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7.0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视域中的中国-东盟关系
2018-03-06 21:56:43 来源: 作者:夏苇航刘清才 【 】 浏览:2915次 评论:0

全球化时代, 海洋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借助海上实现本国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最早有中国人提出并积极实践, 自开通之后逐渐成为沟通当时东西方的重要桥梁, 在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中国未来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 中国借鉴原有古代丝绸之路, 提出一带一路建设, 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指向海洋, 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 连接世界多个区域, 借助海洋实现跨区域、多国的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首要经过的区域就是东南亚地区。而东南亚地区, 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重要伙伴, 也是展现大国责任的重要区域。当前, 中国与东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双边关系, 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已经走到了第十个年头, 在下一个十年即将开始之际,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正处于历史新发展的起点, 此时, 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将会为中国与东盟新十年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是对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现实促进, 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朝着更加紧密的方向发展, 有助于为中国与东盟在各方面产生新的合作空间和合作共赢的增长点, 也有利于为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有益尝试。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下, 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和前景值得人们期待和研究。

一、东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价值

东盟, 全称为东南亚联盟 (AESAN) , 由东盟10国共同组成, 成立于1976年。东盟成立的目的是实现本地区发展, 提高东南亚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如今, 东盟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区域合作组织, 在实现东盟成员国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对亚太乃至世界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现实范本。东盟作为区域合作的重要现实代表, 为推动地区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发挥了推动和引领作用, 实现了小国推动大国实现区域合作, 在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未来, 东盟共同体、东盟自贸区等多边区域合作机制的深入完善和发展, 更会推动东盟的发展。东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 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首先, 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关键伙伴。中国的外交当中, 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重要舞台。周边各国是中国外交战略首要考虑的区域, 只有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密切的外交关系, 营造和平、繁荣的周边环境, 才能保障中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东南亚各国, 与中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外交关系, 中国已经与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起稳定的双边关系, 其部分成员国与中国有边境接壤, 边境的稳定关系到中国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也关系到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东盟成员国与中国保持密切的交往, 有助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平衡美日在该区域内的影响力, 同时, 东盟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人文、安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互补性较强, 有助于中国借助东盟各成员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 同时, 有助于维护途经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因此, 东盟, 在中国外交伙伴当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中国需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 将东盟各成员国纳入建设的重点区域。

其次, 东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第一枢纽, 地缘位置俱佳。东盟成员国所在的东南亚地区, 连接东亚地区和南亚地区, 也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的地方。东盟部分国家, 靠近世界最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和运输海域, 每年途经东南亚往来中东、南亚和东亚的船舶在此络绎不绝, 部分东南亚国家依靠海洋实现国家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其建设的核心内容就包括海上航运和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 而东南亚地区与海洋具有紧密的联系, 而且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途经的第一站, 具有引领作用, 理应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第一枢纽。

最后, 东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典范, 发展潜力巨大。东盟, 自成立以来, 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多边合作发展的现实典范。东盟与大国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 形成了如10+1, 10+3, 东盟峰会、东亚峰会等多边对话合作机制, 为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提供重要现实基础。未来东盟可能会继欧盟之后, 成为第二个超国家行为体, 为亚太乃至世界区域合作的发展提供现实样本。与此同时, 东盟各国因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体制和安全状况的不同, 东盟十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各方面的发展还存在差距, 部分国家正处于国家的转型和发展阶段, 而部分国家则已经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东盟部分成员国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橡胶、矿产资源, 人力资本丰富, 但是各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领域依然存在不足, 需要资金和技术投入, 东盟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 表明东盟各国依然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机会众多, 中国推动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恰好能在东盟各国找到发展的商机和经济的新增长点。

因此, 东盟在中国外交伙伴中具有关键的地位, 而东盟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其自身影响力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现实作用。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视域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

多年以来, 中国与东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双边关系, 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领域的交往由来已久, 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一直保持着交往;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已经进入第7个年头, 双边贸易额已经超千亿, 自贸区升级协议已经达成;中国与东盟各国互派学生、学者到对方留学, 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居民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中国也是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首选的周边旅游目的地。当前, 中国与东盟关系呈现以下态势:

(一) 中国-东盟政治对话互信程度不断加深

长期以来, 中国和东盟就是好邻居、好伙伴, 双方领导人曾经在冷战时期为处理国家关系, 实现世界和平共同做出过努力。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会后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 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尊重基本人权; (2) 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 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 (4) 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5) 不干涉或不干预他国内政等内容。《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 积极体现了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 被后人称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多年以来, 中国与东盟的高层互访依然频繁, 中国已经与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于1996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随后, 中国和东盟两国高层对话机制逐步形成。1997年, 江泽民主席在参加东盟-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期间, 与东盟领导人举行首次中国与东盟双边会议, 建立起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晤机制, 会后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 声明强调为实现各自和本地区在二十一世纪的繁荣和发展, 在平等互利、共负责任的原则基础上, 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 促进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国与东盟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向和指导原则。同时, 江总书记实现了对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友好访问, 与上述三国领导人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 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有效发展。胡锦涛副总书记也曾出席在河内举行的第二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和东盟达成通过全面对话合作, 开辟合作渠道, 进一步推进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发展的共识。习总书记上台以后, 也对东南亚地区进行了访问, 出席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并在印尼发表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国-东盟第18次领导人会议上, 提出中国东盟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实施“2+7合作框架”, 推动形成中国与东盟命运相系、利益相融、情感相依的良好局面, 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开创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美好未来。在中国-东盟第19次领导人会议的联合声明中, 再次强调中国欢迎东盟共同体的建成, 中方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以及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 欢迎2017年东盟成立50周年;东盟也强调中国发展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 东盟注意到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和“2+7合作框架”等倡议。

自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合作机制以来, 中国与东盟还达成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 以及《中国-东盟行动计划》, 进一步夯实中国与东盟各国会晤机制和合作内容。中国还成为第一个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东南亚地区之外大国。去年是中国东盟对话关系第25个年头, 在中国与东盟举行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 李克强总理表示, 中国愿意与东盟国家共同努力, 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 深入推进落实“2+7合作框架”, 大力加强人文交流, 不断为双方合作注入新动力, 共同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实现不断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景。

(二)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呈现深化发展趋势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最现实的代表即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于2010年正式建立, 建成6年以来,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逐年上涨。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9 0 0亿美元。201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经超过40 0 0亿美元, 2016年贸易总额可能将突破50 0 0亿美元大关。自贸区建立以来, 中国持续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则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东盟已经是与欧洲、美国并列成为中国对外出口市场最主要的目的地。中国与东盟已经正式签署自贸区升级协议《议定书》, 《议定书》的达成和签署, 将为双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推动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 并将促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除了贸易量的迅猛增长, 中国与东盟也在加强产业投资合作。截至2016年5月, 中国与东盟累计相互投资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等, 近年来中国也加大在电力、科技服务、公共资源供给领域的投资, 国有企业依然是中国投资东盟的主力军, 但个体和民营企业的投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而东盟在中国的投资, 制造业是主要投资领域, 投资的方式是与中国部分省份建立开发区, 引入东盟企业或技术, 在当地与中国共同投资设厂, 东盟与中国已在不少省份联合建立起经济开发区, 如中新苏州园区, 成为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投资的典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也是近几年中国与东盟产业合作投资的新动向。除了产业和投资, 中国与东盟还建立各种对话合作平台, 引导双方官产学三方加强对话合作, 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官产学三方对话合作的最佳平台, 自2003年以来, 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 第十三届将于9月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 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依托, 两者实现了相互结合, 自贸区的发展为博览会提供深入发展的内在市场动力, 而博览会则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展现合作成果的机会, 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扩大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市场空间, 提供了保障。

总体来讲, 受到自贸区的带动影响, 双方的贸易总量逐年快速增长, 双方在经贸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未来,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升级, 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 创造新的经贸合作空间和合作机遇, 推动中国和东盟各自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 中国-东盟安全对话合作内容不断增加

冷战结束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 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受到许多国家的追捧, 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 军事、政治的传统安全问题逐渐消亡, 而非传统安全问题, 如生态环境、宗教、金融等领域出现新的问题, 影响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大国, 正处于国家崛起的关键时期。但是, 中国面临着跨国贩毒、宗教极端分裂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也同样存在毒品、宗教、生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中国和东盟在应对安全领域存在合作的空间和共识。

多年以来, 中国与东盟保持这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中国重视与东盟的安全合作, 主要是由于东盟多数国家与中国边界接壤, 世界最著名的毒品生产地金三角又靠近中国西南地区, 直接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同时, 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存在海洋权益的争端, 南中国海问题则是最显著的表现, 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稳定发展。因此, 中国与东盟不断丰富安全领域的合作内容。

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合作, 首先是构建安全合作对话机制。中国与东盟已经在警务边防、打击跨国犯罪、海上安全领域建立起对话合作机制, 中国警方与东盟各成员国保持年度公安高层会晤, 建立警务信息共享数据库, 广西、贵州与越南、缅甸等东盟部分成员国多次共同采取行动, 打击贩毒、走私等跨国犯罪;湄公河流域发生中国船员被杀案之后, 中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与湄公河沿岸的东盟部分成员国紧急协商, 达成分段巡航保护湄公河航运机制, 共同维护湄公河流域的安全稳定。20 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关于南海问题的各方行动宣言, 达成保持南海地区和平稳定的共识。同时, 中国与东盟在第十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 继续重申全面贯彻关于南海问题的各方行动宣言, 并达成早日协商实现“南海行为准则”的共识。基于各方行动宣言, 中国与东盟每年轮流举办年度南海对话磋商会议, 就南海海域巡航, 打击南海海上走私达成一致意见。其次, 中国与东盟在已有的安全合作基础上, 逐步增加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话合作。中国已经与东盟部分国家, 举行双边联合军事演习, 并且中方还接受东盟成员国的邀请, 参与东盟主导的多边军事演习和多边军事对话论坛。中国与东盟还在2011年举行首次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 至今已持续5年, 第六次中国与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刚刚落下帷幕, 中国与东盟的军方高层达成继续深化国防领域的务实合作, 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共识。再有, 中国与东盟在生态保护、自然灾害等安全领域展开合作, 与东盟部分成员国接壤的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份, 借助中国与东盟博览会平台, 与东盟各国在卫生防疫、医药方面展开合作, 已经取得了不少实际成果。中国还与东盟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 展开丰富的合作, 东南亚是海啸、台风, 地震的多发地区, 中方积极与受灾国保持合作, 向其提供必要的援助, 而东盟也在中国爆发SARS、汶川大地震之时, 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中国与东盟已经在预警和监测地震和海啸等突发自然灾害方面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东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中方的优势, 展现中方的大国责任, 保障中国西南方向局势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 中国与东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内容不断增多, 合作方式也日趋完善, 有助于夯实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东盟在应对安全方面的能力, 提升东盟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影响力。

(四) 中国-东盟保持密切人文交流

中国与东盟在人文流域, 双方保持了较高的合作水平。明清时期, 中国已经与东南亚各国建立起双边关系。当时东南亚地区有上百个国家, 他们摄于天朝中国的实力, 纷纷派出使团前往中国, 面见当朝统治者, 中国的皇帝也册封这些国家为天朝的友好国家, 双方通过海上运输, 建立起相互人文沟通交流的桥梁, 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东盟成员国当中, 大部分国家都是受中国佛教和儒家文化的熏陶, 保留了不少儒家文化的风俗习惯。东南亚地区, 是世界上华侨聚居最多的区域, 一些国家上至最高领导人, 下至普通百姓, 许多都是华人的后代, 众多的华人为东南亚地区形成当地的儒家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与东盟在人文领域的合作, 充分借助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通过当地的华侨组织,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 向东南亚人民展现中国的风俗, 营造中华文明在当地发展的氛围;而东盟部分成员国, 借助在中国设立的领事馆, 与当地外事、旅游、文化等部门合作, 举办宣传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活动, 展现东盟具有的独特风俗文化。双方在文化方面的宣传活动, 既展现出具有差异性的文化魅力, 又得到双方普通民众的关注, 提高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其次, 中国和东盟互派留学生和老师前往对方国家, 中国积极在东南亚各国建立孔子学院, 进行汉语教育, 而东盟成员国则设立各种奖学金项目, 推动东盟本国学生前往当地的孔子学院或中国, 学习汉语, 了解汉语文化。再有, 中国与东盟还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 探索双方在文化产业的合作, 中国的文化产品, 如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文化产品, 通过博览会平台, 介绍到东南亚地区, 并与东南亚的文化产业从业者进行合作, 帮助其创作具有东南亚人文色彩的文化产品, 在宣传中国软实力的同时, 也带动东南亚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 中国与东盟的学术交流也较为密切, 每年中方与东盟各成员的学者在不同的学术研讨场合, 就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和对话, 求同存异, 分享各自对本国乃至本地区发展的解决之道。中国与东盟还互相邀请学者到对方国度, 开展学术交流, 有效提升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文学术领域的合作水平。中国与东盟的人文合作, 有助于展现双方具有差异性的文化, 增进相互了解。同时, 也为中国与东盟在其他领域的对话合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关系。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是造福于不同地域和世界的发展战略, 不仅对沿线国家和区域内外发展产生现实影响, 也将对中国和东盟双边关系产生现实影响, 中国和东盟关系, 将步入深化发展、相互依存的历史新阶段。在海丝路倡议的带动下, 中国与东盟将进一步深化双边关系, 双方政治互信的程度将得到有效提升, 高层往来和对话协商更加密切频繁, 双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会因此得到缓解;中国和东盟自贸区将加速发展, 经贸合作的领域, 也将出现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空间, 合作共赢的理念将进一步得到具体实现;中国和东盟, 也将推动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 双方警务执法部门的对话合作将实现机制化、长效化目标, 合作的内容将从陆上扩展到海上和空中, 实现海陆空整体安全相互协作, 共同营造双方良好合作氛围;两国人文交流将更加密切, 人员往来、文化艺术活动将越来越丰富多彩,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友谊将得到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将继续朝着相互依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远大目标继续迈进,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也必将得到实现。具体而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将对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产生以下影响。

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实现新的提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之后, 东盟各国表达愿意参与的意愿, 认为此举是中国践行大国责任, 实现亚太共同繁荣所做出的有益贡献。东盟需要中国帮助其实现经济发展和地区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则需要与东盟在各方面的合作, 深入践行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展现中国的大国影响力, 提升中国的地区和国际影响力, 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和民族的复兴繁荣, 双方都有意愿相互合作, 实现新的发展。但是, 中国与东盟国家, 长期以来, 在海洋划界、地区安全、以及经济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 这些分歧和矛盾不利于中国和东盟关系的健康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强调加强政治沟通是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加强政府间合作, 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中国和东盟, 应该以海丝路倡议为指导, 进行坦诚的沟通协商, 构建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多个对话交流机制, 尤其是在影响双方关系发展的敏感问题上, 双方应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的长效对话协商机制, 以主管部门和相关力量为实际对话协商主体, 采取协商一致、稳定局势的倡议原则, 共同管控分歧和争端, 积极对话磋商, 消除彼此误解, 降低敏感问题造成的紧张局势, 以合作共赢取代相互对抗, 防止敏感问题成为阻碍双方政治互信、开展全方面合作的障碍, 共同努力, 推动相关敏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这将有助于增强中国和东盟政治互信程度, 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对话合作, 增加坚实的政治基础, 创造良好的对话合作氛围。

中国与东盟实现新的经贸合作成果。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已经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自贸区自建立以来, 推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发展,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已经达成升级自贸区的协议, 协议的实施正在有序推进。未来, 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将继续朝着深水区发展, 双方的贸易额将有望实现历史新高。在自贸区的带动下, 中国正在与东盟继续扩大经贸领域的合作内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包括推动投资贸易建设, 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内容。中国与东盟可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框架下, 在已有的原材料加工、矿石开采、商品贸易等合作基础上, 逐步探索双方在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医药、海洋资源、金融等新的领域开展合作, 扩大合作领域, 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创造新的合作机遇。提到开辟新的合作空间, 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不可忽视, 在海丝路倡议的带动下, 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新的亮点。基础设施建设, 是促进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现有的基础设施已经部门满足双方的需要, 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中国和东盟的共同需求。东南亚地区, 因主客观原因, 基础设施领域建设存在严重缺陷, 部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 部分基础设施被废弃甚至瘫痪, 只有少数东盟国家拥有较为发达的基础设施, 东盟整体的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 作为世界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国, 在资金、技术和人力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同时, 由中国倡议提出的亚洲基础投资银行已经正式成立, 并开始运作, 这两者正好可以弥补东盟在基础领域建设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当中,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其建设的的优先领域, 这包括港口、车站、机场等公共交通枢纽, 同时也包括航运、公路、铁路、航空等公共交通方式, 以及电力、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方面的建设。中国与东盟可以从自身条件出发, 相互合作, 发挥自身优势, 共同推进双方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 提升东盟基础设施水平, 为双方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提供现实支持, 保障双方经贸合作更加快捷、方便、高效。中国高铁已经成功进入印尼和泰国, 中国提出的泛亚铁路和亚洲公路网规划, 得到东南亚国家积极响应;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也已经开始输气, 输油管线项目即将正式投入使用;中国和部分东盟成员国, 如越南、老挝、缅甸在电力方面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中国和东盟将在海丝路倡议的带动下, 将在原有合作领域的基础上, 以基础设施领域为新的合作亮点, 带动双边合作领域出现新的发展前景, 实现新的发展成果, 为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实现新的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 更能加深双方在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 产生两点新变化。其一,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中国, 自古以来就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 也是儒家文明的集大成者;东南亚国家, 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为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的历史作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将儒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东南亚地区, 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经过地区, 东南亚各国早期人民,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与中国人民实现了双边往来, 在双方交流过程中, 东南亚各国逐渐认识儒家文化, 了解和接受儒家文化的精髓, 随后, 在借鉴和吸收儒家文化的基础上, 东南亚各国人民, 创造了具有东南亚地区特点的文化习俗。可以说, 没有儒家文化, 也就没有东南亚各国的文化, 儒家文化, 为东南亚各国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现在, 中国正在推动儒家文明和汉语重新走向世界, 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 了解儒家文化, 而东南亚地区, 正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重要地区, 华人数量众多, 这为推动儒家文明和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现实依托。因此,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升级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历史和现实融入在一起, 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 借鉴和吸取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的经验和教训, 以人类文明发展为宗旨, 实现各自社会发展为目标, 推动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尊重双方在文化习俗差异性的基础上, 扩大双方在人文领域的深入交流对话, 在展现各自的文化习俗魅力的同时, 促进不同区域文明的相互融合。通过人文领域的交流对话, 将有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错误认知, 实现双方人民的和平交流和共处, 为两国其他领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二, 将为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中国与东盟已经保持了多年的人文交流, 双方多次派遣留学生或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交流, 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东盟各国, 也把中国作为旅游合作的重要伙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重视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 提出民心相通是建设的社会根基, 要继续传承丝绸之路的友好合作精神, 通过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文交流合作等, 为双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因此, 在海丝路倡议的推动下, 中国与东盟将在多年人文往来交流的基础上, 围绕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交流、国际教育等多个人文领域, 实现新的合作, 双方将继续相互举办关于人文领域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举办中国-东盟文化年、旅游年, 举办中国-东盟电视电影节、图书展览, 展现中国和东南亚各自的文化魅力;举办文化产业展览交流会, 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 扩大各自文化在对方国度的影响力;中国与东盟可以开展在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历史遗迹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打造丝绸之路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扩大中国-东盟教育往来, 积极扩大两国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水平, 引导双方青年学子, 通过留学交流, 认识和感受对方国家文化, 中国和东盟, 可以共同推动孔子学院在东南亚国家的深化发展, 提高孔子学院在东南亚地区的知名度, 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的高校可以逐步扩大东南亚小语种的专业招生规模, 培养更多熟悉东南亚语言的人才, 提高东南亚国家在中国的知名度, 同时, 各个社会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 以海丝路倡议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双方的人文学术交流力度, 针对中国-东盟各领域的合作, 继续积极开展深入对话交流, 为中国东盟的发展出谋划策。以海丝路倡议为指导, 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水平必将得到新的提升, 双方的人文合作将会产生更广阔的空间, 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提升双方的人文友谊水平, 为中国东盟的双边关系发展和相互合作提供重要的现实基础。

总之,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将为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合作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创造新的合作亮点,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将提升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不仅促进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实现新发展, 也会对整个亚太地区, 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建设性作用。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视域中的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制约因素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指引下,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发展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发展, 值得期待和重视。但是, 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中国-东盟关系, 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首先, 东盟内部的问题和局限。东盟, 虽然自冷战后期建立以来, 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为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主要表现在东盟自贸区建设受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带动, 正处于建设的冲刺阶段;东盟共同体已经正式成立, 标志着东盟政治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东盟主导下的东亚10+1、10+3、东亚峰会等机制逐步形成, 带动东盟地区一体化建设机制的有效发展。东盟的实践, 对亚太区域合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推动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但是, 东盟的发展,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 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具体表现在:

其一, 东盟成员国综合国力的差异影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东盟十国, 因各自政治、经济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 形成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 造成综合国力的差距。一些实力较强的国家, 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等国, 因综合国力较强, 期望在与中国的合作发展中, 更体现自身的作用和实力, 与中国的关系稳定有余, 深入发展缓慢;而有些国家, 如缅甸、印尼、老挝等国, 因综合国力的不足, 需要通过与中国的合作, 借助中国, 实现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 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和关系发展, 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保持着较高水平, 并且未来还可能继续深化。东盟成员国看待中国的不同态度, 也反映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议题上, 一些国家甚至担心中国借助海丝路建设, 在某些与东盟有关联的问题上采取激进举措, 影响东盟自身的发展。东盟国家间实力的不等, 影响未来各成员国看待海丝路建设的态度, 这不利于中国与东盟有效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各方面的建设。

其二, 东盟成员国内部尚存遗留问题, 阻碍海丝路建设的有效实施。东盟成员国内部, 除了综合国力的不同, 各自间因宗教、文化的差异, 造成其政治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异。部分东盟成员国内部, 政党纷争频繁,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国家动乱时有出现, 如泰国、缅甸、印尼, 曾多次因社会矛盾或政党纷争发生国家政局的动荡, 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也造成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影响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这些遗留问题, 可能会在某个节点爆发, 影响中国与相关当时国的关系, 进而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开展。

其三, 东盟内部机制化尚不完善, 影响与中国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东盟已经构建起与中日韩的10+模式, 东亚峰会、东盟领导人峰会等多边对话合作机制, 促进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但是, 东盟机制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有效性和制约性, 加之东盟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限, 东盟尚不能依托现有自身机制和力量, 在地区或国际议题上更积极展现自己的角色, 发挥自己的作用。东盟机制化的不足, 可能会制约东盟与中国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深化发展。

其四, 域外美日等国与东盟的博弈影响海丝路建设。域外美日等国, 一直以来与东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上一任奥巴马政府和新上台的特朗普政府, 都重视亚太地区, 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 而特朗普政府, 虽然还没有提出针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 但是, 基于亚太地区在美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特朗普政府仍然会继续在亚太地区进行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布局, 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权益。东盟, 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 美国继续加紧与东盟开展各领域的合作。经济上, 虽然美国退出TPP协议, 但是美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合作还将继续保持, 美国依然是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和商品主要出口国;政治上, 美国重视东盟在地区和国际社会的作用, 美国政界、军界高官, 多次访问东南亚地区, 向东盟各国表达提升政治互信, 愿与东南亚各国合作的决心。不久前, 美国-东盟峰会正式举行, 更加彰显美国与东盟十国建立稳固持久伙伴关系的决心。美国也重视与东盟的安全合作, 东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重要的安全合作伙伴, 部分东盟成员国, 如新加坡、泰国甚至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 为了反制和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崛起, 美国加大与东南亚各国的安全合作, 与东盟部分成员国达成使用军事基地, 向东盟国家出售先进武器装备, 与东盟部分国家保持年度军事演习, 派出军舰、飞机配合南海东盟成员国“巡航”南中国海。美国也加强与东盟在海上安全监控领域的合作力度, 引导东盟成员国建立安全情报合作机制, 向其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和人才支持。与美国类似, 日本也将东盟作为对外政策实施的重要区域, 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交流, 近年来, 日本政府, 多次派遣政界、商界、军界高官访问东南亚地区, 深化与东盟在经贸领域的合作, 向东盟部分成员国提供安全和军事方面的支持, 同时, 日本配合美国, 构建美日东盟三方合作体系, 应对亚太地区局势。

美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权益, 与中国竞争东南亚地区, 以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利益拉拢东南亚国家加入遏制中国的多边体系。东盟则希望通过借助与美日等域外国家的合作, 一方面, 借助这些域外国家, 推动本国、本地区一体化建设, 实现东盟自身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加快东盟一体化建设, 增强东盟自身的力量, 提高东盟在亚太或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东盟希望借助美日域外力量, 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防止东盟对中国依赖程度的加深, 在美日、中国之间找寻自身的发展定位, 保持与美日合作的同时, 也愿意与中国保持合作的意愿, 两头下注, 进而维护东盟在地区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

但是, 东盟与美日之间既有合作, 也有分歧。东盟不满美日插手部分成员国的内政、外交问题, 在一些敏感话题上, 制造不利于东盟的舆论环境。同时, 东盟对美日在东南亚构建遏制中国的多边体系存在不同看法。东盟部分成员国与中国关系密切, 不希望因极少数东盟国家与中国存在海洋权益争端而带动东盟整体与中国交恶, 不愿意为美日遏制中国充当急先锋。美日对东盟内部机制化建设也有自己的看法, 不愿意看到东盟与中国保持非常密切的经贸联系, 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希望拴住东南亚各国, 加入美日主导下的经贸体系。因此, 美日与东盟之间的博弈, 一方面影响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为进一步加深和扩大双方合作的内容、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 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展海丝路的布局和建设。另一方面, 也不利于中国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 与美日形成稳定的双边关系, 创造有利于海丝路建设的国际环境。

再有,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洋权益之争, 影响海丝路建设。南海问题, 是海洋权益之争的突出表现, 中国一直坚持通过和平方式推动南海问题的合理解决, 中国与东盟也曾达成有关稳定南海局势的共同宣言, 双方还多次在双边会议上强调宣言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但是, 不排除未来南海问题, 因外部势力干预和东盟极少数国家的挑头生事, 出现突发事件, 造成紧张冲突, 这会严重干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恶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关系, 进而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

对中国而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未来中国实现经济新发展, 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战略, 是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践行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稳定周边局势的重要战略。因此, 面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中国应做好相应准备。

其一, 建设性发挥中国角色作用, 与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应以共赢互信, 提升双边关系的发展, 以合作促发展改革, 发挥中方在区域合作领域的领头作用, 展现中国的大国角色, 以实际行动表达中国愿意与东盟共建稳定、和谐、繁荣亚太的决心, 揭穿中国崛起威胁的谎言, 消除东盟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 构建有利于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积极舆论, 为丝绸之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实现中国影响力走向世界, 实现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同时, 推动东盟在一体化领域的深入发展, 增强东盟自身力量, 提升东盟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共同为亚太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发挥相互作用, 实现亚太地区的繁荣发展。

其二, 保持与美日健康稳定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 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也影响中美与东盟之间的相互合作。中日关系的好与坏, 也直接左右中国与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相互平衡。中方应呼吁中美双方遵循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原则, 通过各种对话交流机制, 不仅是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机制, 还有东盟10+3、东亚峰会等机制, 加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交流, 欢迎美国政界、商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谋求共同发展, 实现双赢, 一定程度上消除分歧误解, 缓和矛盾,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日双方应继续本着尊重历史, 求同存异的精神, 发展两国关系, 尊重双方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能存在的不同看法, 对可能的分歧和矛盾, 双方应坚持通过对话协商, 照顾彼此利益, 尽量消除分歧矛盾, 实现各自与东盟的合作。

其三, 以海丝路建设实现共赢为契机, 提升与东盟的政治互信, 稳定南海局势。中方应继续以海丝路建设为基础, 借助各种合作对话机制, 保持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合作交流;通过海丝路的建设, 实现合作共赢的成果, 带动中国与东盟形成紧密的双边关系, 提升双边政治互信。以达成的南海宣言为基础, 通过对话协商, 建立其应对南海问题的长效管控机制, 早日形成解决南海问题的谈判共识, 彻底解决南海问题, 为海丝路的建设消除障碍。中方也应积极重申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继续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以实力为后盾, 维护中国在南海主权和领土完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需要中国与东盟共同发挥自身作用, 以合作共赢, 繁荣亚太为目标, 带动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实现中国-东盟关系长期健康发展, 也将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东盟关系; 区域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7.06】“修昔底德陷阱”与中.. 下一篇【2017.0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