费行为演变为受资本价值增殖冲动影响下的一种并非必然要发生的现实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往往会将特定的消费价值观植入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图书音像制品、艺术作品等文化商品之中,以此来磨灭人们本应有的理性消费心理,使人们不断萌生对特定商品的消费欲望,遮蔽人们应有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这一境遇中,文化逐渐被驱使着朝向唯世俗化方向发展。换句话说,在世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现代文化迎合的是大众“量大而浅层”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的符号价值”,这就难免将现代文化推向单调且平庸的境地。由此可见,现代文化的唯世俗化发展不仅指向的是“世俗化”本身所要求的“祛魅”,使文化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人能够普遍触及且享有的东西,并使人们对现代世界以及日常生活给予普遍关注,还指向文化试图凭借娱乐透支等手段迎合甚至塑造人们的文化消费嗜好,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物质享受、身体快感和内心愉悦,而不再是现实世界与个体自身。
在这种氛围中,唯世俗化发展的文化迅速崛起,并成功取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支配地位,同时,还由于现代新型传播手段和商业化运作机制的支撑独霸了文化市场的最大份额,它一方面彰显的是受众的感性倾向与娱乐情结,而另一方面则是人们世俗化的消费欲求。在此境遇中,精英文化“花果飘零”,民间文化“无家可归”,文化呈现出泛化、平庸,甚至是低俗的特点,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由于文化的唯世俗化发展而走入“欲望陷阱”、“反省缺失”、“欢乐空洞”的境地,并日益被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所腐蚀。由此,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渐渐失去了坚实的根基,而陷入只强调自我满足和感性体验的迷雾。正如西美尔所强调的:“在消费中,人格被金钱吞噬,生命越来越枯萎和无聊。”1不仅如此,在唯世俗化发展的文化支配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传统社会价值观体系逐步走向瓦解,进而使资本逻辑逐渐完成了对文化领域的殖民和宰制。
(三)文化的唯工具化,使价值导向的主流功能丧失
文化的本义是道德、精神的洗涤和熏陶,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然而,随着唯世俗化发展的文化的加速蔓延,物化资本逻辑钳制下的文化进一步沉沦,它所推崇的不再是为人们提供价值导向,而是以“满足人们短暂或即刻愉悦”基础之上的文化资本的价值增殖。这样一来,文化逐渐走向与资本逻辑“共谋”的发展道路,而人们也倾向于从经济价值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文化生产。究其原因,这无疑是资本基于其价值增殖本性的需要不断进行空间扩张的结果,突显为资本逻辑对文化领域的日益僭越。在现代社会,资本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拓殖似乎已达到极限,这就使其基于本性的扩张发生空间转向,非物质生产领域以及消费领域逐渐替代物质生产领域成为资本扩张的主要空间。那么,资本要继续实现自身价值的无限增殖,就必须无限地扩大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与消费。既要在量上扩大现有的生产与消费,又要将现有的生产与消费扩大到更广的范围内以催生新的需要,进而生成新的使用价值。2换言之,资本通过其新嵌入领域内的生产与消费的量的扩大、新需要的生成以及新的使用价值的创造与再生,进一步实现资本更高程度的价值增殖。当文化成为资本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时,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此刻的“存在的价值只不过在于他是一种单纯的生产力而已。”3也就是说,文化演变为人们实现自身经济欲求的一种工具,而文化的发展也以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为价值依归。文化的异质发展由此发生,即文化的唯工具化发展。
工具化的思维方式,由于只注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不注重目的和价值的关系,这就会使事物的价值存在丧失的可能。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唯工具化发展隐藏着意义和价值的危机,表现为人们沉沦于欲望叙事和物质困扰中不能自拔,而文化创作者“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心智也变得如野兽一般”4,这源于文化的唯工具化发展将文化的内在价值用资本的一般形式即货币以通约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文化价值的量化和客观化也使本真文化与工具文化的界限难于划清,一些文化创作者也逐渐从文化的市场化中迷失真善美的价值方向。正如英国学者特里·洛威尔曾说:“在左派悲观主义看来,文化一旦变成商品,文化生产就必然粗制滥造。……要求文化产品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市场,会导致文化产品苍白、缺少批判性、沦为最低等的大众口味的最大公分母。”5在此情境下,文化只是通过广告、电视、电影、宣传等各种形式向大众推销适合于资本增殖的生活方式,成为资本增殖可靠而持久的保证。此时的文化商品往往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无限的欲求,甚至演变为人们欲望的催化剂。于是,文化价值导向的主流功能便难以抵抗市场物化力量的侵袭,文化的生产既成为资本空间再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成为资本再生产的异化空间。
三、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融合资本的世俗动力与文化的价值引领
当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使文化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唯工具化发展时,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就存在被遮蔽的可能,异质发展的文化会遮蔽其应有的真善美,而人们也会逐渐丧失对自身发展的追求。然而,现代文化的发展是无法与资本逻辑完全绝缘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它会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它自身”1,因此,我们就不能期望在批判资本的斗争中取得胜利2,这就使资本逻辑必然成为文化无可争议的生存处境。于是,现代文化的发展既需要继续依托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创造出契合现代人真实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又亟待对资本“祛魅”,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以彰显出文化发展的核心要义,即价值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面对资本逻辑布控下文化的片面化发展,就需要树立融合“资本的世俗动力与文化的价值引领”的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使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克服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一)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
批判文化的唯商品化、唯世俗化、唯工具化发展,并不是要全盘否认和规避资本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文化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3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范畴,由于其能够整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使经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也就使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发展同样离不开资本这个有效工具的支撑。在现代社会,尽管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严峻,但是文化产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可见,资本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文化的资本逻辑也早已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借助资本的世俗动力作用,进一步以经济利益刺激现代文化的发展就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驱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满足人们多元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
在现代社会中,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相伴随的,是人们多样化、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于是,创造一大批能够满足人们真实文化消费需求,并为人们所钟爱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已然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主要内容,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义,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某种生产关系的形式将文化的各生产要素组织到文化产品的生产系统中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结合的力量,它“把人和机器科学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生作用”4。因此,在资本逻辑的宏大叙事中,借助资本的力量来驱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具体要求:第一,充分调动和发挥资本力量,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资本保障。在现代社会,融资难是文化生产力动力不足的主要根源。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生产力形态,有效支持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将金融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内容和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并通过创新将其转化为可再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二,吸纳社会各领域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文化产业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文化生产,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文化产业,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力。可以说,人是最根本的文化生产力;第三,发挥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积极效用,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重要价值在于重塑和重建文化生产力形态,进而推动新兴和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和业态的出现,以此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正建构着一个区别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新兴产业形态,即网络文化产业,它重构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第四,利用文化的资本逻辑带来的丰沛物质产品、较高的收入以及相对自由时间的增加,为文化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在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实质就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动态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文化消费成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持续动力。可以说,正是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和能力催生着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创新文化资本价值增殖的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首要理念,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没有创新,文化的发展终将失去灵魂。既然文化与资本的耦合已然成为常态,那么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就从创新文化资本价值增殖的手段入手,摆脱传统文化生产掣肘,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创新文化资本价值增殖的手段,就是要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优化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变革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增殖文化产品的价值。具体要求:第一,牢固树立“文化+”与“互联网+”的战略思维,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在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过程中,资本运行的空间策略使文化领域的实体空间被生产出来。在“文化+”战略思维的牵引下,推动文化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进而使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在“互联网与文化”的相互驱动过程中,以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为标志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迅猛发展起来,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展空间;第二,将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和“文化产业‘走出去’”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然不是过去传统式的坐井观天,而是要通过交流和贸易的方式,不断丰富文化自身的健康肌体,进而承担起不同文化交流,不同文明互相借鉴的历史重任。换言之,在现代性背景下,文化产品“卖出去”比“送出去”的效果更好,更容易检验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认同程度,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进一步使现代文化的发展目的回归人自身从词源学的维度看,文化(culture)的拉丁文原义是指对“土地的耕耘”,即人对自然客体状态的改变,而其蕴含的另一层含义则指灵魂的锻造,即人对主体自身观念的塑造。1可见,文化的资本逻辑仅仅是现代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凸显文化自身的价值引领本义更为关键。在文化被资本介入的过程中,当人们面临的依旧是冷酷无情的物质利益竞争时,如若缺乏规范的社会秩序和修持人性的文化,文化的资本逻辑必然会培养出“破坏一切社会纽带的,没有廉耻、没有原则、没有诗意、没有实体、心灵空虚的贪财恶棍”2。因此,现代文化发展亟待重申文化的价值引领本义,唤醒文化中被资本浸润和消解的信仰、批判和超越之维,用以补充现代文化的精神品质,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文化规约资本:重塑资本逻辑的“文化—价值边界”
文化工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如若不加约束和限制资本,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使人们陷入极端退化的境地。3在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早已僭越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边界”,弥漫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抢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吞噬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边界”意识,阻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在此情境下,适度规约资本,重塑资本逻辑的“文化—价值边界”便成为走出现代文化发展困境的当务之急,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依托于文化的力量。因为文化与生俱来便具有规范、引导、调节个体及其社会关系的功能。那么,所谓文化规约资本,重塑资本逻辑的“文化—价值边界”,就是指在文化遵循资本逻辑运行法则的发展过程中,从资本逻辑的“游戏规则”中将文化内生的“价值引领本义”解放出来,使其作为资本逻辑的“文化—价值边界”,以此来防范作为社会权力存在的资本逻辑对文化可能存在的“另类牵引”作用。具体包括:第一,精神伦理层面:对“异质发展的文化”给予伦理约束。在现代社会中,加强时下文化发展领域中的伦理建设,强化文化创造者与文化受众的伦理观念,既要使文化创造者摆脱资本逻辑带来的利欲熏心和感性沉沦,自觉地树立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源头上杜绝文化异质发展的可能,又要使文化受众自觉规避异质发展的文化对其思想的侵蚀;第二,社会制度层面:将伦理约束转化为社会制度安排,规约文化的资本逻辑。在现代社会中,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安排,使文化发展有序进行;科学制定法律法规,监管文化市场运行;出台有力的政策对人
们文化行为进行有力的奖惩,调动文化创造者的积极性,促进现代文化繁荣发展。
2.回归人自身:凸显文化肩负的解放和发展人的历史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为自身创造物质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在力求从文化角度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赋予一种精神内涵,这无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无限追问。因此,面对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相悖,“回归人自身”成为现代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将资本逻辑置于“以人为核心”的文化逻辑之中。具体包括:第一,以“人们真实的健康精神生活需要”为文化创造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都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其基本属性与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温饱之余对精神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诉求,而这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特征,更是人自身的“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它所彰显的是人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实现现代文化发展的返璞归真,就要使文化生产以“人们真实的健康精神生活需要”为内容。换言之,只有能够满足“人们真实的健康精神生活需要”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沾染铜臭气,进而解放人们的需要;第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汲取繁荣现代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不是漂游的浮萍,它的根生长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土壤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精神生产以及精神活动的深层基础。文化的创造应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对象,而不应拒斥日常生活。当文化创造离开人们的社会生活,关在象牙塔里,缺乏灵感与激情的文化是不能生成,更不能生存;第三,以“解蔽资本‘形而上学的怪影’,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为现代文化发展的当前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较为单一,并且被物质世界统治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丧失严重。要摆脱这种困境,只靠物质的力量是不够的,唯有依靠文化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化才能转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以驱散资本“形而上学怪影”,让人们看到生活的本真和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