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6期】高放:评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带头掀起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学技术革命震撼了世界,他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等等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60-70年代以来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理论问题。西方学者已就此课题发表了大量论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各国共产党和社会党的观点也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国以往由于对外封闭,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变化所知极少。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路线、实行对外开放之后,西方的情况我们逐步了解多了,西方的各种思潮也蜂涌而入,我国学者也开始重视研究这个课题,书刊上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这是可喜的现象。我认为弄清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是重新认识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弄清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才能制定正确的阶级路线和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才能确定依靠什么人、联合什么人以及反对什么人。这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面临的头等大事,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对这个问题细加研究,旗帜鲜明地作出科学的回答。
倪力亚同志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博士生后,成为我国这个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他于1979-1982年在该校攻读硕士学位时,我曾指导他撰写《葛兰西对意大利革命的探索》学位论文,对西方社会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在博士生学习阶段又进一步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原著《共产党宣言》以及当代西方有影响为代表作《第三次浪潮》等。因此我引导并支持他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问题,要求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为指导,从掌握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吸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批驳西方的各种错误论调,作出独立的分析,提出新鲜的见解,既要摆脱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主义的束缚,又要反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他的理论基础扎实,功底较深,又能熟练地运用英文和俄文两种外文书刊资料。前后仅用了一学期就写出近十五万字的初稿,经我审读提出一些意见由他修改后,于1988年1月8日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校内外十五位专家的好评。针对专家们提出的不足之处,他又作了修改和补充才交付出版(现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国外主要有五家观点:第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鼓吹西方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已经根本推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现代社会已在变成没有阶级的社会,根本不存在什么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另一些人虽然承认社会上还有不同利益集团,但是用阶层来取代阶级,或者以“社会流动性”来否认阶级的存在。第二,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并且认真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五大理论流派,提出了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貌合神离的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小资产阶级”和“新中间阶级”论,还有人认为工人阶级已经同资产阶级“济为一体了”。第三,西方工党、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大都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越来越变化多端,中间阶级越来越增多,工人阶级越来越多地变成新工人阶级或新中间阶级,资产阶级的产权越来越分散,“资本民主化”的进程在发展。第四,苏联及其影响下的许多国家共产党人的观点。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持彻底批判态度,也不同意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大体上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没有提出多少新见解。当然近几年苏联理论界的情况大有改变。第五,主张“欧洲共产主义”的一些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本国实际,认为依然只有工人和资本家才构成阶级,依然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构成社会的两极,但是现在工人阶级的概念包括得更广泛,除体力劳动者外也包括其它阶层的劳动者,中间阶层的队伍也在扩大,不论新旧中间阶层都面临破落的威胁,因而都向工人阶级方向运动,资产阶级的成分则更加复杂化,除原先的垄断资本家集团外,还出现高级经理集团、高级管理集团和中小资本家集团等。本书作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上述五家观点,对其中前三家的观点持分析批判的态度,也不赞同第四种传统陈旧的观点,大体上同意第五种观点,同时运用较多的资料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结构理论,并且力图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发展这个理论。第一章开宗明义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批判了现代资产阶级企图以阶层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以及以“社会流动性”来否定阶级存在的观点,同时指明了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阶层和阶级的关系,应该如何深刻地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流动现象。作者强调阶级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批判了西方学者用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指出他们正是依据这些标准把工程师和技术员定为“新小资产阶级”;同时批判了西方学者用权力和知识作为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指出掌握不同权力和知识的人应以其经济地位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还批判了西方学者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区分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标准的观点,指出这也是他们把非生产劳动者列入“新小资产阶级”的理论根据之一,阐明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增多正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我认为以上这些分析是中肯的,观点是正确的。
第二章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可以说是全书立论的主体。作者有条理地说明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发生了五方面的新变化:数量上有较大增长,非物质生产领域工人的比重上升,脑力和半脑力劳动工人增多,文教和技术水平普遍有较大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此作者认为,现代工人阶级的概念应该比之过去有所发展,但是西方所谓工人阶级已经“非无产阶级化”或者新工人阶级已经取代了旧工人阶级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作者从部门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社会结构三方面来分析现代西方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这是颇有深度的新见解;作者由此论证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作用,认为工人阶级仍然是最革命阶级并且肩担着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正确的结论。书中指出:现代资产阶级虽然也发生种种变化,但是并没有象西方所说的,出现了所谓工人剥剥资本家、资本民主化或者权力转移到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手中等现象,更没有出现所谓“经理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然而,这一部分没有认真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资本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没有注意到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这一重要的新现象,这是一个缺陷。除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极结构外,作者还着重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揭示了中间阶层中的农村小资产阶级在急剧减少,城市小资阶产级有所增加,而且成分更加复杂,批驭了西方所谓“中产阶级化”的理论,正确地指出那种认为中产阶级将取代其他阶级而成为下一个统治阶级的观点只不过是幻想。不过作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将越来越多地无产阶级化,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以为这个看法未必全面。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西方的中间阶级无疑将更加扩大和壮大,我认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产阶级,由以往日益分化的中间阶层发展为比较稳定的中产阶级,这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即便资本主义危机加深,我看其中也只会有一部分人无产阶级化,大部分人将坚持战斗,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中坚力量,这个强大的同盟军值得无产阶级重视。
第三章是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重点考察了战后美、英、法、德(联邦德国)、意、日六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分别说明了这些国家阶级结构的特点以及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的情况。这一部分旁征博引,资料丰富,层次清晰,分析得当,使人们能够点、线、面相结合,看出美、欧、亚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和现状。遗憾的是,由于国家没有条件把研究国外情况的博士研究生派出去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所以这一部分的书面材料虽然较为翔实,内容总显得不够深入、生动,对这几个国家阶级结构的分析也似乎是按照同一个框架来铺叙。
全书最后预测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变化的趋势,指出上述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中间阶级的变化将沿着战后已经出现的特点继续发展,只不过量的变化要小一些,而质的变化要突出一些。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未来趋势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看来西方的社会主义者只有认清这种新变化和新趋势,重新调整阶级路线和战略策略,探索新道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作者对主张“欧洲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寄予了很大的关注,可惜他们思想认识上虽然有所变化,但是看来并非十分彻底,实环行动上又遇到重重阻力;而社会党人虽然对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的认识有所偏颇,但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怎样使共产党和社会党这两支社会主义力量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彼此接近、加强协作,我认为这是使西方社会主义走出低谷、摆脱困境的一条光明之路。当然这需要长年累月不懈的努力。从共产党人来说,彻底克服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和教条主义,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同本国实际相结合,这仍然是当务之急。
我国人民在致力于社会主义改革、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异常关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有关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的论文和编译文稿;1987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蔡声宁、王枚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问题》,书中选译了较多国外各家各派的有代表性的观点;数年来我国还翻译出版了几本外国学者的有关论著。倪力亚同志研读了中外文许多论著,吸取了前人的成果,推出了有自己新见解的论著。尽管本书还有不足之处,这毕竟可以说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论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的学术专著。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推动我国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研究。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场,又是资本主义的继承物,不全面继承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就搞不好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研究,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高放,192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教授、著名学者。](责任编辑:许耀桐)