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内容的完备性、逻辑体系的严整性、理论特质的彻底性、历史发展的贯通性的特征,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全面系统的理论方略与实践布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实践宽度于一体的统筹谋划和整体考量,突出了整体性特质。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研究的出场语境,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伟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整体性是事物本身的特性,即整体由部分构成,但它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直线相加,而是按照一定结构或遵循一定规律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对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状态以及事物发展的演进过程的一般规律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扬弃,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提出了“系统”“总体”“整体”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
第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他指出“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恩格斯指出:“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同样,思维也“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等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静态构成要素和动态发展过程两方面阐释整体性,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思维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的有机整体,既主张一切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依赖的各部分偶然堆积的整体,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各部分或要素之间有机联系构成的整体;又主张事物的发展是由“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构成的,且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相互否定、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而是继承发展的有差别的整体,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事物的整体性。总之,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性方法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坚持整体性方法和原则来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态度。马克思指出:“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整体的方法。马克思把经济关系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他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坚持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态度。面对支离破碎、割裂甚至制造对立等各种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用整体性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强调把他们的学说和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来加以把握,同时也指出了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肯定整体和部分的辩证作用,将其视为彼此关联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总之,整体性方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认识和阐释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
第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在要求必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和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自身也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对包罗万象、充满各种斗争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科学反映。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要素,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分析和研究,不仅要进一步挖掘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内在关联,而且要将其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分析,揭示其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还要揭示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的严谨、历史逻辑的延伸和方法逻辑的奠基,呈现出理论的整体性、历史的整体性和方法的整体性,才能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和方法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从整体性进行创新研究,实现纵深发展与横向关联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对新思想研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和方法全面系统地把握新思想赖以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基础,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要义,指导社会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引领中国人民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为人类社会美好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二、历史追溯:总结社会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必然选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党史国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研究的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
第一,背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习近平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牢记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或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或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或制造经典作家间的对立等现象,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裂马克思主义的行为,其实质都无视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本质属性,都遮蔽了马克思主义整体形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后继者同这种扭曲、肢解和割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正本清源,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在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严厉批评了把毛泽东的个别言论不加分析就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象,强调要从整体上理解和对待毛泽东思想。为避免历史重蹈覆辙,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及时总结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将其内在的本真精神挖掘出来,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二,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错误言论重围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热切关注,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同声音,或学术观点不同,或思想认知偏差,或政治立场不同,夸大编造事实,以偏概全,这些错误言论给我们以深刻警示,这就要求我们以整体性视野、全局性眼光来认识和思考问题,不断探求真理,接近真理,获得真理。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追随者也有反对者,两类群体在博弈中自觉不自觉地遮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真精神。有的学者以片面狭隘的眼光怀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甚至将其看作“渺渺茫茫的共产主义,模模糊糊的社会主义,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遮遮掩掩的封建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涉及多领域发展的、具体的现实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全面综合考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论内容,还要将其融入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社会各领域间以及各发展阶段间都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学者拘泥于形而上学的片面思维中,只看到部分,看不到整体,抓不住事物发展总的联系,抓不住主要矛盾;只着眼于当前,停留在对某一阶段的认识中,看不到长远,因此陷入一个个错误认识和矛盾中。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相互衔接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和表达,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精髓、体系结构、总体特征,更完整、更系统、更科学地回应各种不当言论,突破各种错误思想的重围,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或用前者去否定后者,或用后者否定前者的论断,这种论断实质上割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割裂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的整体性,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就告诫我们要坚持战略全局眼光,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尽管我们犯了一些错误,但从整体来看,成就是主要的,是主流;错误是次要的,是支流,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更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是原则性错误。同时,还要坚持把错误或失误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否定整个时期的工作。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方法论指导,二者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时间短,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当前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处在盲人摸象般的局部研究阶段,甚至尚未抓住这些复杂领域中的主导方面,我们不能画地为牢,只就这个时段进行解释,需要对其来龙去脉进行研究,实现历史、现实、未来三重维度的有机统一。
关于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等言论,“历史终结论”断言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结;“西方中心论”指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不可替代,无法超越;“文明冲突论”预言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战争是必然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其整体性魅力突破了这些理论包围,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以其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严密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方法底蕴的统一性,以及理论主题、思想基础、基本观点等的内在一致性,深刻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给予这些言论以强有力反击,宣告社会主义具有无限生命力,并将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命力,证明了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有很多条,并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表明了不同文明之间可以走包容、合作、共赢之路,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列宁指出:“使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不仅是政治思想)声誉扫地,受到损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维护为名,把它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这些狭隘片面的论断既抓不住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又看不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实质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否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放在全面的、历史的、空间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而不能单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对其进行否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产物,但如果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实践去研究,是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必须将其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本源理论和传承理论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其历史继承、现实关切和未来展望多维历史逻辑的统一,才能正确把握其合逻辑的展开又合逻辑的聚合的属性。因此,坚持整体性原则和方法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从整体来考虑,不能拘泥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的单独性发展。只有坚持从整体上、宏观上、战略上来研究,才能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现实分析:对忽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样貌的零散化、碎片化研究的现实回应
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破题研究,主要以专题式研究为主,客观上形成了零散化、碎片化研究,背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研究,因此,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研究是对忽视其整体样貌的零散化、碎片化研究的现实回应。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内容的碎片化,即没有实现分门别类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的有机统一。分门别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也容易陷入片面性研究,把研究对象的某一点或某一阶段夸大化,使研究对象呈现出单一性、片面性或断代性特点,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系统、总体宏观地把握和分析,这是对过分的分类研究和零碎化分析所造成的意义丧失的一种良性反应。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应当善于区分部分和整体,应当按整体提口号,而不是按部分提口号。”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针对整个社会发展而提出的,它包含了一个主题、十个基本问题和十七个具体领域的问题,概括为“一个主题”“八个明确”核心内容和“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涉及了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内容深刻复杂、涉及领域宽广,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视角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然而,这种将原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部分或领域割裂开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一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整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代之以其不同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单一领域发展的思想,这纵然有助于其内容的精细化发展和领域的专业化指导,但却造成了本真精神的遮蔽,导致无法真正领会其整体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及在此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矛盾的出现和社会的片面性发展,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贫富差距等问题。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治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种分门别类研究将其局限在各自领域,不利于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向心力,更不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指导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找到各部门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契合点,使各部门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的实质的剥离化,即只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个别词语或表面内容,忽略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只抓理论,忽视实践,没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个别学者只是简单机械地记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些词句,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马克思主义底蕴。习近平指出:“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新思想的基本理论,又要把握新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工作方法分析问题和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还有的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只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而不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毛泽东指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理论和现实的互动构成了现实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辩证互动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无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相脱离,还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背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个尚未体现理论精髓和体系全貌的新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应该像马克思所倡导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甚至歪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结晶的误解化,即没有认识到人民领袖、政党和人民是相统一的有机整体。人民领袖能够准确把握重大时代课题,将各种不同的目标和意见凝聚成一个有力的、统一的焦点,集中人民群众的各种理想并进行抽象概括,从而产生具有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伟大理论,引领着社会朝着人民群众的愿景前进。
一方面,时代需要领袖,时代呼唤领袖。马克思曾引用爱尔维修的话,“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说明每个时代都需要并且能够产生伟大领袖来带领人民奔向幸福。对于一个国家、政党来说,核心领袖作为社会上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先进的代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人民领袖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站在时代交汇点上的领导人,习近平以其独特的领袖风范和政治担当,以自身的抱负、能力、担当和情怀,以独树一帜、卓然不凡的领袖品格,以对未来敏锐的洞察力,对不确定性的决断力,对愿景和价值观的沟通力,对风险的预测力和承受力,对群众的激励力,团结带领人民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迎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有威信和强大影响力的领导人。
另一方面,正确认识人民领袖的实质和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领袖、政党和人民是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然而,当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能正确看待历史人物或人民领袖的现象,他们将其看作神一样的存在,甚至割裂了核心领袖与人民群众、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将其对立起来,发出“是站在党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谬论。邓小平指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领袖的作用和实质提供了重要遵循。党的领袖来源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成长和磨练,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验。习近平同志在全党核心地位的确立是众望所归,是民心所向。尽管领袖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理论创新成果总是和领袖的名字相关,但这并不能否定党和人民群众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群众实践和集体智慧是理论创新的原料和半成品,领袖是高端加工……领袖和群众形成了理论创新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而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伟大贡献。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体,领袖、政党和人民群众是有机统一整体。只有人民领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步调一致、团结一致、荣辱与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社会整体发展。
四、实践要求:新时代全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的社会变革都会产生反映这个时代本质的伟大理论。实践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具体的实践形式,这些具体实践形式间存在一定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社会运行系统。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全体”等词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这表明新时代党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更关注全体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其构成要素、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备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逻辑支配一切,因此,社会内部诸要素间冲突不断,呈现出单一性和片面性发展,经济上财富分配极不均衡、政治权力享有的不平等、文明多样共生受到破坏、社会主体性丧失、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致使生态单面性、人成为丧失个性的片面发展的人等等,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失衡,并呈现出畸形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要素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谋划社会发展大局和把握历史进程大势的整体性思想,兼顾到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注重社会要素间的互动性、协调性和整体性,使各要素能够形成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经济上更加强调共享发展理念,政治上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文化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多样性,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旨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和整体性发展。
第二,整体性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谋求整体性发展。要素性发展“把社会系统中的某一要素以及某一阶段的发展绝对化、至上化,从而导致了发展的失调和分裂”,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尽管要素性发展为整体性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但它一旦超过某种界限,就会具有单一性、片面性和断代性特点,导致社会的片面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整体性发展就是在要素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克服要素性发展的弊端,充分利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点和制衡点,谋求社会系统各发展要素间的协同联动性、多维共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具备要素性发展所不具备的整体协调发展功能,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朝着日益完善的方向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得更加全面。
改革开放以来,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我国以要素性发展为主导,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各部门以各自领域利益最大化为先,导致出现“经济决定论”等现象,这种发展既把社会某一要素如经济要素绝对化或者唯一化,也忽视了发展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出现了断代性和不可持续性。恩格斯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表明良性健康的社会有机体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且每一要素都不是僵死的“结晶”,而是“有机”构成,这种有机性要求系统性,系统性要求协同性,协同性促进有机性。因此,在推进社会整体发展时绝不能以牺牲某个要素为代价而促进其他要素的发展,这样容易形成“短板”,致使社会畸形发展,最终会阻碍社会有机体整体效能的发挥。传统的要素性发展一味着眼于经济问题,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造成了片面化、失调化倾向,致使许多“经济外”问题出现,呈现出形而上学的发展特性,使社会要素发展失衡和发展割裂断代,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社会发展付出巨大代价,陷入瓶颈期,更无法揭示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在这种要素性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平衡协调、全面整体的发展。
第三,“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新时代社会整体性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对整体性理念的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注现实社会的变革,并为实践指明方向。社会实践的整体性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整体性研究。习近平指出,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这就要求把五大建设相互衔接起来,各项建设相互关联、相互牵动、相互协同,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五大发展理念”,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国梦”等等,都彰显了我们党的统筹考虑、全面论证和科学决策,体现了我们党对整体性发展的期盼和愿景,旨在打破传统顾此失彼,相互冲突、失衡的局面,努力克服以往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所存在的“碎片化”“孤岛化”现象,加强各领域和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机制,使各子系统既互相制约,又相互配合,以实现社会系统发展功能的最优化,推动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这就表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部门既是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既要坚持各自部门内部具体的政策,又要遵从党和国家整体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兼顾相关部门的利益,做到协同推进、共同进步、整体发展,把“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整体战略目标,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将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整体视野,把整体方法和系统方法作为重要的方法论武器,以确保在各部门发展基础上实现整体性发展,发挥各部门独自发展所不具有备的整体性效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形态以及其蕴含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的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既具有了顶层设计的战略性和谋划性,又具有了统筹兼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出了整体国家治理观、整体改革观、整体生态观、整体安全观等。从初心使命的动力之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引领,再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结构优化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功能优化的硬核,再到内外部保障,全面构建起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严密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因此,加强对其整体性研究,强化社会各要素间的联系性和依存性,使各领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突破地域和领域的界限,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真正步入了整体性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发展理念的提出,发展战略的布局,还是发展实践的推进,都彰显出了整体性特性。当今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整体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有更加完整、准确的认识,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性发展和整体性发展,更好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