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5】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历史经验
2018-12-07 17:29:18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周建超 【 】 浏览:2619次 评论:0

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40 年,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鸦片战争到现在170 多年的历史时间里,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其中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原因和怎样的历史经验?应当如何把握和运用这些历史经验?这是时代需要回答的课题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当然,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对这一历史伟业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如人口优势、后发优势等,但我认为有以下历史经验值得总结。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是在外力冲击下通过内部变革动力展开的,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后发型的国家要推进社会改革走向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核心主导力量来整合国家各种资源, 实现对社会的动员能力、命令贯彻能力,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可控性等,以保持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经济稳定。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自觉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内在统一和国家整体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历史责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现代化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核心力量应该说是当代中国改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

    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推进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政治保证。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改革的方向道路选择错误,将会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直接导致国家和民族的分裂,最后人亡政息。因此,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早在19 79 3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每个共产党员决不允许有丝毫的动摇。习近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错误。但改革开放以来,总有许多杂音出现,要么企图返回计划经济封闭僵化的老路,要么主张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发展模式,但有一点它们是共同的,就是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再次强调,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这是事关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发展的全局问题上所持有的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党的正确领导是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而这样一种政治局面的保持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综合平衡,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动荡局面,给民族和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因而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需要坚强有力的党的正确领导。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问题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成为领导国家改革开放的舵手。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三,党的正确领导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引航力量。改革开放是一个艰难而又宏伟的巨大工程,需要一个凝聚民心的引航力量以把亿万民众的思想意志汇聚成磅礴之势、众志成城才能顺利推进。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紧紧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有效的社会现代化动员,从而把亿万民众的思想意志统一起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由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以改造社会、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历史证明,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就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国家就繁荣富强,人民就幸福安康。

 二、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

    改革开放一个重要目标是要突破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使被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获得解放与发展,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国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出发,只能选择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即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在一定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但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经济体制的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曾经在曲折中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紧迫的一项任务就是“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如何通过革命性变革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呢?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改革目标就是要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与巨大优势,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活力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这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这种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导向体制,作为改革的强大杠杆,充分运用市场释放的动力,大大解放了被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使社会整体显示了一种宏观的经济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从邓小平开始, 经过江泽民、胡锦涛时代,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大部署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又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表明我们已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正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们不断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极大调动了亿万民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党和国家充满了生机活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从温饱向更美好生活境地的历史性跨越。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许多不足,表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还不完善,形形色色的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依然隐性存在,政府干预过多,要素闲置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等。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不动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努力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职责,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敏、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发展格局,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当然,我国实行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导向的体制机制,并不是要放任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政府与市场的“双强引擎”,提升政府在统筹规划中的主导地位,既发挥市场经济的灵活杠杆作用,也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维护市场的规范有序和经济的稳定发展,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三、改革开放是一个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灵活的制度创新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这表明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治理和现代化的重要性。但一种制度的构建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确立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有些制度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并通过及时的制度创新,来克服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境,以有效地避免现代化进程陷入各种陷阱,这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创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这标志着我们党推进制度创新的决心、信心和能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水平高度,体现了一种坚定的制度自信。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制度创新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增强制度建设的理性自觉,强调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一致性,要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石、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从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出发,强调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创新,制度建构必须不断跟进,否则,改革中不断遇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就无法用规范的制度去有效应对。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中灵活的制度创新必须做到: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制度创新实质是实现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是说,我们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改变或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的基础上,不断革除阻碍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造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并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努力构建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使制度更加成熟而持久,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特别警惕一些敌对势力与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摇旗呼唤改革,但却是把改革引向西方的政治制度。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定力和政治站位。

    第二,坚持一切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与构建何种制度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和人民选择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体系适应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独到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任何制度创新都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土壤,只有如此,制度创新才富有生命力和效率,才能结出中国之果。正如习近平所说“ 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坚持注重人的道德精神的培育与提升。在推进制度创新时,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这就是对制度的过度解读而导致“制度崇拜”,认为“制度决定一切” 。其实,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有高素质的现实的人去执行、运用和维护,因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觉悟的因素不容忽视,它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创新与执行效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改革和社会现代化事业要取得成功,制度的刚性约束和法律规范固然重要和必不可少,但过分盲目崇拜制度或制度的泛化,而缺失人文道德精神的柔性支撑,社会就会缺乏活力。因此, 一方面我们仍要用极大的努力去进一步创新制度设计,发展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律,用刚性的制度和法律去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养成尊重制度、敬畏制度的品格习惯,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与觉悟,为严格执行与维护制度提供观念支持和精神动力。

四、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务实理性的治国理政思维

    务实理性就是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摒弃任何浪漫主义或“ 左”的右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更加贴近社会实践和现实群众生活,这是一种哲学理性思维。因此,治国者必须用务实的理性原则来判断问题、认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根据效果、成本、风险做出选择,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时必须坚持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使各项具体改革实践与举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以形成有效的强大合力推进改革开放。

    第一,要理性地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规律性,使每项改革在协同配合中前进。任何改革都有规律可循,它深深根植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取决于历史主体的能动性是否合理有效地发挥。因此,“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 使每项改革的实践与政策举措在协调配合中向前推进,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这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推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论。

    第二,要把“ 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相统一。改革开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个人或政党都难以一下子把握改革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不可能一步就形成一个非常详尽甚或尽善尽美的社会改革方案,而只能在“ 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步探索中不断修正完善改革方案。它通过对“过河”这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远大目标的设定,依着“ 摸着石头”这一现实工具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从而从实践探索中获得规律和真知。这样既可以把大胆实践与小心谨慎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地方、基层、群众积极探索以取得经验和形成共识,积小胜为大胜,也可以在这一探索实践中不断纠正改革开放中有可能出现的失误,以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其难度和复杂性越益显现,关联性和互动性也明显增强,许多改革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改革举措与实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都要按规则、按认识规律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要把改革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以及许多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变革,必须坚持整体性思维,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领域层次的各项改革能有机衔接与配套起来,以免因各项改革政策举措之间的相互牵制或抵触而造成改革整体效应的流失或消解,最后达不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当然,改革的整体推进并不是说各项改革在同一时间不分先后齐头并进,而是要依据改革的规律、时机和轻重环节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正所谓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以重点领域的改革成功示范带动和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深化,这样就把改革的整体与局部、渐进与突破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务实推进改革的成效。

五、改革开放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必须坚持敢于直面矛盾进行伟大斗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伟大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表明,推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业,它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攻坚战,是攻克体制机制痼疾和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革命性变革,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和矛盾问题,而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社会是在矛盾斗争中开拓前进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改革问题将更多更复杂更重大,矛盾将更敏感更尖锐,解决的难度也将更大。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勇敢直面矛盾还是回避矛盾?是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还是畏怯退缩、裹足不前?答案是肯定的,只有直面矛盾,才能寻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方法,进而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为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党高级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以便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矛盾发展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问题。

    从本质上说,直面矛盾是人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自觉和勇气担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觉发现矛盾问题、勇于直面矛盾问题,进而全面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是一切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时刻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面对困难和矛盾从不回避,而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在斗争中寻找解决矛盾问题的新路径。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三大改造之路,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直面矛盾和斗争中开拓前进的,这是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矛盾问题倒逼引发而推进的,因而也必须在不断克服和解决矛盾问题中才能破浪前进。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 我国将分两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一个满怀信心能实现的宏伟目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重大矛盾、挑战、风险、阻力。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关键在于要发扬党和人民敢于直面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精神,及时有效地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推进改革走向深入。在这里,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一方面,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认识并运用矛盾规律,坚持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也就没有党和人民的一切。正是我们党以矢志不渝的初心,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另一方面,当前世界形势已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对比力量此消彼长,增加了战略预测的不确定性。国内经过4 0 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面临着与初期不同的问题与矛盾,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而党内也存在着严重的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松懈问题,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发扬直面矛盾进行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一是要正确认识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中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是由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实现伟大梦想而面临的繁重历史任务所决定的。二是要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敢于亮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政治立场,毫不动摇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斗争中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同一切脱离群众、无视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要以更加自觉理性的积极态度投身改革开放新时代潮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向一切阻碍改革创新的顽瘴痼疾开刀,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五是要依据不同矛盾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斗争。事实上,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客观存在的,但已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因而不能采取革命战争年代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斗争方式,也不能采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做法。当前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大量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必须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有效化解矛盾,进而取得最大的斗争实效。

 六、改革开放是一个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在世界历史步入新的全球化时代展开的,因而也是一个逐步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深,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前所未有,任何民族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不可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必须携起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作的科学预见,即“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 。在这样的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既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示范效应和凝聚力吸引力,又要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经验。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共同承担时代责任,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使经济全球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的机遇与条件。

    第一,改革开放要坚持世界眼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作为“ 世界历史”产物的马克思主义,本身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视野,它既是人类知识总和的结晶,又是在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诞生起就具有世界眼光,善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推陈出新。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强调要依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来确定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对外战略,从毛泽东提出“ 两大阵营”“三个世界”理论,到邓小平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都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国际视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理念,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为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

    第二,改革开放要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坚持更加开放的文化发展战略。由于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条件不一致,形成的世界文明是多彩多姿的,这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因此,在推进改革开放时必须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充分吸收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智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改革和与全球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更加开放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文化力量才能更强大,影响才能更广泛。一方面,通过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效应,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国际魅力。应该说,多样文明、多元文化、多元世界是社会创新力的关键,而对多元的尊重会形成国家和社会之间有效的平衡,以世界的多元精彩来激活社会的原创性,经济和文化的源动力。

    第三,改革开放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坚持独立自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又一历史经验。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都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同时,必须昭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决不是要牺牲别国利益来发展自己,而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维护国际公平公正, 从而为改革开放营造更加和谐安全的国际环境。

七、改革开放是亿万民众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历史活动首先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正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是社会制度的更替、建构和创新,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中实现的,因而对这一观点的肯定与否,是检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试金石。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或称英雄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前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和主宰的,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后者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强调创造历史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因此,人心的向背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民心大如天”“得民心者得天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推动者。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主人翁的精神和巨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首先是冲破“ 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顺应时代潮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而使这场讨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是打破平均主义和“ 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长期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释放出来,这是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创新的典范。再次是适应农村经济变革的需要,不断推进村民自治,使中国政社合一的乡村基层建制逐步被乡政村治体制所取代。应该说,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就把农民和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强了人们推进改革的信心,为全面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党的十二大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全面推进,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科技和教育体制以及其他领域各方面的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蓬勃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一历史进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出发,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首创精神,不断对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加以概括提升,进而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言“ 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 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果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强调要真刀真枪推进改革,引导广大民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为改革发力,并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经验积累中完善改革的相关政策与举措,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亿万民众,从而使深化改革不断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改革得失的评判者与改革成果的享有者“知政失者在朝野”,改革开放的对错与成效不是由执政党自己说了算,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凡是能让人民群众受益的改革,往往就能落地生根,凡是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都寸步难行。因此,坚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推动者,经济发展奇迹的创造者,也应是改革开放成果的享有者。为此,我们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改革开放作为检验其得失成败的试金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为增进民众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定各项改革政策举措的现实依据与评判标准,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热切呼声和殷切期盼,使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同享有。同时,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还要善于创造一切条件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改革,以便把党的正确主张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行动,从而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洪流。

总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获得慰藉,也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现实面临的矛盾困难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以便运用从历史成功经验中获得的智慧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只要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为着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为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就不怕新的自我革命,就不畏改革开放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一定能打响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攻坚战,使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 94 年版,第16 4页。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页。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6页。 

 【4】《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93 年版,第370页。

 【5】【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年版,第5、3页。

 【6】【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29页。

 【7】《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29页。

 【10】【11】《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21页。

 【12】参见秦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纲》,载于《探索》2017年第2期。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 9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 09 年版,第539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91年版,第1031页。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6 8页。 

 【17】《邓小平年谱(1975 —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 07年版,第1350页。 












改革开放 历史经验 辩证思维 发展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5】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 下一篇【2018.04】论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