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9.05】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
2019-12-12 16:53:21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5期 作者:杨彬彬 【 】 浏览:2619次 评论:0

    党的十九大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置于首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深刻回答了在政治层面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政关系作为核心政治关系,是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权之间的关系。由于党政关系在政治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党政体制在政党政治中的关键角色,加之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党政关系对中国政治运行逻辑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深刻性、直接性等特征。党的政治建设通过党自身的净化、完善、革新、提高进而对党政关系产生影响。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取向和建设路径与新时代党政关系调适的深层互动逻辑,体现着党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的价值衔接。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的互动逻辑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存在深层关联。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选择和人民确认的长期执政党,其全面领导制度和领导核心地位决定党的政治建设决不只是自身建设问题,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建设、改革进程,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生态、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也影响着党政体制的构建与改革。

    (一)价值统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以执政为民为根本取向
    党的政治建设旨在锻造一个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领导核心,党政关系调适旨在增强党政体制对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的回应能力。党的政治建设居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首要位置,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其直接目标是党的团结统一与行动一致,而根本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党的问题。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这是由其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执政是党实现使命的首要条件,归宿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政治建设属于政党治理范畴,党政关系调适属于国家治理范畴,作为长期执政党决定了政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党政关系调适通过整合政治资源以实现有效治理。党政关系调适的着眼点是构建更加符合国家发展和人民意志的新型党政体制,通过机构设置、职能配置、责任界定、权限划分、程序设定等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政治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初心与使命的主观要求。党作为使命型政党,自身建设和体制改革本质上都是为了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衡量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反映了党政关系调适的价值取向。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或者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党政关系调适的集中表现,改革标准反映了关系调适的原则旨归。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制度优势以现代化实践为考量,改革开放后党长期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最大的政治”,将经济建设问题提升为关涉全局的政治性问题。将现代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丰富多样高质的需要,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也是对人民现实生活需求的回应。2014年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评价政治制度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标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以自我革命为特征的全面从严治党和以社会革命为特征的党政关系调适,都旨在通过改革、建构或重塑以增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而及时有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党的政治建设还是党政关系调适,都是指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者有着一致的价值取向。
    (二)制度衔接: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以群众路线为认同基础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具有共同制度基础。与西方国家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整个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领导核心,虽然有政党和政权两个政治系统,但这两大系统之间有紧密的关联互通机制。西方国家只是将政党作为一种选举工具,直接目的是夺取或者维持政权,最终目的是服务和服从于一定阶级或特定利益集团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则将政权视为实现价值理想的政治中介,通过执掌政权最终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政治功能、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来看,中西执政党之间有着根本区别。西方国家政党是议会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利益分化和重新整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则是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历史筛选和人民抉择的结果。一种是有限性的政治代表,一种是广泛性的政治代表,代表利益群体的范围决定了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价值取向。党政关系调适的根本指向是人民根本利益,党的政治建设则是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提供强大领导主体。党的政治建设和党政关系调适都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领导制度,以群众路线为根本工作方法。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的共同制度基础。由于中国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苏联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实行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党政关系调适内在包含着党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强调民主执政,以制度自信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以协商民主形式彰显了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党的政治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这是一个理论建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运行问题。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全体党员的广泛实践,而民主集中制就是其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民主执政就是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是群众观点在政治领域的表达,是群众路线在政治制度构建中的运用。民主集中制与民主执政,党内制度与国家制度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衔接的基础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也是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深层互动的制度和思想基础。
    (三)功能融合: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以执政效率为基本目标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在功能上有着诸多契合点,功能融合是二者逻辑互动的基础。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指向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执政的能力与水平在制度体制方面的表现就是执政效率。党政关系调适则是指向党政体制的改革与重塑,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政党政治规律的新型党政体制,而这种构建实践以制度效能为考量标准。执政效率以政治体制尤其是党政体制为基础,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衡量标准;制度效能是衡量政治制度体制的现实性标准,是制度治理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执政效率集中表现为党政体制的治理能力。只有从政治实践现实出发,有效实现政治制度价值的现实转化,才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执政能力是执政效率的条件,执政效率是执政能力的表现。党的政治建设是为了解决执政能力问题,实质上就是要确保执政效率;党政关系调适是为了解决制度效能问题,实质上是要增强执政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道路的角度,我们党对党政关系新形式进行了艰辛探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四十余年的政治实践中,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诉求有着共通性。邓小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党政关系和中央与地方关系,并多次阐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中最具直接现实性的目标就是激发和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是以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为衡量标准的。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在阐释政治制度衡量标准时,也是以“民主的、有效的”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概言之,党政关系调适的现实指向是政治制度的运行效率,也就是执政能力的现实体现。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是捍卫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是为了坚持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而且是确保党的执政理念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也就是执政效率问题。因此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有着相同的现实诉求。
    (四)过程互嵌: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以组织机构为互嵌要素
    党管干部原则和组织路线的构建是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的前提要件。党员干部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直接载体,也是党政关系调适中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的要旨就是保证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党的性质并践行党的宗旨。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将“政治观”放在首位,这与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首要位置相契合。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密切相连,干部工作是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政治建设与组织建设机制衔接的重要基础。强化党性锻炼以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党政关系调适一般通过机构改革和制度改革进行,必然涉及到机构调整、人员配置等问题。无论是党的政治建设还是党政关系调适都涉及到党员干部自身问题。
    党的政治建设过程的执行主体是全体党员,党政关系调适的关键在于执政党组成成员的自觉实践。党政关系调适中的机构改革、职能调整都会涉及到党员干部自身,而干部是党政关系互动中最为主要和积极的因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组织路线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就这一问题深刻指出“组织路线是保证政治路线贯彻落实的”,强调组织路线对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进一步警示“我们国家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共产党内,我们党要出问题主要出在干部身上”,进一步强调了“关键在党”命题的重要性。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任务就是要保证党员干部过“政治关”,而党政关系调适的顺利开展要以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关”为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以组织机构以及干部制度、组织路线为介质实现了过程互嵌。
    二、党的政治建设对调适党政关系的影响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党的领导权威、党内政治意识、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制度以及党员党性锤炼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价值意蕴既映射在党自身建设上,也对党政关系调适发挥着作用。党的政治建设对自身组织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整合,进而对党的执政方式和党政关系产生影响。
    (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关键路径
    政治领导力是党的领导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维度。领导与执政是两个有着显著差异的概念。前者是一个政治概念,重点强调由谁领导和如何领导的问题;后者是一个法律概念,重点强调由谁执政和如何执政的问题。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基础上构建的党政体制必然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权。党政体制所关注的是执政党与政权之间的机构配置、职能划分、权限关系等,指向具体执行层面的问题,而领导问题突出的是宏观统筹层面。但鉴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党政关系必然要研究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加强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必须保障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理顺党政关系的首要原则。调适党政关系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限制甚至放弃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来讲,这是由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决定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接挑战、应对风险,“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同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强调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原则性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基础。
    (二)强化政治信仰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价值标尺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坐标。政治信仰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突出表现在政治路线与政治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方面,党内政治信仰的强化对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党的政治建设对政治信仰的强调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要求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三是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四是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信仰不仅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了可靠坐标系,还为其提供了法治意识和价值标尺。牢固树立党内政治信仰是一种政治自觉的表现,党的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都高度重视对党员政治意识的塑造。这是因为党内政治信仰是政治能力的重要前提,而政治信仰是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思想基础,是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本领的必然要求。因此,政治信仰薄弱会削弱政治能力,进而会影响到党的政治领导力。
    强化政治信仰是党政关系调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通过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将其内化为根本遵循,不仅通过政权机关实现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而且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直接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对基本路线的坚持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与人民的前途命运,也直接影响着党执政的根本遵循。强调对政治路线的坚守有助于克服各种“左”或右的思潮影响,有助于保持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接续性,进而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基本参照,明确党政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将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在党内形成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并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从而为依法执政提供必要的主体性要件。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原则、方向、道路,体现了在价值取向、科学方法方面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水平,使得党政关系调适具有更广泛的共识和思想保障。
    (三)党内政治生活和制度建设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主体条件
    党内政治生活样态是对党政关系的客观反映。从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史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直接提出这个概念,但对党内政治生活给予了关注,并论述了党的纪律和团结等方面的内容。列宁首次使用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并在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和共产国际的建设中丰富了其内涵。在党的话语体系中,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使用“党的生活”“党内生活”“党的政治生活”等概念,直到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才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十八大之后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程序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同时强调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推进党内制度建设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了主体条件。通过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形成良好的党内政治关系,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态,对党员干部的规制有助于重塑政治环境,进而有助于构建科学化的党政和谐环境。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在发挥党委和党组领导作用的同时,能够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提升党政互动的科学化;二是协调党内意见,坚持用“团结-批评-团结”方法解决党内矛盾,以程序化方式形成共识,以制度化方式确认共识,保障党政同向同力;三是整合政治资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制度程序规范、纪律规矩约束,保障党内团结,提升党政干部构建共识的自觉性,避免利益分化造成的资源内耗。
    (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认同基础
    党内政治文化对党政关系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性。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有助于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也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从而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文化认同和思想基础。作为社会性的人都要经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直接塑造着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对其自身修养和党员关系具有更为持久的作用。党政体制作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构建和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决定了党政关系调适必然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性内容。只有将新型党政关系的合理性,即其中的价值性和科学性转化为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内在认同,才能更好发挥新型党政体制的独特优势。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对党员干部个人内在修为的提升上,也体现在对整个政治文化环境的重塑上。一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对党员个体价值观的塑造直接影响着党员政治本领的发挥,并且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同时,有助于引导政风、社风、家风的良性发展,为理顺党政关系提供民意基础。二是党内政治生态直接塑造着政权机关的政治生态。“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有助于将组织路线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紧密结合,为新型党政体制的运行提供组织路线保证。三是党内文化氛围影响党的意志向国家意志的转化。“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有助于将干部管理与制度改革进行机制衔接,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机制融合的结合点。
    (五)加强党性锻炼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内在动力
    党性锻炼是党员修养的重要路径,是增强政治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党政关系调适的重要内在动力。党性锻炼与党内教育相结合,共同组成了党员教育体系,形成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整系统。党内教育主要包括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自我教育则是党员本质的内化,是党员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与党内教育在内容、机制和方法上有着深度的融合。党性锻炼对党政关系调适最重要的影响是党员干部的党性自觉,这种自觉集中体现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方面。党性锤炼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通过对个体施加影响,以组织路线建设保障政治路线的实施。
    党性锤炼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主体条件。“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是对党性锻炼的清晰定位。政治觉悟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方面,政治能力则具体表现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具体化。党员干部作为党政关系调适的直接相关者,其觉悟水平和践行能力直接关系到党政关系调适的成效。通过系统的党性锻炼,有助于在统一党内思想的基础上强化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有助于整合资源降低党政关系调适的制约阻力,有助于从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能力等方面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
    三、党政关系调适视角下的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与党政关系调适在价值取向、制度衔接、功能融合、过程嵌入中的内在关系,决定了要在党政关系调适的视角审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也要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科学推进党政关系调适,从而建构起新型的党政体制,并通过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增强新型党政体制的适应性,为新型党政体制的接续发展提供政治资源。
    (一)党的政治建设的向度
    党的政治建设的向度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方向保证。构建新型的党政关系需要接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坚持党政关系调适的基本原则,为此就要坚守党的政治建设的向度,为党政关系调适提供政治保证和方向指引。一是坚持党的长期执政。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必然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趋势、人民意志和实践经验的实然结果。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就是维护党的权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摒弃在处理党政关系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和新型党政体制的优势。要在科学区分领导与执政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通过党员干部政治觉悟的提升和政治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尤其是治理现代化水平。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与宗旨,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实践优势,将主体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通过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人民立场,培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在提高党政关系调适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党的政治建设的维度
    党的政治建设的维度为党政关系调适拓展路径。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完备的自我建设工程,不仅具有多样的内容,而且在机制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要从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的结合中,更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多维发展。将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一是内容上要将党的政治建设内容的多样化与政治实践紧密结合。坚持政治权威、严明政治纪律、重塑政治生活、营造政治生态、发展政治文化、强化党性锻炼等要统筹推进,形成融合优势。同时要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与政党政治一般规律之间的关系,实现“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有机统一。二是机制上要坚持党内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要坚持党的集中教育的优良传统,还要推进经常性教育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并将党性锻炼融入其中。要善于将规范性内容与经验性现实进行结合,尤其注意补短板、强弱项,避免“短板效应”。三是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传播手段和介质提高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效。要深入结合当代世情、社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客观分析党风、政风、社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注重借助互联网传播媒介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在舆情分析和党情分析科学化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方案。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效度
    党的政治建设的效度为党政关系调适奠定基础。从党政关系调适的视角来审视党的政治建设,可以发现党的政治建设不仅关系到党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决定了要善于抓住党建的根本,党政关系调适中党的关键性决定了要善于抓住关系的核心,要从党的政治建设的效度把握党政关系调适的方向、道路、方法等。一是紧紧抓住党政关系这个核心关系,将党政关系调适融入到党的政治建设中。从历时性视角来看,党政体制作为一项具体制度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以满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需要。要善于将党政关系调适的合理性转化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将党政机构改革和制度完善与党员党性锻炼结合起来。二是紧紧抓住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和确保集中统一的基础上发扬制度优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的比较优势。三是紧紧抓住执政效率这一现实目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其制度改革提供政治保障。要始终坚持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下提高执政效率,一方面就是制度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就是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四是紧紧抓住党管干部基本政治原则,以党的政治建设强化组织路线的组织保障能力。以组织路线的正确性确保党政关系调适的顺畅、高效,以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的政治建设 党政关系 政党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9.05】党内法规的效力位阶与.. 下一篇【2019.05】在“新型”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