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3】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四个维度
2019-08-18 18:26:52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王朝庆 【 】 浏览:2325次 评论: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忘初心”愈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显性话语,呈现出从“七一”讲话中“主线”定位到十九大报告中“主题”定位的发展趋势,它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语言学上来看,“不忘初心”作为一个动宾短语,尽管是一个否定性句式,却是一个正面意义的肯定性表达。在这个动宾短语中,“初心”是核心酵素和思想灵魂。那么,聚焦党的“初心”,其理论内涵应该如何理解?在历史发展中它呈现出怎样的逻辑进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践行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提出“初心”这一话语有什么样的价值意蕴?厘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有助于准确地理解“不忘初心”话语的思想构镜和行动指向。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理论内涵
    根据《辞海》的解释,初心即“本意;本愿”。它最初是佛教常用词汇,如在《楞严经》中就有“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的教义。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深入传播,“初心”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大众话语。在大众话语中,“初心”尽管依然为“本意、本愿”的意思,但由于不同主体的思维、知识、情感、职业、经历等不同,人们在运用这一话语时所表达的意向和内涵也彼此殊异。换言之,作为大众话语的“初心”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内涵,它是一个附着在主体的人身上而意义经常发生变动的词汇。
    然而,正如同革命时期毛泽东把“实事求是”从大众话语升华为政治话语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样,习近平创造性地把“初心”话语介入党内,用群众性的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故事,从而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定概念。根据概念史的理论与方法,并非一切词汇都能成为概念,“当某个词汇成为概念时,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不断地被使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指向功能,并被固定下来之后,于是便成为大家所接受与认可的‘概念’。”“初心”话语在党内一经提出,便经常得到运用和强化,它由“词汇”走向“概念”的过程,即开始了从大众话语到政治话语的“语义旅行”,从而具有了特定内涵。
    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呢?对此,学界进行了多维度、多领域和多方位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多式多样的解释。这些众说纷纭的解释之间尽管有重叠共识,但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分野。如有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但也有一些观点将其理解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党的政治建设等。客观而言,学界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理解党的“初心”话语的内涵提供了致思路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同时也不免造成概念认识上的歧义,使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解释出现泛化的现象。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说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仰、政治建设以及人民幸福等是相互矛盾的,恰恰相反,它们之间具有鲜明的内在关照和逻辑理路而绝不可分割。但是,大至一个理论,小至一个话语,其自身的内涵总是明确的、固定的,而不是发散型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话语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习近平作为党内“初心”话语的首倡者,他对这一话语内涵的阐释和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反复的思考和酝酿。从2015年7月1日首次提出“不忘初心”话语,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习近平多是从行动指向的层面予以论述,尤其是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更是系统地从八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实践要求,但在这里他并没有明确概括和提炼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到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报告的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至此,习近平首次在党内正式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四个月后,在四川省进行调研考察时,习近平又对这一话语的内涵进行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
    习近平将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明确标定为“为人民谋幸福”,根本而言是由党的性质规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然而,实现共产主义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形态中彻底地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的自我本质的回归,“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旨归是指向具体的、现实的人,正如马克思所反复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语义上看,“出发点”与“初心”具有同等和同质的意义,也就是说,使人们获得“现实幸福”,正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初心,自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这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为人民谋幸福”三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内在关系?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和“为人民谋幸福”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产物,“为人民谋幸福”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初心。那么,能否说“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纳入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它之所以选择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始终坚持它的指导思想地位,应该说并不是为了选择和信仰而为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即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形态,而实现初心则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现象。实现初心的过程,即是从主观走向客观、从理论走向现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提供方法指导的工具理性,也具有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提供目标方向的价值理性,因而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无论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理性形态存在,还是作为价值理性形态存在,中国共产党都将其视为一种基本的立场和方法来对待,正如毛泽东所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不应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由此可知,“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应纳入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之中,它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的实践要求和行动指向。共产主义信仰、党的政治建设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理论,理解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不仅可以弄明白共产主义信仰、党的政治建设等都不是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内涵的缘由,同时也可以搞清楚它们同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逻辑关系。
    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内涵是明确的和固定的,即“为人民谋幸福”。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意识形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既可以在党内维度讲初心,也可以在党际和国际维度讲初心。比如,在党际维度方面,习近平要求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在国际维度方面,习近平在会见韩国总统文在寅时,同样运用了“初心”话语,即“中方重视同韩方关系,愿同韩方一道,牢记两国建交的初心,以两国人民福祉为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已形成一个超稳定的话语结构,即无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党际和国际的空间场域中,中国共产党都可以对这一话语自由地切换、发挥和运用。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话语实现了“意义出场”和“意义在场”,体现了自身强大的辐射力和生命力。
    当然,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尽管追求幸福的生活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各个阶级、政党和国家都有追求幸福和设定幸福目标的权利,但这不是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话语就是一种“去意识形态化”的产物。实际上,统观人类已有的意识形态,古往今来真正代表人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真正找到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和现实力量。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得到彻底解放并实现幸福生活。
    综上,我们认为,在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时,应当科学地运用理性思维把握其自身的内涵边界,从而作出符合逻辑和事实的判断,而不应作形而上的过度推理,否则不仅会出现概念的泛化性解释,而且也会模糊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历史演进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以初心换取民心、依靠民心赢得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回望历史,大至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小至长征途中给予人民群众的“半床棉被”和“一双草鞋”,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的政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然而,究竟何谓人民的“幸福”?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实际上,幸福作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社会存在的一个重要外在表征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彼此作用,共同规约着人们的主观心理体验。因此,在不同时期,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和追求也不同,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本质上是人民幸福心理的外化,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同构性,彼此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成长和演进。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体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频频入侵,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两半”社会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相互交织,促使“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其成立伊始所确立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前提。基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曲折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开创了一条独特的、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一条使中国人民通往“幸福与愉快的生活”的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轨迹的逻辑延伸下,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真正体会和享受到了民族独立和自我解放的幸福。
    第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体现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际上,帝国主义不断对新生政权进行破坏、威胁和封锁;在国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不同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威胁着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阻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由此,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就体现为“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使人民真正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先后采取“一边倒”、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针政策,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时期的两大主要矛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民的“真正幸福”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体现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分析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集中一切力量迅速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实现人民幸福。然而,后来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误判,造成一段时间内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地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在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认识,得出其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扭转和变化,实现了生活水平由严重贫困到基本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的幸福需要。
    第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社会生产力在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由此,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基础性物质文化领域的需要和幸福体验,而开始向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品质化的美好生活。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据粗略统计,在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共运用“美好生活”的次数在40次左右。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需要的精准研判,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
    可见,人民幸福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同社会主要矛盾之间具有内在的互动关联,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人民的主观幸福体验在表现形态上也随之发生更迭,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忧民之心、爱民之心和为民之心的精神实质。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具体性和现实性,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变”与“恒”的辩证统一。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践行路径
    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初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那么,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究竟应该如何践行党的“初心”呢?
    第一,始终坚持人民的“幸福线”。自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条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邓小平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将党的基本路线首次定位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生命线”的意蕴,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是人民的“幸福线”的新论断。“为人民谋幸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来提供保障,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新时代,习近平也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因此,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才能给予人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源泉。
    第二,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2015年12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谈到要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教育时,首次在党内使用了“心学”这一话语,他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这里,习近平提出的共产党人的“心学”并不是对传统“心学”的简单照搬,而是对它的一个转意使用,扬弃了其主观唯心主义色彩,而赋予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共产党人之所以要不断加强党性教育、修好“心学”,是由其初心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共产党人‘心学’的核心构件和理论根据”。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既定的初心,首先必须保证自己是一个干净、纯洁、自律的先进队伍,否则初心就无从谈起。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修好“心学”,一是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二是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党纪,“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反对搞“两面派”。
    第三,在加强历史教育中重温和坚定初心。在时间的宏大叙事里,历史是理解现实和未来的一把钥匙,“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基于此,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去?靠什么去?等等,就成为人们所必须加以思考和探索的“历史之问”。纵观世界各国政党,凡是没有对这一“历史之问”进行正视或者没有作出科学回答的,都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前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如何认识和回答上述这些问题链,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稳定性。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将近百年的历程,随着历史的远去,“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党员、干部模糊了党成立时和自己入党时的初心,忘记了党和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去和靠什么去。而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愈益泛滥,它们随意歪曲、丑化和抹黑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历史,造成一些党员、干部对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的误认和迷思。对此,习近平要求必须在全党加强历史教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在全党加强历史教育,使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牢记自己是谁、从哪里出发以及为什么出发,时时对自己的历史和初心进行回望与确认,才能在前行的实践中更好地校正自己的行动目标。
    第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广大党员干部是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见效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组织保障。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历史的边缘走向历史的中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注重提高自身的本领,灵活运用和贯彻党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不断赢得胜利。新时代,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各种考验、危险和陷阱相互叠加和交汇,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因时而进、应势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本领,坚决避免本领恐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就会导致党的本领与党的初心出现错位和脱节的尴尬局面。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初心,不能仅仅停留于宣传口号和政治表态上,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本领。
    四、中国共产党“初心”话语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初心”话语,对于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在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政党形象,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初心”话语,有利于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初心”话语原本就是大众话语,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近感。习近平通过创造性地将“初心”话语介入党内,赋予其特殊而明确的内涵,从而使这一话语既“顶天”又“立地”,成为联结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情感纽带,这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理解党的宗旨和理念,为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奠定良好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内嵌了“为人民谋幸福”的释义,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初心”愈益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流行话语,各行各业如今都倾向于把“不忘初心”或“牢记初心”作为自己的宣示语。2017年年底,据有关权威机构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调查统计显示,“初心”成为当年度五大候选国内词之一,“不忘初心”也入选当年度十大流行语。这深刻说明了人们对“初心”话语的运用,已经由曾经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迅速发展到当前有意识的自觉状态,呈现出更加亲密化、常态化以及多样化的运用态势。这一现象,与其说折射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初心”话语的青睐与喜爱,不如说从本质上体现了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其二,中国共产党强调牢记初心,即意味着要“回头看”。回望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可以有效规避人们的集体失忆和无意识存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陷入落后挨打的境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这导致形成了各种社会力量如同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其明确的根本宗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灵活的政策策略等,将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以及不同群体的力量整合起来,从而成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心骨”。统观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朝着强起来目标前进的根本原因。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置于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坐标系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意和感激,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真正满足和实现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中国共产党提出“初心”话语,有利于克服人们的畏难、懒惰和懈怠心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动力和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承续与接力,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未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然而,事物的本质即过程的展开,任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梦想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逐梦和圆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由于各种挑战和困难而产生畏难、懒惰和懈怠的消极心理,最终放弃梦想和追求。
    行百里者半九十。梦想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只有我们主动走向梦想。在走向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定初心,因为决定人精神面貌的,从来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初心的力量。能够始终保持初心的人永远最有朝气、最有活力和最有自信,这些都是前进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正如李大钊所说,面对艰难险阻,只有“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话语,尽管是一种主观的精神形态,但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动力是方向的邻居和伙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仅是一种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意味着一种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鼓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变了性质,成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毋庸置疑,这些错误的论调,其背后往往带有特定的政治考量,根本意图就是搞乱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对此,习近平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共产党人“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关乎未来,初心的起点即指明了道路的终点,恩格斯曾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要牢记初心,为中华民族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中国共产党提出“初心”话语,丰富和完善了党的话语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理念的国际传播,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初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话语,本质上是“中国理论的话语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理念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话语,首先必须拆除自身与各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大众之间的壁垒,转化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话语,这样才可能取得国际话语的领导权,发挥变革现实世界的价值和功能。
    追求幸福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而且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人都有向往和追求幸福的自由权利,这“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论证的”。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习近平又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它作为一个融通中外的新话语和新概念,国内民众和国外民众都能听得懂和听得进,因而更具可传播性、可感性,更容易为听众所接受。“话语的每一次在场都确证着人的在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能动的实践主体,是一个符号化的“人”。国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初心”话语的理解与认同,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同,如巴西著名经济学家罗尼·林斯教授就认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明白人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话语,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性大党所具有的情怀、责任、能力与担当,这对于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 “初心” 为人民谋幸福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下一篇【2019.03】“爱国统一战线”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