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各种风险挑战也纷至沓来。这些风险挑战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并主要反映在国际、国内、执政党三个层面。从国际来看,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大行其道,尤其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公然违反世贸规则悍然发动贸易战,致使国际经济秩序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更是首当其冲,成为其强力绞杀的重点。从国内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大、社会稳定任务重、民生改善期待高,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险滩,处在克难攻坚、闯关夺碍的重要阶段。从执政党来看,沉疴旧疾尚未完全祛除,腐败治理依然任重道远,“自我革命”还需快马加鞭。此外,港独、台独分子公然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勾结,不断制造麻烦和祸端,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和安全。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检验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在未来发展中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或将不可避免。凡此种种,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和执政能力。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神聚力,妥善应对,充分展现出一个成熟大党在纷繁复杂的乱象面前处惊不变、临危不乱的战略定力,为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战略定力的内涵:基于“三大治理”的分层释义
定力本是佛教用语,意为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现在通常指主体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执着信念,是面对干扰、困难、威胁、诱惑时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一种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和治理实践,赋予了其全新内涵,形成了包括政治定力、改革定力、道德定力、纪律定力、拒腐定力等在内的关于定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表面上看,这些定力只是为解决当前工作中某项具体事务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实则不然,其乃中国共产党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战略选择。正如习近平所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有鉴于此,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可以说,无论何种“定力”,都不宜做过窄的理解,而应统一纳入到战略定力的范畴。
“战略定力”一词出现于党的报告文件,较早应是习近平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所作的讲话中,意在强调我国应对国际格局调整及挑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志和决心。此后,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从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法治、生态、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及至党的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会主题,开宗明义,既是对战略定力的直接阐释,也是对保持战略定力的明确宣示。在2018年12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和201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用若干“坚持”来总结过往经验并提出后续工作要求,对战略定力的内涵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界定和解释。
那么,到底何谓战略定力?简而言之,即主体基于主要矛盾和长期目标,善于把握事物本质、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科学判断、坚持底线、稳扎稳打的能力。它不是被动应付,更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谋定而后动,后发以制人。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主体当然是中国共产党(这里既是整体和抽象意义上的指称,也是包括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内的实体存在);所涉对象则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包罗了党内外、国内外的方方面面。也正因如此,要厘清其内涵意蕴并不简单,须从党的执政地位、历史任务和所处环境加以考察,从党内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治国先要治党。由此,战略定力首先体现于党内治理。其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发展则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需要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和效能。其三,随着国际往来的频繁和全球公共问题的凸显,一个国家的发展已不仅仅取决于执政党及其治国理政能力,还有赖于全球环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只有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一言以蔽之,党内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环环相扣,构成了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个圈层,也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定力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
(一)关于党内治理层面的战略定力
它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勇于自我革命,致力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执着和坚守。首先,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必须坚持不懈、不得动摇。其次,做到“政治能力要强,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要特别过硬,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离不开对真理的坚守以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再次,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最大的优势。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在推陈出新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和反腐倡廉,使党永不变质、永不褪色。将上述几点嵌入到党员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和意识形态博弈中站稳立场、守好阵地;面对形形色色的舆论思潮时明确态度、摆正位置;遭逢林林总总的利益诱惑时保持本色、不为所动;身处大大小小的风险和威胁时不忧不惧、不改初衷。而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应“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既是一种崇高理念和宽广视野,也是对执政党坚韧性和抗逆力的时代要求和现实呈现。
(二)关于国家治理层面的战略定力
它是党依据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畏艰难、不惧流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这包括两层意思:首先,立足历史发展和现实条件,守正不渝、持之以恒,强调“稳”字当先。“大国政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不要折腾。今天喊这个口号,明天换那个口号,这不行。这不叫新思路,而叫不稳当。”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免造成无法挽回、不可弥补的后果和损失。其次,着眼于新时代的实践和现代化的实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变”字为重。保持战略定力不是按兵不动、一成不变,面对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须从容不迫,敢作敢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关于全球治理层面的战略定力
它是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不断扩大对外交往,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胆识和毅力。首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之一,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凸显了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合作共赢等关于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外交的首要遵循。其次,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正确的选择,必须长期坚持。再次,打造“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既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也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有利于发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表明了中国外交的基本态度和主张。从强权控制到大国主导再到全球共治,从一国到跨国再到全世界,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由此,它们也都成为中国共产党战略定力的重要选项和重要内容。
二、保持战略定力的缘由:“三大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诉求
保持战略定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非常规性、不确定性的问题越来越多,使得这种经验更加难能可贵。而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也彰显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从党内治理来看,保持战略定力是党战胜困难、抵制诱惑、拒腐防变的重要保证
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其发展演变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经历新陈代谢、新旧更迭,也会遭遇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考验和危险。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并非一帆风顺,之所以能在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发展壮大,在险象环生中转危为安,与其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密不可分。无论是大革命的失败还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饱受争议还是后来关于党内反腐的众说纷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吸收和培养了一大批怀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起步,面对政治困境,坚守底线,保持气节,忠于自己所追求的事业;面对自然险境,坚信人定胜天,不抛弃、不放弃,用行动和生命捍卫理想;面对个人和国家的不幸,舍小家为大家,始终心存远见、抱负希望……这些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渝的政治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有理想、有定力的优秀党员才成就了党今日的辉煌。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已成为历史,和平时期的糖弹却扑面而至。正如毛泽东所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一旦在物质利益面前定力不足,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而现实也一再昭示,只有保持政治上和道德上的战略定力,才能更好地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二)从国家治理来看,保持战略定力是党驾驭形势、纵览全局、深化改革的基本素质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各级政府机构、领导干部的任务和职责。但这并不会自动实现,需要正确的旗帜指引、强大的耐力支持以及良法善治的落地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与治理模式,由此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在此期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一方面,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经济、政治、安全等事件接二连三。从1982年全国范围内的改革遇挫到90年代末国有企业改革中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下岗,从1998年洪水肆虐到2008年汶川地震,从2003年SARS疫情到2020年新冠病毒,从疆独、藏独同流合污到台独、港独沆瀣一气,从中日经热政冷到中美贸易战……每一次都是对执政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大考。面对这些困难、挑战和突发事件,执政党不仅没有手忙脚乱而是愈挫弥坚。苏东剧变时举世皆惊,“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另一方面,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各种言论竞逐交锋。无论当初姓“资”姓“社”的争论还是当今左右之间的激辩,都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为代表的各派人物著书立说,并借助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不断削弱社会共识,加剧利益分化,很大程度上冲击和改变了社会公众的政治理念和治国主张。对此,习近平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尽管仍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事实表明,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定信念、无所畏惧,才能险中求胜、化危为机。
(三)从全球治理来看,保持战略定力是党持续推动和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明确写道,人类之间“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自大航海时代以来,随着商品流通、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国几无例外地被纳入全球化的大网中,彼此之间变得愈发紧密,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这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国家、政府、政党如果逆流而上,最终都将不得人心、自食其果。当前,国际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或是对我国国情的无知,或是对我国成就的漠视,或是对我国制度的敌视,总是直接间接地给我国和平发展制造麻烦,给世界合作互利设置障碍。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动全球治理,既是顺应历史大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回应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动机和助力器。“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习近平坚定地指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总之,保持战略定力并非只是应对某种具体风险挑战的能力问题,而是关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如何迈向未来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程大业。只有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才能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时周密思考、动员协调,成功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
三、增强战略定力的进路:“三大治理”同向发力
战略定力既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成不变。如何做到进退有据、张弛有度,既需要长期坚持、持续培育,也需要理性判断、科学决策。为此,须做到“三大治理”相互衔接、有机配合。其中,党内治理是核心,国家治理是关键,全球治理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增强党内治理的战略定力,防止落入“塔西佗陷阱”
不可否认,定力的大小强弱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作为一种主体能力的体现,其归根到底取决于主体的存在状态。换言之,“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必须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固本培元、强基健体,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理论与实践的对照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1.牢记使命,孜孜不怠,强化战略理念。战略理念是战略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贯穿于战略活动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将自身成长与国家独立、世界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种大不仅承载了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包含着宏阔的战略远见,要求执政党能够忧盛危明、安不忘虞,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为此,党守正出奇,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一要推进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二要坚定理想信仰。“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当然这不会自然实现,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党中央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牢记初心 不忘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其用意也正在于此。
2.认清规律、遵循规律,建立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对社会发展的宏观谋划与远程选择,旨在谋求长远生存与整体利益。习近平指出,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而拥有战略思维,前提是要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这些规律包括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如运用得当,则十分有利于我们把握现实、前瞻未来,从而事半功倍。为此,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矢志不渝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三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坚定不渝的宗旨和灵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对所有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安身立命、务本求真的根本所在。
3.从严治党,反腐倡廉,提升战略自律。战略自律是行为主体立足于角色定位、目标任务,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作为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从来都充满艰辛和曲折。尤其在风险社会中,只有具备毫不松懈、一战到底的斗志和实力,才能防患未然、化险为夷。为此,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法规体系,扎紧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谨记“不准”“禁止”“决不允许”等纪律要求,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其它各项纪律,不断增强纪律定力,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做到思想上不动摇、行动上不偏移。党委和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果断处置,决不能纵容包庇、姑息养奸、听之任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二要加强党员廉洁自律和拒腐防变建设,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彰显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以及党从严治腐的决心。同时,注重实际,提升实效,突出反腐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的制度化,健全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做到固本强基、表里兼治。三要坚持推进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专题性党内教育,让党员干部不断“回炉锤炼”,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自我革命中不断注入源头活水,永葆青春活力。
(二)增强国家治理的战略定力,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西化分化陷阱”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以避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迈向发达国家过程中曾经犯下的错误、走过的弯路。
1.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握战略主动。习近平指出:“一个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掌握战略主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坚持稳中求进、变中求新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前者是基础,强调的是静,即保持稳定和稳重;后者是关键,强调的是动,即在变革创新中抓住先机,赢得优势。为达成此目标,一要强化战略自信。战略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和重大启示,也是掌握战略主动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当年毛泽东“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都体现了这一点。现在情况虽大不相同,但正如习近平所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二要优化战略执行。“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离开了执行和落实,战略主动只能是纸上谈兵,甚至会沦为战略被动。习近平反复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2.强化法治,完善制度,巩固战略保障。法治和制度相辅相成,是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依托。为此,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健全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相结合,大力推进法治政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二要优化制度体系。治国理政需要制度支撑,制度为实现良法善治准备了充分条件。“中国之治”的核心密码在于“中国之制”,在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推进基层创新;要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稳定高效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保驾护航。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尤其面对结构性难题、制度性困境、整体性障碍,必须用发展的办法、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做法,坚决打破利益藩篱、排除发展阻滞、完善体制机制,从而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增强全球治理的战略定力,防止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近年来,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这种新老力量的兴衰交替、洗牌重组,打破了过去由几个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号令天下的局面。“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加强对话和交流,反对大国争霸和一国利益优先的原则和行为。
1.正确看待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保持战略清醒。一方面,“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这也是我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另一方面,“中国将坚持做好自己的事,以战略定力和自信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为此,一要维护大局,体现大国风范、彰显国际情怀。立足于世界和平与民族复兴,全面审视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在不使事态失和、失控的情况下保持适度的隐忍克制,进一步占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二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不偏题、不跑题。无论国内外形势怎么变,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不能变。“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三要牢固树立斗争思维和底线思维,对核心利益寸步不让,并抓住机会果断反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国际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一样存在。只有坚持斗争、坚守底线才能更好对保护自身发展、维系外部秩序。
2.科学评估外部风险和挑战,加强战略谋划。“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筑牢智力支撑体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依托,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好若干专门研究国际事务的高端智库,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彰显亮点,尤其是要充分体现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前瞻性。二要加强政党外交和公共外交,拓展交流渠道。一方面,发挥世界政党大会的平台作用,向世界各国政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的外交理念。同时,根据政党区域、政党国别、政党类型、政党性质等,分门别类加强对话和交往。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普通公民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旅游和文化传播等,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作风等传播到全球各地。三要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制造2025”,在保持现有部分领域战略优势的基础上,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四要建立应对国际危机的预警、防范和化解机制,加强国际磋商和谈判,为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谋篇布局。
3.提升开放的力度和主动性,加快战略实施。“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以“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为主要依托,以人民币加入SDR为重要手段,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基本支持;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构建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二要促进全球公共政策优化。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合理化;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拓展现有平台的作用空间;促进现有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为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建立新规则、开辟新路径。三要推动全球公共伦理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大力传播和推广“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并将之视为全球治理的基础性概念和常态性话语。从“中国梦”到“世界梦”,用“梦”之共性聚合不同的利益和理想;从现实安全观到网络安全观,用新思维拓展新空间;从要求承诺到“国家自主贡献”,以行动和责任实践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