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17.06】国内学术界关于“共享发展”研究述评
2018-03-06 22:00:11 来源: 作者:齐秀强 【 】 浏览:4829次 评论:0

一、共享发展的提出依据

共享发展不是凭空、随意产生的, 其提出有一定的依据。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其观点基本一致, 主要从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

(一) 共享发展的历史依据

共享发展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学者们一致认为, 共享发展思想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马纯红指出, 共享发展内蕴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共有均平”“义利之辨”与“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胡鞍钢等认为, 共享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血脉、贯穿于中国历史的伟大梦想。刘武根等则从古代民本思想进行分析, 强调“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民本思想蕴含着共享思想的萌芽。

(二) 共享发展的理论依据

共享发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共享发展思想既来源于唯物史观, 又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马凯认为唯物史观的科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别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立论之基、立论之径。具体而言, 共享发展思想反映了唯物论的要求, 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特征, 它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统筹兼顾、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渐进过程、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相统一的共同富裕、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共建共享;拓展了认识论的内涵, 体现了实践的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顾海良认为共享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理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发展,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视野的重要拓展。顾斐泠等强调共享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蕴含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目标。杨宁等则进一步指出共享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认识。

共享发展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共享发展思想承载着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 其科学社会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共享思想。它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描绘了未来民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美好社会图景——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则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思想, 提出让劳动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成果, 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刘红玉等概括提出共享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人联合体”设想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阐释和具体展现。孙力等认为共享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升华,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当代弘扬。

(三) 共享发展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以说, 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具有了广泛而深刻的现实基础。学者们从发展经验、现实国情、发展目标等方面阐释了共享发展思想的现实基础。第一,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验是共享发展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张彧等认为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 大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为共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第二, 我国现实国情是实现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学者们指出共享发展是民生问题的理论倒逼、对中国民生实践的回应与选择, 是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第三, 共享发展植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目标中。朱辉宇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倒推、从当前迫切需要补足的短板顺推而提出来的, 而徐雪梅则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为共享发展理念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共享发展的内涵、特征

(一) 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

对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解和把握, 是研究共享发展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 》指出, 共享发展的内涵主要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 学界对共享发展内涵的理解存在不同角度的解读, 主要表现在:

1.“本意视角”说。

持“本意”说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共享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赵振华指出, 共享发展就是全体居民通过一定的机制和体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而陈文通强调国内社会成员对全部发展成果的普遍享有和合理受益, 苏流芳则把共享的成果扩展到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还有学者对共享发展的本意进行了文本解读, 董振华从习近平讲话读本解读指出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辩证统一, 而代贤萍从理论文本角度分析认为共享不是独享, 是具有公正内涵的分享;共享不是均享, 是具有合理差异的分享;共享不是坐享, 是共建基础上的“正和非零”分享。

2.“两种视角”说。

学者们分别从两种不同视角对共享发展进行解读。孙肖远从人民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进行研究, 认为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而魏志奇则从共享内容、主体视角探讨了其内涵, 指出共享发展是社会系统各组成部分各方面的进步, 其主体是以广大劳动者为主体的全体社会成员。

3.“三种视角”说。

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着价值层面的共识内涵、生产力层面的共建要求和分配领域的共享要求, 它是共享目标、过程、结果的统一。就共享目标而言, 共享发展包含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包含了对共同富裕的美好向往, 包含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就共享过程而言, 共享是动态过程, 需要经由初步实现“共享”到完全实现“共享”的发展过程, 包含了凝聚人民共识的需要, 包含了集中人民智慧的需要, 包含了激发人民合力的需要。就共享结果而言, 共享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结果,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利益增进、权利保障、幸福生活的诉求。

4.“多维视角”说。

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共享发展内涵进行了解读, 丰富了共享发展内涵的阐释方式。赵满华从共享发展的范围、层次、目的、受益者、目标、时代等方面进行分析, 赵振华则从共享的主体、对象、前提、机制、结果等方面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 柳礼泉等则从主体旨向、客体内容、实现途径、推进过程等方面正确解读了共享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 而苏流芳则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全面理解共享发展的科学内涵。

(二) 共享发展的特征

1. 问题意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共享发展蕴含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孙代尧等认为共享发展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 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郝立新强调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 在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而在具体问题上,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它是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资源配置过度倾斜和发展差距过大相对立的, 对准的是收入差距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老百姓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还不强等突出矛盾。

2. 人民主体性。

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体现。梁彦超等提出人民主体性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灵魂。辛向阳认为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罗成翼等则从发展角度指出共享发展把发展的目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成果都统一于人民, 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3. 全面性。

共享发展既在覆盖面上具有全面性, 在内容方面也很全面。从覆盖面来看, 共享注重全民共享, 是人人享有、人人均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享还强调全球共享, 就是要促进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从内容来看, 共享发展注重全面共享, 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 还包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舒适度, 董朝霞则将其细化为共享经济利益、共享政治权益、共享文化权益、共享公共服务、共享生态权益, 李雪娇等从横向、纵向比较中认为横向上包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所有成果, 纵向上包含发展机会获取、发展过程参与、发展结果分配等所有阶段。而李占才从共享环节方面将其分为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权利、共享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愿景。

4. 层次性。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共享发展是有层次的, 但层次有所差异。持“两层次”说的学者分析其层次的视角不同, 赵满华根据空间标准, 把共享发展分为低层次、高层次的共享发展, 孟宪生等则依据目标需求, 把共享发展分为生存型共享与发展型共享。持“三层次”说的学者熊晓琳等认为从实现进程来说可以分为实现人人参与的起点层次、人人尽力的过程层次和人人享有的结果层次。持“四层次”说的学者指出共享发展分为基础型共享、民主型共享、公平型共享、奉献型共享。

(三) 共享发展与相关概念关系

1.共享与共建关系

“因果关系”说。这种观点认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 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张贤明等认为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和动力。刘武根等认为共建是共享的基础, 共享为共建的实现提供动力, 共享对共建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庞元正认为共享是共建的目的, 没有共建就不能实现共享, 离开了共享就失去了共建的动力。

“并列关系”说。学者们强调共建与共享同时进行, 在共建中共享, 在共享中共建。臧乃康提出要在共建中实现共享, 在共享中推进共建。董振华认为共享需要共建, 共建为了共享,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所能, 在共享中各得其所。

2.共享与发展关系

共享与发展紧密相联,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 发展是共享的基础, 二者是良性互动关系。李淑英认为共享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发展的方向, 又是保障发展的根本。蒋永穆等认为共享既是发展的目的, 也是发展的手段, 能有效增强发展动力。林怀艺等则强调实现共享的前提是发展, 共享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而向玉乔进一步从价值角度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指出共享是发展的精义所在和价值目标, 发展是共享的要义所在和内在要求。

3.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

“辩证统一”说。赵满华认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存在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路径, 后者是前者的目标, 区别在于两者时空跨度有所不同。

“过程—目标”说。这种观点认为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 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李占才认为共同富裕是追求目标, 必须经由、推进共享发展, 才能达到共同富裕。胡志平等认为共享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最终目标。

“继承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共享发展是对共同富裕的继承发展。王淑荣等认为共享发展是对共同富裕的坚持和丰富。刘伟指出共享发展体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

4.共享发展与其它发展理念关系

“统一整体”说。学者们指出共享发展与其它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张建认为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罗志军强调它们共同构成了系统化逻辑体系, 实现了“三个统一”。

“价值取向”说。向玉乔认为共享发展是其它发展理念的终极价值目标, 对其它发展理念发挥价值统领作用。潘峰则强调其他四大发展的方向、质量和成效, 要以共享发展来判断、衡量和评价。

三、共享发展的当代价值

学界主要从理论、实践、世界三个层面对共享发展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诸多论述。

(一) 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

学界对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给予了普遍关注, 从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

1.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坚持和发展。

诸多学者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共享思想及其启示。董振华认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人民大众立场。张志兵等强调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和利益共享思想的继承发展, 是对人本思想的重大升华。王维平等则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指出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集中体现。

2. 共享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赵满华认为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飞跃。易善武指出共享发展坚持人民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而任理轩认为共享发展理念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

3.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学者们以不同视角探讨了此问题。张新认为共享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董振华、左鹏分别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与探索、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论证了此问题, 而陶倩等人指出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 共享发展的实践意义

1. 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及其合法性的客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保持其合法性, 主要在于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程度, 人民是否共享到改革发展成果、是否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共享发展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崭新表达;昭示了执政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论证了社会主义合法性及优越性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执好政的客观要求。

2. 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和价值感的小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左鹏认为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蒋永穆强调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刘伟则指出共享发展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3. 共享发展是解决转型期复杂社会问题的直接要求。

当前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分配不公以及诸多民生问题尤为严重, 共享发展理念直面现实矛盾, 是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是实现中国社会和谐的现实诉求。它包含深厚的民生伦理意蕴, 契合了民生改善的现实诉求, 对于化解群体利益矛盾、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走出分配不公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价值。

4. 共享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共享发展不仅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 而且对中国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战略价值。韩喜平等学者认为共享发展是保证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是破解中国未来发展难题的方法路径。王淑荣认为共享发展明确了中国道路未来探索的实践方向, 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史为磊则指出它勾画了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新图景, 力图构建人人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状态。

(三) 共享发展的世界意义

共享发展不仅对国内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会对世界各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 共享发展是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是对西方共享思想的超越与创新, 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总结与反思。第二, 共享发展深刻体现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脉动所在, 顺应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引领了世界范围内发展理念的进步方向。第三, 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第四, 共享发展为摆脱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现实困境开出了一剂药方。

四、共享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既立足当下, 又从长远出发, 从不同的视角全面分析了我国共享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相应制度不够完善

共享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许艳华认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面临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而非公经济快速扩张、收入分配系统存在体制性偏差和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制度障碍。巩瑞波指出实现共享的社会格局、制度设计不完善。而杨嘉懿则着重探讨了社会保障制度, 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能够托底社会群体的机制。

(二) 共享不够与受益不平衡

第一, 利益关系不平衡。黄卫挺认为共享发展主要针对各种利益关系不平衡问题, 李占才补充强调利益占有、分享有失公允,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 阶层分化固化。李君如强调了阶层和利益固化藩篱、既得利益集团阻力的障碍;第二, 发展不平衡。李君如认为发展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三个不平衡;成龙指出对发展差距控制不力导致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汪荣有则指出了具体问题, 认为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对基本权利、参与机会、公共产品实际共享严重失衡;第三, 分配不公, 收入差距较大。该观点认为我国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从分配方面来说, 韩冰认为各领域各行业分配不公问题突出。赵汇等具体分析了分配不公的表现, 认为分配存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显像化和初次分配“强资本、弱劳动”分配逻辑、再分配调控能力弱、三次分配慈善不完善等问题, 而社会分配不公已引起民众心理“挫折感”和“被剥夺感”, 这与共享发展追求的“尊严感”和“获得感”相悖。从收入方面来说, 武力认为我国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已逐渐扩大, 成龙补充说明群体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蒋茜进一步指出财产占有差别形成收入差距表现更为明显。

(三)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学界对此观点基本一致, 认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孙代尧等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 且制度设计、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形成“待遇差”。梅黎明认为我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均等化程度不够高。赵满华将其细化为教育供给短缺、就业质量与环境较差、社会保障滞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平衡。

(四)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学界对此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唐任伍指出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彭刚等概括了其特点, 认为贫困人口数量多且分布相对集中, 贫困程度深, 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特殊。在脱贫问题上, 刘永富认为我国脱贫面临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脱贫攻坚面临新环境、扶贫合力尚未形成、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新挑战。李楠等则补充提出扶贫的目标不准与效果不佳、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和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五、实现共享发展的多维路径

学界在系统分析共享发展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 既注重顶层设计探讨, 又加强实践路径研究, 在制度、机制、问题解决、保障、教育融入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 提供了多维实践路径。

(一) 加强和完善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

第一,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许艳华指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制度基础。为此, 吴宣恭认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别是做大做强做优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 许艳华补充指出要引导非公企业进行制度改革。在操作层面, 王淑荣等强调必须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时, 坚决拒绝大规模私有化主张, 对国有经济做出一系列战略调整。

第二, 加快共享发展的具体制度建构与完善。它包括基本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诸多具体制度。王维平等认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 促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合理结合。许艳华认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改革初次分配制度, 合理进行再分配。顾钰民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魏志奇则补充强调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监督实施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

(二) 建立健全共享发展机制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相应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学界一致认为应建立健全共享发展机制, 但对如何建立健全机制却有不同看法。“两种机制”说。辛向阳等认为应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谭晓旭等指出要构建共享发展机制、分配机制。“三种机制”说。何志强认为共享发展建立有三个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魏志奇强调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四种机制”说。赵满华提出要建立健全“兜底”机制、保障机制、分享机制、动力机制来实现共享发展。苏流芳认为要建立共享发展决策机制、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五种机制”说。罗健指出实现共享发展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平等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

(三) 加大共享发展的“五位一体”保障

第一, 巩固共享发展的经济支撑。刘凤义等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实现共享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二, 打牢共享发展的政治根基。郭建等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实然民主, 对资本和权力加以节制。王诗卉认为要完善社会基本制度,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人权原则。第三, 增强共享发展的文化滋养。柳礼泉等建议把共筑精神家园作为共享发展的文化营养, 而李红松则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 坚守共享发展的社会底线。马凯指出要谋发展、惠民生, 为共享发展积累坚实民生基础。韩喜平等则认为要推进发展机会共享, 保障发展成果共享, 培育共享发展的新业态, 在共享发展中实现民生改善。第五, 营造共享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孟宪生等提出要营建大众化共享生态环境。而马凯则主张实施绿色发展、生态兴国战略, 为共享发展提供优质生态支撑。

(四) 着力解决制约共享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是坚守底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谷亚光等认为应贯彻“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思想,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大力解决区域性的整体性贫困。彭刚等强调重视精神脱贫, 推进产业扶贫, 改革金融扶贫机制, 构建跨区域合作减贫机制。二是突出重点,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刘武根等指出要切实增强公共服务供给, 提供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张建提出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三是引导预期, 形成合理收入分配格局。赵汇等提出要完善以“提低、扩中、调高”为导向的收入分配调节体系。张建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两个同步”,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四是保障民生, 织就民生保障网。葛亚坤强调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刘武根等将其细化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抓好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

(五) 把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教育发展中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 不仅“依赖于制度改革和制度保障, 更要依赖于全体人民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共识要靠教育, 通过教育来实现人才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经验共享、信息共享和发展成果共享。一是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孙代尧等提出要保障每个人、每种职业、每个阶层享有获得较为均等教育资源的权利。袁贵仁指出要从提高普及程度、缩小教育差距、畅通教育渠道等方面使人民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二是把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学者们认为既要运用共享理念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共享, 使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又要发挥各种教育渠道作用,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以共享发展观丰富和谐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的功能实现、推动共建共享共富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良心教育的外显价值、推进法治教育目标实现。三是以共享发展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学者们提出要以共享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 把“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六、研究评价与未来展望

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一年多以来, 国内各界反响强烈, 呈现出政界与学界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 有效推动了共享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内容不断拓展,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学术交流愈加频繁, 研究成果呈现井喷之态势。这一年多来, 全国性、地方性相关学术研讨会相继开展, 既有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研讨会, 又有专门以共享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 各类研讨会观点荟萃、精彩纷呈;以“共享发展”为题名, 通过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检索发现, 学界已发表300余篇期刊论文、700余篇报纸文章, 已出版十余部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宣传普及著作, 出版了两部共享发展学术专著。这些成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颇有见地的新思想、新观点, 不仅对推动共享发展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 而且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第一, 深入探讨了共享发展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使共享发展的基础和根据逐渐明确;第二, 对共享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相关概念关系做了充分的文本阐释, 明晰了共享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三, 对共享发展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进行了精彩诠释, 提供了研究新视角、新依据;第四, 客观阐述了共享发展的现实挑战, 共享发展成为尤为重要和迫切的重大课题;第五, 对实现共享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梳理, 使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有了遵循方向。这些研究成果就为深入研究共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但是由于共享发展理念提出时间较短, 相关研究尚处于理论发展阶段, 对其内涵阐释尚未达成共识, 学理支撑较弱, 对其形成背景、实际价值缺乏深入挖掘, 对其问题分析较为肤浅, 缺乏核心问题、深层次原因探讨, 其实现路径仍处在理论探讨阶段, 既存在思路繁杂难以梳理整合问题, 又面临如何贯彻落实问题, 亟待拓展和推进共享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今后学界尚需要着重思考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 拓宽研究视角, 开展实践回应式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研究。当前学界对共享发展的研究, 大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的归纳、解释和阐发, 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范畴, 这种理论研究对深入研究共享发展问题很有必要, 但目前其研究碎片化、单一化较为严重, 还存在很大探索空间。对此, 学界应在理论解读同时, 着力开展实践回应式研究, 直面社会实践、现实问题, 抓住核心问题、民生问题, 从理论上回应国内现实挑战、吸取国外相关经验教训, 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开阔学术视野, 以不同向度、侧面和视野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审视和研究共享发展问题;加强共享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系统探讨其深层次理论问题、实践问题, 对其理论基础、现实困境、实践路径、评价反馈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 丰富研究内容, 强化基础研究、历史研究和评价体系研究。当前学界紧跟时政热点问题, 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但很多属于应景式研究, 缺乏持续跟踪, 基础研究不扎实, 难以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现有研究多关注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演进, 虽然不乏关于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等问题的诸多精彩阐释, 但对于共产党共享发展的历程缺乏全面系统归纳梳理, 缺少对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把握, 而且目前尚未有关于共享发展的评价研究。今后, 学界应厘清共享发展研究的基本问题, 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对共享发展的内涵、内容、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而有效的研究;应立足于全球发展变化大势中, 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 立足于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发展战略构建进程中来把握共产党共享发展的逻辑脉络, 全面分析不同时期共享相关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轨迹、特点、原因等问题, 深刻把握其历史演进规律;应着手开展共享发展评价体系研究, 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对其实施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反馈, 为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推动共享落地提供重要参照。

第三, 改进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当前学界基本上以定性方式进行理论思辨、理论演绎, 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严重缺乏, 同时对共享发展的国际化视野研究较为滞后和欠缺。下一步学界应创新研究手段, 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 发挥大数据时代优势加强共享发展实证研究;跟踪、梳理归纳国外学者相关观点, 对西方福利国家、拉美国家、前苏联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入探讨, 将其与中国进行对比分析, 合理借鉴其有益经验, 总结其发展演进的普遍规律, 以更好的推动共享发展得到贯彻落实。


享发展; 理论阐释; 实践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7.06】“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下一篇【2017.06】治理场域:一个社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