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2020.02】近年来国内学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述评
2020-08-03 13:55:03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武晓超 【 】 浏览:11056次 评论:0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十余年来,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并不断走向深入,尤其是展现出视角不同、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相互砥砺的五种致思路径:辨析原理、原则基本概念、追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渊源、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学理性研究。
       一、辨析原理、原则基本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学界敏锐地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变化,蕴含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和理论意义,事实上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历史起点。原理、原则之辨,因此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起点。
       关于原理、原则基本概念的辨析,包括强调相互联系和突出相互区别两种观点。
       (一)涵义一致说
       一些学者从原理和原则的紧密联系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一贯性和实质上的一致性。雷云认为:其实这两者的涵义完全一致。基本原则由基本原理而来,基本原理体现在基本原则之中,实质上讲的是一个东西。秦刚强调从《共产党宣言》的主题、主线和基本问题、基本原理的逻辑中得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贾建芳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可以作为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的最基本的原理。
       一些学者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概括中,事实上将原理、原则概念在相同意义上使用,关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系统归纳也基本一致。高放认为:从1950年起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归纳为四条、五条或六条是:两个必然;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五条就是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分为两条。六条就是另加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和批判假社会主义。当今重新归纳《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六条:1.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2.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奋斗;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每个人的自由解放;4.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5.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首要关键,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掌握政权,争得民主;6.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在共产主义政党掌握政权后要依靠政权,经历三个阶段的长期发展,即过渡时期、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高放概括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景治、蒲国良、秦刚等也都作出相同或相近的归纳。
       (二)相互区别说
       也有学者从原理、原则之变出发,着重突出二者相互区别。赵曜认为:“党中央之所以用原则而不用原理,是因为这样表述更加准确。原理指的是对某一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论点、论断、论证和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原则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总的方向和规定,明确应如何做和不应如何做,要求人民在实践中按规定行事,具有较强的刚性特点。”严书翰、林怀艺、宋萌荣等强调,基本原则寓于基本原理之中,但基本原则又高于基本原理,基本原则更宏观、更抽象、更浓缩、更稳定。
       牛先锋更详细深入地探究了原理、原则的区别及其重要意义。他认为,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规律,或者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理与原则的区别之一是原理揭示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公理的性质,属于普遍真理。原则是做事情的具体依据、行为规范和准则。区别之二是原理具有客观性,重在说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发展变化,而原则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依据,重在说明主体遵循什么样的规矩办事才能符合规律,才能做成事。区别之三是原理更为抽象和概括,而原则更为具体,要有操作性。黄有璋认为,原理侧重于理论表述,原则比原理更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的理论。
       (三)溯及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等概念
       一些学者在考察原理、原则之变的同时,进而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等,意在补充从基本原理到基本原则的历史逻辑链条。
       周新城认为,上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毛泽东主持下批判赫鲁晓夫的错误观点时,曾经把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五条,并把它称之为“十月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的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项基本原则”,因其使用“基本原则”的表述和四项内容的根本性、深刻性和长远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普遍关注的概念。周新城认为,四项基本原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殊条件的产物,它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而赵曜认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整体和实践,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刘海涛认为,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表述。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说其中每一项都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的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也是被普遍论及的重要概念。龚云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贾建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命题,是从最深层次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董德刚认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启示我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较浅层次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和较深层次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
       原理、原则概念的辨析及相关概念的溯及,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敏锐的政治意识和理论自觉,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和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原理原则的表述仍有并用、混同或简单替换的现象,或体现为仍用原理性语言表述原则的内涵。
       二、追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渊源
       学界对原理、原则的概念辨析还不能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全貌,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理论范畴,但其深刻内涵和思想内容必然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和系统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从对原理、原则之变的研究分析,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经典,是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必然路径。
       在追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渊源时,学界重在三个层面深化研究:一是对经典著作、经典理论的明确指认和深刻辨析,二是对经典理论的思维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则思想及相关表述的挖掘和梳理。
       (一)强调经典著作、经典理论
       学界在追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渊源时,首要强调和明确指认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哥达纲领批判》等经典著作、经典理论。
       1.《共产党宣言》与“两个必然”思想
       学界形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认为《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系统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第一篇经典著作。“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思想即“两个必然”思想,被公认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最经典、最核心的概括。
       吴雄丞根据《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归纳为六个方面,首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周新城结合《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170周年的历史纪年,多次撰文概括《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第一点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秦刚认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他在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也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放在首位。高放认为,《共产党宣言》就是最早指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蒲国良认为,《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几乎都在这本著作中得到了或详尽或简略的阐明,至少也以萌芽的形式包括在其中。
       同时,学者们还阐发了《宣言》中的其他思想,包括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的相关思想、关于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等思想,也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学界还结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概括和阐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文本依据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是从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的严谨内涵,也正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得到系统阐述。
       贾建芳认为,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经验,也是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沈宝祥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个基本原则,即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研究、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陈锡喜立足“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根本区别”,将“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3.《哥达纲领批判》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深刻关涉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因此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重点之一。学界在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大多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等作为研究前提,进而阐发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奚广庆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把《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想确立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恰恰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相背行,不可以把它理解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蓝图”、社会主义的定义和最终完成。
       (二)经典理论的思维逻辑
       学界在指认经典著作、经典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提炼经典理论的思维逻辑,追溯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形成和阐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这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具有直接的方法论启示。
       蒲国良以“三个通过”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维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借受托起草《共产党宣言》之机,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通过对乌托邦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通过对工人阶级运动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首次系统的正面阐述。严书翰以“三个由此”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思维逻辑: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出发,得出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的结论。由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或路径,由此揭示了未来社会的质的规定性,由此指出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情的国家实现形式的差异性,并且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充满辩证运动的、经常变化和改革的有机整体。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则”思想及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念。因此,学者们还必须挖掘梳理他们对“原则”、“基本原则”等概念的运用、具有原则意义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整理和归纳他们的“原则”思想。这些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
       刘海涛强调,具有原则意义的论述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区别,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本身就是一个“原则性的和策略的纲领”。二是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主要表达了无产阶级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根本态度。三是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主要回答了无产阶级如何处理与农民关系的问题,“而又不违背社会主义总的纲领的基本原则”。李健、孙代尧针对《法德农民问题》的“基本原则”表述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相对是策略的做法却使用了‘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直接使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概念,但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渊源的视角,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整理,同时也提示了新的生长点: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思维逻辑、科学方法论,值得作为专题展开研究。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则”思想及论述,还需要从更多文本中全面地挖掘整理,比如《反杜林论》中“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等。
       三、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社会主义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理论预想。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世界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历史局限、“苏东剧变”的严重挫折等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示。科学社会主义是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必须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高度。
       曹长盛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引下取得胜利的。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制度。张远新认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严重偏离甚至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顾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用理想的社会主义目标剪裁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教条化、割裂化的倾向。赵曜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提出将经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这个基本原则的教条式理解,在实践中造成普遍性的失误。
       学者们普遍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胜利。“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为如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历史鉴戒。严书翰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态度,也是一个原则问题。
       四、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理论命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必然要回应、观照、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余年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学界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哪些基本原则
       赵曜认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和对应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是:社会发展需要划分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对社会生产有计划的调节、要实现共同富裕、消灭一切阶级、要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龚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共同富裕原则、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原则。杨绍德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秦宣从中国改革实践出发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一是注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启示
       学者们还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启示。吴雄丞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论述,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思想的第一次最经典的表述。严书翰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上树立了光辉榜样,强调要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各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将它称为实事求是”。林怀艺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化”概括“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方法论。
       也有学者表达不同观点,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在层次上的区分。辛程认为,必须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实现和运用。秦刚在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中指出,社会主义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实要求、具体形式。李健、孙代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原则的单一的纯粹性转化为相对于其他因素的支配性和优先性,从而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石镇平认为,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来实用主义地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导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错误。
       (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批判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辨析和批判,是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兴起的现实背景之一,因此也成为许多学者着重阐发的重要内容。周新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什么性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还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这涉及一个原则问题。龚云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等美化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拉回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对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有严重危害的。吴丽萍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实现道路、经济政治制度、党的性质与作用等具有原则区别。
       五、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学理属性
       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中,也有学者突出强调了学科特质、学理属性和逻辑层次,为深入的学理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狭义与广义之分
       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基本原理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重大变化,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从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角度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严书翰认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是从狭义上讲的。蒲国良强调“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社会主义理论”,认清与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需要注意四个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与具有特定民族特色与特定时代特色的基本原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学理属性
       学界也着重研究和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学理属性。秦宣认为,从学理上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特有的质的规定性;第二,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共性;第三,它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普遍性;第四,它是社会主义理论最核心层次的原理,只有在与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中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五,它是历史的、与时俱进的,必然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高放、李景治、蒲国良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是“有机统一的,是必须遵循、不可背离的,是普遍适用、少有例外的,是长久有效、不会过时的,但其具体内涵又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陆剑杰认为“要找出具有贯通意义的并且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原则”。周和风着重论述了规律性和价值性两个维度。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逻辑层次
       学界从学理研究的分析方法入手,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同逻辑层次,较为普遍的是划分为三个层次。贾建芳、王友洛的划分包括: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价值、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林怀艺的划分包括: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社会主义的制度结构、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习裕军划分的三个层次是: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揭示;社会主义基本实现形式和完善路径。
       六、评析及展望
       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兴起和进展,充分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生机活力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和理论需求,鲜明地体现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互促进、交相辉映的发展过程,在不同视角和研究路径上都取得了诸多成果。吸收和借鉴这些研究成果,首先要对共识性、差异性以及不足之处加以检视评析,更要从五个视角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观照中提升方法论启示,从而合理预期新的研究热潮、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一)简要评析
       虽然学者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概括还有诸多差异,但普遍认为应该形成共识。
       一是关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概念辨析,虽然存在“一致说”和“差别说”两种观点,但归根结底都认同依托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基本原则研究,都认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和理论依据的指导地位。只是相对来讲,“区别说”更突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准则、规范的刚性、实践中的坚定性、现实指导性以及具体操作性。目前,关于原理、原则的概念辨析,还主要停留于中文语义分析的浅表层面,同时还存在原理、原则简单替换、交叉使用的现象,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等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历史联系和逻辑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辩明。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加突显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创新意义。
       二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学者们高度认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普遍主张从他们的经典著作、经典理论中梳理和归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关研究还体现了从具体内容深入到思维逻辑、从主要著作扩展到更多论述的阶段性进展。但是,还需要对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原则”、“基本原则”概念的历史语境、原初语言、具体表述和原则思想等,进行全面梳理和专题研究。
       三是关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在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中所占比重最小,也比较薄弱,与其在科学社会主义170余年历史进程中的分量是不相称的。在此视角上,学者们着重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以此为标准评价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模式”弊端及“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形式上类似于简单循环论证,内容上也未条分缕析地总结归纳。
       四是关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者们普遍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重大论断,并着重阐发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阶段、实践探索、具体形式、发展经验等相对照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现实意义。但是,有些研究结论和具体观点过于受到现实的制约和影响,削弱了理论的超越性、一般性和预见性,未能“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甚至被视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错误。由此看来,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实现形式的关系等,仍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和深层理论问题。
       五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学理属性,其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虽然目前仅存在于部分成果的少量论述中,但在总结评析已有成果时具有一定的方法意义,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基础上深化理论研究。
       (二)方法论启示
       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五个研究视角和逻辑路径,既各具特点、各有侧重,同时也内在关联、相互砥砺。学者们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视角,而是已经体现了在多重视角下开展研究。对五种视角进行整体观照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将获得更深层次的方法论启示,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四重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辨析不同历史时代和社会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理论形态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凝练共识,体现出普遍性、一般性以及预见性。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制度、文明之间的关系。历经170余年,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在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创新发展,而且在中华文明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必须在历史与逻辑、继承和发展的统一中给予积极回应和充分体现。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之间的关系。学界在研究中十分重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结合,尤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现实和具体实际,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逻辑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定不止一项,而是包括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系统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理论逻辑之间、基于理论逻辑的各项基本原则之间,以及受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影响的各项基本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研究展望
       近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之后形成了两次研究热潮,其间既有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170周年的研究促动,同时也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的指导和推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迎来了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历史纪年,必将推动产生新的研究热潮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既阐明了认识和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也将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进一步奠定和充实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主题。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需要更加着重:一是凝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深入辨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设想,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地位和原则意义。二是凝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凸显党的领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原则意义。三是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从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创新和引领什么的三重维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意义。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20.02】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下一篇【2020.01】“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