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继续使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提法,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历史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利益差别激励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最强经济发展机制。随着时代变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已经证明它比计划经济更能持久刺激生产力发展,更能为未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目标,即“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从社会主义实践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深度结合,属于中国改革所造就的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产物。从中国改革角度来看,在四十多年来的运行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二元运行机制:一是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二是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辅助和引导。其总的目标就是:在保障社会主义道路不变的前提下,规定经济发展共同富裕价值目标,最终导向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论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在不同时代,面临的时代问题也不相同,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客观上可以以中国改革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载体得以进一步向前发展: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某种深层次理论逻辑方面的支撑,后者可以促成前者的不断实现。我们发现,学界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研究,多从它的内涵、地位、实现条件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角度展开论述,而本文则从其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支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作探索研究。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景,即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除此之外,本文也从宏观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成就与挫折进行再审视,试图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角度论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主体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所谓“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每个人的生命活动自由,“全面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生命活动自由的不断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想堪称贯穿其人生的第一追求。不同于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设想所具有的强烈伦理主义色彩,马克思恩格斯把理想建立现实基础之上,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纵观其学说,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主体结构。
(一)人性三层次理论及其新解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主体是人,对前者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只有这个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才能继续研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抽象地谈论人性不同,马克思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论过人性三层次理论:
一是人的本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即是人的“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要追求本身“需要”的满足,才能谈及其它: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满足,然后才能谈及政治及其它。
二是人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特性即是人生命活动的“自由自觉”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人的特性体现人类进步的动力,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够使人类有能力创造物质世界。人的特性的充分发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下集中表现为人的意识能力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科技成功:人类意识能力主导人类历史进程,科学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与此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最终选择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使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对人意识能力的持续不断激励上。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相比,中国改革选择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从某种程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秘密就是:在共产党掌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政治前提下,运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依靠市场竞争对劳动者产生源源不断物质激励作用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这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进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进行大规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即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各 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显然与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人的本质的彻底实现即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而人的本质的彻底实现,归根结底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之上。在时代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反观一百七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今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达到足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确实比计划经济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也更能实现人的本质。人类利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历史进程仍然在继续,市场经济体制也丝毫没有显示任何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迹象。尽管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计划经济落败于市场经济已是被实践证明的不争事实。所以,现阶段利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二)“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规律及其当代表现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受自然界的限制。因为人的发展程度要在自然界允许的范围内,否则人类将没有生存空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成为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问题。马克思从多种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界关系所体现的客观规律性。依据人的特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作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创造性论述,从总体上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从“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的趋势。相比而言,“必然王国”是基础,“自由王国”是终点,“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终结的地方才能到达,“必然王国”只有在彻底发展后才能到达“自由王国”。“必然王国”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
在马克思看来,在“必然王国”,人们的劳动往往是在被生存压力逼迫进行的。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生产,社会物质生产还处于“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阶段,人的生命活动自由十分有限。“必然王国”发展的极限就是:社会化的生产者联合起来,合理地调节物质生产,而且“靠消耗最小的力量”达到最符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状态。这时的自由取决于对自然必然性的掌握程度。“自由王国”则不同。“自由王国”就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王国”体现在人类能力的发展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能力发展是打开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神秘之门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理论分析可知,追求生命活动自由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价值目标,其彻底实现是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首先,必然王国自由体现为人的生命存在时间延长——人类在自然规律许可下将使自身生命存在时间达到最长状态,即取得生命存在的最大自由;其次,自由王国自由体现为人的自主性增加——人类随着意识能力的提升将获得更多自主活动空间,即取得生命活动的最大自由。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取决于人类社会从以“必然王国”为主阶段过渡到以“自由王国”为主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前景,其最终导向的是“自由王国”的实现。
(三)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阐释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深入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后抽象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三种社会形态理论蕴藏着巨大的理论宝藏,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探讨的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其中,马克思所谓第三种社会形态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鼓励每个人的自由个性不断实现的理论引发越来越多学者、政治家等群体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尤其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对其进行了内涵丰富的解读。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对于马克思毕生所追求建立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有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个时期是马克思在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后抽象概括出的“人对人的依赖”时期。“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社会生产表现为简陋的自然经济状态。这时,人成了主要生产工具,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程度呈现最低水平。体力劳动者占劳动者大多数,他们往往在脑力劳动者的监督、管理下从事着异常艰苦的体力劳动。在马克思看来,这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第二个时期是马克 思在考察完人 类 历史发 展规律后抽象概括出的“以物的依 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时期。这时,“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到了这一时期,由于脑力劳动者群体人数增加而且深入社会生产全过程,促使生产结构趋于复杂,与此同时,科技对生产力发展重要性增加。最大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促成大机器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是几百年来“人类用很短时期就把农业这一传统产业压缩在一个很小的劳动范围”,使越来越多的人从时间需求大、劳动强度大、产出水平低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相比“人对人的依赖”时期更大的生命活动自由。但是,这个时期人的独立性仍建立在对物的依赖之上。物质生产总有极限,而人的需要没有极限,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发展压力始终笼罩在人类头上。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目前我们尚处于马克思所描述的这第二个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马克思在考察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后概括出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已经消灭剥削、压迫现象,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并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财富,整个社会的特征发生质的变化——生产力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涌流,人类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体系,逐渐形成以鼓励每个人能力自由发展为主的“自由个性”局面。与前两种社会形态相比,此时人的生命活动自由程度趋于最大化。这一时期,每个人都拥有由社会提供的全面发展自己“自由个性”的物质条件,每个人都获得了通过发展个人能力而获得生命活动自由的途径,最终真正形成每个人都拥有生存自由的“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到来。这时,原来意义上的以鼓励市场竞争为标志的生产方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自然而然地走向消亡,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载的历史使命
在当今时代,我们反过头来考察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普遍实行的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得出一条基本结论:计划经济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高度发展程度的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显示出与整个世界文明发展道路脱轨的局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背景之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通过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最为成功的转型成果当属中国改革开放所缔造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改革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中国奇迹”,使苏东剧变以来走向衰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以重新焕发生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至关重要。对其历史使命的清晰认识,有助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历史性地进入到越来越强调“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逐渐在谁能更有效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暗自博弈,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渐落实到能否有效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面。对于中国改革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激发“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潜力、充分调动最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加快发展生产力以追上和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抓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唯有在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超越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实现相比前者的优越性,才有可能不断吸引资本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其人民性,那么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越来越雄厚的物质条件,做到在满足越来越多人的生存需要基础上过渡到能够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阶段,为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社会生产力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争取在鼓励“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方面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每个人的生命活动自由达到自然界所能允许最大可能的程度,从而在未来越来越显示出相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效率,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到时,自然就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心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生产力基础。
从人的特性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归根结底体现在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发展上。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下,这点体现得尤其明显。在这场新科技革命运动中,脑力劳动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占据社会发展主要地位。相比之下,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社会作用逐渐下降,与脑力劳动者的贡献 逐渐拉开,整个社会脑体差别日渐明显。虽然体力劳动者仍然占据总体劳动者的大多数,但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远远落后于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越来越主导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这意味着,不断激励劳动者积极提高自身能力,实现全部劳动者从以体力劳动为主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历史转变,不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程度,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不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市场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天生蕴含的价值目标。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其内在蕴含市场与政府二元运行机制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实际上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是运用社会主义政权保持中国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变,国家政权作为市场一大主体积极介入经济生活,运用国家政府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者目前的目标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另外,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来看,市场作用能有效促进马克思所言人的特性的充分发挥:市场经济鼓励劳动者开发自身潜能,鼓励正当竞争,不断形成生产能力;利用市场机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在坚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倡导对政府作用的积极运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创新成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与政府并驾齐驱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
考察资本主义发展史,自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以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因为其竞争机制激励人的特性的发挥,给个体能力发展创造了较好平台,借助以脑力劳动开发为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猛增长,才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度过十九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劳资纠纷困局,在后续发展中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远甩到后面。反观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历程,经过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型实践后,我们现在可以充分得出一条基本结论:在一定意义上,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困境不是由于激励劳动方式造成的,恰恰是由于激励劳动生产不足造成的。从实践来看,在20世纪苏联与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至少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不可持续。从宏观上看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展开程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绝不会”理论对此有精辟论述。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之上,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真正实现,即便实现,也是低水平的、落后的社会主义,比如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与发展,成功促成了在社会主义政权领导下通过走被严格规定的市场经济道路来发展生产力道路的形成,即在社会主义政权规定下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形成。其社会主义性质将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最终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往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直通车
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之中,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之一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寄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逻辑展开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前者的实现程度将取决于后者的实践情况。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生产力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规定了前者运行的社会主义方向,即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体两翼”架构。“体”是目标,即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两翼”是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即政府作用,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即市场作用。
历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先贤创造过众多理论,尝试过众多方式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均为了实现他们心中无剥削、无压迫、人人平等的的理想社会。这五百年来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让人感到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的悲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并开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之路,最终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无论人们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功过如何评判,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宣传状态进入实际建设状态就可以与人类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相提并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异军突起。反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前三十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以苏为师,有过巨大的成就,也有过巨大的挫折;后四十多年及时转型,于1978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逐渐创造出一种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人类社会主义事业得以重新进入正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得以复兴。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一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 20世纪末的发展颓势,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伟大的成果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现如今,运行越来越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历史性地转向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基础。另一方面,如何激发劳动者更充分发挥自己“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特性难题又一次摆在 21世纪社会主义者面前。怎样认识和引导这一特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 21世纪社会主义者到底探索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与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方面都需要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检验,但更重要的还是实践的检验。从这一点来说,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革仍具悬念,社会主义者每一步实践都将是创新实践活动,因此,这是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时代。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追溯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把钥匙,也是一次理论对接探索。那么,在当代如何实现两者的合理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成效。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得失在21世纪就显得无比重要:若其运行得当,则社会主义事业将迎来春天;若其运行失败,则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深远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在推进人的生命活动自由实现程度上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体现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这由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决定。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基本规律——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都面临整顿社会秩序难题和国家现代化压力。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走西方的市场经济道路,很容易造成国内局势失控,再加上国外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际资本渗透与蚕食,各社会主义国家将会因为国内外压力而丧失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权力,从而变成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追求自身发展的附庸国和牺牲品。时时刻刻面临的国家安全压力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压力,在生产方式还保留诸多自然经济的前苏联、东欧等落后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通过正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这时,政治权力的助推作用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就显得无比重要,也是后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有效工具。此时,政治权力就成为主要支撑点。具体到实践,政治权力作为一个超市场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运行之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参与到生产力发展中来:一方面,它可以弥补市场失灵的劣势,辅助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治权力积极利用自身强大资源配置能力大力辅助社会弱势群体,加大培育优质劳动力数量力度。这既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又有助于造就一大批强劳动力。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客观上已经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载体。
从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社会的直通车。除此之外,很难找到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的道路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不断发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潜力。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这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道路得来不易。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阶段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影响,加之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又受到乌托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文化的不良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开始的近30年里经历过多次波折,也失去过太多发展机会。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地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方针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方针上来,重新与世界发展接轨,所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经济的腾飞。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科学性与规律性。
在中国改革四十多年来的今天,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地位的再认识程度,更有助于我国更好地、与时俱进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通过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的脉络,使我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那就是: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要想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必须得借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在通往共产主义的路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改革最锐利的武器,同时也担负着未来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使命。从理论与实践双逻辑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通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