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1.01】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内涵与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论述
2021-03-19 15:05:15 来源: 作者:杨程程 【 】 浏览:18006次 评论:0

  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来看,所谓创新型国家,就是以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技术和知识作为国民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创新竞争优势的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为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新的时代背景,开拓了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意义

  面对全球竞争日益体现为国家创新能力竞争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任务,为新时代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一)应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期。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变革,先进制造技术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疆域。“总之,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没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没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业态,正引发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正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以推动产业变革、迎接新时代的国际竞争挑战,最为重要的路径仍然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向高质量生活迈进的主要制约因素,“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解决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按照十九大的新部署,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相辅相成,现代化强国必须构建在创新型国家的根基上。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必须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攻方向,着力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扎实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自觉肩负的历史重任。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究其原因,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逻辑。

  二、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涵

  国际上根据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同方式,把世界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主要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来增加国民财富的资源型国家,二是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的依附型国家,三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型国家。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

  自从2006年提出“创新型国家”概念以来,我国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定位逐渐清晰,呈现出一个逐渐深入、不断升级的实践指向。形成了从低到高、由简到实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初步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创新体系协同高效,科技与经济融合更加顺畅;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第二层次战略目标,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创新型大国。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实力再迈上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大重大突破;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总体上扭转科技创新以跟踪为主的局面,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形成引领全球学术发展的中国学派,产出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攻克制约国防科技的主要瓶颈问题;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创新文化氛围浓厚,法治保障有力,全社会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不断涌流的生动局面。

  第三层次战略目标,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创新型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和人才国力强盛最重要战略资源,创新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核心因素;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国防科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涌现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科学大师,成为全球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创新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更优化。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前后继起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就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伟蓝图,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本质上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级形态,就是从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大国迈向创新型强国的过程。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接续发展、一脉相承的。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个战略目标,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相向而行、协调一致。

  (二)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进的不竭动力,也始终是推动全社会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创新,关键是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策,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需要科技创新解决,将其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全过程。抓住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创新,就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环节,抓住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牛鼻子。

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的统一。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辐射全面创新,使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原则。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突破我国面临的重大科技瓶颈,根本改变科技基础薄弱、科技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之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

  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统一。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自主创新必须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要实施开放创新、合作创新。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人类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四)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一方面必须抓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深化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致力于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抓创新首先要抓科技创新的重点,补科技创新的短板,强科技创新的弱项。体制机制创新要求调整一切不适应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的社会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破除一切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工作各个方面。健全党对科技工作领导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深化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认识,抓重大、尖端、基础,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我们历来主张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的统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科学素养,既当好领导,又成为专家,不断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服务好科技创新。”

  三、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问题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我国技术研发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和实际需求不强,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尚浅,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三是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比较缺乏;四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科技体制改革许多重大决策的落实还没有形成合力,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不够顺畅;五是全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还有待优化。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竞争优势,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抓好顶层设计,抓好科学规划与部署,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或路径,集中资源要素谋大事办大事,筑牢核心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科技创新方向,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领域创新,抢占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第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源头,致力于基本原理发现和科学知识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重大科学问题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前瞻部署、多元投入、政策支持,促进国家目标导向和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相结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科技战略制高点。首先,启动基础研究 2030-2050重大项目,将航天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作为方向,布局我国未来科技发展与创新战略。其次,进一步实施具有前沿性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推动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最后,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是为解决特定实际问题、应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理论性基础性研究,利用其成果可在短期内取得工业技术的突破,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与基础。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重视打造长板。二是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引领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三是突出原始创新和应用导向。把加强原始创新和原创能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加快从跟踪型研究向开创型、引领型研究转变,特别要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不断拓展新的科技优势领域,提高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识的源头储备;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

  (二)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

一个国家是否建成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被认为是区别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准。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高效协同的科技研发体系、开放共享的创新能力支撑体系、运行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既具核心竞争力又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能吸纳全球人才的高端人才体系、互利共赢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体系、一体化的科技监督评估体系、完备准确的科技管理基础信息体系等。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应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前提下,遵循“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新机制”的工作思路。

  第一,在“高起点”方面,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等科研高地。首先,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国家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带动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优化强化。其次,加快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高水平创新载体,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和创新集聚平台。最后,科研高地体现国家意志,按照“三个面向”总体战略布局,统筹兼顾,发挥区域整体创新实力优势,缩小区域间差距,促进区域间互融互通。

  第二,在“大格局”方面,积极构建高端技术领域一体化创新平台。以依托国家实验室建设为重点创新方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搭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大学、中介机构单位三方治理架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载体,打破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壁垒,促进“产学研用”创新一体化的紧密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开发共享。进一步加大科学装置规模建设,精确布局,精准发展。在保持我国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水平领先优势的基础上,优先布局公共实验平台,为多学科、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提供先进实验仪器支持。

  第三,在“全链条”方面,补短板抓落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科技成果转化是系统工程,一般经历实验、调试、产业化等阶段,从创新链到产业链,每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背后,凝聚各方创新主体智慧及解决难题担当。只有在市场体制下运作,同国家、人民、市场需求相结合,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评价体系,搭建高水平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第四,在“新机制”方面,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国家要掌握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必须依靠核心技术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这类企业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高科技创新占比,能够精准把脉科创市场的走向与需求,有效推动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共生化发展,高效率完成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配置。

  (三)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突出强调:“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

  第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核心战略地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高端科技人才发展的基础尤为重要。让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被“生产”、能够“才尽其用”,为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党管人才的杠杆效应,确保选好、用好、培养好专业性与综合性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以人为本”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充分利用人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涌现的竞合机制。

  第二,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规划工作,是加快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重点支持和培养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占比,形成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分布合理的“高精尖缺”人才结构新格局;优化当前人才培养策略,坚持以基础研究型人才为导向,采用“大师+团队”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创造力的人才梯队。

  第三,培养造就一批跨国领军企业家人才队伍。培育高端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跨国领军企业家人才队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人才,还要用好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首先,培养企业家人才的全球战略性眼光。通过参与全球化企业竞争,使得企业家人才可以实时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创新动态。其次,探索建立长效竞争和激励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政策逐层奖励,满足企业家人才的合理利益诉求。最后,通过培养跨国领军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凝聚产业强大的创新合力。

  第四,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进环境,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向中国流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全方位人才保障。人才不仅要引进还要“留下”,逐步完善引进海外人才稳定政策,以合理政策待遇提高引进人才工作的稳定性,增强引进人才工作的信心。提高对外国高端人才引进的经济奖励,允许其参与中国的重大科技项目,允许其担任管理岗位等。

  第五,大力推进创新教育。首先,培养创新思维,不同阶段、层次教育注重培养和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以培养发明创造人才为办学宗旨,培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丰厚土壤。最后,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全社会应树立正确职业导向,倡导大力宣传科学与创新典型事迹,使科技、教育、医疗一线科研人员成为社会敬仰的职业。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抓手,设计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以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和经济结合新机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补弱增强,实现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应用现代化各项事业良性循环。

  第一,强化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各类创新主体不同的功能定位,激发其创新激情和活力。首先,政府要加大科技投入与服务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占比、完善购买服务政策、改革减税降费制度,鼓励发展风险投融资、推进建立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中小民营银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简化科技项目审批环节、缩短科技项目流程周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的时效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充分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其次,鼓励与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单位在职科研人员创办企业。通过联合办企、技术参股等方式,发挥大学、科研院所强大的基础研究力量,利用其丰富的科研资源,使实验室人才走出去、企业人才引进来,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单位与企业的联动性。最后,中介服务机构须重点打造科技金融与技术系统服务平台。通过设立科创母基金、科创金融示范区等方式,使科技创新链与金融资本链有机融合,促使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更加便捷;通过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搭建科技基础设施系统,打造技术供给系统的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使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聚合协同效应,保证企业持续技术创新。

  第二,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首先,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评审体系,让不同学科的创新成果能够得到合理评价。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评审与鉴定,并建立倒查与追责机制,严把项目评审质量关。其次,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公开,改变以往唯论文、唯项目、唯专利等单一评价方法。实施“动态考评”,突出科技人员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选人、用人不以年龄、学历、论文数量为禁锢,特殊人才实施特殊政策,让科技人员愿意潜心进行科学研究。最后,优化与调整现行科研布局。大学、科研院所须转变到以人才培养为主体的科研管理手段。推广“允许地方高校自主开展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以地方立法形式建立推动改革创新的决策容错机制”等举措,在科研投入规模、科研立项方式、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充分信任科技人员,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调动科技人员生产新成果的积极性。

  第三,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开、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诉求,同时也是保障科技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封闭自守、缺乏透明性都将难以实现预期发展目标。为确保能够集全球之智与资本形成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必须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

  (五)倡导培育创新文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道路离不开创新文化的构建,倡导、培育创新文化,构成自主创新的文化驱动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鼓励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与时俱进、敢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汇聚科学研究灵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创新生态,既要形成激励全社会创新的氛围,又要加强约束、坚守底线,推动作风学风大转变,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一,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通过不断培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崇尚科学、敢于竞争、干事创业的社会新风气。

  第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失败,允许创新试错,将试错过程定义为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鼓励科研人员向未知探索。

  第三,重视知识成果的转化与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源泉,解决了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中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需要。立法保护知识产权,形成对创新的鼓励和保障,能够激发全体民众和企业的积极创造性与主动性。

  第四,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国家创新发展两翼,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责任,要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氛围,激发亿万人民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

新时代 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1.0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 下一篇【2021.01】政治风险:成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