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 战略上计划得科学, 战略上赢得主动, 党和人民的事业就大有希望。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宏大视角, 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 建构起了完整的治国理政战略体系。
一、战略与治国理政战略体系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领域的概念, 意指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战略理论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战略研究对象、战略研究领域、战略研究视野、战略研究方法的不断扩展, 战略研究逐渐从军事领域扩展到后来的总体战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和全球战略等”, 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时至今日, “战略”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诚如亨利·明茨伯格所说:“即使战略这个词语历来只有一种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仍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 并且对此心照不宣。”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问题, 特别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 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 “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战略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以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进行治国理政顶层设计, 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治国理政战略体系”作为当代中国政党政治中的重要概念, 既具有世界政党政治的一般意义, 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内涵。将其置于中国特定政治语境下进行审视, 本文认为,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战略主线, 全面谋划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环节, 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而建构起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治国理政总体战略框架、主要战略内容、核心战略要素等具体方面;涵盖战略主题、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支撑、战略步骤和战略举措等诸多要素。各战略要素按照一定规范次第展开, 紧密相连并环环相扣, 构成一个包括众多开创性观点与论断、涵纳一系列全新论述和内容的逻辑整体。
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形成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 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把握全局, 抓住机遇, 以深邃的历史视野、严密的辩证思维和宏阔的战略眼界, 着力构建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
(一) 举旗定向:党的十八大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规划
党的十八大在系统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 为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第一, 准确分析判断形势, 作出“三个总”的科学阐释。党的十八大准确判断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作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阐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指明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 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三个总”的重大判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如何坚持、朝向何方的高度概括, 明确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努力目标、奋斗方向和基本任务。第二, 系统总结经验教训, 明确了坚定“三个自信”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阐明了三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的战略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第三, 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 提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 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 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随后,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凝炼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战略目标, 明晰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步骤和实践方向。
(二) 立柱架梁:十八大以来党的历次全会形成了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布局
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统筹谋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制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形成了一个个战略矩阵, 基本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到2020年,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总任务。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和推进方式, 勾画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全面依法治国”,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 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 明确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体框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体要求, 创造性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 勾画未来五年发展的崭新路径, 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 成为新形势下指导发展的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就“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新的部署, 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顺应了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实践需要, 开创了党的建设新格局和新境界, 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在立柱架梁的基础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改革方略的落实。习近平强调:“面向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 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 蹄疾步稳, 务求实效”。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扭住关键、精准发力, 敢于啃硬骨头, 盯着抓、反复抓, 直到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 落实主体责任, 并要求“专项小组、中央改革办、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 要建好工作机制, 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五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 出台200多份改革文件, 改革内容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各领域各环节, 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 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 推出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三) 绘就蓝图:党的十九大对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系统构建
党的十九大在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描绘了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 构建了系统的治国理政战略体系。党的十九大在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础上, 继续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全党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使命。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治国理政的战略行动指南。提出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以“十四个坚持”为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规划了从现在起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时段的战略安排, 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2020年到2035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 十九大还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做出了科学具体的战略举措安排, 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重点领域的具体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建构基本完成, 这一战略体系立足当代, 着眼未来, 对执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做了明确宣示, 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 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刻、长远的影响。
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构成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构建的治国理政战略体系是一个由总体战略框架、主要战略内容、核心战略要素等内容构成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完整体系。
(一) 总体战略框架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战略主题, 逐步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指引,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抓手,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发展理念, 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战略保障,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和平稳定战略环境的治国理政总体战略框架。
1. 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战略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鲜明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治国理政的新征程中必须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为战略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并强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伟大梦想的使命要求。“两个一百年”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坐标, 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 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总目标。
3.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战略抓手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具体路径。强调总布局, “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 是新一届党中央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 为新形势下推进治国理政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实现伟大梦想的战略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梦想历史征程中的重要站点, 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很快就能达到的近期目标, 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快实现的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和要求, 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正如党的十九大指出, 只有改革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为实现伟大梦想奠定制度和治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它既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保障;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 更是实现伟大梦想的法治保障。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 它是保证党治国理政战略体系落实的根本政治保证,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梦想最根本的政治保证。“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 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 也是治国理政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4.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战略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 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是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提供了发展理念指引。
5. 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战略保障
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也是党治国理政战略展开和落实的重要战略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放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大格局中来把握, 放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 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 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构建以“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为支撑的强军布局, 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用“强军梦”托举起“中国梦”, 使治国理政战略体系得到了安全的战略保障。
6. 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
走和平发展道路, 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 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 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 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带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探寻全球治理的新渠道, 打造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秉持“和平发展”愿景, 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持之以恒推进经济、政治、人文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新局面为实现伟大梦想战略目标营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 主要战略内容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为引领,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1.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发展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推进经济领域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企、财税和金融三大领域改革,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打造经济持续增长新引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2.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要旨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中起关键保障的环节。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扩大人民民主、完善协商民主、改进选举民主, 推进基层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 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民主监督,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3.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更基础、更深层次的地位。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文化强国建设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规划文化建设重大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充分发挥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鼓励繁荣文艺创作, 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 发挥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阐释好中国特色”, 在文化开放中提升文化软实力, 增强中国文化话语权。
4.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多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就。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深化教育、医药、卫生、文化服务、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改革,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促进共同富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5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1500多项惠民改革措施, 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5.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方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后,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监督管理力度,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弘扬生态价值观,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6.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命运的大事。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勇于自我革命, 以空前的力度管党治党,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理想信念, 严明政治纪律,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之“钙”, 提升党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制度建设, 树立党章权威, 完善党内制度体系,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拓宽党内民主渠道,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打造一支党性、能力、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狠抓腐败,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三) 核心战略要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核心战略要素包括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思想资源等。
1.中国共产党是治国理政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勇于面对问题和风险, 以顽强的意志, 着力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着力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 经过五年不懈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变得更加坚强, 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为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治国理政战略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
2.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治国理政的最牢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 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 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 带领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赢得了人民广泛的拥护和支持, 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这为党中央的治国理政奠定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立场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 使党的领导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 使得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推进和落实有了最为坚实的根基。
3.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现代政党,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并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使中华民族摆脱了近代以来的屈辱命运, 完成了“站起来”的历史使命;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 放眼世界发展大势, 着力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继续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取得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也将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引。
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特点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构建治国理政战略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智慧, 体现出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 坚持彻底的人民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人民”置于治国理政的价值中心, 将人民立场贯穿于治国理政战略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 习近平总书记就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伟大梦想, 坚持“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再次强调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提出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 坚持全局性与重点性相结合
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又强调对具体领域改革的深入细致谋划, 突出问题导向, 狠抓落实。一方面坚持用整体性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强调“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突出战略重点带动面上工作, 坚持稳中求进, 稳中有为, 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针对各个领域及时推出一些针对性、配套性改革措施, 明确各个具体领域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体现了全局性与重点性的有机结合。
(三) 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体系是以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为引领, 具体战略内容为支撑、核心战略要素为保障的完整理论体系。同时, 各战略要素之间又层次分明, 环环相扣, 具有严密的层次性。其中,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主题, 紧紧围绕这个鲜明主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创新, 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战略目标;在“中国梦”宏伟愿景的引领下, 按照“两个一百年”阶段性目标, 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又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整体方略提供了具体发展思路和方向引领。使得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战略体系体现出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 同时也体现出由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具体措施、从中央到地方的清晰层次性特点。
(四) 坚持开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既坚持用宽广的世界眼光洞察国内国际发展形势, 又坚持用发展眼光谋划国家长远发展, 体现了开放性与前瞻性有机结合的理论特色。一方面,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全球胸怀和大国担当, 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 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 指出“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 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 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前瞻性地回答了在国内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在国际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问题, 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和人类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五) 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这一论断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提出的, 是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构建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既尊重广大人民的首创精神和探索精神, 及时将地方成功经验总结提升为治国理政的政策方针, 也重视顶层设计, 构建治国理政的战略体系, 用以引领和指导全国人民的改革开放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 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 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 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 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 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 从而构建了科学的治国理政战略体系, 使党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团结奋进, 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