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8.05】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
2018-12-07 21:51:24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5期 作者:李宗建 【 】 浏览:2779次 评论:0

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催生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充分显示了13 亿多中国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力量,这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

一、敢为人先:“走自己的道路”的首创精神

40年前,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 站在历史关节点上的中国,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

第一,“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敢为人先的伟大创举。中国近代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是,在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之后,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走自己的路”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重蹈历史覆辙的决心。改革的本质要求就是创新,创新就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3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历经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探索,从无到有构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这一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走自己的道路”的壮丽史诗,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0 年来,我们党正是凭着那么一股子气与劲, 以改革创新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来”,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将当代中国推送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展现出鲜明的探索意识和创造精神。

第二,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已经成为改革开放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的保障。邓小平早在19 82 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就创造性地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旗帜。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前进道路对改革开放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将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强调“只有坚持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克服妨碍实现三中全会方针政策的不良倾向,我们才能坚定地向着我们的宏伟目标胜利前进”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3 因而必须明确,今天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改革,都是在既定方向上继续前进,而不是改航转向,更不是丢掉党、国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必须始终坚守,确保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第三,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观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进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17 0 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螺旋中上升的历史进程表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党就不断思考未来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探索这个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特别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今天,我们党领导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为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一整套更科学、更完备、更稳定、更成熟、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和制度安排。这项宏大工程的建设需要魄力和韧劲,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既整体推进又重点突破,既顶层设计又注重试点探路,既改革创新又注重法律法规立改废释,把破除体制机制顽疾同解决新出现的矛盾问题结合起来,推动重大改革方案不断出台,重大举措有力展开,这其中尤其需要共产党人继续发扬敢为人先、永不僵化、永远探索的创新创造精神。

二、逢山开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4 0 年的光辉岁月,在这4 0 年的改革道路上,不是没有艰难险阻,改革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改革的开拓却从未停歇。

第一,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逢山开路的征程。改革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向前推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 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来认识并实践的。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时就曾深刻指出:“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1 因应不期而至的挑战,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才能推动改革,克服困难,跨越艰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 2 实现现代化作为一场深刻的伟大社会革命,这场变革必然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在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3 40 年来,我们党就是凭着那股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闯关夺隘、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气魄,才杀出一条血路,走出今天这条新路。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更需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深化改革,我们具备有利条件、具备实践基础、具备理论准备、具备良好氛围,正处于最有利的时期。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系列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也在不断积累和涌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5  改革越是触及深层次问题,遭遇的矛盾就越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国企改革、完善金融体制、强化权力监督、治理环境污染…… 哪项改革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除却已知之难,更有不测之险。大石拦路, 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唯有拿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以蹄疾而步稳的节奏一马当先,方能打开改革新境界、闯出一片新天地。

第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改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 不发展的时候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以后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6制度只有不断完善方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改革既不可能一劳永逸,更无法做到一蹴而就, 必须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接续推进。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坚定不移持续进行下去。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如果说4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现在的形势是,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要难。拿刀割自己的肉,自然是很痛苦的。这种动力从何而来?一方面, 打破利益固化格局,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所想,民气可用,民意难违,深化改革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改革是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上层推进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今天的改革并不缺乏共识,所需的,就是敢啃硬骨头的政治勇气,以及善于把握节奏、有序推进的改革智慧。

三、践行初心:“改革让人民受益”的价值追求

在40 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推动者、创造者。改革开放始终在人民的支持中,在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中,人民群众何以能始终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为何能始终成为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这个答案蕴藏在中国共产党人谋划和推进改革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追求中。

第一,人民立场是改革的初心与价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在改革的初始动机上,邓小平同志首先考虑到的是人民的福祉,而后延伸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本质问题。他曾鲜明提出“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 1 。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同志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 2 1978 年9月,在东北三省视察期间,他说: “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3 这一连串的“ 问号”,实际上是中央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而推进改革的强有力的信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1985 年9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4  次年8月在视察天津时,他又说:“ 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5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思考和谋划改革,要把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守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 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6

第二,人民的力量是改革的依靠与基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改革为了人民,人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改革就能够依靠人民。事实证明,改革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利,人民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充分激发出来。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要顺利推进,就应该努力把党和政府合理引导、积极推动与充分发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历史和实践都已反复证明,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取得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因此,没有人民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有了人民的拥护和赞成,改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越不过的坎。

第三,人民的利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将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为了权力的巩固而改革。而是要把改革的切入点对准百姓关注的焦点、群众生活的难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8;将“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熔铸到每一次改革部署、每一项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中,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论述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检验共产党人所有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3 全面深化改革是依靠亿万人民、为了亿万人民的宏伟事业,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民是否满意,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真正实现。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改革开放要胜利向前推进,就永远不能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就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

四、与时俱进:“不能辜负时代”的方法论自觉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战乱频仍,中国人在被迫打开国门之后,逐渐丧失了自信,被迫向西方学习。但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人向西方学得不少,就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了反复的比较之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回望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引领人民群众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才能充分显示出其真理的力量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作用。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能辜负时代”的方法论自觉,在引领历史潮流中让中国赶上了时代。

第一,唯有方法自觉方能“不辜负时代”。十年“ 文革”结束后,我国虽然进行了初步的拨乱反正,恢复并稳定了国家生活的正常秩序,但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的却是“ 两个凡是”,国家发展进步仍然受到思想禁锢和教条影响。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石。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相结合,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不断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进而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4。这一历史进程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方能不断开启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辜负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第二,伟大变革为理论创造提供广阔空间。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先后出台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推出改革举措1500 多项。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极大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引领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更为波澜壮阔的航程。这种前无古人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更迫切呼唤创新理论和思想的有力引领。在这一实践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性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变革的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理论的创新又为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 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只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与实践中得出的深刻启示。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方能赢得新时代战略主动。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滚滚向前,实践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3 这其中蕴含着思想创造和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4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迫切需要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的引领和指导,迫切需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要求共产党人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唯有坚持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有新创造、新发现,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程中赢得战略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注释:

【1】1 、3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 94 年版,第163、143页。

【2】2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3】1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93 年版,第3页。

【4】2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 94 年版,第178页。

【5】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版,第18页。

【6】1 、3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 93 年版,第135、372页。

【7】2 《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 94 年版,第152页。

【8】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9】5 《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人民网(htt p://cpc.people.co m/cn/n/2014 /0209/c 64094 -24303725.html.)

【10】6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 04 年版,第136 4页。

【11】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9日。

【12】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5页。

【13】3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75页。

【14】4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年版,第5 4页。

【15】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0 4页。

【16】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05月05日。

【17】3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8页。



改革开放 首创精神 坚强意志 价值追求 方法论 自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8.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 下一篇【2018.05】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